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新生儿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是一种以青紫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罕见疾病。细胞色素b5还原酶异常以及血红蛋白M症是引起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主要原因。接触利多卡因、亚硝酸盐等物质则可能诱发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血气分析是高铁血红蛋白简便的检测方法。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与新生儿腹泻、酸中毒、晚发型败血症等多种疾病相关。亚甲蓝是治疗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常用药物,维生素C、N-乙酰半胱氨酸、维生素B 2在治疗上可能也有一定疗效。该文对新生儿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PCNL术后早期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术后尿源性脓毒症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1 h)血清白蛋白水平对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后尿源性脓毒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60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10例,女50例。平均年龄(51.8±11.9)岁。伴高血压病68例,糖尿病26例。既往有内镜取石手术史16例。术前有发热病史12例,术前置管6例。24例术前尿细菌培养阳性,12例术前尿亚硝酸盐阳性,32例术前尿常规白细胞(+++)。160例均行单通道钬激光mPCNL。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输液量。所有患者均术后1 h留取血液标本,检测血常规、白蛋白,计算血白细胞变化幅度△WBC和白蛋白变化幅度△Alb。术后行结石成分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尿源性脓毒症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mPCNL术后尿源性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比较曲线下面积(AUC),分析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对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160例,脓毒症组13例(8.1%),男7例,女6例;平均年龄(53.1±8.2)岁;非脓毒症组147例(91.9%),男103例,女44例;平均年龄(51.7±12.1)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在结石性质[感染性结石占比:38.5%(5/13)与8.8%(13/147)]、手术时间[(94.6±26.2)min与(63.6±24.5)min]、尿细菌培养阳性率[46.2%(6/13)与12.2%(18/147)]、尿亚硝酸盐阳性率[30.8%(4/13)与5.4%(8/147)]、尿白细胞定性强阳性率[61.5%(8/13)与11.3%(24/147)]、术后早期白蛋白[(34.2±2.7)g/L与(40.7±6.2)g/L]和术后早期△Alb [(18.3±4.6)%与(3.8±14.3)%]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白细胞定性强阳性( OR=57.704,95% CI 2.407~1383.427, P=0.012)、术后早期血白细胞计数( OR=2.406,95% CI 1.154~3.627, P=0.014)和术后早期△Alb( OR=1.373,95% CI 1.083~1.740, P=0.009)是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Alb的曲线下面积为0.926,明显大于术后早期血白细胞计数(0.603)和尿白细胞定性(0.726)( P<0.01)。△Alb的临界值为14.6%,预测术后尿源性脓毒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8%和84.6%。 结论:尿白细胞定性强阳性、术后早期△Alb和血白细胞计数是mPCNL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术后早期△Alb对术后尿源性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脂康预防造影剂所致糖尿病大鼠急性肾损伤机制的实验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糖尿病大鼠造影剂诱导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7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65 mg/kg)建立糖尿病模型。造模4周后,取24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造影剂肾病组、术前生理盐水灌胃的造影剂肾病组(生理盐水组)、术前血脂康灌胃的造影剂肾病组(血脂康组),每组6只。所有动物均于造影剂给药24 h后处死,收集血液和肾脏组织,检测生化、炎症、氧化应激以及病理等相关指标。结果:给予造影剂24 h后,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血脂康组大鼠血肌酐[(59.3±3.3)μmol/L比(73.2±4.1)μmol/L]、血尿素氮[(13.8±0.5)mmol/L比(16.3±0.6)mmol/L]、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蛋白(sNGAL)[(41.4±2.0)ng/ml比(54.9±4.4)ng/ml]和尿肾损伤分子1(uKIM-1)[(11.1±0.5)ng/ml比(16.6±0.5)ng/ml]均降低(均 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血脂康组肾小管扩张、刷状边界丧失和肾小管细胞坏死的程度较轻。进一步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血脂康组氧化应激指标改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血脂康组肾丙二醛[(12.1±0.7)nmol/mg比(15.5±0.8)nmol/mg]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35.0±2.2)U/mg比(23.7±3.4)U/mg]和肾亚硝酸盐[(1.7±0.1)nmol/mg比(1.2±0.1)nmol/mg]升高(均 P<0.05)。