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情分级预警护理在C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改善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心脏重症监护室(C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病情分级预警护理对病情改善的效果.方法 选取 120例自 2020 年 3 月—2023 年 3 月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CCU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20 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行常规CCU护理)与试验组(n=60,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病情分级预警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脏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前、护理后心率相关指标水平、各项心脏功能指标水平;总住院时间.结果 试验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包填塞、梗死再发生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心电图校正后QT(QTC)间期高于对照组,QT间期离散度(QTd)、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急性生理评分、慢性生理评分及APACHEⅡ系统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情分级预警护理有助于降低C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心率及病情状态的改善,缩短总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帕洛诺司琼联合小剂量氟哌利多止吐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QT间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帕洛诺司琼联合小剂量氟哌利多止吐对患者QT间期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妇科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氟哌利多组(F组)和帕洛诺司琼联合氟哌利多组(P+F组),每组50例。F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5 min静脉注射1 mg氟哌利多,P+F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后5 min静脉注射0.075 mg帕洛诺司琼和1 mg氟哌利多。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T 0)、给药后5 min(T 1)、给药后10 min(T 2)、给药后20 min(T 3)时的MAP、心率、BIS以及12导联ECG,测量QT间期并根据矫正公式计算出校正QT间期(correct QT interval, QTc间期)。记录患者术后24 h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以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BMI、ASA分级、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 0~T 3时,两组患者心率、MAP、BIS、QTc间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各时点两组间QTc间期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T 0时点比较,两组患者T 1时点QTc间期略微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F组术后24 h恶心呕吐严重程度低于F组( P<0.05),两组患者术后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单纯使用氟哌利多相比,帕洛诺司琼联合小剂量氟哌利多止吐并没有进一步延长患者的QT间期,且两种药物合用发生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长QT综合征的远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对我国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长QT综合征(LQTS)患者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来自1999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入选中国离子通道病全国注册研究的193例LQTS患者,本研究选取其中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或北京同仁医院进行LCSD手术的28例患者。QTc>550 ms或首次发病≤1岁或携带高危突变的为高危组( n=13),QTc介于500~550 ms且首次发病>1岁、不携带高危突变的为中危组( n=10),QTc<500 ms且首次发病>1岁、不携带高危突变的为低危组( n=5)。对3组患者行传统或经胸腔镜(VATS)LCSD手术。随访至术后20年,收集术前基线资料及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的数据,随访内容包括心电图数据采集、心脏事件发作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分别对不同危险分层以及不同基因分型患者术后无心脏事件发生的生存率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 结果:28例行LCSD手术的LQTS患者中,女性23例(82.1%),手术时年龄20.5(15.0,37.5)岁,传统术式11例(39.3%),VATS-LCSD术式17例(60.7%)。19例(67.9%)患者基因检测结果阳性,包括4例LQT1、12例LQT2、1例LQT1/LQT2混合型、2例Jervell-Lange-Nielsen(JLN)综合征。术后随访189.3(138.7,204.9)个月,3组间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失访率为10.7%(3/28),失访3例均在中危组。随访期间1例(4.0%)患者出现Horner综合征(在高危组),3例(12.0%)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均在高危组),12例(48.0%)患者再发晕厥(低危组2例,中危组3例,高危组7例)。与术前相比,LCSD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心脏事件人年均发作次数降低[术后1年(0.2±0.1)次,末次随访(0.5±0.8)次,术前(3.5±3.3)次, P<0.001]。末次随访时QTc值较术前缩短[(489.0±40.1)ms比(545.7±51.2)ms, P<0.001]。在术前基础QTc值≥500 ms且完成随访的20例患者中,有11例(55.0%)在末次随访时QTc值缩短至<500 ms。无任何心脏事件的远期生存率在低、中、高危组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24,log-rank P=0.026)。LQT1、LQT2与未定型患者无心脏事件的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20,log-rank P>0.05)。 结论:LQTS患者LCSD术后远期心脏事件发作减少、QTc间期缩短。