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新型肠愈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预测和探究新型肠愈灌肠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机制.方法 利用数据平台筛选新型肠愈灌肠方的有效成分,在GeneCards中搜索UC相关靶点,制作"中药—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在Metascape数据库中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在微生信平台制作柱状图和气泡图进行可视化分析,利用分子对接验证有效成分与靶点亲和力,动物实验验证新型肠愈灌肠方对UC的治疗效果及相关靶点调控情况.结果 筛选出方中有效成分96个,其中以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β-谷甾醇、异紫堇杷明碱、芒柄花黄素为关键有效成分;筛选出UC靶点1214个,其中核心靶点为IL-6、TP53、VEGFA、JUN、IL-1β、PTGS2、ESR1.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NCEP治疗UC涉及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中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信号通路等重要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亲和性好.动物实验结果验证了新型肠愈灌肠方能够调控相关靶点以及有效改善肠道炎症.结论 新型肠愈灌肠方能够通过靶向调控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而发挥治疗UC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艾司氯胺酮与术后谵妄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术后谵妄(POD)是老年患者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增加病死率.PO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其危险因素繁杂,预防困难,治疗效果不佳.艾司氯胺酮是一种高亲和性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非竞争性抑制药,同时具备麻醉和镇痛作用,除了广泛应用于围术期麻醉诱导与维持、急慢性疼痛的治疗与管理外,艾司氯胺酮在精神疾病和急危重症诊疗等多学科领域同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艾司氯胺酮防治POD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芍药属组间杂种'Bartzella'的减数分裂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芍药属组间杂种大部分为三倍体,普遍高度不育,极少获得杂交后代.'Bartzella'是个观赏性好且有少数杂交后代的组间杂种,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观察可为揭示其极低可育性的形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Bartzella'花药为材料,用压片法观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结果](1)'Bartzella'的花粉母细胞在中期Ⅰ形成大量单价体,后期Ⅰ产生不同类型的染色体非整倍分离,占比高达89.13%.(2)减数第1次分裂中,染色体桥和断片出现在27.20%的花粉母细胞中;减数第2次分裂中,比例升到47.68%.(3)中期Ⅱ的纺锤体定位异常较普遍,融合纺锤体占27.06%,三级纺锤体占12.84%.(4)减数分裂产物中包含高达72.41%的二分体和13.43%的三分体,其产生未减数配子所占比例约为67%.[结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非整倍分离以及染色体片段缺失可能是'Bartzella'高度不育的重要原因.融合纺锤体、三级纺锤体以及减数分裂Ⅱ结束时胞质分裂异常可导致未减数配子形成.大量的未减数配子可使'Bartzella'在多倍体育种中具有一定潜力,但倍性间杂交障碍可能限制其杂交亲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物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物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名健康志愿者静脉滴注 131I标记的国际一类新药美珀珠单抗,通过测定14 d内不同时间点血样与尿样的放射性浓度,评价美珀珠单抗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试验1)。对6名健康志愿者静脉注射 68Ga标记的核酸适配体Sgc8,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通过测定不同器官对 68Ga Sgc8的标准摄取值,评价 68Ga-Sgc8在健康人体内的生物学分布(试验2)。对9例疑似神经内分泌瘤患者静脉注射 99mTc奥曲肽,4 h后行单光子发射和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测定感兴趣区放射性摄取水平;结合患者活检组织生长抑素受体亚型2(SSTR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评价 99mTc-奥曲肽对SSTR2的亲和性和靶向性(试验3)。 