炎症反应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血脂康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均 P<0.05)。 结论:血脂康可能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来减轻糖尿病大鼠造影剂诱导的肾功能不全和组织病理学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2 h检测IL-6在尿源性脓毒症诊治和改善预后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后2 h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在尿源性脓毒症早期诊断、治疗和改善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25例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症患者的病例资料,男6例,女19例。年龄(55.4±11.6)岁。伴高血压病10例,糖尿病11例,肾积水14例。结石负荷>353 mm 2 8例。术前脓尿22例,尿亚硝酸盐阳性12例,尿细菌培养阳性18例。根据术后2 h是否检测IL-6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以术后2 h IL-6>1000 pg/ml作为诊断尿源性脓毒症标准,指导术后的抗感染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脓毒症确诊时间、尿源性脓毒症严重程度(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例数)、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试验组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52.4±12.2)岁;伴高血压病6例,糖尿病5例,肾积水9例;结石负荷>353 mm 2 5例;术前脓尿12例,尿亚硝酸盐阳性7例,尿细菌培养阳性10例。对照组12例,男2例,女10例;年龄(58.7±10.5)岁;伴高血压病4例,糖尿病6例,肾积水5例;结石负荷>353 mm 2 3例;术前脓尿10例,亚硝酸盐阳性5例,尿细菌培养阳性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8±27.8)min和(88.3±39.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45)。试验组术后2 h IL-6为(6 824.4±1 473.3)pg/ml。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脓毒症确诊时间分别为(3.6±2.0)h和(6.0±3.0)h( P=0.023),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1±1.6)d和(8.2±2.3)d( P=0.014),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分别为3例和8例( P=0.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检测经皮肾镜取石术后2 h内IL-6可早期诊断尿源性脓毒症,降低术后尿源性脓毒症的严重程度,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指标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对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的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相关感染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术后出现尿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术前尿白细胞(WBC)与亚硝酸盐(NIT)的联合预测效能,为PCNL术后尿脓毒血症提供早期医学决策与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本院泌尿外科诊断为复杂性肾结石并行PCNL治疗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中72例术后出现感染性并发症的患者纳入观察组,128例术后未出现感染性并发症的患者纳入对照组。通过筛选组间有差异性的指标,并采用了logistic分析探讨其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术前尿WBC与NIT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尿培养阳性率、多重耐药菌(MDROS)阳性率、术前尿WBC阳性率、术前尿NIT阳性率、结石培养阳性率、手术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尿WBC( OR=2.250, P=0.048)、尿NIT( OR=5.833, P=0.031)、结石培养阳性( OR=2.667, P=0.001)、尿培养阳性( OR=5.444, P=0.035)、手术时间( OR=8.071, P=0.009)为PCNL术后尿脓毒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尿WBC联合NIT预测尿结石培养阳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9。 结论:术前尿WBC、NIT、结石培养阳性率、尿培养阳性、手术时间为尿脓毒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尿WBC与NIT联合检测预测尿培养与结石培养阳性具有较好的效能,能为复杂性肾结石PCNL术后发生尿脓毒血症提供早期医学决策与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在尿路感染中的相关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在尿路感染中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情况以及快速诊断的方法,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6 620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的中段尿进行细菌培养,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配套卡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6 620份尿培养标本检出病原菌845株,检出率为12.8%;其中革兰阴性菌529株,占62.6%,革兰阳性菌135株,占16.0%,真菌181株,占21.4%,检出率最高的前3位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411株、肺炎克雷伯菌58株、粪肠球菌50株。