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新生儿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是一种以青紫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罕见疾病。细胞色素b5还原酶异常以及血红蛋白M症是引起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主要原因。接触利多卡因、亚硝酸盐等物质则可能诱发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血气分析是高铁血红蛋白简便的检测方法。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与新生儿腹泻、酸中毒、晚发型败血症等多种疾病相关。亚甲蓝是治疗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常用药物,维生素C、N-乙酰半胱氨酸、维生素B 2在治疗上可能也有一定疗效。该文对新生儿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玉米须多糖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肾脏线粒体ATP合成的影响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玉米须多糖(SMPS)对D-半乳糖(D-gal)致衰老小鼠肾脏线粒体ATP合成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D-gal溶液的方法建立衰老小鼠模型。将48只SPF级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D-gal模型组(D-gal组)、玉米须多糖低剂量组(30 mg/kg,SMPS-L组)、玉米须多糖高剂量组(60 mg/kg,SMPS-H组),每组12只。干预42 d后全麻下眼球取血,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取肾脏组织,荧光素酶法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中ATP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中线粒体氧化呼吸链中复合体Ⅱ的琥珀酸脱氢酶(SDH)、复合体Ⅲ的细胞色素C还原酶(Cycs)、复合体Ⅳ(COXⅣ)及ATP合酶中的ATP5b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中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动力相关蛋白1(DRP1)和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6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D-gal组小鼠肾组织中ATP含量(178±4)×10 -4 μmol下降( P<0.01),SDH、Cycs、COXⅣ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ATP5b mRNA表达水平(0.67±0.01)下调( P<0.01),MFN2蛋白表达水平(0.29±0.02)降低( P<0.01),DRP1和P62蛋白表达水平(0.31±0.02、0.21±0.01)上升( P<0.01);与D-gal组比较,SMPS干预组小鼠肾组织中ATP含量(193±1)10 -4μmol升高( P<0.01),ATP5b mRNA表达和MFN2蛋白表达(0.87±0.05、0.71±0.08)上升(均 P<0.01),DRP1和P62蛋白表达(0.20±0.01、0.10±0.01)下调(均 P<0.01)。 结论:SMPS可通过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及上调ATP5b mRNA和MFN2蛋白的表达,下调DRP1和P62蛋白表达,改善衰老小鼠肾脏线粒体动态平衡紊乱,促进D-gal致衰老小鼠肾组织线粒体ATP的生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Ⅱ型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儿 女,2岁7月龄,因"反应迟、竖头不稳"就诊。临床表现为全面性发育迟缓、肌张力障碍、肌张力增高、小头畸形、斜视、生长障碍、身材矮小、语言障碍、吞咽障碍、频繁呕吐、过度哭闹等。患儿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细胞色素b5还原酶3基因的纯合移码变异,诊断为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Ⅱ型,该病临床罕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鼠肩袖撕裂重建过程中色氨酸代谢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骨重塑能力正常和骨重塑能力缺陷大鼠肩袖撕裂(RCT)修复术后色氨酸代谢的差异,探讨色氨酸代谢是否与骨长入有关。方法:共选取50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进行研究,随机选择18只大鼠接受双侧卵巢摘除手术(OVX),设为OVX组;余32只大鼠接受双侧卵巢摘除假手术,设为假手术组。术后3个月,OVX组和假手术组各自随机选择4只大鼠,采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鉴定肱骨头的骨量流失情况。OVX组剩余大鼠进行RCT造模,并接受急性冈上肌横断修复术,设为OVX+RCT组( n=14);假手术组剩余大鼠分别选取14只接受急性冈上肌横断修复术和RCT假手术,分别设为RCT组( n=14)和SO组( n=14)。修复手术后2周检测大鼠抓力,并取出冈上肌腱骨复合体,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化(IHC)染色评估新骨生成和骨长入情况,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分析检测色氨酸代谢。 