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带蒂角膜上皮瓣下等渗核黄素及恢复上皮瓣的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薄圆锥角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带蒂角膜上皮瓣下等渗核黄素及恢复上皮瓣的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A-CXL)治疗过薄圆锥角膜(去上皮后角膜厚度小于400 μ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09/2020-12于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屈光手术科治疗圆锥角膜患者46例74眼.根据术前最薄点角膜厚度(TCT)分为两组:TCT为400-<450 μm的患者行带蒂角膜上皮瓣下等渗核黄素及恢复上皮瓣A-CXL 16例20眼,手术方法为做带蒂角膜上皮瓣并掀开,等渗核黄素滴眼,将角膜上皮瓣重新恢复后,进行紫外线照射,照射结束后,刮除角膜上皮瓣.TCT≥450 μm的患者行去上皮A-CXL手术30例54眼.随访12 mo,收集所有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Sirius 三维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检查结果.结果:术后12 mo,带蒂角膜上皮瓣A-CXL组患者Kmax较术前无差异(P>0.005),去上皮A-CXL组患者Kmax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5).两组术后12 mo BCVA(LogMAR)、角膜前后表面曲率(K1、K2)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均无差异(均P>0.005).两组各指标术后12 mo与术前变化量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带蒂角膜上皮瓣下等渗核黄素及恢复上皮瓣A-CXL对于TCT为400-<450 μm圆锥角膜患者安全可行,与去上皮A-CXL手术控制圆锥角膜进展的趋势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二甲双胍与振动干预对糖尿病伴发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和糖代谢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metformin,MF)与振动干预对糖尿病伴发骨质疏松大鼠(diabetic osteoporosis,DOP)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糖代谢的改善作用。方法:购入125只大鼠,按随机号码表法选出100只大鼠进行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大鼠模型构建,建模成功大鼠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模型对照组(MC组)、二甲双胍组(MF组)、振动组(V组)、二甲双胍+振动组(MV组)。正常饲养的25只大鼠为空白对照组(C组)。各组大鼠按不同方案进行为期20周干预治疗。干预结束后进行各类样本采集、BMD检测、HOME-IR检测。结果:与C组前测BMD值相比,MC组、MF组、V组、MV组前测BMD明显降低,分别为(0.21±0.03)、(0.20±0.04)、(0.20±0.03)、(0.19±0.05)g/cm 2( P<0.05),该结果说明DOP模型构建成功。经过20w干预后,MF组、V组、MV组BMD值分别为(0.23±0.07)、(0.24±0.05)、(0.27±0.01)g/cm 2,均显著高于其前测值和MC组后测值(0.18±0.05)g/cm 2( P<0.05)。对比患者干预后骨代谢变化发现:干预后MF组、V组、MV组的尿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OP)分别为(17.07±2.33)、(16.95±4.22)及(15.43±3.75)mg/g,MF组、V组、MV组的脱氧胶原吡啶交联(deoxypyridinoline,DPD)分别为(3.26±0.09)、(3.13±0.10)及(2.95±0.10)mmol/L,MF组、V组、MV组的TRACP分别为(152.51±10.89)、(149.67±11.05)及(143.90±10.6)μg/L,患者各项骨代谢指标均显著低于前测值和MC组后测值( P<0.05)。对比干预后患者的糖代谢及胰岛素敏感性发现:干预后MF组、V组、MV组的FPG分别为(15.32±4.98)、(16.34±5.76)及(19.76±5.71)mmol/L,MF组、V组、MV组的FINS分别为(25.46±6.21)、(27.92±5.33)及(29.85±7.22)mmol/L,MF组、V组、MV组的HOME-IR分别为(17.39±1.37)、(20.27±1.36)及(26.81±1.83)mmol/L,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MC组( P<0.05)。 结论:二甲双胍与振动干预作用于糖尿病伴发骨质疏松大鼠能显著降低血糖,缓解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骨量流失,增加骨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医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预防兔眼斜视矫正术后眼外肌粘连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医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预防兔眼斜视矫正术后眼外肌粘连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实验研究。2021年5—7月选取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2只,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6只,所有动物均取右眼为实验眼,行上直肌后退术。