LCSD手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LQTS患者的远期疗效可靠、安全,但高危患者术后仍有发生猝死的风险,应加强随访,积极采取其他预防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房颤动患者胺碘酮转复期间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及临床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识别能够早期预测胺碘酮相关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2年7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及无锡市人民医院使用胺碘酮转复后发生TdP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按照1∶4的比例纳入胺碘酮转复后未发生TdP的房颤患者。分析并比较房颤患者胺碘酮转复后包括QT间期、T波波峰至T波终点时限(Tp-Te间期)、Tp-Te间期与QT间期比值(Tp-Te/QT)、心脏电生理平衡指数(iCEB)等在内的心电图特征,以及年龄、性别、合并疾病、超声心动图指标等基线临床资料,从而识别能够预测胺碘酮相关TdP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40例房颤患者,其中8例在接受胺碘酮转复后发生TdP(TdP组),其余32例未发生TdP(对照组)。①临床特征:TdP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5.15%(57.50%,73.75%)对63.00%(60.00%,65.00%), P=0.024]、室间隔厚度[(8.00±1.85)mm对(10.01±1.56)mm, P=0.021]、左心室后壁厚度[(7.96±1.47)mm对(9.50±1.19)mm, P=0.020]及血清白蛋白水平[36.55(30.53,39.50)g/L对38.80(37.30,40.20)g/L, P=0.00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扩大[(55.18±6.56)mm对(44.49±4.47)mm, P<0.001]。②心电图特征:TdP组患者的QT间期[V 2导联:(635.60±185.44)ms对(464.22±90.51)ms, P<0.001]、校正QT间期[QTc间期,V 2导联:(681.20±155.30)ms对(492.39±52.93)ms, P<0.001]、Tp-Te间期[V 2导联:(196.93±87.01)ms对(120.30±65.49)ms, P=0.008]、校正Tp-Te间期[Tp-Tec间期,V 2导联:(208.53±82.44)ms对(126.94±61.05)ms, P=0.003]、Tp-Te/QT[V 5导联:(0.32±0.12)对(0.24±0.06), P=0.016]及iCEB[V 2导联:(5.61±1.62)对(4.24±0.96), P=0.00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TdP组患者房颤转复后的窦性心律心电图存在T波双向[50.0%(4/8)对12.5%(4/32), P=0.037]、T波倒置[75.0%(6/8)对31.3%(10/32), P=0.032]、T波电交替[37.5%(3/8)对0(0/32), P<0.001]和短-长-短周期现象[87.5%(7/8)对0(0/32), P<0.001]的比例显著升高。 结论:使用胺碘酮进行转复的房颤患者若存在心室重构基础,且房颤转复后的心电图存在QT/QTc间期、Tp-Te/Tp-Tec间期延长,Tp-Te/QT升高以及T波异常等表现,其发生TdP的风险显著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麻醉后突发尖端扭转型室速抢救成功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性,年龄45岁,体重60 kg,ASA分级Ⅱ级。因"月经量增多6个月,发现子宫肌瘤渐进性增大6个月"入院。既往病史:左下肢静脉血栓病史6个月,规律溶栓治疗,半月前停药。术前化验检查:ECG提示校正的QT间期(QTc) 491 ms,血红蛋白66 g/L。经输血治疗后血红蛋白达到84 g/L。拟在全麻下行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该患者贫血貌,入室后精神状态紧张,心率104次/min,血压138/90 mmHg(1 mmHg=0.133 kPa)。麻醉诱导: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芬太尼3 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置入三号喉罩并用胶带固定。呼吸机参数设定:FiO 2 60%,V T 450 ml,通气频率12次/min,I∶E 1∶2。监测血压109/70 mmHg,心率50次/min,监测仪显示T波倒置,随后出现室颤波形,即刻开始心肺复苏,建立有创动脉压监测,并将喉罩更换为气管插管。共静脉注射肾上腺素3 mg,2次360 J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率。约40 min后患者苏醒,拔除气管导管。血气分析结果:pH值7.41,PCO 2 35 mmHg,PO 2 206 mmHg,K + 3.2 mmol/L,Ca 2+ 0.98 mmol/L,乳酸2.8 mmol/L,Hb 96 g/L。送入ICU观察期间,患者再次突发意识丧失,床旁心电图可见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抢救成功后再次行心电图检查,T波呈双峰样改变,QTc 634 ms,可诊断为长QT间期综合征(LQTS)。静脉输注硫酸镁2.5 g和氯化钾1.5 g治疗,经治疗后未出现心脏不良事件,口服倍他乐克11.875 mg,1次/d。距第1次心肺复苏3 d后心电图显示QT/QTc 482/580 ms。5 d后QTc逐渐恢复至470 ms,各项化验检查结果正常,患者要求出院,待进一步调整后再行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先天性长QT综合征20例致病基因和临床特征的单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的致病基因、临床特征及治疗随访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4月15日至2021年4月15日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心脏科收治的20例诊断为先天性LQTS且行基因检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及 Fisher′ s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 结果:20例患儿均检出LQTS相关基因突变,其中18例(90.0%)检出致病突变或疑似致病突变。检出LQTS突变基因5个,分别为 KCNQ1、KCNH2、SCN5A、CACNA1C、AKAP9。18例(90.0%)患儿有阳性症状,其中13例(65.0%)有明确诱因。LQTS 1型(LQT1)患儿出现症状的诱因均与运动有关,具有复合杂合突变的LQT1及Jervell-Lange-Nielsen综合征1型(JLNS1)晕厥诱因为运动或情绪激动;LQTS 2型(LQT2)的诱因与运动无关;LQTS 3型(LQT3)剧烈运动可出现症状;LQTS 8型(LQT8)为无诱因发作。20例患儿心电图校正QT(QTc)间期为(553.1±66.6) ms(460~707 ms),其中17例QTc≥480 ms。各类型LQTS患儿心电图表现不一。QTc差异在不同性别、晕厥与无晕厥患儿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患儿随访时间(3.4±2.3)年(0~8.3年)。17例患儿接受治疗[β受体阻滞剂及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3例未接受治疗。至随访结束,1例患儿死亡,19例存活,存活患儿中2例意识丧失。 结论:先天性LQTS基因诊断和临床诊断有较高的一致性。基因检测阳性率90.0%。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因基因分型而异。β受体阻滞剂具有保护作用。口服药物治疗无效时,ICD治疗可防止心脏性猝死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校正QT间期延长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校正QT(QTc)间期延长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21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分为CIMT≥1.0 mm组(110例)和CIMT<1.0 mm组(102例)。