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迁移率族蛋白1调控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机体受到感染、外伤后发生以防御反应为主的炎症应答,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为重要的“炎症介质”,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中介导炎症应答。然而HMGB1在炎症中的生物学功能因蛋白修饰种类和细胞中定位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其在细胞核中发生赖氨酸残基乙酰化、赖氨酸残基甲基化、半胱氨酸残基氧化、丝氨酸残基磷酸化、天冬酰胺残基糖基化、腺苷二磷酸-核糖基化及赖氨酸残基乳酸化修饰,蛋白修饰后由细胞核迁移到细胞质,并释放到细胞外。细胞外游离的HMGB1可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Toll样受体结合,活化细胞和调控炎症应答。笔者从HMGB1翻译后修饰、释放、生物学作用及结合受体等方面,就其调控炎症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寻找炎症干预靶标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树突状细胞来源胞外体转运丁型肝炎抗原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的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携带泛素化修饰丁型肝炎抗原(hepatitis D antigen, HDAg)的树突状细胞来源的胞外体(dendritic cell derived exosomes,Dexs)在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反应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提取并诱导C57BL/6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后与Ub-S-HDAg-Dexs共孵育48 h,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分子[CD86、CD80、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Ⅱ]的表达水平。提取C57BL/6小鼠脾源性T淋巴细胞与经胞外体刺激的DC共孵育后共培养72 h,分为Ub-S-HDAg-Dexs组(加入50 μg/mL Ub-S-HDAg-Dexs)、Blank-Dexs组(加入50 μg/mL无质粒转染的DC来源胞外体)、Con-Dexs组(加入50 μg/mL经空白慢病毒转染的DC来源胞外体)、PBS组[加入50 μL/mL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buffered saline,PBS)]、Ub-S-HDAg-Dexs+AG490组(加入50 μg/mL Ub-S-HDAg-Dexs,经胞外体刺激的DC与T淋巴细胞混合时同时加入50 μmol/L AG490),流式细胞术检测CD8与γ干扰素双阳性T细胞,非放射性乳酸脱氢酶检测试剂盒检测CTL细胞的杀伤活性。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T淋巴细胞中Jak激酶(Janus kinase, JAK)2、GATA结合蛋白3(GATA-binding protein 3,GATA3)、T-bet、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1、STAT4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经Ub-S-HDAg-Dexs刺激,DC表面分子CD80、CD86、MHCⅡ阳性率为83.850%±0.219%、68.910%±0.134%、84.320%±0.445%。在Ub-S-HDAg-Dexs组,γ干扰素和CD8双阳性率为6.420%±0.028%, 高于PBS组、Blank-Dexs组、Con-Dexs组、Ub-S-HDAg-Dexs+AG490组( t=90.78、30.32、63.06、85.42,均 P<0.001);细胞杀伤率为82.4%±3.9%,高于PBS组、Blank-Dexs组、Con-Dexs组、Ub-S-HDAg-Dexs+AG490组( t=17.28、9.74、3.95、15.89,均 P<0.050)。Ub-S-HDAg-Dexs组JAK2、T-bet、STAT1、STAT4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与Con-Dexs组( t=10.74、32.34、13.00、16.28,均 P<0.001)、Blank-Dexs组( t=15.05、21.51、6.46、13.12,均 P<0.050)、PBS组( t=21.83、41.42、7.30、17.50,均 P<0.050)、Ub-S-HDAg-Dexs+AG490组( t=35.75、20.69、17.02、17.07,均 P<0.00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b-S-HDAg-Dexs组T-bet、STAT1、STAT4蛋白质表达水平高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46.70、57.54、55.81,均 P<0.001)。Ub-S-HDAg-Dexs组加入AG490后,T-bet、STAT1、STAT4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均较Ub-S-HDAg-Dexs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55.40、52.79、126.10,均 P<0.001)。 结论:胞外体转运泛素化修饰的HDAg能有效促进DC成熟,诱导T淋巴细胞分化,产生特异性CTL反应,为丁型肝炎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蛋白质类泛素修饰角度解读亚低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保护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从蛋白质类泛素化修饰角度解析亚低温对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保护机制,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亚低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原代分离培养小鼠NSCs,分为对照组、缺氧组、亚低温组、缺氧+亚低温组并予相应处理,Western Blot法检测小泛素相关修饰蛋白2/3(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 2/3,SUMO2/3)、低氧诱导因子1 