实验组手术结束前在上直肌与Tenon囊间涂抹医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对照组不予处理。术后1、2周时分别观察2组实验动物球结膜充血程度评分和上直肌与周围组织粘连情况,并行病理切片观察眼外肌肉及其周围组织形态学变化。组间结膜充血评分比较采用 t检验,球结膜瘢痕化程度分级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术后1周时,实验组球结膜充血评分为1.5±0.4,对照组为2.8±0.4,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球结膜充血轻( t=6.37, P<0.001),球结膜瘢痕化面积较少( t=17.86, P<0.001);术后2周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球结膜充血明显较轻( t=8.22, P<0.001),球结膜瘢痕化面积更少( t=18.65, P<0.001)。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肌纤维和结缔组织纤维排列紊乱,且术后2周时较1周时对比更加明显。2组眼外肌在巩膜上生长情况均良好。 结论::医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可减轻斜视矫正手术后兔眼肌肉瘢痕粘连的形成,同时减轻术后充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发性颅内尤因肉瘤2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尤因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1年间收治的2例原发性颅内尤因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形态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本组2例分别为男性17岁(例1),女性48岁(例2),镜下均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细胞核深染,染色质细腻,呈粉尘样或椒盐样,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明显。免疫表型CD99均弥漫阳性,Ki-67阳性指数70%~80%,不表达与神经胶质细胞、神经束膜细胞、肌细胞或淋巴细胞分化相关的免疫标记抗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EWSR1(22q12)基因断裂重排阳性。结论:原发性颅内尤因肉瘤罕见,其诊断主要依据组织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和基因检测,肿瘤完整切除联合放疗化疗可能是最有益的治疗方法,年龄和疾病阶段是重要的预后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平面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注射改善面颊部凹陷伴中下面部皮肤松弛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双平面技术注射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改善面颊部凹陷伴中下面部轻中度皮肤松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梅奥整形外科医院(济南)收治的具有面颊部凹陷伴中下面部轻中度皮肤松弛的患者资料。治疗方案均采用双平面技术注射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进针点位于耳屏前1~2 cm,进针后采用23 G钝针在面颊凹陷部的皮下脂肪浅层与皮下深层脂肪室2个平面进行扇形注射,并于颧弓下缘予适量的皮下注射以弱化突出的颧弓。单侧注射总剂量1.5~3.5 ml。注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皮肤状态,注射后轻按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分别采集患者图像,由盲测研究员采用面部松弛分级量表(FLRS)和中面部容积量表(MMVS)评价患者面部松弛及丰满度,量表评级或评分越高,代表面部越松弛或者丰满度越差,术后较术前评级或评分降低1级(分)即为有效,降低≥2级(分)为显著有效。由患者采用全球美学改善量表(GAIS)自评治疗前后的面部改善效果,满分5分,得分越高表明改善越明显。采用自制量表调查患者满意度及效果持久性。记录患者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 ± s表示,同一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GAIS评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 结果:共纳入80例女性患者,年龄30~50岁,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FLRS评价显示,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全部患者均评价为有效(69例,86.3%)或者显著有效(11例,13.8%);与术后即刻相比,术后6个月有74例(92.5%)患者评级无变化,6例(7.5%)患者评级升高1级,即治疗效果有所减弱。患者右、左侧MMVS评分显示,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全部患者均获得有效(右侧:55例,68.8%;左侧:69例,86.2%)或者显著有效(右侧:25例,31.2%;左侧:11例,13.8%)的改善效果;与术后即刻相比,术后6个月右、左侧分别有70例(87.5%)、77例(96.2%)患者评分无变化,其他12例患者(13侧)评分较术后即刻增加1分,提示治疗效果稍有减弱。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认为面部美观情况较治疗前改善,疗程结束即刻患者GAIS评分为(4.5±0.5)分,治疗后6个月为(4.4±0.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8, P=0.280)。