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术期应用调脾护心法治疗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术期应用调脾护心法治疗的临床疗效,运用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分析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术期病人400例,分为中药组(372例)和非中药组(28例),非中药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组在非中药组基础上加用调脾护心法中药汤剂治疗,手术前后均每天服用2次,每次200 mL.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和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运用数据挖掘总结中药组处方用药规律,网络药理学分析核心处方作用靶点.结果:治疗后,中药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非中药组(P<0.05),心绞痛症状疗效优于非中药组(P<0.05).数据挖掘共筛选出调脾护心法医案372例,核心药物83味,药性以温热为主,温性药物最多,药味酸、苦、甘为主,共占73.40%;聚类分析发现以"白术、陈皮、茯苓、广木香、蒲公英、酸枣仁、炙甘草、炙远志"为核心处方;网络药理学分析: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核心中药成分185个;对19个交集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发现在细胞组分方面主要与胞质部分、细胞外围、质膜、内膜系统等相关;在分子功能方面与酶结合、信号受体结合等密切联系;在生物学过程方面主要与细胞对化学刺激的反应、定位调控等有关;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发现其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调脾护心法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术期病人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处方核心药物是白术、陈皮、茯苓、广木香、蒲公英、酸枣仁、炙甘草、炙远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GE-RAGE、MAPK、IL-17、TNF信号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胱抑素C、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水平对危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有预测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一种常见且危重的并发症之一[1,2].胱抑素C是一种新型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也是一种非糖基化的椭圆形小分子蛋白,是反映肾脏功能的指标之一[3].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urinary 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uNGAL)由中性粒细胞激活后释放,在AKI患者体内表达升高,为全身发生炎症的标志物[4,5].本文旨在研究胱抑素C、uNGAL在危重症患者AKI中的表达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糖基纳米颗粒对辐射诱导的早期肺组织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一种糖基纳米颗粒对辐射诱导的早期肺组织巨噬细胞极化以及活性氧清除的效果。方法:将20只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给药组、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进行X射线全肺照射。通过流式细胞仪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肺组织巨噬细胞的极化比例,利用PCR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炎症因子表达水平,通过2′,7′-二氯二氢荧光素的氧化双乙酸酯(DCFH-DA)荧光探针检测肺组织中活性氧(ROS)水平。结果:相比于照射组,照射+治疗组的ROS荧光信号强度明显降低( t=15.76, P<0.05)。同时,照射+治疗组的肺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比例显著提高( t=2.89, P < 0.05),且精氨酸酶1(ARG-1)基因表达水平升高,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t=3.32、2.90、2.85、4.55、2.88, P < 0.05)。 结论:糖基纳米颗粒能够有效促进辐射诱导的肺组织巨噬细胞向M2表型极化,同时能有效清除辐照区域的ROS,降低辐照组织的炎症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IgG N-糖链与胃癌Lauren分型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血清IgG N-糖链与胃癌Lauren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对2017—2018年于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进行治疗的17例弥漫型和21例肠型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汇总并统计一般资料和临床特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N-糖链含量,比较血清IgG N-糖链在肠型与弥漫型胃癌之间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清IgG N-糖链与Lauren分型的相关性。结果:IgG N-糖链分析包括27个直接检测到的糖链和4个糖链衍生性状。H为己糖,N为乙酰葡萄糖胺,F为岩藻糖,S为唾液酸。