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市小学生心肺复苏知识掌握现状调查及培训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广州市小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情况,探讨心肺复苏培训的干预效果。方法:于2019年4月22—26日便利选取广州市某小学23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019年3月(培训前)采用自制问卷对其进行心肺复苏知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制订心肺复苏培训方法及内容。每次培训完当天再次开展知识调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培训前,221名小学生对只按压不实施人工呼吸、急救电话、胸外按压位置、按压速度、按压深度问题回答正确率分别为6.3%、95.0%、89.6%、24.4%、24.0%,培训后233名小学生回答正确率分别为59.2%、99.6%、99.6%、63.5%、70.0%,培训后正确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前后,认为有必要学习心肺复苏、愿意对陌生人实施心肺复苏的学生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未经心肺复苏培训的广州市小学生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低下,建议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重视急救技能的宣传与培训,制订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培训方案,提高学生的自救与互救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714名上海市社区居民心肺复苏知识与态度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了解上海市社区居民心肺复苏的知识、态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11月—2019年6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在上海市16个社区对居民进行调查,共获取714份有效问卷,对居民的心肺复苏知识和态度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714名上海市社区居民心肺复苏知识总得分为(24.58±7.80)分,得分合格率为36.13%(258/714),其中"人工呼吸知识"维度得分合格率最低,为38.66%(276/714);居民心肺复苏态度总分为(40.95±5.18)分,"学习心肺复苏的态度""实施心肺复苏的态度"的条目均分分别为(3.60±0.45)、(3.22±0.50)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自觉健康状况、是否听说过心肺复苏、受过心肺复苏培训、遇到过紧急抢救是社区居民心肺复苏知识或态度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上海市社区居民的心肺复苏知识水平总体较低;居民更偏向于学习心肺复苏和给自己的亲友实施心肺复苏,而非陌生人。年轻、自觉健康状况良好、听说过心肺复苏均有助于居民心肺复苏知识和积极态度的提升;女性、文化程度较高、遇到过紧急抢救的居民拥有更好的心肺复苏知识;目前的心肺复苏培训对于居民学习和实施心肺复苏的态度有积极作用,今后的心肺复苏培训需要增加培训力度、持续时间,帮助居民提升心肺复苏的知识水平,改善对心肺复苏的态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仿真胸腔生物力学特性的新型模拟人在心肺复苏教学训练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多弹簧组变阻尼结构模拟真实的人体胸腔生物力学特性,结合原有的电子反馈系统设计出一款基于仿真胸腔生物力学特性的新型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并测试其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海军军医大学201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60名本科学员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对照组使用传统模拟人进行CPR培训,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新型模拟人进行CPR培训。培训结束后对两组人员分别进行单项技能考核。单项技能主要是徒手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包括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比较两组的CPR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情况及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学员单项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为(54.33±3.09)分,优于对照组学员(52.33±3.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调查问卷显示,试验组学员对于新型模拟人的教学训练效果评价较好。 