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手汗症交感神经切断术后严重代偿性多汗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原发性手汗症(PPH)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ETS)后严重的代偿性多汗(SCH)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23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行ETS的115例PPH患者资料,并随访收集患者术后SCH的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术后SCH,将患者分为非SCH(NSCH)组的患者89例,和SCH的患者2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出发生术后SCH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出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比值比(OR)=1.111,95%CI:1.026~1.214,P<0.05]、吸烟史(OR=20.345,95%CI:5.623~29.768,P<0.05)和手汗症症状严重程度(OR=4.093,95%CI:1.308~14.702,P<0.05)是发生术后 SCH独立危险因素,将这些独立危险因素纳入构建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4,灵敏度为0.885,特异度为0.697.结论 进行ETS术的患者年龄大、有吸烟史以及手汗症症状严重者更容易出现SCH,利用临床预测模型可以识别ETS术后SCH发生的高危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道交感神经在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电刺激改善肥胖相关性高血压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肠道交感神经在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电刺激(carotid baroreceptor stimulation,CBS)改善肥胖相关性高血压(obesity-related hypertension,OH)中的作用.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sham)组、OH假手术(OH-sham)组、OH植入CBS刺激仪(OH-CBS)组、OH腹腔注射6-羟基多巴胺(OH-6-OHDA-sham)组,每组各5只.采用高脂饮食和10%果糖水喂养4周建立OH模型.所有大鼠均在第4周末植入CBS刺激仪,OH-CBS组仪器发放电刺激,OH-sham组、C-sham组和OH-6-OHDA-sham组仪器不发放刺激,OH-6-OHDA-sham组于第6周腹腔注射6-OHDA.每周测量所有大鼠的血压及体质量;12周后,称重内脏脂肪含量,检测血清糖脂代谢指标;取回肠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黏糖蛋白 2(mucin-2,MUC2)、胞质紧密粘连蛋白 1(zonula occludens-1,ZO-1),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 MUC2、ZO-1 和白细胞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水平.结果 与C-sham组比较,OH-sham组的肠道TH过量表达(P<0.05),血压、体质量、内脏脂肪含量、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葡萄糖、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明显升高(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IL-22、MUC2、ZO-1的表达降低(P<0.05);OH-CBS组和OH-6-OHDA-sham组则明显减少高脂、高糖喂养下的TH过度表达,降低OH大鼠血压、体质量、内脏脂肪含量、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葡萄糖、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IL-22、MUC2、ZO-1的表达(P<0.05).结论 肠道交感神经在CBS改善OH中起着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Ⅰ型心肾综合征中肾小球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Ⅰ型心肾综合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综合征。心脏手术、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心力衰竭是引起Ⅰ型心肾综合征的常见原因。目前,比较公认的发病机制包括交感神经系统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过度激活、肾脏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应激等。在目前的研究中,对于Ⅰ型心肾综合征引起的肾脏损伤,绝大部分是有关肾小管上皮损伤的相关研究,肾小球损伤的报道较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肾小球损伤在急性肾损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该文主要综述Ⅰ型心肾综合征中肾小球损伤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饮食干预对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期间血糖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饮食干预对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期间的血糖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和万方数据库,搜集不同干预措施对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期间血糖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应用RevMan 5.3软件根据干预措施分组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的10项RCT研究,包含3 34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1 603例、干预组1 74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0项研究报道了清肠低血糖发生率及干预手段,各研究间有统计学异质性( P<0.000 01, I2=8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饮食干预能显著减少清肠准备期间低血糖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19,95% CI:0.09~0.40, P<0.05)。 