结果:纳入试验1的3名健康志愿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8、45和25岁; 131I-美珀珠单抗注射剂量分别为21.0、25.9和17.6 mg,放射性活度分别为364、420和304 MBq。纳入试验2的6名健康志愿者中男性和女性各3名,年龄(46±11)岁,范围35~63岁;放射性活度为(80±7)MBq,范围69~87 MBq。纳入试验3的9例疑似神经内分泌瘤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54±10)岁,范围39~69岁;放射性活度为(777±74)MBq,范围740~ 925 MBq。静脉滴注 131I-美珀珠单抗后,受试者血液放射性浓度在1.5 h达峰值, 131I-美珀珠单抗主要与血细胞结合,其全血清除半衰期为420 h;尿液放射性浓度在16~24 h达峰值,24 h后逐渐降低。静脉注射 68Ga-Sgc8后即刻放射性信号由强至弱的器官依次为膀胱、肾脏、心脏、子宫、肝脏、脾脏、胆囊、大肠和肺;注射药物后3 h内心脏的清除速率最快,子宫、肾脏和肝脏次之,脾脏和胆囊的清除速率较慢,大肠和肺的清除速率最慢。9例患者静脉注射 99mTc-奥曲肽后4 h体内均有放射性异常浓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SSTR2呈强阳性表达,表明 99mTc-奥曲肽对SSTR2有良好的亲和性和靶向性。安全性测试结果显示,试验1中1名受试者静脉滴注 131I-美珀珠单抗后1个月出现碘相关甲状腺功能亢进,无干预持续监测8个月后恢复正常;其余受试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可无创、动态、可视化地评价生物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生物学分布及靶向性,安全性良好,在生物药的临床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 68Ga标记三七素类PSMA靶向探针的制备与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备新型 68Ga标记三七素类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靶向探针,并进行理化性质和体内外评估。 方法: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配体P151,测定其亲和性。将配体加入到 68GaCl 3与醋酸钠混合的溶液中,95 ℃反应10 min,使用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其标记率及体外稳定性。评估 68Ga-P151的脂水分配系数(log P),并进行细胞摄取实验。对正常昆明(KM)小鼠进行体内生物分布测定;对前列腺癌22Rv1荷瘤裸鼠注射 68Ga-P151后进行microPET显像,并与 68Ga-PSMA 617进行对比。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成功合成目标配体P151,其抑制常数 Ki为0.58 nmol/L,标记率和放化纯均≥95%;37 ℃放置2 h后, 68Ga-P151在生理盐水和人血清白蛋白(HSA)溶液中的放化纯仍≥95%,表明其体外稳定性好; 68Ga-P151的脂水分配系数(log P)为-2.65±0.17,表明其亲水性较好。注射 68Ga-P151后60 min,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总摄取值为(0.83±0.04)百分注射活度(%IA)/10 5个细胞,并可被PSMA抑制剂(ZJ-43)所抑制。正常小鼠体内生物分布显示 68Ga-P151主要经肾脏排泄出体外,在其他组织中摄取较低;荷瘤裸鼠microPET显像显示, 68Ga-P151与 68Ga-PSMA 617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 max:0.79±0.23和0.54±0.05; t=2.12)、肿瘤/肾脏比值(2.04±0.65和1.88±0.33; t=0.44)、肿瘤/肌肉比值(12.83±5.18和6.95±1.63; t=2.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68Ga-P151制备简单、标记率高、生物分布理想,可对PSMA阳性肿瘤显像,其显像效果与 68Ga-PSMA 617相当,有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8F-FINH-Me检测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鼠脑内β-淀粉样斑块沉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备新型β-淀粉样蛋白(Aβ)显像剂(2-((2-6-[ 18F]氟-5-(甲氨基)吡啶-2-基)苯并噻唑-6-基)硫代)乙醇( 18F-FINH-Me),评价其生物学分布及其与Aβ的亲和性。 方法:使用GE FN自动化模块合成 18F-FINH-Me,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及稳定性检测。研究 18F-FINH-Me在正常C57BL/6小鼠( n=25)体内的生物学分布;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鼠( n=5)和与其年龄及背景匹配的正常C57BL/6小鼠( n=5)进行microPET/CT显像。取小鼠脑组织进行A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取AD患者(女,69岁)和健康志愿者(女,66岁)死后的人脑切片进行 18F-FINH-Me放射自显影。 