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0月青岛市市立医院阴道试产的单胎、足月、头位的初产妇,孕周为37~42周,年龄为22~35岁,在活跃期(新产程标准:宫口开大≥6 cm)充分试产,≥2 h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经阴道检查及超声检查诊断为枕后位或枕横位。共有216例孕妇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双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单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硬膜外阻滞均使用1%利多卡因进行分娩镇痛,由高年资助产士或产科医师执行新产程标准,在超声引导下指导产妇进行体位管理并适时向上推动或旋转胎头等。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分娩相关指标、剖宫产术指征、麻醉相关指标及母儿并发症。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身高、孕周、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的比例、头盆评分、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两组产妇的拉玛泽呼吸法、导乐分娩陪伴、经皮穴位电刺激、其他措施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40例)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59例)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显著缩短[(124±44)、(86±33) min, P<0.01],镇痛30 min后[(4.4±0.5)、(0.9±0.5)分]、第二产程用力分娩时[(5.7±0.6)、(1.3±0.4)分]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降低( P<0.01)。(4)分娩相关指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21.3%、49.1%)、分娩体验满意率(51.9%、98.1%)显著升高( P<0.01),剖宫产率(63.0%、45.4%)、阴道手术助产率(15.7%、5.6%)显著降低( P<0.05)。(5)剖宫产指征: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产程延长或停滞所致的剖宫产率显著降低(38.0%、22.2%, P<0.05);而两组的胎儿窘迫、宫内感染、社会因素所致的剖宫产率分别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6)麻醉相关指标: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上管给药后阻滞平面多为胸7(T7)、T8、T9~腰2(L2)、L3水平,单管硬膜外阻滞组阻滞平面多为T10、T11~骶1(S1)、S2、S3水平,改良Bromage评分均为0分。(7)母儿并发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后出血率(18.5%、7.4%)、会阴侧切率(20.4%、5.6%)、新生儿窒息率(12.0%、3.7%)、转新生儿ICU率(13.9%、4.6%)均显著降低( P<0.05);两组产妇的软产道损伤率、产褥病率及新生儿产伤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可增加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及阴道手术助产率,并可减少母儿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个体化助产服务路径联合产程管理单在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产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个体化助产服务路径联合产程管理单在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产房行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产妇59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将2019年7~12月收治的产妇59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麻醉前后、产程中、产时与产后2 h内全程全方位予以产妇助产与支持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借助个体化助产服务路径加产程管理单实施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配合度,及产程时间、产后24 h出血量、泌乳始动时间等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等。结果:观察组分娩配合度91.53%高于对照组的71.19%;观察组选择自然分娩占比约为88.14%明显多于对照组的62.71%;观察组自然分娩产妇平均产程时间、产后24 h出血量、泌乳始动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会阴侧切率、产后排尿困难率、尿潴留率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个体化助产服务路径联合产程管理单运用于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产妇可提升产妇分娩配合度,优化分娩方式,且缩短产程、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新产程标准的活动管理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新产程标准的活动管理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在宣城市中心医院分娩的足月单胎初产妇1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新产程标准予以活动管理。采用模拟视觉评分法评估两组干预前和干预后的宫缩痛、腰背痛、下腹压力和焦虑心理。比较两组分娩方式、产后2 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干预后宫缩痛、腰背痛、下腹压力和焦虑心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 P<0.05)。观察组干预后宫缩痛、腰背痛、下腹压力和焦虑心理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阴道顺产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产后2 h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新产程标准予以初产妇活动管理,有利于减轻产妇潜伏期的疼痛感和焦虑心理,提高阴道顺产率,减少产后出血量,并赢得产妇对护理的更高认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责任制助产护理结合体位管理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责任制助产护理结合体位管理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8月在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进行分娩的初产妇200例,按照简单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对照组产妇予以常规助产护理。