科室分布中泌尿外科和肾内科占比最高分别为28.4%和13.0%。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共255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在90%以上,显著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 P<0.05)。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较为敏感。在尿常规两项指标联合分析中,无论在ESBLs阳性还是阴性的大肠埃希菌中,白细胞和亚硝酸盐的联合检测较单项指标检测有更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在80%以上;在单项指标分析中,亚硝酸盐在ESBLs阳性的大肠埃希菌中有更高的灵敏度。当尿常规pH<6.0时,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占比为34.9%;而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占比为52.87%。 结论:尿常规中白细胞和亚硝酸盐的联合检测快速、简便,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尿路感染,特别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早期诊断和快速筛检。经验选择能覆盖ESBLs菌感染的药物,可避免多种耐药菌的产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菌群移植治疗亚硝酸盐中毒后顽固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报告1例因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导致反复顽固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同时伴有便秘、腹胀和口臭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肠道菌群检测发现,肠杆菌、肠球菌和普拉梭菌升高,类杆菌降低,双歧杆菌/肠杆菌比值为0.105;存在明显肠道菌群紊乱。予以菌群移植治疗。经12个月的随访发现,随着肠道菌群失衡指数逐渐恢复,胃肠功能紊乱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亦完全治愈。本例报告提示,顽固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行菌群移植治疗后可纠正其肠道菌群紊乱而治愈该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亚硝酸盐试验阳性是90 d以下不明原因发热婴儿患侵袭性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亚硝酸盐试验阳性与90 d以下不明原因发热婴儿患侵袭性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期间儿科急诊的19例90 d以下不明原因发热婴儿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定义侵袭性细菌感染为血液或脑脊液培养阳性。结果:3 401例婴儿中,766例(22.5%)的尿试纸为亚硝酸盐或白细胞酯酶阳性,270例(35.2%)的尿试纸仅亚硝酸盐阳性。所有病例中,107例诊断为侵袭性细菌感染(3.1%)。侵袭性细菌感染在尿试纸阴性、白细胞酯酶试验阳性和亚硝酸盐试验阳性中患病率分别为2.2%、4.4%和8.3%,两种试验均阳性的患病率为10.6%。多因素分析亚硝酸盐检测阳性是侵袭性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OR值:2.7,95% CI:1.4~4.9)。 结论:尿试纸亚硝酸盐试验阳性是90 d以下不明原因发热婴儿患侵袭性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广东地区中老年人群尿常规主要指标比较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根据广东地区送往广州达安临床检验中心中老年人群体检监测情况,比较分析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尿常规主要指标检测结果,探讨指标变化特点,及时了解尿常规主要指标对中老年人群的健康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2017年5月至2022年4月广东地区12 450名中老年体检人群尿常规检测数据,选取pH、亚硝酸盐、白细胞、尿隐血和尿葡萄糖5项指标,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和性别间各指标分布差异.结果 性别差异对亚硝酸盐、白细胞和尿隐血3项指标阳性率总体影响较大(P<0.01),同年龄段的女性均高于男性.年龄段差异对pH值(P<0.01)和亚硝酸盐阳性率(P<0.05)指标总体影响较大,同性别的中年人pH指标均高于老年人,亚硝酸盐阳性率均低于老年人.中年男性的尿隐血和尿葡萄糖阳性率显著高于老年男性(P<0.05).结论 在广东地区中老年人群中,女性尿常规检测中亚硝酸盐、白细胞和隐血指标异常率要高于男性,中年男性的尿隐血和尿葡萄糖异常率要高于老年男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高温条件下盐酸雷尼替丁中N-亚硝基二甲胺及其前体化合物二甲胺和亚硝酸盐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考察盐酸雷尼替丁原料药中的N-亚硝基二甲胺(NDMA)及其前化合物二甲胺(DMA)和亚硝酸盐(NO2-)在高温条件下含量变化.方法 盐酸雷尼替丁原料药分别置于有氧和无氧环境中,在40℃和60 ℃的条件下破坏5、10和30d.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阳离子和阴离子色谱法,分别测定破坏后样品中NDMA、DMA和NO2-的含量.结果 建立的3种检测方法的专属性、灵敏度、线性、回收率和重复性均满足要求.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中,60℃破坏的盐酸雷尼替丁样品中3种物质的含量均高于40℃;另外,在有氧条件下,3种物质的含量也明显高于相应的无氧条件,其中第30日,60℃有氧条件下NDMA、DMA和NO2-分别增长至1.92、55.50和44.76 μg·g-1.结论 温度和氧气是盐酸雷尼替丁产生NDMA及其前体化合物DMA和NO2-的重要因素;同时,间接验证盐酸雷尼替丁产生NDMA可能的机制为首先降解生成DMA和NO2-,并进一步反应生成NDMA.本研究可为盐酸雷尼替丁贮存条件设置和质量标准提升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