结果:抓力测试结果表明,SO组大鼠抓力最大,RCT组次之,OVX+RCT组抓力最小,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qPCR分析结果表明,SO组腱骨复合体的骨硬化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OVX+RCT组和RCT组,IHC染色显示RCT组的骨织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SO组和OVX+RCT组,以上项目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UPLC检测结果表明,SO组、RCT组、OVX+RCT组肩袖腱骨复合体色氨酸含量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qPCR结果表明,犬尿酸代谢途径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2的表达量在SO组、RCT组、OVX+RCT组呈递增趋势:OVX+RCT组显著高于SO组,OVX+RCT组的3-羟基邻氨基苯甲酸3,4-双加氧酶的表达量显著高于RCT组和SO组,5-羟色胺代谢途径的单胺氧化酶A亚型和B亚型在SO、RCT、OVX+RCT三组间递增,OVX+RCT组吲哚代谢途径的多巴脱羧酶的表达量显著高于SO组,而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的表达量在SO、RCT、OVX+RCT三组间递增,以上项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大鼠正常肩袖和RCT后修复的肌腱复合体中色氨酸代谢以犬尿酸代谢为主,5-羟色胺代谢次之;在RCT骨重塑中,5-羟色胺代谢途径改变最大,吲哚途径次之。犬尿酸代谢途径的烟酸、黄尿酸含量和5-羟色胺代谢途径的5-羟色氨酸、5-羟色胺、羟基吲哚乙酸、褪黑素及吲哚代谢途径的色氨醇、吲哚乳酸均与骨长入有关。因此,色氨酸代谢与骨长入有关,为RCT寻找潜在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探寻Möbius综合征发病机制的遗传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讨M?bius综合征(MB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可能的遗传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24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的14例(28只眼)散发MBS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5例(10只眼),女性9例(18只眼);年龄1 ~ 9岁,平均年龄(4.0±0.7)岁。询问或检查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最佳矫正视力、眼球运动、眼前节和眼底、体格发育及颅神经眼眶磁共振成像(MRI)的情况。采集患者及核心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DNA)并在illumina平台行全外显子组测序。使用SAMtools和ANNOVAR软件对变异进行识别和注释,对频率数据库中频率低于1%的变异进行过滤。在此基础上,筛选新生突变基因以及≥2个以上患者共有的突变基因。使用R包的maftools和GenVisR软件包分别行共有基因突变特征分析并绘制景观图。年龄、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以及每个样本携带的共有基因突变数量经Shapiro-Wilk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性别、单侧或双侧受累、全身发育异常、突变分类、突变类型、突变频谱及共有基因突变频率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使用R语言ClusterProfiler中的超几何检验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使用Benjamini-Hochberg方法进行多重假设检验校正并筛选显著富集的条目。结果:本研究9例(18只眼)患者的logMAR视力为0.56±0.12。双眼外转受限者有10例(20只眼),占71.43%(10/14);单眼外转受限者有4例(4只眼),占28.57%(4/14)。双侧面瘫者有5例,占35.7%(5/14);单侧面瘫者有9例,占64.3%(9/14)。伴其他全身发育异常的患者有9例,占64.29%(9/14)。双侧外展神经(CN6)发育不良者有11例,占78.57%(11/14);单侧CN6发育不良者有3例,占21.43%(3/14)。双侧面神经(CN7)发育不良者有9例,占64.3%(9/14),单侧CN7发育不良者有5例,占35.71%(5/14)。2例MBS患者发现致病候选基因丛状蛋白D1(PLXND1)新变异2个,分别为杂合错义变异c.C4207T、p.R1403W和剪切位点变异c.2937+6 G>T。14例患者共筛选出新生突变基因8个,分别为肌联蛋白(TTN)、碳酸酐酶9(CA9)、中间丝相关蛋白(RPTN)、SET结合因子2(SBF2)、丝状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FDN)、突触囊泡糖蛋白2C(SV2C)、神经丝蛋白重链(NEFH)和膜金属内肽酶样蛋白1(MMEL1)。≥2个以上患者共有的突变基因总计796个,突变数量为1987个。最常见的突变分类是错义突变,数量为1382个,占69.55%;最多见的突变类型是单碱基替换变异,数量为1534个,占77.20%;最常见的突变频谱是胞嘧啶被替换为胸腺嘧啶,数量为804个,占52.41%。每个样本所携带共有基因突变数量为126~161个,平均(141.93±11.35)个。按照突变频率排名,前10位的共有基因分别为B黑色素瘤抗原家族成员2/3/4/5(BAGE2/3/4/5)、与内体分选复合物Ⅲ相关的钠耐受增加1(IST1)、TTN、高尔基体蛋白A6家族样蛋白2(GOLGA6L2)、NEFH、UBX结构域蛋白11(UBXN11)、二氢硫辛胺支链转酰基酶E2 (DBT)、羰基还原酶4(CBR4)、肌动蛋白相关蛋白3C(ACTR3C)和含V-Set免疫球蛋白域蛋白2(VSIG2),频率分别为100%、93%、64%、64%、57%、50%、50%、50%、50%和43%。经GO数据库中的生物学过程数据库注释,在本研究全部MBS患者14例(28只眼)中发现的共有突变基因集的基因数量为701个,查询GO数据库获得背景基因集的基因数量为18 722个。比较不同通路的注释基因在此两个基因集中分布的差异,将其概率值按照升序排列,显著富集的通路依次为调控小谷氨酰胺转肽酶介导的信号转导、基于微管的运动、轴突发生、眼形态发生、通过质-膜粘附分子的细胞间粘附、肌动球蛋白结构组装、肌原纤维的组装及微管束的合成,其概率值依次为0.0002、0.004、0.004、0.004、0.004、0.004、0.011及0.011。