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关节感染皮疽诺卡菌的耐药表型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临床分离的致关节感染的两株皮疽诺卡菌( Nocardia farcinica)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分析其耐药性。 方法:2020年1月收集两株导致老年患者膝关节感染的皮疽诺卡菌菌株,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对细菌进行鉴定,根据CLSI M24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和E-test法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通过ABRicate工具比对获得性耐药和毒力基因,Snippy等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同源性等基因特征分析。结果:本研究的临床分离株均为皮疽诺卡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噻肟、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噁唑(TMP/SMX)耐药,对亚胺培南、利奈唑胺和含有酶抑制剂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携带A类β内酰胺酶基因 far-1、RNA聚合酶结合蛋白基因 RbpA、多耐药外排泵转录激活因子基因 MtrA和调节转录因子基因 vanR-O,分别介导对β内酰胺抗生素、利福平、大环内酯类药物和万古霉素的耐药性。不含有获得性TMP/SMX耐药基因,二氢叶酸还原酶家族基因存在多个错义突变,均携带与结核分枝杆菌同源的 icl、 mbtH、 phoP、 relA毒力基因,SNP同源分析表明两株皮疽诺卡菌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两株菌仅存在10个SNP位点、6个复合基因和1段基因缺失变异。 结论:全基因测序技术有助于研究诺卡菌的分子特征和耐药机制;皮疽诺卡菌对TMP/SMX耐药现象需要重视,参与二氢叶酸代谢途径的酶基因突变有可能是TMP/SMX耐药的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丁胱亚磺酰亚胺对正常肝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丁胱亚磺酰亚胺(BSO)对人胚正常肝细胞株L-02的毒性及其机制.方法 ①用0、10、25、50、100和200 μmol/L的BSO孵育L-02细胞48 h,用MTT法测算细胞存活率.②用0、10、25、50、100、200 μmol/L的BSO培养L-02细胞48 h,用DTNB法检测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③用200 μmol/L的BSO培养L-02细胞0、2、12、24、36、48 h,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算细胞p38磷酸化水平.④用200 μmol/L的BSO培养L-02细胞0、2、6、12、24、48 h,用荧光探针H2DCFDA法测算细胞活性氧簇(ROS)水平.⑤L-02细胞分为对照组、BSO组、SB203580组和BSO+SB203580组.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BSO组加入终浓度为200 μmol/L的BSO;SB203580组加入终浓度为20 μmol/L的SB203580;BSO+SB203580组先加入终浓度为20 μmol/L的SB203580孵育15 min后加入终浓度为200 μmol/L的BSO.24 h后采用MTT法测算各组细胞存活率,采用荧光探针H2DCFDA法检测ROS水平.结果 ①从50 μmol/L开始,BSO可以剂量相关性地降低L-02细胞的存活率(P均<0.05).②BSO可剂量相关性地降低L-02细胞GSH含量,BSO浓度为25 μmol/L时达到最低值.③BSO呈时间依赖性增加L-02细胞内p38磷酸化水平(P均<0.05).④加入BSO后L-02细胞ROS水平均较对照组提高(P均<0.05),培养24 h时达到高峰.⑤BSO组L-02细胞RO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存活率低于对照组(P<0.05);SB203580组L-02细胞ROS水平和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BSO+SB203580组L-02细胞ROS水平低于BSO组(P<0.05),细胞存活率高于BSO组(P<0.05).结论 BSO对人正常肝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p38磷酸化和ROS生成,降低GSH水平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抗癌新药帕布昔利布的合成工艺改进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改进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抑制剂帕布昔利布的原研合成路线.方法 以4-氯-2-甲硫基嘧啶-5-羧酸乙酯为原料,经取代、还原、氧化等多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结果与结论 在制备中间体N-环戊基-4-氨基-2-甲硫基嘧啶-5-甲醇时用乙酸乙酯-甲醇(体积比1∶1)淬灭反应,经硅藻土助滤简便了后处理操作;在制备中间体N-环戊基-4-氨基-2-甲硫基嘧啶-5-乙酮时用活性二氧化锰替代N-甲基-N-氧化吗啉,降低了成本;在制备中间体6-溴-8-环戊基-5-甲基-2-(甲基亚磺酰基)吡啶并[2,3-d]嘧啶-7(8H)-酮时使用N-溴代丁二酰亚胺作为氧化和溴代试剂,减少了反应步骤;在制备中间体4-(6-((6-溴-8-环戊基-5-甲基-7-氧-7,8-二氢吡啶[2,3-d]嘧啶-2-基)氨基)吡啶-3-基)哌嗪-1-甲酸叔丁酯时以双三甲基硅基胺基锂作活化剂,使该步偶联反应的收率提高了10.2%.