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历山大病Ⅱ型临床特点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亚历山大病Ⅱ型的临床特征、神经影像学表现及基因检测结果。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8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3例亚历山大病Ⅱ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患者均为中老年男性,隐匿起病,首发症状均为单下肢或双下肢无力,逐渐出现头晕、言语不清、吞咽困难、排尿困难、便秘、排汗异常及体位性低血压等症状,且症状呈进行性加重。3例患者在早期曾被误诊(分别被误诊为关节腔积液病、脑血管病、酒精中毒),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幕上白质病变轻,仅表现为侧脑室周围非特异性脑白质异常信号,延髓及上颈髓萎缩明显,呈“蝌蚪征”,有较高的提示价值。基因检测结果均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基因单一杂合突变,且均为已报道的致病突变,分别为外显子6的c.1091C>T (p.A364V)杂合突变、外显子4的c.722C>T (p.R258C) 杂合突变和外显子1的c.197G>A (p.R66Q)杂合突变。结论:亚历山大病Ⅱ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大部分为杂合点突变,少数为缺失突变。对于同时或逐渐出现头晕、球麻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脑干受累表现的患者,颅脑MRI显示幕上脑白质改变、延髓及上颈髓萎缩明显时,应考虑亚历山大病Ⅱ型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皮肤、面部行为特征在儿童癫痫病因识别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皮肤、面部行为特征在癫痫病因识别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9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或病房具有皮肤、面部、行为特征的53例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3例患儿均诊断为癫痫,以色素脱失斑为线索诊断结节性硬化症28例,以面部鲜红斑痣为线索诊断脑面血管瘤病5例,以躯体多毛、消瘦为线索诊断线粒体脑疾病伴乳酸酸中毒及卒中样发作5例,以毛发稀疏蜷曲、皮肤白为线索诊断Menkes病5例,以头围大为线索诊断亚历山大病、伴皮质下囊肿的巨脑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戊二酸血症Ⅰ型各1例,以快乐面容、智力低下诊断Angelman综合征2例,以刻板手部行为为线索诊断Rett综合征2例,以皮肤色素沉着和脱失斑为线索诊断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1例,以眼距宽、牙缺失为线索诊断1号染色体微缺失1例,以咖啡牛奶斑为线索诊断神经纤维瘤病1例,上述病例在上述特征提示下,经影像学或遗传学检测,均明确诊断。结论:皮肤、面部行为特征在癫痫病因诊断中有重要意义,熟练掌握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皮肤、面部行为特征有利于癫痫病因学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能干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胶质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90%,而星形胶质细胞是其主要组成成分.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由神经元完成,而星形胶质细胞只对神经元起着支持、营养及代谢等功能.近几年,人们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在维持正常脑功能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1-2],此外还可影响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脑血管疾病、星形细胞瘤、癫痫[3]、亚历山大病[4]和神经退行性疾病[5-6]等.因此,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对了解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有重大意义.然而,星形胶质细胞原代培养时易被其他细胞污染,限制其在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人类多能干细胞能分化为多种类型的体细胞,同时保留自我更新的能力[7-9].近年来,多能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本文就多能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的实验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少年型亚历山大病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儿 男,5岁10个月,因左侧肢体无力1月入院.患儿3岁时有“急性偏瘫”病史,经对症治疗后缓解,近1月余出现左侧肢体肌力较右侧减弱,并渐加重.体检:左上、下肢肌力均Ⅳ级,膝反射活跃,右侧肢体肌力正常,左侧巴氏征(+),左侧踝阵挛(+),痛、触觉正常存在.脑电图检查正常.MRI:平扫示双侧额叶、基底节区、胼胝体、丘脑及脑干腹侧呈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图1,2),T2FLAIR序列呈高信号(图3),DWI低信号为主(图4),部分病灶呈高信号,ADC高信号为主(图5).双侧脑室后角旁白质见大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双侧额叶、基底节区、胼胝体、丘脑及脑干腹侧局部强化,以周围强化为主(图6).MRA未见明确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亚历山大病Ⅰ型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亚历山大病(Alexander disease,AxD)是由编码星形胶质细胞特有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acidic protein,GFAP)基因突变导致的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质脑病.201 1年提出的分型标准将AxD分为I型和Ⅱ型[1].