结果:18F-FINH-Me衰减校正后的产率为(53±4)%( n>20);放射性纯度>98%( n>20);比活度达79.90~122.00 GBq/μmol ( n=10);室温下在磷酸盐缓冲液(PBS)中温育4 h无脱氟现象,稳定性好。生物学分布表明, 18F-FINH-Me主要经过肝肾排泄。MicroPET/CT显像示AD小鼠脑内 18F-FINH-Me有明显放射性摄取,注射后1~2 min达到峰值,且洗脱速度快(全脑标准摄取值:注射后1 min 0.73±0.17,注射后30 min 0.31±0.06)。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AD模型鼠脑内有丰富的Aβ斑块沉积,而正常C57BL/6小鼠脑内无斑块沉积。放射性自显影结果表明 18F-FINH-Me对AD患者脑内沉积的Aβ斑块高标记,而在健康志愿者的脑切片中未出现特异性标记。 结论:18F-FINH-Me可能是一种有效检测脑内Aβ斑块的PET显像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例家族性白蛋白异常性高甲状腺素血症患者的甲状腺癌术后管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家族性白蛋白异常性高甲状腺素血症(familial dysalbuminemic hyperthyroxinemia,FDH)是一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为正常甲状腺性高甲状腺素血症。1994年,Sunthornthepvarakul等 [1]首次报道了FDH发病与编码白蛋白(albumin, ALB)的基因突变有关。突变型ALB与T 4、T 3的亲和性升高,导致血清总T 4(TT 4)、总T 3(TT 3)水平异常升高,而游离T 4(FT 4)、游离T 3(FT 3)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不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鼻腔免疫淋病奈瑟球菌疫苗候选蛋白MetQ的免疫保护效果初步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原核表达淋病奈瑟球菌MetQ蛋白,采用鼻腔免疫途径初步评估MetQ蛋白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Cold TF-metQ- E.coli BL21表达菌株,并进行MetQ蛋白的表达纯化。将6 ~ 8周龄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两组,每组6只,MetQ组:MetQ蛋白+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佐剂等比例混匀后对小鼠进行鼻腔滴注,10 μg/只;磷酸盐缓冲液(PBS)组:鼻腔滴注等比例、等剂量的PBS + CTB佐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etQ组末次免疫后3只小鼠的血清及阴道分泌物中的抗体效价。免疫印迹分析MetQ在不同淋病奈瑟球菌中的表达情况。间接ELISA分析MetQ抗血清与全菌抗原的结合能力。评估MetQ抗血清对淋病奈瑟球菌的杀菌活性以及对ME-180细胞的黏附抑制作用。计量资料以 ± s表示,不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成功表达去除信号肽的MetQ蛋白。MetQ组小鼠经鼻腔免疫后血清能检测到特异性IgG、IgG1、IgG2a、IgA抗体,抗体滴度分别达1 × 10 7、1 × 10 5、2 × 10 4、1 × 10 2,阴道分泌物能检测到特异性IgG、IgA抗体,抗体滴度分别达1 × 10 3和1 × 10 2。免疫印迹结果显示,MetQ蛋白在8株淋病奈瑟球菌中均有表达。间接ELISA结果显示,MetQ抗血清与淋病奈瑟球菌全菌抗原结合能力为20。血清杀菌力实验结果显示,与无血清对照组(100%)相比,MetQ抗血清的有效杀菌滴度可达1∶320(淋病奈瑟球菌存活率:46.33% ± 6.67%, t = 8.05, P = 0.001),MetQ抗血清稀释1∶160、1∶640时,淋病奈瑟球菌存活率分别为22.01% ± 6.80%( t = 11.47, P <0.001)、84.55% ± 6.99%( t = 2.21, P > 0.05)。黏附抑制实验结果显示,与无血清对照组(100%)相比,MetQ抗血清稀释1∶20、1∶40、1∶80能抑制淋病奈瑟球菌对ME-180细胞的黏附作用(淋病奈瑟球菌黏附率= 17.25%、28.23%、54.51%, t = 48.44、31.88、7.29,均 P<0.05)。 结论:MetQ蛋白在不同淋病奈瑟球菌中均有表达,经鼻腔免疫小鼠后能在血清及阴道分泌物中检测到高效价的特异性抗体。MetQ抗血清与淋病奈瑟球菌有较好的亲和性,并具有较好的血清杀菌活性及抗体黏附抑制作用,是一种有潜力的淋病奈瑟球菌疫苗候选蛋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化疗中期RECIL与Lugano标准在淋巴瘤疗效及预后评价中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化疗中期淋巴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L)与Lugano标准在 18F-FDG亲和性高的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中的疗效及预后评价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初诊的经病理证实的240例淋巴瘤患者[男149例、女91例,年龄50.0(32.0,62.0)岁],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中期行 18F-FDG PET/CT显像。