观察组产妇则予以责任制助产护理结合体位管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产时疼痛程度以及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产妇的各产程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初产妇分娩中采用责任制助产护理结合体位管理,能够有效促进产程进展,缓解分娩疼痛,改善分娩结局及产妇心理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肥胖孕妇孕期增重及其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肥胖孕妇孕期增重情况及其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的肥胖(孕前体重指数≥30 kg/m 2)、单胎妊娠孕妇513例。根据孕期增重分为增重不足组(增重<5 kg, n=83)、增重适宜组(增重5~9 kg, n=154)和增重过多组(增重>9 kg, n=276)。采用 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Kruskal-Wallis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3组肥胖人群的孕期增重特点、妊娠结局、新生儿结局以及产程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期增重对与肥胖相关的主要妊娠期并发症的影响。 结果:(1)238例早孕期增重>2.0 kg的人群中75.6%(180/238)发展为增重过多,275例早孕期增重≤2.0 kg的孕妇中,只有34.9%(96/275)发展为增重过多。(2)产后体重指数滞留(产后6周体重指数-孕前体重指数)在增重过多组高于增重适宜组[0.8 kg/m 2(0.0~2.2 kg/m 2)与-0.7 kg/m 2(-1.6~0.0 kg/m 2)],增重适宜组高于增重不足组[-2.5 kg/m 2(-3.2~-1.5 kg/m 2)]( P值均<0.05)。(3)初次剖宫产率在增重不足组为29.9%(20/67),在增重适宜组为32.6%(42/129),均低于增重过多组[43.3%(104/240)]( χ2值分别为3.955和4.047, P值均<0.05);3组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等其他主要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早孕期增重和中孕期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前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无关( aOR=1.038,95% CI:0.986~1.094, P=0.157; aOR=1.055,95% CI:1.000~1.113, P=0.051)。GDM孕妇诊断后接受了严格的营养管理,中、晚孕期增重及孕期总增重[3.0 kg(1.3~4.0 kg)、4.0 kg(2.0~6.0 kg)和9.0 kg(5.0~12.0 kg)]均低于非GDM孕妇[分别为3.0 kg(2.0~5.0 kg)、6.0 kg(4.0~8.0 kg)和10.7 kg(7.5~15.0 kg), Z值分别为-2.938、-6.352和-4.104, P值均<0.01]。 结论:早孕期是控制肥胖人群孕期增重的关键时机,控制孕期增重在适宜范围能够降低产后6周的体重滞留,但对于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大于和小于胎龄儿的发生风险意义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产程中超声引导下系列性体位干预策略对异常胎方位分娩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系列性体位干预策略对纠正异常胎方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开展体位管理、促进自然分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便利抽样选择2022年3—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经B超明确为单胎头位异常胎方位的足月妊娠初产妇1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6例和研究组9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孕妇自愿选择舒适体位待产分娩;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超声引导下系列性体位干预策略于第一、二产程指导孕妇进行体位管理。比较2组孕妇胎头下降角度、胎头旋转角度、宫口开全和胎儿娩出时胎方位情况及分娩结局。结果:最终纳入分析190例,对照组105例,研究组85例。经阴道分娩研究组76例,对照组95例;研究组宫口开全时枕前位占比73.68%(56/76)、胎头旋转角度64.55(37.90,85.55)°,高于对照组的45.26%(43/95)、33.00(14.00,60.00)°,研究组宫口开全时大脑中线角为57.10(38.50,75.80)°,小于对照组的80.00(52.50,90.3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4.14, Z = 4.17、- 3.74,均 P<0.01)。研究组第一产程、总产程时长分别为522.50(413.00,695.00)、611.00(488.00,812.00)min,低于对照组的620.00(450.00,795.00)、700.00(539.00,904.0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 = - 2.34、- 2.03,均 P<0.05)。 结论:产程中运用超声引导下系列性体位干预策略可有效、安全改善异常胎方位、缩短第一产程时长,但未发现对改善分娩结局有明显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30日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产时发热的357例(发热组)及未发热的454例(未发热组)产妇。收集产妇产前和产时临床资料,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 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产时发热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1)发热组年龄≥35岁和合并贫血的比例低于无发热组[10.9%(39/357)与17.0%(77/454), χ2=5.94, P=0.015;7.3%(26/357)与20.3%(92/454), χ2=27.09, P<0.001],总产程及胎膜破裂至胎儿娩出时间长于无发热组[12.7 h(10.0~16.1 h)与8.0 h(5.4~11.2 h), Z=-6.41;11.0 h(6.2~17.7 h)与3.1 h(1.1~8.2 h), Z=-6.41; P值均<0.001],胎膜早破、实施分娩镇痛、分娩时羊水胎粪污染、合并阴道炎和促宫颈成熟的比例高于无发热组[44.3%(158/357)与22.7%(103/434), χ2=42.60;95.2%(340/357)与53.1%(241/454), χ2=174.79;31.6%(113/357)与15.0%(68/454), χ2=32.05;17.1%(61/357)与7.3%(33/454), χ2=18.93;20.4%(73/357)与6.6%(30/454), χ2=34.53; P值均<0.