术后即刻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为97.5%(78/80)。72例(90.0%)患者表示愿意接受二次治疗。疗程结束后6个月,患者对治疗改善效果和维持效果的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为98.8%(79/80),68例(85.0%)患者认为"治疗改善效果能够维持6个月"。术后即刻1例患者出现注射区域轻度泛红及轻微肿胀反应,冰敷后缓解。无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采用双平面技术注射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面颊部凹陷,缓解中下面部轻中度皮肤松弛状态,治疗效果能够维持6个月左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白肉灵芝醇提物对矽肺炎症反应改善作用与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和动物实验探究白肉灵芝醇提物(GLE)对矽肺的改善作用及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1)采用超高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法(UPLC-QE-MS)分析GLE成分;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GLE干预矽肺炎症进程中的活性成分及调控的潜在分子通路和靶点.(2)将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4组,每组10只.采用非暴露式气管滴注法,矽肺模型组和GLE干预组小鼠一次性予质量浓度为50 g/L的二氧化硅混悬液80 μL染尘,空白对照组和GLE对照组小鼠均予等体积的无菌0.9%氯化钠溶液;造模后第2天起,GLE对照组和GLE干预组小鼠均予剂量为200 mg/(kg·d)的GLE灌胃,空白对照组和矽肺模型组小鼠均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每日1次,连续35 d.实验结束后,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计算肺质量系数、炎症评分和胶原沉积面积占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水平.结果 (1)UPLC-QE-MS技术检测出GLE的76种活性成分;其中,36种成分满足类药性五原则筛选条件.基于网络药理学理论,该36种GLE活性成分中共筛选出改善矽肺炎性反应的潜在作用靶点67个.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和基因本体论功能分析结果显示,IL信号和免疫细胞的细胞因子信号在GLE改善矽肺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67个交集靶点中,排名基于前10的依次是TNF、IL6、B淋巴细胞瘤2、细胞肿瘤抗原p53、半胱氨酸蛋白酶-3亚基p12、JUN、表皮生长因子受体、IL1B、67 kDa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前列腺素G/H合酶2.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与关键靶点TNF-α、IL-1β、IL-6亲和力最强的成分是甘草次酸;其次为灵芝酸DM、泽泻醇C、灵芝酸β和红光皂苷元.(2)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GLE可缓解矽肺小鼠模型的肺部炎症反应和胶原沉积.GLE干预组小鼠肺质量系数、炎症评分、胶原面积占比和IL-6水平均低于矽肺模型组(P值均<0.05);但该2组小鼠肺组织中TNF-α和IL-1β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GLE可能通过抑制小鼠肺组织中IL-6水平而改善二氧化硅所致肺组织炎症和纤维化;其机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可缓释富血小板血浆生长因子的新型自组装多肽水凝胶制备及性能表征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水凝胶由于生长因子的突发释放与伤口部位蛋白酶的快速清除,导致生长因子在伤口部位的停留时间较短,近年来研究者关注利用水凝胶材料包封富血小板血浆,以改善富血小板血浆水凝胶的不足.目的:制备自组装多肽-富血小板血浆水凝胶,探究其对富血小板血浆生物活性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采用固相合成法合成自组装多肽,以D-PBS配制成溶液.将不同体积的多肽溶液分别与富血小板血浆、氯化钙/凝血酶溶液混合制备水凝胶,使体系中多肽的最终质量分数分别为0.1%,0.3%,0.5%,观察成水凝胶状态,并体外检测富血小板血浆中生长因子释放情况.将质量分数1%多肽溶液与质量分数1%人血清白蛋白溶液混合激发多肽自组装,使多肽的最终质量分数分别为0.1%,0.3%,0.5%,观察液体流动状态,并检测自组装多肽的流变力学性能.通过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观察多肽(质量分数分别为0.1%,0.001%)-人血清白蛋白溶液的微观结构.结果与结论:①不同体积多肽溶液与富血小板血浆均可形成水凝胶,与富血小板血浆水凝胶相比,0.1%,0.3%多肽-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可缓解表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突发释放,延长释放时间至48 h.②添加人血清白蛋白后,0.1%多肽组仍呈流动液体,0.3%多肽组呈半液体状态,0.5%多肽组激发自组装形成水凝胶,确定富血小板血浆中人血清白蛋白可激发多肽自组装;随着多肽质量分数的提高,自组装多肽的存储模量越高,越容易成胶.③透射电镜下可见,添加人血清白蛋白前,多肽纳米纤维较短且无序堆积;添加人血清白蛋白后,多肽纳米纤维明显变长,并且相互交联成束,形成致密的纤维网络结构.扫描电镜下可见,添加人血清白蛋白前,多肽呈无序堆积的片状结构;添加人血清白蛋白后,多肽自组装成相互交联且有序密集排列的多孔状结构.