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占杰教授从五行生克规律探析慢性肝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肝病的病因众多,发病初期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失治误治导致病情逐渐加重,继而发展为肝硬化、肝癌[1].肝病在中医内科中属于"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等范畴.五行学说始于《尚书》,成于《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易学、哲学的理论基础[2].西汉董仲舒在古代先贤的思想基础上,首次明确了"五行相生之序"之理念,并提出了"五行相生说"[3].五行对应到五脏[4],在次序流注中则为心为肝之子,亦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亦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亦为肾之母;肾为肺之子,亦为肝之母,子母互滋,五脏平衡.生理条件下,母子平和,互滋互长.病理情况下,相生为病分为两种情况:母病及子和子盗母气.五行相克理论学说亦属于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和制约的关系[5].生理条件下,五行对应的五脏之间气血津液运行相互克制,相互制约,各司其职,维持着五行及脏腑的稳态.病理条件下,就会出现"过克"和"反克"两种情况."过克"即"相乘",指某一运气化强盛,克伐过度,此时所胜并非该脏腑之气,此为邪气与某脏共同所胜一行,同气相求,乘其所不胜之行脏气,而致病态[6]."反克"即"相侮",指某一方气运过剩,在五行关系中携邪气一同而来制约自己"所不胜"一方而致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消化系统疾病关系及其机制的中西医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的负担.研究表明,消化系统症状是COPD患者的常见肺外全身表现,且随着COPD严重程度加重其逐渐恶化.西医认为,COPD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消化性溃疡(PU)、胃肠功能紊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有关.中医认为,脾肺为相生关系,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肺肝为相克关系,相乘相侮,肺病及肝,肝病及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大肠传导,互相影响.近年来COPD与消化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而了解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本文总结了COPD与消化系统疾病关系及其机制的中西医研究新进展,以期为今后预防和治疗COPD并发消化系统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医学问对》探讨龙砂医家高上池五运六气临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基于《医学问对》,探析龙砂医家高上池五运六气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发现高上池一如其他龙砂医家善用运气理论,分析不同疾病的病因病机.临证注重主气,弱化客气,强调胜复之气.同时注重气候变化等多种自然因素对疾病产生的影响,常以季节时令所致病机的改变来调整用药,充分运用五行母子、生克、乘侮等诸多关系,遵循运气规律相机治疗,在疫病、肺病咳嗽、痉病、虚劳等疾病的治疗中,均有独到的发挥和新解.《医学问对》全书共计16问,一问一答形式在医论著作中罕见,却能展现龙砂医学流派薪尽火传,代有名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先秦兵家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构建的影响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4/13
兵家思想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黄帝内经》在"用药、用针治病如用兵"的理念引领下,化用兵家"令行禁止"理念建构了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中的相关原理和禁戒之法;化用兵家"不战而屈人之兵"理念构建了"治未病"理论;以"战势不过奇正"和"五行无常胜"理念,建构了五行多向的生克乘侮理论指导下的脏腑关系、脏腑发病理论、脏腑病证临床调养理论;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思想的影响,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施治,从而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谢晶日经体用、生克、气血三步辨治胃脘痛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本文总结谢晶日教授经体用、生克、气血三步辨治胃脘痛经验.首辨体用间太过不及,胃脘痛病位在胃,应当先据症辨别胃腑之状态.胃火内炽者,清其火热;胃中燥热,阳明失润,致胃阴不足者,复其濡润;胃湿内停,湿邪中阻,阳气不舒者,温中化湿以舒展阳气;阳气受损,温煦不够,内生寒邪,致中阳受遏,寒邪伤胃,阳气不展者,辛温通阳以祛寒止痛.次别脏腑间生克乘侮,五脏之间经络相通,气血循回,胃脘之病,不仅在于胃,五脏亦受累.