目标物的结构经1H-NMR、13C-NMR及ESI-MS谱确证,改进后的路线总收率为20.6%(以4-氯-2-甲硫基嘧啶-5-羧酸乙酯计,原研路线的总收率为4.8%).优化后的工艺路线所用原料廉价易得,步骤较少,收率较高,可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体内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对慢性低氧诱导小鼠肺动脉高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体内转基因对慢性低氧诱导小鼠肺动脉高压(PAH)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昆明雄性小鼠36只随机分为3组:低氧Vegf治疗组(P-V组),模型组(PAH组),对照组(C组),每组12只.采用间断性常压缺氧法复制小鼠PAH模型.观察4周后,P-V组经尾静脉注射聚乙烯亚胺(PEI)包被的pBudCE4.1-Vegf-EGFP载体,其他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继续低氧处理.转基因治疗后30 d,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平均肺动脉压(mPAP)、动脉血气、右心肥大指数[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及肺小动脉形态学改变,RT-PCR方法检测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情况;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各实验组肺组织Vegf mRNA量;ELISA方法及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检测各实验组肺组织VEGF和NO含量.结果 PAH组小鼠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平均肺动脉压升高,右心室肥厚,肺小动脉管壁厚度(WT)增加,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AH组相比,P-V组小鼠平均肺动脉压升高、右心室肥厚及肺小动脉管壁增厚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AH组小鼠相比,P-V组小鼠外源基因Vegf的mRNA及蛋白水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转基因治疗能上调慢性低氧诱导小鼠的肺组织中Vegf mRNA和VEGF的表达,从而拮抗肺动脉压升高,减轻右心肥厚及肺动脉血管增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S-亚胺还原酶和葡萄糖脱氢酶共表达系统的构建及手性胺的合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旨在构建S-亚胺还原酶(S-IRED)和葡萄糖脱氢酶(GDH)在大肠杆菌中的一菌双酶共表达系统,实现辅酶NADPH的再生,高效合成手性仲胺.利用无缝克隆的手段设计构建一种单质粒双启动子共表达系统,以全细胞为催化剂催化手性仲胺S-2-甲基吡咯烷(S-2MP)的合成,并研究温度、pH及有机溶剂对双酶反应的影响.成功构建了S-IRED和GDH的重组共表达质粒,实现了S-IRED与GDH在大肠杆菌中的胞内共表达,以亚胺2-甲基吡咯啉(2MPN)为模式底物,以工程菌全细胞催化手性仲胺S-2MP的合成,在低辅酶添加时催化手性胺的产率和光学纯度均高于95%.该双酶共表达体系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37℃和pH 8,10% 以下的甲醇对双酶反应有正向促进作用.大肠杆菌胞内双酶共表达系统的构建实现了辅酶NADPH的原位再生,降低了亚胺还原酶催化合成手性胺的成本,为手性胺的规模制备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过表达对慢性低氧诱导小鼠肺动脉高压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体内转染对小鼠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PAH)的作用.方法 将36只雄性清洁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eNos治疗组,每组12只.采用间断性常压缺氧法建立小鼠慢性低氧性PAH的模型.观察4周后,将PEI/重组质粒复合物经尾静脉注射到eNos治疗组小鼠体内,其他2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继续低氧处理.