本文报道2例I型AxD,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I型AxD的临床特征、头颅影像学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亚历山大病Ⅱ型4例临床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分析Ⅱ型亚历山大病(AxD)患者的临床及头颅MRI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以利于早期识别.方法 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基因确诊的4例及文献报道的128例Ⅱ型AxD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表型及头颅MRI特征进行总结.结果 1.基因确诊的4例Ⅱ型AxD患者中有2例仅头颅MRI异常但尚无临床症状的成年患者;2例患儿临床表现为下肢运动障碍、锥体束症状、发作性加重、癫痫发作等,其中1例患儿病程中出现球麻痹症状.4例患者头颅MRI均出现异常,但仅1例符合本病典型MRI诊断标准,余3例MRI表现为逐渐出现的延髓及上部颈髓的萎缩或脑干病灶、脑室旁白质异常信号或基底核区异常,其中1例无明显白质异常.2.文献报道的128例Ⅱ型AxD患者:发病年龄为(32±19)岁,主要以球麻痹和/或假性球麻痹(32.48%,38/117例)、下肢运动障碍(31.62%,37/117例)、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3.67%,16/117例)等为发病症状,病程中出现球麻痹和/或假性球麻痹(73.50%,86/117例)、锥体束症状(60.68%,71/117例)、共济失调(51.28%,60/117例)等表现.头颅MRI特点为脑干(主要为延髓)及脊髓部位萎缩或异常信号,小脑齿状核、白质、基底核及丘脑信号异常亦较常见.结论 Ⅱ型AxD发病较晚,临床表现主要为球麻痹和/或假性球麻痹、下肢运动障碍、锥体束征等,头颅MRI主要表现为脑干(主要为延髓)及脊髓萎缩、异常信号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GFAP基因新突变致罕见表现的亚历山大病临床及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报道1例临床罕见的Ⅱ型亚历山大病病例,总结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特征,扩展Ⅱ型亚历山大病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谱.方法与结果 男性患者,41岁,发作性右侧肢体僵硬10年,表现为右侧痉挛性偏瘫步态、双侧锥体束征;头部MRI可见双侧延髓、延髓脑桥交界区和上颈髓呈长T2信号影,双侧侧脑室旁白质轻度脱髓鞘;激素冲击治疗无效,抗癫痫药物部分有效.基因检测患者及其母存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基因杂合性缺失突变[c.del 1044 ~ 1079GTACCAGGACCTGCTCAATGTCAAGCTGGCCCTGGA(p.E348DdelY349一D360)],为新发突变.明确诊断为Ⅱ型亚历山大病,该家系证实为Ⅱ型亚历山大病家系.结论 GFAP基因缺失突变为新发突变,扩大了Ⅱ型亚历山大病的基因突变谱.同一家系中不同患者的临床表型差异较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成人型亚历山大病(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提高对成人型亚历山大病的认识.方法 报告1例成人型亚历山大病病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基因检查结果,并结合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患者为24岁青年男性,临床表现为反复头痛、夜间睡眠差、行走不稳、动作协调性差、尿失禁.无癫发作,记忆力无明显下降.头颅MRI示双侧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周围、双侧岛叶皮质下及延髓的多发T2高信号征象,提示白质脱髓鞘病变并有胼胝体发育不全、小脑萎缩.基因检查示患者携带GFAP基因一个致病性的杂合变异,该突变导致编码蛋白GFAP(17q21/NM-002055.4)第8外显子呈现c.1246C> T错义突变.其父母基因检测未见基因突变,表明该突变为新生突变及致病性突变.结论 亚历山大病是一种少见的白质脑病;其基因突变为新发变异,该突变导致编码蛋白GFAP杂合变异,基因缺陷是造成成人型亚历山大病的病因,基因检测及MRI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成人型亚历山大病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24岁.因“行走不稳、饮水呛咳、二便失禁5年,加重2月”入院.体检:水平及垂直眼震,四肢腱反射(+++),双侧Babinski征阳性,双侧指鼻及跟膝胫试验欠稳准,轮替试验笨拙.实验室检查:脑脊液细胞总数103 × 106/L (0.0~8.0 ×106/L),脑脊液白细胞计数3×106/L (0.0 ~0.0×106/L),余均为阴性.MRI:双侧额叶、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脑桥及小脑半球对称片状异常信号,T1 WI为低信号,T2WI/FLAIR为高信号;双侧基底节区、丘脑、侧脑室旁、中脑及大脑脚对称异常信号影,T1WI为稍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脑室系统扩大,幕下脑池增宽,上段颈髓和延髓明显萎缩变细(图1A ~ 1F);DWI未见异常弥散受限信号(图1G);增强扫描未见异常强化(图1H).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GFAP基因杂合突变致II型亚历山大病的相关临床、影像及基因突变分析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亚历山大病(Alexander disease,Ax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白质病,最先是由Alexander于1949年进行报道提出的[1] .影响该病的主要致病基因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基因;传统分型根据发病年龄将其主要分为婴幼儿型、少年型及成人型[2] ,临床上以婴幼儿型较为常见;2011年Prust等[3]提出新型分型标准将AxD分为Ⅰ型和Ⅱ型,有研究显示,Ⅱ型发病率低于Ⅰ型,且由于Ⅱ型亚历山大病表现较为复杂多样,易造成误诊和漏诊[4~7] .这可能与基因等检测技术的限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