同时依据QTc间期将患者分为QTc间期延长组(QTc间期>440 ms,50例)和QTc间期正常组(QTc间期≤440 ms,162例)。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结果:与CIMT<1.0 mm组患者比较,CIMT≥1.0 mm组年龄、病程、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血肌酐、血尿酸、C反应蛋白水平较高(均 P<0.05)。CIMT≥1.0 mm组QTc间期(419.2±42.6)ms,长于CIMT<1.0 mm组(396.5±45.2)ms( t=3.849, P<0.01)。QTc间期延长组CIMT(1.2±0.3)mm高于QTc间期正常组(0.9±0.3)mm( t=6.956, P<0.01)。QTc间期延长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增厚、粥样斑块检出率分别为76.0%(38例)、32.0%(16例)和44.0%(22例),高于QTc间期正常组的44.4%(72例)、18.5%(30例)和25.9%(4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239、4.087和5.922,均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IMT与年龄、病程、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血肌酐、血尿酸、C反应蛋白、QTc间期呈正相关(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Tc间期>440 ms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是QTc≤440 ms患者的1.761倍( OR=1.761,95% CI:1.460~3.126, P<0.01)。 结论:QTc间期延长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应重视心电图QTc间期的检测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精神药物对老年人群按心率校正的QT间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精神疾病以药物治疗作为主要手段,熟悉精神药物不良反应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优化具有重大意义。按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间期)延长是使用精神药物后最常见的心脏毒性作用之一,其可能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并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老年人群更易出现QTc间期延长。现就老年人群常用精神药物与QTc间期延长的关系及影响因素作一综述,以期能对临床医生在用药选择及规避风险上有所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心脏毒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奥希替尼(osimertinib)、阿美替尼(almonertinib)和伏美替尼(furmonertinib)等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 EGFR基因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其心脏毒性不容忽视。目前发现的该类药物的心脏毒性以校正的QT间期延长为主,其次可见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和心力衰竭。这些心脏毒性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发生。第三代EGFR-TKI心脏毒性的相关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抑制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通路、hERG钾通道(即由 hERG基因编码的钾离子通道)、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Nav1.5)和L型钙离子通道等相关。临床需谨慎应用第三代EGFR-TKI,提前识别心脏毒性高风险人群并做好治疗药物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电图QRS波时限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波时限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丹东市第一医院收治的35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进行18导联心电图检测,记录QRS波时限,并根据QRS波时限将354例患者分为QRS波时限≤120 ms组( n=226)与QRS波时限>120 ms组( n=128),所有患者出院后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同时根据患者是否出现MACE将其分为MACE组( n=110)和非MACE组( n=244),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心脏超声指标、心电图、生化指标等临床资料。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QRS波时限与心功能指标及NT-proBNP的相关性,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QRS波时限与MACE的相关性。 结果:QRS波时限>120 ms组患者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水平、NT-proBNP水平及MACE总发生率明显高于QRS波时限≤120 ms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QRS波时限≤120 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MACE组及非MACE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合并基础疾病、治疗药物、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Scr、血清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ACE组的SBP、DBP、LVMI、尿酸、NT-proBNP、FPG、QRS波时限、校正QT间期(QTcd)明显高于非MACE组,LVEF明显低于非MAC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QRS波时限与LVEF呈负相关( r=-0.296, P<0.05),与LVMI、LVEDD、NT-proBNP呈正相关( r=0.261,0.302,0.359,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QRS波时限延长可能是诱发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心电图QRS波时限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及近期MACE发生情况密切相关,QRS波时限延长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加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波时限的监测,以及时评估患者的预后,并适当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有效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