结论: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期间的饮食干预,可以预防和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避免低血糖引起的不良反应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但受纳入文献数量和质量的限制,该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的RCT予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一种儿童恶性实体肿瘤,通常起源于交感神经节细胞。传统上可通过化疗、手术和放疗等手段控制NB的进展,但往往并不能达到完全治愈的目的。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为NB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靶向治疗是利用药物或者其他方式特异性作用于肿瘤细胞的某些分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本文对目前NB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如针对NB特异性表达的抗体、针对NB相关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以及其他类型的靶向治疗等内容)进行综述,为NB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在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与NLRP3炎症小体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在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小鼠32只,8~10周龄,体质量25~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 n=8):假手术组(NS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NIR组)、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切除组(SCGx组)和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切除+心肌缺血再灌注组(SCGx+IR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24 h的方法制备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再灌注3 d前行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切除术。于再灌注24 h时采集下腔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CK-MB活性、cTnI浓度、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和LDH活性,比色法测定SOD活性,DHE法检测心肌ROS水平,TTC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HE和WGA染色法观察病理学结果,qPCR法检测IL-1β、IL-6、IL-10、TNF-α和NLRP3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H)、IL-1β、TNF-α、NLRP3、心房钠尿肽(ANP)和脑利钠肽(BNP)的表达。 结果:与NS组比较,SCGx组NE浓度降低,TH表达下调,NIR组血清CK-MB活性、cTnI、NE浓度、LDH活性和心肌ROS水平升高,SOD活性降低,IL-1β、TNF-α、NLRP3、ANP和BNP表达上调,IL-1β、IL-6、TNF-α、NLRP3的mRNA表达上调( P<0.05);与SCGx组比较,SCGx+IR组血清CK-MB活性、cTnI、NE浓度、LDH活性和心肌ROS水平升高,SOD活性降低,IL-1β、TNF-α、NLRP3、ANP和BNP表达上调,IL-1β、IL-6、TNF-α和NLRP3的mRNA表达上调( P<0.05);与NIR组比较,SCGx+IR组血清CK-MB活性、cTnI浓度、LDH活性和心肌ROS水平降低,SOD活性升高,IL-1β、TNF-α、NLRP3、ANP和BNP表达下调,IL-1β、IL-6、TNF-α和NLRP3的mRNA表达下调,心肌梗死面积减少( P<0.05)。 结论: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切除减轻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降低NLRP3炎症小体活化,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应用全导联可穿戴式动态心电监护设备观察高强度体能训练的心率变异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新型可穿戴式全导联动态心电监护设备观察高强度体能训练前后的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变化。方法:入选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石家庄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保障系统内部某训练基地受试者144例,其中男105例,女39例,年龄(35.1±3.5)岁,连续穿戴动态心电监护衣48 h并在此期间进行高强度体能训练,采用自身对照法比较训练前后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率变异性指标,包括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 min 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SDANN指数和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值(RMSSD)、低频、高频及超低频等。结果:共计131例受试者完成全程动态心电图监护分析,平均总监护记录时间(43.87±?.09) h。训练前总的心律失常发生率20.6%(27/131),室性早搏发生率4.6%(6/131),房性早搏发生率9.9%(13/131),训练后有19.1%(25/131)仍存在心律失常,仍有室性早搏3.8%(5/131),房性早搏8.4%(11/131),未见ST-T改变,无新发心律失常。体能训练阶段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非高强度训练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40)。训练后平均心率、最大心率均高于训练前[(74.66±9.91)次/min对(71.45±7.42)次/min, P=0.003][(144.86±23.55)次/min对(131.75±15.14)次/min, P<0.001]。SDNN、SDANN、SDANN指数和RMSSD均高于训练前日常工作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可穿戴式全导联动态心电监护观察到高强度体能训练对心律失常影响不大,但可增加心率变异性,改善心脏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影像学异常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26例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存在影像学异常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SCS)开放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015年至2018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用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影像学异常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26例;根据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和交感神经症状20分评分法对患者手术前后1周及末次随访进行评分。