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 α,HIF-1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 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 1 α,PGC-1α)和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amer-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Oct4)的蛋白水平;比较NSCs克隆球直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法检测NSCs向神经元细胞分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NSCs中SUMO2/3、HIF-1α和PGC-1α的蛋白水平分别升高至1.33、2.26和2.40倍,亚低温组NSCs中SUMO2/3和PGC-1α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升高至1.52倍和6.36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缺氧组相比,缺氧+亚低温组NSCs中SUMO2/3、HIF-1α、PGC-1α和Oct4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升高至1.44、1.40、3.30和1.59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缺氧组、亚低温组、缺氧+亚低温组细胞克隆球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缺氧+亚低温组细胞克隆球直径明显小于缺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亚低温组与对照组LD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缺氧+亚低温组LDH水平明显低于缺氧组( P<0.05)。亚低温组细胞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缺氧+亚低温组细胞死亡率明显低于缺氧组( P<0.05)。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和亚低温组巢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所升高,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明显下降( P<0.05);与缺氧组和亚低温组相比,缺氧+亚低温组巢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增强,同时NSE表达水平进一步下降( P<0.05)。 结论:亚低温可能通过强化蛋白质的SUMO化修饰方式增加NSCs对缺氧的耐受,进一步为亚低温治疗HIE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HO-1修饰的BM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对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Brown Norway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血红素加氧酶-1(HO-1)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NMP)对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无特定病原体4~5周龄、40~60 g雄性Brown Norway(BN)大鼠2只提取BMMSCs,通过腺病毒转导HO-1;24只7~8周龄、200~220 g雄性Lewis大鼠为供体,30只8~9周龄、220~240 g雄性BN大鼠为受体,"二袖套"法建立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BN大鼠随机分为5组:Sham组仅开腹关腹;NMP组供肝NMP 4 h;BMP组供肝NMP 4 h+门静脉灌注BMMSCs;HBP组供肝同BMP组,但灌注HO-1/BMMSCs;FK506组供肝NMP 4 h,肝移植术后灌胃他克莫司,每组6只。术后第14天取材检测并计算排斥活动指数(RAI),HE染色及透射电镜分别观察肠道病理改变和超微结构,Western印迹检测肠道组织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脂多糖、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结果:HBP组、FK506组RAI为(2.80±0.84)分、(2.20±0.84)分,显著低于NMP组(7.60±1.14)分、BMP组(6.00±1.5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肠道HE染色NMP组肠绒毛明显稀疏、皱缩,排列杂乱,BMP组、HBP组、FK506组较NMP组肠道损伤程度减轻。电镜观察HBP组肠上皮细胞微绒毛丰富且排列整齐,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完整。Western印迹检测闭锁小带-1相对表达,HBP组(0.87±0.06),高于NMP组(0.41±0.12)和FK506组(0.52±0.15);闭合蛋白相对表达HBP组(1.28±0.26),高于NMP组(0.27±0.18)和FK506组(0.63±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HBP组血清脂多糖、D-乳酸和DAO浓度均低于NMP组、FK506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HO-1/BMMSCs联合NMP可以保护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BN大鼠的肠道屏障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OGT介导的RIPK3糖基化在七氟醚后处理减轻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O-N-乙酰葡糖胺(O-N-acetyl-glucosamine, O-GlcNAc)糖基化修饰转移酶(O-GlcNAc transferase, OGT)介导的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RIPK) 3糖基化在七氟醚后处理减轻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取Langendorff离体灌注模型制备成功的大鼠心脏45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9个):假手术组(SHAM组)、IR组、七氟醚后处理组(SPC组)、SPC+溶剂组[SPC+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DMSO)组]和SPC+OGT抑制剂组(SPC+OSMI-1组)。