转基因治疗30 d后,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平均肺动脉压、右心室肥大指数及肺小动脉形态变化;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外源荧光蛋白DsRed表达情况;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肺组织eNos mRNA的表达;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NO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的右心室肥大指数及平均肺动脉压较高,肺小动脉管壁厚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小鼠相比,eNos治疗组小鼠的平均肺动脉压及右心室肥大指数增高减轻,肺小动脉管壁增厚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os治疗组小鼠肺组织中可见外源性基因DsRed表达,eNos mRNA表达量和NO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源性eNos基因体内转染能够改善慢性低氧诱导小鼠PAH模型的肺血管重构,使右心室肥大指数增高减轻,肺小动脉血管增厚减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共价交联捕获聚酮合成中的酮基还原酶和酰基载体蛋白结构域的瞬时复合物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在模块化聚酮合成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的催化过程中,催化结构域与同源酰基载体蛋白(acyl-carrier protein,ACP)之间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起重要作用,但这种瞬时可逆的相互作用难以捕捉分析.[目的]获得ACP和酮基还原酶(ketoreductase,KR)相互作用的蛋白复合物.[方法]在KR和ACP之间的Linker上插入烟草蚀纹病毒(tobacco etch virus,TEV)蛋白酶切位点,通过双功能马来酰亚胺试剂BMH将KR和ACP共价交联,随后TEV酶切检测交联结果.调整反应条件,使交联效率最大化.根据KR-ACP交联复合物与体系内其他蛋白标签和分子量的差异,通过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等纯化手段,获得纯度较高的KR-ACP稳定交联复合物.[结果]单独表达的KR和ACP结构域交联不成功,融合表达的KR+ACP双结构域可以有效交联,结合使用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等纯化手段成功获得纯度较高的复合物.该策略可运用于多个KR和ACP的共价交联.[结论]建立了捕获并纯化KR和ACP瞬时相互作用复合物的有效方法,为后期晶体结构的解析、KR与ACP相互作用机理的揭示及参与相互作用关键氨基酸的鉴定提供了实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NAD(P)H依赖型氧化还原酶不对称还原胺化制备手性胺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不对称还原胺化反应是制备医药中间体手性胺结构单元的重要反应.目前已有许多不同种类的酶被应用于合成手性胺,其中NAD(P)H依赖型氧化还原酶催化的还原胺化反应最为引人注目,因为其能够一步将潜手性酮化合物完全转化为光学纯的手性胺化合物.文中以亚胺还原酶、氨基酸脱氢酶、冠瘿碱脱氢酶和还原性酮胺化酶为例,从NAD(P)H依赖型氧化还原酶的结构特征、作用机理、分子改造及催化应用等方面,综述了其在不对称还原胺化合成手性胺领域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人早幼粒细胞cDNA文库中与GINS2发生相互作用靶蛋白的筛选和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人GINS2编码蛋白发生相互作用的靶蛋白,阐明其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的致病信号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热激法将诱饵质粒pGBKT7-GINS2与人早幼粒细胞cDNA文库质粒共同转化至酵母AH109感受态细胞中,筛选与GINS2编码蛋白相互作用的文库蛋白.利用多重报告基因检测和DNA测序对编码互作蛋白的阳性克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成功从文库中筛选到15个初始阳性克隆,其中10个能激活腺苷酸琥珀酸合成酶2(ADE2)和组氨醇氨基盐转移酶3(HIS3)报告基因,13个能激活β-半乳糖苷酶(LacZ)报告基因.对10个能在SD/-Trp/-Leu/-His/-Ade培养基中生长的阳性克隆行DNA测序和基本局部比对搜索工具(BLAST)比对分析后,除8和9号测序失败,其余8个阳性克隆分属8种不同的蛋白编码基因,分别是RNA结合基序蛋白39(RBM39)、泛素样修饰因子激活酶1(UBA1)、金属硫蛋白2(MT2A)、线粒体钙离子摄入蛋白1(MICU1)、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性融合蛋白辅因子(NSFL1C)、脂肪酰基辅酶a还原酶1(FAR1)、双特异性磷酸酶1(DUSP1)和细胞表面抗原14(CD14).结论:成功筛选到与GINS2发生相互作用的8个功能蛋白,推测目的蛋白可能在细胞损伤、转录调控和增殖代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黏膜给药中的黏液屏障及相关递送策略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黏液屏障是黏膜给药系统需要应对的一大生理障碍,应对这一生理屏障,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关于黏膜黏附和黏液穿透的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果.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阳离子化、巯基化、马来酰亚胺功能化、凝集素化及儿茶酚缀合等新型黏膜黏附策略;聚乙二醇、聚乙烯醇、聚(2-烷基-2-恶唑啉)和两性离子聚合物等黏液惰性材料,以及酶功能化、还原剂预处理等增强黏液穿透能力的研究,并分析各策略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