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参茉莉酸及丹参酮类成分对机械损伤诱导的响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当植物遭受昆虫取食、极端天气及人为因素等导致的机械性损伤胁迫后,会迅速在转录及代谢水平上启动一系列的应答机制,引起植物内源激素及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变化.该研究以药用模式植物丹参为例,评估机械损伤对药用植物代谢的作用.运用qRT-PCR 及 LC-MS检测叶片损伤刺激下,胁迫响应的茉莉酸类物质(jasmonates,JAs)和丹参酮类成分生物合成基因以及含量的变化情况,得出处理后不同时序叶片与根部在转录和代谢水平上的相关规律,从而探讨丹参对机械损伤胁迫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机械损伤诱导能够瞬时提高JAs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其中AOC与JAR在诱导后开始上升,在2 h达到最高,AOS与OPR3则在4 h达到最高,与之相应的OPDA、JA及JA-Ile的含量均在2 h达到最高.丹参酮生物合成中二萜合酶基因CPS1与KSL1均在2 h上升至最高,而后修饰CYP450s基因则均在4 h上升至最高,4种丹参酮的含量则均在8 h内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该研究为揭示机械损伤对次生代谢积累的研究提供参考,为进一步了解机械损伤胁迫下JAs在增强植物抗性、促进活性成分积累和提高药材品质方面的作用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H响应型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肿瘤免疫疗法是激活宿主自身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的治疗方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存在响应率低、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等缺陷.有别于传统的化学治疗,免疫治疗的靶标表现出更为广泛的空间异质性,分布在不同细胞类型及二级细胞器中,药物分子易产生脱靶与在靶毒性,极大地影响了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由于代谢水平的改变,肿瘤微环境较正常组织显微酸性,而细胞内吞途径伴随着质子的进一步泵入,因此pH可以作为理想的选择性刺激条件,以实现"门控"式的药物精准递释.近年来,pH响应型材料在肿瘤免疫治疗中被广泛研究,如高分子聚合物、生物大分子、脂质纳米粒、生物膜、无机纳米粒、金属-有机框架等.本文从不同的载体类型出发,综述了pH响应型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策略,为新一代靶向制剂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血小板反应蛋白(TSP)作为主要存在于细胞外基质(ECM)中的非结构性蛋白家族,由5种多功能糖蛋白(TSP-1,2,3,4,5)组成,其中以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研究最为广泛。TSP-1作为ECM蛋白,存在多个结构域,可与细胞受体、细胞因子、生长因子、蛋白酶等多种配体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调节配体的结构与活性,进而调节不同细胞响应环境刺激的活性,影响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该研究就TSP-1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信号传导通路进行综述,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NLRP3炎性小体在肺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肺组织损伤在临床中很常见,根据疾病的发展进程可大致分为慢性肺损伤和急性肺损伤。炎症相关因素在慢性肺损伤与急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NLRP3)炎性小体在急性肺损伤与慢性肺损伤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NLRP3炎性小体是一种位于细胞内的高分子蛋白复合物,可响应内源性危险信号和损伤刺激因子,是呼吸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NLRP3炎性小体过度激活会导致细胞焦亡,进而引起炎症因子的释放,诱发肺部炎症级联反应,最终可能导致肺组织损伤和肺功能障碍。现就NLRP3炎性小体在肺组织炎症性损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肺组织损伤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以及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下丘脑血糖感应系统缺陷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到目前为止,中枢神经系统在正常葡萄糖稳态和2型糖尿病中所起的作用仍未阐明。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某些区域(如下丘脑)也存在葡萄糖感应系统,与胰腺一样,该系统也能感知和响应循环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变化。下丘脑血糖感应系统主要包括葡萄糖刺激性神经元及葡萄糖抑制性神经元,分别在低血糖及高血糖时被激活。在低血糖时,为了保证大脑的葡萄糖供应,该血糖感应系统被激活从而迅速作用在外周靶器官,以抑制胰岛素分泌并上调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而升高血糖,该反应即低血糖对抗神经回路反应(CRR)。而在遗传及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如果下丘脑感应葡萄糖的能力受损,导致CRR的血糖调定点上调,将促进2型糖尿病的发生。