建模完成后各组均平稳30 min,之后SHAM组给予K-H液持续灌注150 min,其余各组大鼠心脏均经历停止灌注30 min后恢复灌注2 h的过程;SPC组、SPC+DMSO组和SPC+OSMI-1组均于再灌注初给予含2.4%七氟醚的K-H液持续灌注15 min;此外,在术前准备的K-H液中,SPC+DMSO组给予50 μmol/L DMSO, SPC+OSMI-1组给予50 μmol/L OSMI-1。连续监测各组大鼠缺血前即刻(T 0)、再灌注30 min (T 1)、再灌注60 min (T 2)、再灌注90 min (T 3)、再灌注2 h (T 4)的左室峰压(left ventricular peak pressure, LVSP)、左室舒张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 LVEDP)、心率、左室压力升高最大速率(maximum rate of rise of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dp/dt max)与左室压力降低最大速率(maximum rate of drop of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dp/dt max);在再灌注末,采用1%氯化三苯基四氮唑 (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 TTC)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心肌梗死范围;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冠状动脉漏出液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脏O-GlcNAc、OGT、O-糖基化糖苷酶(O-GlcNAcase, OGA)、磷酸化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 (phosphorylated RIPK1, p-RIPK1)、磷酸化RIPK3 (phosphorylated RIPK3, p-RIPK3)和磷酸化混合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phosphorylated 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 p-MLKL)蛋白水平。 结果:与T 0比较,IR组、SPC组、SPC+DMSO组、SPC+OSMI-1组T 1~T 4时心率、LVSP、+dp/dt max、-dp/dt max降低( P<0.05),LVEDP升高( P<0.05);与SHAM组比较,IR组、SPC组、SPC+DMSO组、SPC+OSMI-1组T 1~T 4时心率、LVSP、+dp/dt max、-dp/dt max降低( P<0.05),LVEDP升高( P<0.05);与IR组比较,SPC组和SPC+DMSO组T 1~T 4时心率、LVSP、+dp/dt max、-dp/dt max升高( P<0.05),LVEDP降低( P<0.05)。与SHAM组比较:IR组、SPC组、SPC+DMSO组、SPC+OSMI-1组心肌梗死范围和LDH浓度增加( P<0.05),OGT和OGA蛋白水平升高( P<0.05),p-RIPK1蛋白水平升高( P<0.05);IR组、SPC组、SPC+DMSO组O-GlcNAc蛋白水平升高( P<0.05);IR组、SPC+OSMI-1组p-RIPK3、p-MLKL蛋白水平升高( P<0.05)。与IR组比较,SPC组、SPC+DMSO组心肌梗死范围和LDH浓度减少( P<0.05),O-GlcNAc、OGT蛋白水平升高( P<0.05),p-RIPK3、p-MLKL蛋白水平降低( P<0.05)。与SPC组比较,SPC+OSMI-1组心肌梗死范围和LDH浓度增加( P<0.05),O-GlcNAc、OGT蛋白水平降低( P<0.05),p-RIPK3、p-MLKL蛋白水平升高( P<0.05)。 结论:七氟醚后处理可降低离体大鼠心肌IR损伤,其机制与激活OGT介导的RIPK3糖基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氯乙烯慢性暴露致B6C3(F1代)小鼠肝癌伴肝组织组蛋白H2AK9乙酰化与SET上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三氯乙烯(TCE)慢性暴露诱导B6C3(F1代)小鼠肝癌动物模型,探讨肝组织中SET-CAN融合蛋白(SET)、乙酰化组蛋白H2AK9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表达水平的改变,为TCE致肝癌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初步的线索。方法:以B6C3小鼠的F1代子鼠为受试对象,用500、1 000和2 000 mg/kg TCE对6周龄小鼠进行灌胃染毒,同时设置玉米油溶剂对照组和四氯化碳(CCI 4,1 250 mg/kg)阳性对照组。染毒56周后取小鼠血清、肝脏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和病理学鉴定,并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ET、H2AK9乙酰化及HDAC1的水平。 结果:小鼠的存活率为90.4%(141/156),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各TCE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血尿素氮(BUN)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中、高TCE剂量组肌酐(CREA)水平升高( P<0.05),各TCE剂量组患癌率及ALT、AST活性呈剂量依赖性升高( P<0.01),中、高ECT剂量组SET、H2AK9ac水平升高,HDAC1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肝脏癌旁组织比较,中、高TCE剂量组癌组织中SET表达升高、HDAC1降低,高剂量组中H2AK9乙酰化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次研究建立TCE致B6C3F1代小鼠肝癌模型,伴随肝组织的组蛋白H2AK9乙酰化水平升高和SET上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纳米银杂化的载辛伐他汀PLGA微球合成及性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制备纳米银(AgNPs)杂化的载辛伐他汀(SIM)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评价其体外缓释效果。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SIM的PLGA微球。使用丝素蛋白(SF)并通过其疏水作用对载SIM的PLGA微球表面进行改性;通过静电吸附用壳聚糖(CTS)及AgNPs进一步对微球表面进行改性,制备AgNPs吸附CTS修饰SF包覆的载SIM的PLGA微球。