肝病犯胃,土木相仇,治宜辛开苦降;胃病及肺,母病及子,治宜佐金平木;病及心肾,治宜调心温肾;脾胃俱病,治宜复脾胃升降之序;胃肠同病,治宜通腑降胃.再探气分血分之别,以此探究疾病病情演变,由表传里,由经入络,由气入血,辨证用药,以行气活血为重.此三辨,以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之八纲辨证为基,结合脏腑辨证及气血津液辨证,可反映胃脘痛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可能的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再辅以经验用药,则恰中病机,方药对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甘能缓"理论探讨甘草在经方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本研究从阴阳五行学说为切入点,根据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传变规律说明甘味药如何从五脏、六气以及药之偏性展示生克制化关系,阐释阴阳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联系."甘者缓也",甘味药具有缓和、缓急的作用,通过药物本身具有的特性或者药对配伍起到缓和药物的偏性,达到减毒增效以及缓解以急迫、紧张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等目的.而甘草,是甘味药物最具有代表性的药物,不管在组方中是君药还是佐使药,其发挥甘缓之性的作用是一致的.甘草"甘缓"的特性可以总结为缓病之急、缓药、解毒三种作用,并且不同的炮制方法对甘草发挥甘缓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体现出炮制后功效的差异性、独特性,这也展示了古代医家用药的缜密.最后,甘草虽然应用广泛,但亦有病情急迫、邪实等使用禁忌,要熟知甘草甘缓的实质及在其组方中的配伍规律、禁忌,通过辨证施治,真正发挥"国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从脉象"相乘""相干"论仲景辨治"纵""横"之病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相乘""相干"即所谓"变化相乘,阴阳相干".相乘者包括四时五脏之脉相乘与脉证乘侮,其以五行生克乘侮为理论基础;相干者即以阴阳脉法候人体气血阴阳变化,判断疾病的预后,其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纵""横"为五行学说病理变化的术语,纵为对相乘关系的描述,横为对相侮关系的描述.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以"相乘""相干"之脉法理论辨治"纵""横"之病,或辨病之"纵""横",融阴阳五行理论于脉诊之中,以脉之变化明辨疾病病机及预后,于今之临床脉诊甚具启发,拓展了脉证合参于疾病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张学文既病防变的学术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国医大师张学文认为在疾病的急性期往往处于正邪斗争的初期或极期,是正邪斗争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强力祛邪、防邪伤正是既病防变的主要思路.治疗外感温热疾病必须辨明兼夹之邪,防兼夹之邪生变.内伤杂病其传变规律更为复杂,如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五脏的生理病理规律、经络相传规律以及气血、阴阳等传变规律等均应熟练掌握.可借鉴西医学对疾病发展和转归的认识,采用中医既病防变的治疗措施.情志也是影响疾病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应防情志生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皮肤科视角探讨“化泄”法原理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五行是构成并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5种元素,并因生克制化作用保持相对平衡.若一行强旺、偏枯则致行运失常,发为“乘”“侮”之病,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谭城教授尝试以“化泄”法治之屡获良效.本文从以下4个方面对“化泄”法进行阐述并予总结:一是“化泄”治法的含义,即以相生平化强旺,使各行物尽其才;二是“化泄”治法的作用可化无情为有情,促进“五行流通”,亦使五行制化达到高层次的平衡;三是“化泄”的原则及相关治法阐述,探讨“相乘”“相侮”的“化泄”方法,并以“五味化泄”论述“化泄”的择药原则,亦阐明“调候”的重要性及运用方法;四是通过探讨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举例说明“化泄”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脏腑论治胃痛的思路与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胃痛病因复杂,与肝、脾、肺、肾、心、肠、胆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并相互影响.肝木生克乘侮动态变化,影响脾胃气机,肝胆疏泄有序,助脾胃化纳升降;脾气亏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失宣发肃降,肺胃壅滞;肾阳不足,中焦虚寒,肾阴亏虚,水不涵木,横逆犯胃;气血亏虚,血不荣心,痰火内蕴,上扰心神,心胃血瘀,阻滞气机;肠受胃之荣气,肠道壅滞,胃通降失常;因此临证时应考虑病变相关的脏腑进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