越来越多的临床前证据也表明,通过恢复大脑感知血糖水平功能的治疗措施,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然而,下丘脑葡萄糖感应系统的细胞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刺激—机体—响应"模型的家庭肠内营养干预方案在头颈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刺激—机体—响应"模型的家庭肠内营养干预方案在头颈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耳鼻咽喉科接受治疗的84例头颈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肠内营养护理,试验组实施基于"刺激—机体—响应"模型的家庭肠内营养支持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家庭肠内营养认知调查问卷得分、营养指标、营养状况、肿瘤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得分。结果:试验组患者干预后家庭肠内营养认知调查问卷得分,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球蛋白、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6.04±3.12)vs.(23.76±3.61)分、(60.24±5.35)vs.(57.25±5.54)kg、(37.34±3.24)vs.(35.22±3.45)g/L、(0.26±0.04)vs.(0.20±0.05)g/L、(2.62±0.08)vs.(2.37±0.10)g/L、(36.74±7.12)vs.(33.45±6.92)mg/L、(28.87±3.68)vs.(26.67±4.23)g/L、(1.72±0.30)vs.(1.49±0.33)×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营养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后肿瘤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的健康教育、护理技能、病情监测、沟通交流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4.25±0.65)vs.(3.21±0.78)、(4.15±0.77)vs.(3.76±0.64)、(4.17±0.70)vs.(3.82±0.68)、(4.27±0.54)vs.(3.65±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刺激—机体—响应"模型的家庭肠内营养干预方案应用于头颈部肿瘤患者中,可提高患者的营养认知水平,改善营养指标和营养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TLR9通路激活对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录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9(TLR9)信号通路激活对肾小管细胞转录组的影响。方法:提取并培养小鼠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在细胞融合度达80%时分为两组,分别加入10 μL磷酸盐缓冲液(PBS,PBS对照组)和终浓度为5 μmol/L的TLR9激活剂胞嘧啶-鸟嘌呤寡脱氧核苷酸(CpG-ODN,CpG-ODN处理组)。提取细胞RNA后在Illumina平台进行测序,使用差异基因分析软件DEGseq分析两组细胞中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通过Goatools和KOBAS在线软件分析差异基因所参与的信号通路,应用Homer软件预测转录因子。结果:与PBS对照组相比,CpG-ODN处理后有584个显著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02个基因表达上调,482个表达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富集最显著的基因本体(GO)为β-干扰素响应、病毒响应或防御等炎症反应相关条目;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信号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富集系数最显著的信号通路包括2'-5'-寡腺苷酸合成酶活性、核糖核酸酶活性的调节、病毒生命周期的负调控、β-干扰素响应和对原生动物的防御反应等。转录因子预测结果显示,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是差异基因启动子序列上富集最显著的转录因子;IRF3是TLR9下游表达差异最显著的转录因子,转录因子21(TCF21)、锌指蛋白135(ZNF135)和阳性调节域4(PRDM4)等转录因子可能是TLR9信号通路的新候选靶标。结论:CpG-ODN激活TLR9信号通路,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能直接响应CpG-ODN的刺激并发生转录组学变化,为进一步探究TLR9信号通路在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中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妊娠期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妊娠期糖尿病(GDM)会影响母体健康与子代生长发育,其发病机制复杂,其中涉及氧化应激、炎症、细胞凋亡和能量代谢等。而线粒体作为多功能细胞器,通过融合或裂变、数量增加/减少、氧化磷酸化以及细胞信号传递等方式来响应广泛的刺激。以往研究显示,线粒体功能障碍与GDM关联密切,因此,该文从GDM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关联、影响因素及临床治疗手段对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预防和治疗GDM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型光遗传学工具Channelrhodopsin-XXM2.0和 PsCatCh2.0恢复视觉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光遗传学工具Channelrhodopsin-XXM2.0 (XXM2.0)、Channelrhodopsin- PsCatCh2.0 ( PsCatCh2.0)的光敏感性及动力学特征,分析其是否可用于光遗传学视觉功能的恢复。 