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能谱仪、Zeta电位仪对载药微球进行分析,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性能。结果:所制备的PLGA微球的平均直径约为9.67 μ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能谱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AgNPs杂化后的载SIM的微球;Zeta电位结果表明载药微球处于稳定的状态;体外释放结果表明,载药微球有较好的体外释放效果,能延缓药物释放速率并延长药物释放时间。结论:SF修饰的AgNPs杂化的载SIM的PLGA微球具有抑菌与成骨作用,且表现出较好的体外释放效果,可应用于口腔内的局部缓释给药,在牙周炎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酸脱氢酶在小鼠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与PGC-1α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乳酸脱氢酶在小鼠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DNP)中的作用及其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6~8周龄,体质量18~22 g,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120 mg/kg的方法制备小鼠糖尿病模型。取糖尿病造模成功小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12):DNP组和DNP+草氨酸钠组(OXA组)。另取12只同月龄正常小鼠为对照组(C组)。OXA组在糖尿病造模成功后腹腔注射草氨酸钠750 mg/kg,1次/d,持续28 d;C组和DNP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链脲佐菌素注射前3 d、注射后1、2、3和4周(T 0-4)时测定小鼠右侧后足机械缩足反应阈(MWT)、血糖和体质量。最后一次行为学测试完成后,麻醉小鼠后眼眶采集血样,测定血清乳酸浓度,随后处死取大脑前额叶皮质组织,测定乳酸含量,采用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DHE探针检测ROS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组蛋白乳酸化修饰水平及PGC-1α表达。 结果:与C组比较,DNP组和OXA组T 2-4时MWT降低,血清乳酸浓度、前额叶皮质组织乳酸、ROS含量和组蛋白乳酸化修饰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GC-1α表达下调( P<0.05);与DNP组比较,OXA组小鼠血糖与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 2-4时MWT升高,血清乳酸浓度、前额叶皮质组织乳酸、ROS含量和组蛋白乳酸化修饰水平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增加,PGC-1α表达上调( P<0.05)。 结论:乳酸脱氢酶促进小鼠DNP形成发展,其机制与促进前额叶皮质组蛋白乳酸化修饰水平增高及下调PGC-1α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酸化修饰在脓毒症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脓毒症是指当宿主由于感染所导致的反应失调而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1]。在细菌或病毒感染的过程中,入侵的病原体会遇到宿主的先天免疫屏障,先天免疫系统能够通过各种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来识别不同的病原体 [2]。在大多数情况下,先天免疫系统就能够消除入侵的病原体,但有时病原体会突破先天免疫,宿主原有的免疫稳态被破坏,机体则相继表现出过度炎症反应与免疫抑制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 [3]。根据研究表明,2017年全球共有4 890万例脓毒症病例,其中因脓毒症死亡的有1 100万例,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20% [4]。此外,脓毒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老年人中居高不下,在我国仍然是威胁人们健康与生命的常见疾病 [5]。目前关于脓毒症的治疗仅限于前期的抗菌治疗,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充分供氧等常规治疗,并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手段 [6]。因此,寻找脓毒症新的治疗靶点,降低脓毒症发病率及病死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是急危重症领域的一个的长期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酸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及时恢复血流灌注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但往往会加重原有的脑损伤,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 [1]。缺血性脑卒中时乳酸水平增加 [2],血管再通后Warburg效应使得乳酸水平持续增加 [3]。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一改对乳酸只是代谢废物的看法,乳酸不仅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信号转导,同时也可以修饰蛋白质,改变底物蛋白的定位和活性,即乳酸化修饰 [4]。研究表明,细胞内乳酸水平 [4]、调节乳酸化修饰相关酶水平 [5]均会影响细胞乳酸化修饰水平。多种疾病模型中均存在蛋白质乳酸化修饰,如炎症 [5]、肿瘤 [6]、神经退行性疾病 [7]等。CIRI时同样会出现乳酸化修饰增加,而抑制乳酸化修饰后可延缓脑梗死进展 [8]。然而,也有研究表明,乳酸化修饰可促进巨噬细胞促炎表型M1向其抗炎表型M2的转变,发挥抗炎作用 [4]。作为新发现的翻译后修饰,乳酸化修饰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对乳酸及乳酸化修饰在CIRI中的作用机制,及影响CIRI时乳酸化修饰的可能因素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CIRI时的乳酸化修饰理顺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