结果:26例患者术前SSS评分(45.50±10.39)分,术后1周评分(27.67±3.62)分,末次随访21.50(11)分,其中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SSS评分比较分别降低17.83分[95%可信区间( CI): 4.660~31.007, P<0.05]、18.00分(95% CI:-0.701~36.701, 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S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95% CI:-17.840~18.174, P>0.05)。术前交感神经症状20分评分法评分(8.50±1.87)分,术后1周评分1(2)分,末次随访评分0.5(4)分,其中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20分评分比较分别降低6.67分(95% CI: 3.980~9.353, P<0.05)、6.17分(95% CI: 0.660~11.673, 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20分评分无统计学差异(95% CI:-4.879~5.879, P>0.05)。末次随访1例患者出现部分症状复发,其余25例患者获得明显改善,无复发症状。 结论:对于存在影像学异常的SCS,ACDF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疑似局部麻醉药“过敏”反应患者规范化诊断结果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使用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LA)的患者“过敏反应”诊断结果,以提高对LA过敏反应及其诊断的认识。收集2017年3月至2022年2月,因初步诊断“局部麻醉药过敏”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变态反应中心就诊,通过皮肤试验及药物激发试验进行规范化药物过敏诊断的24例患者临床资料及诊断结果,分析规范化诊断流程在LA过敏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显示,纳入患者24例,年龄范围20~74岁,其中男性3例(12.5%),女性21例(87.5%)。有21例患者因既往使用LA后出现不良反应而初步诊断为“局部麻醉药过敏”,其中20例为速发型反应(用药后1 h内出现),1例为迟发型反应(用药1 h后出现)。通过规范化诊断,3例考虑LA过敏;1例排除LA过敏后,确诊为氯己定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其余17例患者考虑为心身反应7例(29.1%)、交感神经刺激症状3例(12.5%)、血管迷走性晕厥2例(8.3%)、药物毒副反应2例(8.3%),刺激性皮炎2例(8.3%),自发性荨麻疹1例(4.2%)。3例(12.5%)既往LA皮试阳性,再次行规范化诊断结果阴性,排除LA过敏。综上,真正局部麻醉药过敏反应较罕见,通过规范化皮肤试验、药物激发试验,绝大多数自诉“局部麻醉药过敏”的患者可排除过敏状况。对于高度怀疑LA诱发严重过敏反应者,根据诊疗需求可通过诊断试验为患者确定其他可作为安全替代的局部麻醉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长QT综合征的远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对我国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长QT综合征(LQTS)患者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来自1999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入选中国离子通道病全国注册研究的193例LQTS患者,本研究选取其中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或北京同仁医院进行LCSD手术的28例患者。QTc>550 ms或首次发病≤1岁或携带高危突变的为高危组( n=13),QTc介于500~550 ms且首次发病>1岁、不携带高危突变的为中危组( n=10),QTc<500 ms且首次发病>1岁、不携带高危突变的为低危组( n=5)。对3组患者行传统或经胸腔镜(VATS)LCSD手术。随访至术后20年,收集术前基线资料及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的数据,随访内容包括心电图数据采集、心脏事件发作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分别对不同危险分层以及不同基因分型患者术后无心脏事件发生的生存率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 结果:28例行LCSD手术的LQTS患者中,女性23例(82.1%),手术时年龄20.5(15.0,37.5)岁,传统术式11例(39.3%),VATS-LCSD术式17例(60.7%)。19例(67.9%)患者基因检测结果阳性,包括4例LQT1、12例LQT2、1例LQT1/LQT2混合型、2例Jervell-Lange-Nielsen(JLN)综合征。术后随访189.3(138.7,204.9)个月,3组间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失访率为10.7%(3/28),失访3例均在中危组。随访期间1例(4.0%)患者出现Horner综合征(在高危组),3例(12.0%)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均在高危组),12例(48.0%)患者再发晕厥(低危组2例,中危组3例,高危组7例)。与术前相比,LCSD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心脏事件人年均发作次数降低[术后1年(0.2±0.1)次,末次随访(0.5±0.8)次,术前(3.5±3.3)次, P<0.001]。末次随访时QTc值较术前缩短[(489.0±40.1)ms比(545.7±51.2)ms, P<0.001]。在术前基础QTc值≥500 ms且完成随访的20例患者中,有11例(55.0%)在末次随访时QTc值缩短至<500 ms。无任何心脏事件的远期生存率在低、中、高危组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24,log-rank P=0.026)。LQT1、LQT2与未定型患者无心脏事件的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20,log-rank P>0.05)。 结论:LQTS患者LCSD术后远期心脏事件发作减少、QTc间期缩短。LCSD手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LQTS患者的远期疗效可靠、安全,但高危患者术后仍有发生猝死的风险,应加强随访,积极采取其他预防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