结论:MBS患者的临床表型异质性较强,多数患者伴随有除面瘫和眼球外转受限以外的多发先天畸形。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提示参与神经发育和轴突生长过程的多个基因和生物学过程可能与MBS发病相关,进一步揭示了遗传因素在MBS发病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儿童中央轴空病5例的临床、肌肉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儿童中央轴空病的临床、肌肉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3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诊治的5例儿童中央轴空病的病历资料,对其临床、肌肉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临床特征:主要为出生时肌张力严重低下、非进展或缓慢进展的对称性四肢近端无力、高腭弓、脊柱侧弯、关节脱位等.2.肌肉病理特征:可见萎缩和肥大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肌纤维中央异常结构不明显;还原型辅酶Ⅰ四氮唑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染色均可见典型中央轴空现象,部分肌纤维存在偏心轴空、多轴空和微小轴空;单磷酸腺苷脱氢酶染色可见酶活性不均匀、轴空边缘深染;苏丹黑B、高碘酸-Schiff反应染色显示中央轴空区域脂质和糖原减少;三磷酸腺苷酶学染色显示轴空主要位于Ⅰ型肌纤维,Ⅰ型肌纤维占绝对优势.3.分子生物学特征:RYR1基因外显子100~102发生突变,依次为c.14566C>T、c.14582G>A、c.14387A>G、c.14677C>T和c.14693T>C,3例患儿的父亲或母亲有同样的突变.结论 儿童中央轴空病临床表现复杂,肌肉病理是诊断的金标准,RYR1基因突变主要集中于C端外显子 100~102,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早期诊治、减少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环孢素代谢相关酶基因多态性对其药动学及药效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环孢素(cyclosporine A,CsA)作为钙调磷酸酶的抑制剂发挥免疫抑制作用而广泛用于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病的治疗.然而,该药在患者个体间的疗效差异大.细胞色素P450 (cytochrome P450,CYP)3A4和CYP3A5是CsA体内代谢的肝药酶,此外,肠道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对该药的外排作用也显著影响CsA的吸收.目前研究示CYP3A5*3、CYP3A4* 1B、*18B、*22的多态性,以及编码P-gp的ABCB1基因中的3种多态性,即C1236T、G2677T/A和C3435T,与CsA代谢及疗效相关联,但结论仍然存在争议.本文主要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和分析,还同时对参与调节CYP活性或CsA药理作用发挥路径中涉及的分子,包括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 alpha,PPAR-α)、CYP450氧化还原酶(cytochrome P450 oxidoreductase,POR)、孕烷X受体(pregnane X receptor,PXR)及甲酰肽受体1 (formyl peptide receptor 1,FPR1)的基因多态性也进行小结,从较全面的角度归纳新近关于基因多态性对CsA在体内的代谢、疗效发挥所产生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光合作用中光反应的机制和由来(5)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命活动.结合于蛋白质分子上的叶绿素辅基在受到光照时会射出电子,将结合于同一蛋白上的醌分子还原成为氢醌.氢醌分子中的高能电子再流过一条位于生物膜上的“电子传递链”,其间释放的能量则被用于将氢离子从生物膜的一侧转移至另一侧,形成跨膜氢离子梯度.氢离子从膜的一侧流回另一侧时,就可驱动位于膜上的酶合成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为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叶绿素辅基射出的电子还可变为还原力强的氢原子,为细胞合成有机物所用.光合作用的过程虽然非常复杂,但其中的基本机制和成分早就在细菌中发展出来了.叶绿素可能是从合成血红素的化学反应链演变而来;进行光反应的蛋白,很可能是从原来电子传递链中直接与醌分子作用的细胞色素b变化而来;而光系统Ⅰ又从光系统Ⅱ演化而来.光合作用出现的时间非常早,发生在原核生物中的细菌与古菌分化之后的细菌中,又发生在细菌大规模分化之前,其间细菌之间的横向基因转移起了重要作用.从分子角度介绍光合作用中光反应的机制及其形成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红细胞内NADH-细胞色素b 5还原酶三种测定方法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双抗体夹心ELISA测定人红细胞NADH-细胞色素b 5还原酶含量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测定人红细胞NADH-细胞色素b 5还原酶(b 5R)含量,建立了以免抗b 5R抗体为包被抗体,b 5R单抗为显示抗体的双抗体夹心ELISA。利用此法,首次测得中国正常成人( n=30)红细胞胞浆的b 5R含量为25.63±8.54ng/mg Hb。新生儿、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及其家族半合子成员的红细胞胞浆b 5R含量均低于正常成人水平,甚至低至测不出。结果证实,b 5R酶蛋白量减少是新生儿和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红细胞b 5R活性降低的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