不同化疗方案之间的IgG N-糖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肠型胃癌患者相比,弥漫型胃癌患者血清中H3N3F1( t=3.785, P=0.001)、H3N4( t=3.919, P=0.002)、H3N4F1( t=2.770, P=0.005)、H3N5F1( t=2.888, P=0.010)较少;H4N4F1(6)( t=?3.488, P<0.001)、H5N4F1( t=?3.401, P=0.003)、H5N5F1( t=?2.303, P=0.023)、H5N4F1S1( t=?3.068, P=0.008)较多。H3N3F1( OR:1.20, P=0.008)、H3N4( OR:1.32, P=0.005)、H3N4F1( OR:1.13, P=0.017)、H3N5F1( OR:1.78, P=0.015)、H4N4F1(6)( OR:0.43, P=0.008)、H5N4F1( OR:0.74, P=0.008)、H5N5F1( OR:0.32, P=0.036)、H5N4F1S1( OR:0.48, P=0.009)与Lauren分型显著相关。唾液酸化( t=?2.717, P=0.012)和半乳糖化( t=?3.400, P=0.001)的IgG N-糖链在肠型胃癌患者血清中较少。半乳糖化( OR:0.87, P=0.007)和唾液酸化( OR:0.62, P=0.015)与Lauren分型显著相关。 结论:部分IgG N-糖链与胃癌Lauren分型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辅助Lauren分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VZV对Schwann细胞朊蛋白糖基化的影响及甲钴胺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对人Schwann细胞(human Schwann cells, hSC)朊蛋白(cellular prion protein, PrP C)糖基化特征的影响,及甲钴胺(methylcobalamin, MeB 12)的调节作用。 方法:以感染复数1.0的VZV感染细胞48 h,加入250 μg/ml的MeB 12培养48 h,用抗体3F4分别包被上清和沉淀中PrP C,凝集素-ELISA法筛查PrP C的糖基化特征,并测定上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 结果:VZV感染组细胞上清与沉淀中的PrP C聚糖比例与未感染组比较有明显变化,总聚糖比分别为1∶1.5和1∶2.6(F=24.18, P<0.001, LSD-t=8.27, P<0.001),提示VZV感染后PrP C稳定性下降,相应的SOD活性(4.43±2.05 U/mg)与未感染组(14.23±1.27 U/mg)比较明显下降(F=18.19, P=0.001, LSD-t=6.54, P<0.001),MDA水平(11.17±1.89 nmol/mg)与未感染组(3.73±0.35 nmol/mg)比较明显升高(F=30.70, P<0.001, LSD-t=8.25,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加入MeB 12后,VZV感染细胞沉淀中的聚糖较VZV感染未加药组有明显增加,总聚糖比为1∶2.4,提示MeB 12增强了PrP C的稳定性,相应地SOD活性明显增高(11.07±2.07 U/mg, LSD-t=4.42, P =0.002),MDA水平明显下降(5.23±0.96 nmol/mg, LSD-t=6.58, P<0.001),与感染未加MeB 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VZV可改变hSC中PrP C的糖基化特征,而MeB 12可调节PrP C的糖基化特征,增强PrP C的稳定性,从而提高hSC的抗氧化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羟苯磺酸钙联合沙格列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效果及对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联合沙格列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KD)的效果及对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97例早期DK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羟苯磺酸钙治疗,观察组采用羟苯磺酸钙联合沙格列汀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血清炎性因子、氧化应激指标、血糖指标、肾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01)。治疗前,两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FG)、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白蛋白/尿肌酐(UA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的FPG、2hFG、Scr、BUN、UAER、UACR、eGF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PG、2hFG、Scr、BUN、UAER、UACR显著低于对照组,eGFR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前,两组的血清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18(IL-1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IL-6、hs-CRP、IL-1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血清IL-6、hs-CRP、IL-18水平更低(均 P<0.05)。治疗前,两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SOD、MDA、AOPP、AGE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SOD较对照组更高,MDA、AOPP、AGE更低(均 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 vs. 4.1%, P>0.05)。 结论:羟苯磺酸钙联合沙格列汀治疗早期DKD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和氧化应激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LG13基因变异相关先天性糖基化缺陷Ⅰ型4例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 ALG13基因变异相关的先天性糖基化缺陷Ⅰ型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特点。 