方法: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将XXM2.0和 PsCatCh2.0的基因片段连接到包含抗氨苄青霉素筛选基因和报告基因的载体pCIG (c)-msFoxn3上,形成新质粒pCIG (c)-msFoxn3-XXM2.0、pCIG (c)-msFoxn3- PsCatCh2.0。将构建的新质粒转染到HEK 293T细胞上,用HEKA膜片钳系统行全细胞模式记录对光反应。在2.7×10 16、4.7× 10 15、6.4×10 14 photons/ (cm 2·s)的光强下记录电流大小;在2.7×10 16 photons/ (cm 2·s)光强下刺激XXM2.0、 PsCatCh2.0并让其充分恢复,在Clampfit 10.6软件中分析开放和关闭时间常数;在相同光强下,设置2~ 32 Hz的光脉冲刺激,记录XXM2.0、 PsCatCh2.0的响应情况,并在重复光刺激后间隔4000 ms和200 ms来分析电流衰减情况。组间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在XXM2.0、 PsCatCh2.0序列两端引入限制性内切酶位点EcoRⅠ和EcoRⅤ,酶切后通过T4 DNA连接酶成功构建新质粒pCIG (c)-msFoxn3-XXM2.0和pCIG (c)-msFoxn3- PsCatCh2.0,并转染表达在HEK 293T细胞上。XXM2.0和 PsCatCh2.0均表现出光强依赖性,光强越大电流越大。在视网膜安全阈值内的光强6.4×10 14 photons/ (cm 2·s)刺激下,XXM2.0和 PsCatCh2.0仍产生较大电流,分别为(92.8±142.0)、(13.9±5.6)pA;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4、1.24, P=0.28、0.29)。XXM2.0、 PsCatCh2.0的开放时间常数分别为(23.9±6.7)、(2.4±0.8)ms,关闭时间常数分别为(5 803.0±568.2)、(219.9±25.6)ms;两者比较,XXM2.0开放时间常数、关闭时间常数均较 PsCatCh2.0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10、31.60, P=0.00、0.00 )。在响应频率方面,XXM2.0和 PsCatCh2.0均能很好地响应32 Hz的高频率脉冲光刺激,并在较长时间(4000 ms)和较短时间(200 ms)间隔的重复光刺激后均保持较小的电流衰减率。 结论:XXM2.0和 PsCatCh2.0均可在对视网膜安全的光强条件下被激活,并都能以较低的电流衰减来响应高频率(至少32 Hz)的脉冲光刺激,均满足利用光遗传学来恢复视觉功能所需的光敏蛋白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塞拉鲁替尼治疗成人动脉性肺动脉高压(TORREY):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2期试验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背景: 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很高。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和肥大细胞或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激酶的激活会刺激炎症、增殖和纤维化途径,从而驱动PAH中的肺血管重塑。塞拉鲁替尼(Seralutinib)是一种吸入性激酶抑制剂,针对这些途径。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塞拉替尼对接受标准背景治疗的PAH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TORREY试验是一项2期、随机、多中心、跨国、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来自40 家医院和社区站点的PAH患者通过交互式响应技术以1∶1 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塞拉鲁替尼(60 mg,2次/d,持续2周,然后根据耐受性增加至90 mg,2次/d),或通过干粉吸入器每天两次接受安慰剂,持续治疗24 周。根据基线肺血管阻力(PVR<800 dyn·s -1·cm -5和≥800 dyn·s -1·cm -5)对随机分组进行分层。如果患者被归类为WHO第1组PH(PAH)、WHO功能等级Ⅱ或Ⅲ,且PVR为400 dyn·s -1·cm -5或以上,6 min步行距离在150~550 m之间,则患者符合入组资格。主要终点是PVR从基线到24周的变化。在随机分配的患者(意向治疗人群)中进行终点疗效分析。安全性分析包括所有接受研究药物的患者。TORREY已在ClinicalTrials.gov(NCT04456998)完成注册。 结果:2020年11月12日至 2022年4月20日共筛查了151例患者,86例接受PAH背景治疗的成年人被随机分配至塞拉鲁替尼组(44例,其中4例男性,40例女性)或安慰剂组(42例,其中4例男性,38例女性)。安慰剂组从基线到第24周的PVR最小二乘平均变化为21.2 dyn·s -1·cm -5(95% CI:-37.4~79.8),塞鲁替尼组为-74.9 dyn·s -1·cm -5(95% CI:-139.7~-10.2)。塞拉鲁替尼组和安慰剂组之间 PVR 变化的最小二乘平均差为-96.1 dyn·s -1·cm -5(95% CI:-183.5~-8.8; P=0.03)。两个治疗组中最常见的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是咳嗽:安慰剂组中42例患者中16例出现咳嗽(38%);塞拉替尼组44例中有19例(43%)。 结论:Seralutinib治疗组的患者在24周时PVR的变化较安慰剂组显著减少,达到了研究的主要终点。此外,Seralutinib治疗组在其他疗效终点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如改善了6 min步行距离和WHO功能分级。在安全性方面,Seralutinib治疗组和安慰剂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