④结果显示,新型自组装多肽可由富血小板血浆激发自组装,根据人血清白蛋白与多肽的比例可精准调节自组装效果,且多肽对富血小板血浆生长因子有缓释作用,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应用于组织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帕立骨化醇联合司维拉姆治疗维持性血透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考察帕立骨化醇注射液联合碳酸司维拉姆片治疗维持性血透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 120 例维持性血透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60 例.对照组餐中口服碳酸司维拉姆片,0.8 g/次,3 次/d;在血液透析结束后口服骨化三醇软胶囊,3 次/周.治疗组餐中口服碳酸司维拉姆片,0.8 g/次,3 次/d;在血液透析结束后静脉注射帕立骨化醇注射液,1 mL/d.两组患者持续给药 8 周.观察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甲状旁腺体积、血清指标、炎症因子.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达标率 86.6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68.33%(P<0.05).治疗后,两组甲状旁腺体积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患者甲状旁腺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血磷(P)、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碱性磷酸酶(AKP)水平均降低,血钙(Ca)水平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血清P、iPTH、AKP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C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C反应性蛋白(CRP)水平均显著降低,血清γ干扰素(IFN-γ)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血清IL-4、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帕立骨化醇注射液联合碳酸司维拉姆片治疗维持性血透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疗效确切,能够减小患者甲状旁腺体积,调节体内钙磷代谢等血清因子水平,降低体内炎症因子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π-π堆叠和化学交联共同作用的聚合物胶束的构建及表征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 合成能实现π-π堆叠和化学交联共同作用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 PEG-b-P(TMC-COOH)-b-P(CL-Bz),提高胶束在血液循环中的稳定性以及药物在胶束中的滞留.方法 通过含有苄基侧链的碳酸酯单体(TMC-Bz)构建了PEG-b-P(TMC-Bz)嵌段.然后,通过PEG-b-P(TMC-Bz)末端羟基引发使含有苯环侧链的己内酯单体(CL-Bz)开环聚合,生成PEG-b-P(TMC-Bz)-b-P(CL-Bz).最后,在Pd/C作用下脱去P(TMC-Bz)中的苄基,构建出PEG-b-P(TMC-COOH)-b-P(CL-Bz).对合成的单体及聚合物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 H NMR)及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另外,通过动态光散射(DLS)对基于该聚合物制备的(交联)空胶束及载药胶束进行表征,并通过GPC对交联反应时间以及交联剂用量对交联度的影响进行了探索.结果 成功合成了PEG-b-P(TMC-COOH)-b-P(CL-Bz)聚合物.用该聚合物制备的交联聚合物胶束粒径较小(~80 nm)且均一,而且对紫杉醇的包封率可以达到 90%以上.基于聚合物中活化的羧基和交联剂胱胺二盐酸盐中的氨基的交联反应在 12h之内结束,且交联程度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大而增大.结论 成功构建了能实现π-π堆叠和化学交联共同作用的PEG-b-P(TMC-COOH)-b-P(CL-Bz)聚合物胶束给药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交联星型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抗肿瘤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9/30
传统聚合物胶束因稳定性不足容易在血液循环的剪切力及蛋白质的作用下解体,导致封装的化疗药物提前释放,使得药物在体内进行非特异性分布并产生了毒副作用.为解决该问题,文章合成了基于聚赖氨酸的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mPEG-P(LL/LL-LA)-PCL,通过溶剂蒸发法制备非交联胶束DUCM,再利用二硫苏糖醇DTT诱导赖氨酸LA发生交联,在亲疏水壳层之间形成了还原响应型交联网络结构从而制备得到交联胶束DCM.基于内部的交联结构,DCM可以在血液循环中保持稳定,进入肿瘤细胞后,还原响应型交联网络结构中的二硫键会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的谷胱甘肽(GSH)的作用下断裂从而释放化疗药物,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文章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提高了PEG-PCL胶束的稳定性及刺激响应性,为其他胶束药物传递系统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