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4例 ALG13基因变异癫痫患儿,对其临床资料和基因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4例患儿中,男1例,女3例。3例错义变异(p.N107S),1例无义变异(p.W112X);2例为新发变异,2例为遗传性变异。癫痫发作起病年龄为3个月~2岁,局灶性发作1例,痉挛发作2例;1例兼有痉挛发作、局灶性发作和强直发作;其中3例为婴儿痉挛症。4例均有发育迟缓,其中孤独症样表现3例,肌张力低下2例,视觉损害1例。脑电图示高峰失律3例,前头部棘波1例,痉挛发作2例。3例头颅磁共振成像正常,1例脑萎缩。末次随访年龄为2岁2个月~4岁4个月,经抗癫痫药物治疗4例仍有发作。结论:ALG13基因以新生变异为主,热点变异为p.N107S;该基因变异多在婴儿期起病,主要表现为发育迟缓和癫痫发作,以婴儿痉挛症表型最常见,部分可出现孤独症样表现、肌张力低下和视觉损害,部分患儿有脑萎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5年福建省莆田市G基因型腮腺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福建省莆田市2015年G基因型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全基因组序列特征。方法:选择福建省莆田市2015年分离得到的2株腮腺炎流行株进行研究,命名为MuV15-01和MuV15-23。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对分离株全基因组进行扩增,并对产物进行测序拼接,结合GenBank下载的不同基因型腮腺炎参考株及现有疫苗株序列比对分析分离株基因序列遗传差异及抗原位点变异情况。结果:福建省莆田市MuV分离株基因全长15 384个核苷酸,与其它基因型毒株相比,全基因组核苷酸差异在3.7%~6.0%之间,其中与A基因型(疫苗株)的遗传差异最大,与N和B基因型的遗传差异最小;在基因组编码7种病毒蛋白核苷酸序列上,SH基因变异最大,M和L基因最为保守;在N基因和HN基因已知抗原相关位点上分别存在7和11个氨基酸位点变异;相比于疫苗株福建分离株在HN基因的464位点上多增加了一个N-糖基化位点。结论:现流行于福建省莆田市的G基因型MuV与腮腺炎其他基因型及疫苗株之间在全基因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提示需要进一步加强腮腺炎流行株与疫苗株之间的遗传差异性监测,为更好的腮腺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胎儿弯曲菌龟亚种中国分离株的种群结构、毒力基因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胎儿弯曲菌龟亚种( Campylobacter fetus subsp. testudinum, Cft)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对本实验室2010—2022年收集的15株胎儿弯曲菌龟亚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GenBank公布的全球 Cft基因组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MLST-GrapeTree分析 Cft的群体遗传结构;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cgSNP)构建 Cft的系统发育树,rhierBAPS确定其种群结构;CARD、ResFinder及VFDB注释 Cft的耐药及毒力基因; E-test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参考CLSI-M45空肠/大肠弯曲菌药敏标准进行结果解释。 结果:基于基因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分析,共纳入全球41株 Cft基因组信息,其中人类来源24株,动物来源13株,未知来源4株。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4株人类来源菌株中,20株感染对象为黄种人,1例为白种人(配偶是亚裔),其余未知,差异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13株动物来源菌株均分离自爬行动物,包括龟类6株、蛇类4株、蜥蜴类3株。MLST分型显示,中国分离株以ST46为主要序列型,美国则以ST15为主要序列型;Grapetree显示,中国分离株的遗传多态性高于美国分离株;通过cgSNP及BAPS重建的系统发育发现全球 Cft构成6个种群,中国分离株呈散在分布且与动物源菌株亲缘关系密切;美国分离株相对较集中(SC3),且以ST15克隆传播为主;毒力基因分析显示,与鞭毛、糖基化系统及黏附素相关的毒力基因在 Cft中携带率为100.00%,而与侵袭性相关的Ⅳ型分泌系统 virB4、 virB9、 virD4因子及 tetO外排泵基因均存在于新发现的ST74中;15株中国分离株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 Cft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为46.67%,对红霉素敏感性为100.00%。 结论:全球 Cft的群体结构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且感染人群多伴有基础免疫性疾病,其感染可能与食入或接触爬行类动物有关;本次研究发现的中国临床分离株主要流行型为ST46及新发现ST74型别,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YKL-40蛋白在眼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YKL-40蛋白又名壳多糖酶3样蛋白质1(CHI3L1),是一种在种族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糖蛋白,属于"18-糖基水解酶"家族,也是一种分泌蛋白。大量研究表明YKL-40参与很多疾病的病理过程,其在眼部疾病的研究资料目前比较匮乏。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外有关YKL-40在眼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眼科临床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