-
超声引导下胸部神经阻滞联合无背景剂量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对乳腺部分切除患者术后镇痛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胸部神经阻滞联合无背景剂量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用于乳腺部分切除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中国药科大学附属浦口中医院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择期行乳腺部分切除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M组和N组,各30例.患者术后均行无背景剂量PCIA,M组于术毕在超声引导下用0.2%罗哌卡因30 mL行胸壁神经阻滞术,N组不做其他处理.结局指标为离开复苏室时(T0)、术后4 h(T1)、术后12h(T2)、术后24h(T3)、术后48h(T4)静态及咳嗽时VAS评分,静脉镇痛用药总量及补救镇痛次数等.结果 T0、T1、T2及T3时点M组患者静态VAS评分显著低于N组(P<0.05),T0、T1和T2时点M组患者咳嗽时VAS评分显著低于N组(P<0.05).M组患者术后48 h PCIA按压次数、累计药物使用量显著低于N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未发生与神经阻滞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胸部神经阻滞联合无背景剂量PCIA能够有效减低乳腺部分切除患者术后疼痛,减少静脉镇痛药物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癌超声多模态成像参数与CA153、CA125表达相关性及诊断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乳腺癌超声多模态成像参数与糖类抗原 153(CA153)、125(CA125)表达相关性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女性乳腺单发结节患者 260 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组和良性组,其中乳腺癌患者 109 例为恶性组,乳腺良性肿瘤 151 例为良性组,分析应用超声多模态成像参数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恶性组肿块的最大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均高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肿块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的峰值强度、上升支斜率及梯度均高于良性组,而达峰时间则短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CA153 及CA125 水平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患者除达峰时间与血清CA153及CA125均呈负相关外,其余超声指标均与血清CA153及CA125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最大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搏动指数、峰值强度、上升支斜率、达峰时间、梯度、CA153、CA125 是乳腺恶性结节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超声血流参数、超声造影、CA153、CA125 及联合应用的AUC分别为 0.812、0.890,0.712、0.634 及 0.953;联合应用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超声血流参数、超声造影、CA153、CA125(P<0.05).结论 超声多模态成像参数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性能较高,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深度学习超声组学列线图评估浸润性乳腺癌侵袭转移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深度学习超声组学列线图评估浸润性乳腺癌侵袭转移生物学特性指标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茂名市人民医院180例经病理证实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且病理报告了淋巴结转移(LNM)或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或神经侵犯(PNI)状态,依据LNM/LVSI/PNI状态,3个指标均以8∶2划分为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基于Pyradiomics影像组学和ResNet50深度学习提取器分别提取1 316个影像组学特征和2 048个深度学习特征.采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算法开发评估模型,并计算模型评分.基于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模型评分开发深度学习超声组学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的性能,Delong检验分析不同模型的性能差异.结果 在LNM、LVSI、PNI状态评估中,所有队列列线图曲线下面积均表现中度以上评估性能(≥0.73),准确度均>0.70,LNM评估中,训练队列的曲线下面积为0.97,准确度为0.93,敏感度为0.88,特异度为0.96.Delong检验显示列线图评估性能在训练队列中优于影像组学模型(LNM,Z=2.04,P=0.04;LVSI,Z=2.80,P=0.01;PNI,Z=3.52,P<0.01),优于或与深度学习模型相似(LNM,Z=4.52,P<0.01;LVSI,Z=1.86,P=0.06;PNI,Z=0.31,P=0.76).结论 深度学习超声组学列线图可有效评估浸润性乳腺癌侵袭转移生物学特性指标.列线图整合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特征信息提高了评估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1 501 753名中国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的乳腺超声优化流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评估中国农村基于乳腺超声(BUS)优化流程的乳腺癌筛查效果和质量。方法:采用国家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直报系统中2015年1~4季度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乳腺癌筛查季度统计表和个案报表的数据,计算中国各地区乳腺癌筛查的召回率、乳腺X线检查(MG)复筛率、活检率、检出率、早诊率、原位癌比例、漏检率、假阳性率和阳性预测值等主要指标。结果:2015年共1 501 753人完成农村基于超声优化流程的乳腺癌筛查,全国召回率为3.01%(45 156/1 501 753);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为3.41%(17 173/503 130)和3.56%(14 499/407 739),高于西部地区(2.28%,13 484/590 8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全国MG复筛率为2.78%(41 694/1 501 753);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为3.19%(16 036/503 130)和3.29%(13 421/407 739),高于西部地区(2.07%,12 237/590 8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全国活检率为0.23%(3 462/1 501 753);中部地区为0.26%(1 078/407 739),高于西部地区(0.21%,1 247/590 884)和东部地区0.23%(1 137/503 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全国活检阳性率(PPV)为37.00%(1 281/3 462);东部地区PPV为34.30%(390/1 137),低于中部地区(39.33%,424/1 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检出乳腺癌1 281例,检出率为0.85‰(1 281/1 501 753);中部地区检出率为1.04‰(424/407 739),高于西部和东部地区[分别为0.79‰(467/590 884)和0.78‰(390/503 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检出乳腺癌人群中,BUS初筛PPV为96.96%(1 242/1 281),MG复筛PPV为2.42%(31/1 281)。