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膜早破( OR=2.052,95% CI:1.172~3.606)、分娩镇痛( OR=5.909,95% CI:3.238~11.42)、总产程( OR=1.231,95% CI:1.169~1.299)、分娩时羊水胎粪污染( OR=1.963,95% CI:1.267~3.066)、合并阴道炎( OR=3.587,95% CI:1.943~6.847)、促宫颈成熟( OR=3.947,95% CI:2.243~7.170)和胎膜破裂至胎儿娩出时间( OR=1.045,95% CI:1.012~1.081)是产时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 P值均<0.05)。合并贫血( OR=0.358,95% CI:0.192~0.647, P<0.05)可能是产时发热的保护因素。(3)胎膜早破( OR=2.138,95% CI:1.189~3.865)、总产程延长( OR=1.240,95% CI:1.174~1.315)、合并阴道炎( OR=3.353,95% CI:1.719~6.926)、胎膜破裂至胎儿娩出时间延长( OR=1.047,95% CI:1.013~1.085)、分娩时羊水胎粪污染( OR=2.154,95% CI:1.357~3.466)和促宫颈成熟( OR=3.880,95% CI:2.136~7.363)是接受分娩镇痛的产妇发生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 P值均<0.05)。 结论: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包括胎膜早破、分娩镇痛、总产程、分娩时羊水胎粪污染、合并阴道炎、促宫颈成熟、胎膜破裂至胎儿娩出时间和合并贫血等。临床医师应加强产妇体温的监测和对产程的管理,关注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尤其应加强对促宫颈成熟、分娩镇痛、胎膜破裂后的产程管理,减少产时发热,改善母婴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孕期盆底门诊干预在足月初产妇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探讨孕期实施盆底门诊干预在足月初产妇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12月建卡有顺产意愿的单胎初产妇按照建档顺序单双数分组:单数组进行产科门诊常规管理及盆底门诊干预(凯格尔运动联合会阴按摩)200例(研究组),双数组进行常规产科门诊管理20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阴道炎发生率、剖宫产率、阴道分娩率、产科裂伤情况、阴道助产率、会阴切开情况、分娩结局及分娩前及产后42天会阴体、生殖裂孔长度、阴道宽度及其他阴道分娩并发症(尿潴留和产褥期痔)等情况.结果:最终研究组纳入87例,对照组104例.研究组会阴切开率、会阴完整率、阴道助产率、会阴Ⅰ度和Ⅱ度裂伤率、产后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产后42天生殖裂孔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阴道炎发生率、第二产程时间、阴道壁裂伤率、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产伤率、尿潴留和产褥期痔、产后阴道宽度及会阴体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实施盆底门诊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足月初产妇经阴道分娩造成的伤害,并且未增加新生儿分娩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产时超声监测胎心及胎方位结合新产程图产程管理对产妇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究产时超声监测结合新产程图产程管理对初产妇分娩方式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本院分娩且行阴道试产的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依据产时监测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电子监护仪联合新产程图产程管理)和超声组(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结合新产程图产程管理),经倾向性匹配评分法排除基线资料混杂因素后,两组各获得134例产妇,对比两组分娩方式、阴道分娩产妇各产程时间、产后盆底肌功能(活力值、功值、峰值)、不良分娩结局.结果:超声组剖宫产率(22.4%)低于常规组(34.3%),超声组阴道分娩产妇第一产程(10.5±0.8h)、第二产程(79.5±11.5min)均短于常规组阴道分娩产妇(10.8±1.0h、93.4±13.2min),两组阴道分娩产妇盆底肌活力值、功值、峰值均低于同组剖宫产产妇(P<0.05);超声组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与常规组无差异(P>0.05).结论:超声监测胎心及胎方位结合新产程图产程管理用于初产妇,可缩短产程时间,降低剖宫产率,改善母婴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分娩镇痛初产妇产程中入量管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饮食方式对分娩镇痛足月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单胎足月初产妇4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入量管理及个体化的饮食指导.对照组根据孕妇的意愿进食水,比较2组分娩质量,初产妇呕吐,发生率、因宫缩乏力使用缩宫素率、产时发热率、会阴侧切率、转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产后出血率;比较2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镇痛时长及产后2 h出血量;比较2组新生儿Apgar评分、随机血糖、脐动脉血pH值、脐动脉血乳酸(Lac)值、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发热率、新生儿血糖异常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产妇呕吐的发生率、因宫缩乏力使用缩宫素率、产时发热率、会阴侧切率、转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后出血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镇痛时长及产后2 h出血量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高血糖的发生率和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脐动脉血 pH值、Lac值、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随机血糖、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发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程中对产妇进行入量管理及个体化的饮食指导可以减少宫缩乏力发生率,缩短产程持续时间,降低难产发生率,减少产后2 h出血量及降低新生儿血糖异常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