比较不同类型淋巴瘤患者PET/CT显像结果差异( χ2检验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在化疗中期进行疗效评价,依据Lugano标准,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依据RECIL,疗效分为CR、PR、轻微缓解(MiR)、SD、PD。为了更好地与Lugano标准进行比较,将MiR分别纳入PR组(记作RECIL-1)及SD组(记作RECIL-2)。随访分析无进展生存(PFS)情况。采用 Kappa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数据,采用ROC曲线比较不同标准的预测效能。 结果:240例中,HL 96例、滤泡型淋巴瘤(FL)3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14例。不同类型淋巴瘤患者的病灶基线SUV max( H=54.96, P<0.001)、最大径总和(SLD)( H=15.85, 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2~89个月,依据RECIL评价时,26例(10.8%)患者评估为MiR。RECIL-1、RECIL-2与Lugano标准在化疗中期疗效评价结果的一致性( Kappa)分别为0.84和0.74(均 P<0.001)。依据Lugano标准,CR、PR、SD、PD患者的PFS率分别为91.4%(148/162)、57.1%(36/63)、1/3和3/12;依据RECIL-1的对应结果分别为91.3%(136/149)、62.8%(49/78)、1/2和2/11;依据RECIL-2的对应结果分别为91.3%(136/149)、57.7%(30/52)、71.4%(20/28)和2/11;不同标准各反应类别患者间PFS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46.64~52.44,均 P<0.001)。Lugano标准预测PFS的AUC略高于RECIL-1及RECIL-2的AUC(0.774、0.758和0.746; z值:1.28和1.61, P值:0.200和0.107)。 结论:化疗中期RECIL与Lugano标准对 18F-FDG亲和性高的HL和NHL患者疗效及预后评价作用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新的CD123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构建及其抗白血病作用探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一种新的靶向CD123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为CD123阳性白血病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参考。方法:通过单克隆筛选技术获得能稳定分泌CD123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6E11,将杂交瘤细胞扩增后腹腔注射至Balb/c小鼠腹腔内,收集腹水并处理、纯化得到单克隆抗体,测定抗体效价并对其特异性进行验证;RT-PCR法获得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序列,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一种新的靶向CD123嵌合抗原受体,包装病毒后感染T细胞制备CD123 CAR-T细胞,通过功能实验初步探讨6E11 CAR-T细胞体外抗白血病的能力。结果:①获得1株稳定分泌抗人CD123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6E11并获得其可变区序列。②6E11单克隆抗体对CD123蛋白亲和性高,解离常数(K d值)为2.10 nmol/L,特异性识别CD123阳性细胞且与CD123阴性细胞无交叉反应。③成功构建了CD123 CAR慢病毒载体,感染T细胞后获得了靶向CD123的CAR-T细胞(6E11 CAR-T),感染效率大于60%。④6E11 CAR-T能明显杀伤CD123阳性靶细胞MV4-11,效靶比1∶1时6E11 CAR-T细胞对MV4-11细胞的杀伤比例明显高于Vecor-T细胞[(98.60±1.20)%对(20.28±6.74)%, P<0.001],但对CD123阴性靶细胞K562没有明显杀伤作用。⑤MV4-11细胞可以显著激活6E11 CAR-T,但对Vecor-T细胞无明显激活作用[(26.33±3.30)%对(1.17±0.06)%, P<0.001]。⑥6E11 CAR-T与MV4-11细胞共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Vecor-T组[IL-2:(92.90±1.51)pg/ml对(6.05±3.41)pg/ml, P<0.001;TNF-α:(1 407.20±91.95)pg/ml对(7.86±0.85)pg/ml, P<0.001;IFN-γ:(5 614.60±170.17)pg/ml对(8.42±2.70)pg/ml, P<0.001],但与K562细胞共培养后,两组各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⑦6E11 CAR-T在与CD123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原代细胞共培养过程中被显著激活,且能有效杀伤原代AML细胞。 结论:杂交瘤细胞株6E11能稳定分泌高效特异的抗人CD123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检测表达人CD123的细胞,也能应用在靶向人CD123蛋白的肿瘤免疫治疗中,以6E11 Ig可变区序列为抗原识别区的CD123 CAR-T细胞,具有明确的体外抗白血病活性,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