全国乳腺癌早诊率为85.25%(1 092/1 281);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为87.95%(343/390)和88.21%(374/424),高于西部地区(80.30%,375/4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东部地区筛查出Ⅱ期及以上乳腺癌比例(55.64%,217/390)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64.62%(274/424)和62.31%(291/4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筛查漏检率为0.62%(8/1 281),假阳性率为1.20%(17 528/1 464 149)。 结论:基于BUS优化流程的乳腺癌筛查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东部地区筛查的效果和质量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癌异质性与超声造影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乳腺癌是一种起源于遗传基础的高度异质性肿瘤,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和治疗反应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对乳腺癌的治疗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此,了解肿瘤细胞内不同分子生物状态和表达的多样性对乳腺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超声造影(CEU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实时诊断技术,在乳腺肿瘤的检查中得到了普遍应用。目前,国内外许多文献报道了乳腺癌相关分子生物学指标与CEUS的特性有一定的相关性,有望通过无创、便捷的超声检查为术前治疗提供参考依据。超声造影剂联合超声可介导乳腺癌的药物治疗,使药物的定点递送和靶向调节成为可能,从而提升了化疗药物的效率。本文就乳腺癌相关分子标志物与CEUS的相关性及超声造影剂在乳腺癌靶向治疗方面应用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体质量指数变化对左心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ΔBMI)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连云港市东方医院就诊的17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结果。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患者化疗后发生心脏毒性的危险因素。计算ΔBMI,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测量ΔBMI的截断值并得出诊断精度。结果:与化疗前比较,化疗后的BMI、左室舒张末期容量(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ES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的均值均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降低,其中BMI化疗前后[(22.30±1.88)kg/m 2比(23.59±2.32)kg/m 2]及LVEF化疗前后[(63.69±4.69)%比(59.08±4.2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40、4.98,均 P<0.05)。ΔBMI范围为0~41.3%,LVEF的变化(ΔLVEF)范围为0~15.9%。ΔLVEF与ΔBMI存在显著相关性( r=0.709, P<0.001)。心脏毒性发生率为21.2%(36/17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 OR=1.639,95% CI 1.263~2.127, P=0.000)与ΔBMI( OR=1.147,95% CI 1.071~1.228, P=0.000)是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发生心脏毒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心脏毒性情况,计算ΔBMI与BM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7和0.687。当ΔBMI值为4.28%时,Youden指数最大为0.399,灵敏度为0.750,特异度为0.649。 结论:对于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ΔBMI可作为预测心脏毒性的有效指标,当ΔBMI超过4.28%时,患者发生心脏毒性风险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血清SP70和常规实验室指标建立乳腺BI-RADS 4类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模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基于血清肿瘤特异性蛋白70(tumor specific protein 70,SP70)和常规实验室指标的针对乳腺乳腺影像学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4类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过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BI-RADS 4类乳腺结节的429例女性患者资料,年龄范围为16~91岁,中位数年龄50岁。依据病例纳入时间的先后,将患者分为建模组(314例)和验证组(115例)。以术后的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用于模型的预测变量并绘制列线图及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校准图,使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和校准曲线对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进行评价。结果: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29例乳腺BI-RADS 4类结节中286例(66.7%)为恶性结节,143例(33.3%)为良性结节。血清SP70( OR=1.227,95% CI:1.033~1.458, P=0.020)、NLR( OR=1.545,95% CI:1.047~2.280, P=0.028)、LDL-C( OR=2.215,95% CI:1.354~3.622, P=0.002)、GLU( OR=2.050,95% CI:1.222~3.438, P=0.007)、PT( OR=1.383,95% CI:1.046~1.828, P=0.023)、结节长径( OR=1.042,95% CI:1.008~1.076, P=0.015)及年龄( OR=1.062,95% CI:1.011~1.116, P=0.016)是用于鉴别乳腺BI-RADS 4类结节良恶性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将上述7个变量纳入模型绘制列线图,建模组及验证组的一致性指数(C-index)分别为0.842(95% CI:0.786~0.898)和0.787(95% CI:0.687~0.886)。建模组和验证组使用该模型鉴别乳腺BI-RADS 4类结节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5%、72.5%和79.2%、73.6%,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结论:本研究联合血清SP70水平、常规实验室指标及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建立术前乳腺BI-RADS 4类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列线图模型。此模型可能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可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可能有利于指导乳腺癌的筛查和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三维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3D-SWE)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经活检穿刺证实为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43例,共43个病灶。在每个化疗周期前均行常规超声检查,在三维弹性和灰阶模式下选取感兴趣区后,自动生成肿块的横切面、纵切面和冠状面的剪切波等相关数据。以手术组织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分为病理完全缓解组(pCR)和非pCR组。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新辅助化疗各周期病灶最大弹性硬度值(Emax)及其降低程度(ΔEmax)。采用灵敏度、特异度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等指标评价3D-SWE技术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准确性。结果:pCR组18例,非pCR组25例,pCR组和非pCR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新辅助化疗前比较,化疗期间pCR组和非pCR组的Emax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pCR组患者在化疗前和每个化疗周期后的Emax值均小于非pCR组(均 P<0.05)。新辅助化疗1个周期后,当取Emax≤118 kPa为截断值时,预测pCR的特异度为72.0%,灵敏度为83.3%,曲线下面积为0.838(95% CI为0.680~0.930);2个周期后,当取Emax≤87 kPa为截断值时,预测pCR的特异度为76.0%,灵敏度为83.3%,曲线下面积为0.863(95% CI为0.720~0.940);3个周期后,当取Emax≤57 kPa为截断值时,预测pCR的特异度为88.0%,灵敏度为77.8%,曲线下面积为0.893(95% CI为0.760~0.970);4个周期后,当取Emax≤30 kPa为截断值时,预测pCR的特异度为92.5%,灵敏度为88.9%,曲线下面积为0.960(95% CI为0.850~0.990)。新辅助化疗1个周期后,ΔEmax以16.8%为截断值时,预测pCR的灵敏度为88.0%,特异度为60.0%,曲线下面积为0.719(95% CI为0.620~0.890);2个周期后,ΔEmax以34.9%为截断值时,预测pCR的灵敏度为55.5%,特异度为80.0%,曲线下面积为0.712(95% CI为0.550~0.840);3个周期后,ΔEmax以55.2%为截断值时,预测pCR的灵敏度为67.4%,特异度为81.2%,曲线下面积为0.779(95% CI为0.680~0.930);4个周期后,ΔEmax以75.1%为截断值时,预测pCR的灵敏度为72.3%,特异度为92.0%,曲线下面积为0.831(95% CI为0.690~0.930)。 结论:3D-SWE技术测量乳腺癌病灶的Emax值和ΔEmax在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方面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癌多模态超声评估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病理状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多模态超声特征构建诊断模型,预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AC)后腋窝淋巴结(ALN)的病理状态。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21年5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且经穿刺病理证实为ALN转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204例,根据NAC后ALN手术病理结果分为两组:完全缓解(pCR)组和非完全缓解(npCR)组。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图像特征、免疫组化指标及血常规指标,进行两组间比较,筛选出两组间 P<0.20的指标,基于逻辑回归算法构建乳腺癌患者NAC后ALN病理状态的预测模型,并绘制ROC曲线评估模型诊断效能。 结果:通过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 2检验分析发现乳腺肿瘤大小、乳腺肿块血流阻力指数(RI)、弹性评分、ALN门结构、皮质最大厚度、淋巴结内血流分布、淋巴结血流RI及免疫组化检测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分子表达水平在两组间比较 P<0.20。基于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得出乳腺肿瘤大小、ALN门结构、皮质最大厚度、淋巴结内血流分布、淋巴结血流RI、PR、HER-2分子表达水平是预测乳腺癌患者NAC后ALN病理状态的独立因素( P<0.05),并获得该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95% CI=0.819~0.922, P<0.05),敏感性为86.82%,特异性为70.67%。 结论:应用多模态超声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构建预测乳腺癌患者NAC后ALN病理状态的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的评估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超声图像的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特征构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治疗前超声图像的乳腺癌原发灶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病理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9月至2023年6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NAC的乳腺癌患者166例,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病理完全缓解组和非病理完全缓解组。使用3D Slicer软件手动勾画超声图像中的病灶作为瘤内区域,半自动分割外扩5 mm获得瘤周区域;使用Pyradiomics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RMR)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筛选最优影像组学特征;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分别构建瘤内、瘤周、瘤内+瘤周3种影像组学模型并获得影像组学评分。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从临床病理指标中筛选NAC效果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临床模型。选择效能最高的影像组学评分和临床独立预测因素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最终分别筛选出11、6、9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瘤内、瘤周、瘤内+瘤周影像组学模型,3种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20、0.754,0.778、0.701,0.852、0.804。将ER、HER-2、Ki-67作为独立预测因素构建临床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02、0.855。瘤内+瘤周影像组学评分联合ER、HER-2、Ki-67构建了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分别提高至0.908、0.883。Delong检验显示,列线图模型AUC优于3种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均 P<0.05),预测效能最佳。 结论:基于治疗前超声图像的乳腺癌原发灶瘤内+瘤周影像组学评分联合ER、HER-2、Ki-67临床病理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乳腺癌NAC疗效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有望指导临床决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