结论:新型心肺复苏模拟人相比传统模拟人,更能够模拟真实人体的心肺复苏急救场景,可以有效提高医学学员规范化培训CPR教学效果,助力我国心肺急救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普及化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在公众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宁南山区公众心肺复苏(CPR)培训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1月至12月通过问卷方法对宁南山区775名公众开展CPR有关急救知识调查,观察采取初级创伤救治(PTC)模式开展CPR培训前后公众的CPR知识知晓率、操作考核评分以及操作考核合格率情况。结果:培训后,公众在熟知急救电话、意识判断方法、呼吸停止判断方法、人工呼吸实施方法、CPR有效指征以及胸外心脏按压部位方面的CPR知识评分、操作考核评分及操作考核合格率较培训前明显提升〔急救电话(分):82.68±8.54比60.25±10.38,意识判断方法(分):79.46±10.82比58.35±9.26,呼吸停止判断方法(分):80.85±9.64比59.26±11.45,人工呼吸实施方法(分):81.54±9.48比56.47±10.54,胸外心脏按压部位(分):80.35±10.48比59.56±9.85,CPR有效指征(分):81.02±9.45比58.21±8.69,操作考核评分(分):60.25±10.45比50.38± 9.68,操作考核合格率:60.39%(468/775)比12.13%(94/775),均 P<0.05〕。 结论:采用PTC模式有助于公众CPR培训效果的提升,值得在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俯卧位心肺复苏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标准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从第一次提出至今已经60多年时间,目前已被广为接受,随着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出现,俯卧位CPR逐渐被重视。1989年McNeil [1]首次提出,基于标准CPR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认为即使俯卧位发生心搏呼吸骤停也可以给予基本的CPR,其优势在于(1)不需要口对口人工呼吸,减少传染性疾病传染概率;(2)减少胃胀气发生的概率;(3)减少呕吐物误吸的风险;(4)更利于开放气道;(5)更简单易学习。当时针对该观点出现了很多质疑,其中Safar和Bircher [2]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认为,使用俯卧位CPR不仅不利于开放气道,反而更不易靠近面部观察患者情况,同时也不能保证肺部通气,但之后报道的一些临床案例及研究表明俯卧位CPR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对俯卧位通气患者发生心搏呼吸骤停时实施俯卧位CPR一场全新的挑战,作为临床医生应做好俯卧位CPR的准备 [3],尤其作为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医生更应该引起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肺保护性机械通气(lung protect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LPMV)与并发症率和病死率降低相关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ediatric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PARDS)中未被证实。本研究旨在确定PARDS中应用LPMV策略是否与临床预后改善有关。设计:这项2016年4月至2019年9月的试点研究为LPMV策略实施前后对比设计。每日筛查所有PICU入院患儿中满足儿童急性肺损伤共识会议(PALICC)标准者并入组。对象:PARDS患儿。干预:LPMV策略包括峰压、潮气量、呼气末压力与吸入氧浓度合值、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测量方法和主要结果:收集并比较策略组( n=63)和非策略组( n=69)PARDS前7天的呼吸机和血气数据。策略实施后,中位潮气量[6.4(5.4,7.8) vs.6.0(4.8,7.3)ml/kg; P=0.005],动脉血氧分压[78.1(67.0,94.6)vs.74.5(5 9.2,91.1)mmHg; P=0.001]和氧饱和度[97(95,99)vs.96(94,98)%; P=0.007]降低,呼气末压力[8(7,9)vs.8(8,10)cmH 2O; P=0.002]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44.9(38.8,53.1)vs.46.4(39.4,56.7)mmHg; P=0.033]升高,与肺保护措施一致。两组病死率[10/63(15.9%)vs.18/69(26.1%); P=0.152],脱离呼吸机天数[16.0(2.0,23.0)vs.19.0(0.0,23.0); P=0.697]和PICU外天数[13.0(0.0,21.0)vs.16.0(0.0,22.0); P=0.233]无差异.校正疾病严重度,器官功能障碍和氧合指数后,LPMV策略与病死率降低相关[校正风险比0.37(95% CI 0.16,0.88)]。 结论:PARDS中实施LPMV策略改善了LPMV策略依从性,并可能改善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分站式教学模式在基层官兵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研究分站式教学模式在基层官兵心肺复苏(CPR)培训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 2021 年 9 月同期进行成人心肺复苏培训的基层官兵 80 人,随机分为分站式教学组 40 人和一站式教学组 40 人.分站式教学组分 4个模块:识别与呼救、胸外按压、气道开放与人工呼吸、体外自动除颤仪(AED)的使用,完成理论课程及各模块技能实践后再进行全流程模拟.一站式教学组在理论授课后直接进行全流程模拟.模拟中两组均利用实时反馈系统进行心肺复苏质量监测,课程完毕后进行基础知识及技能实践考核.比较两组的考核成绩,评价重点要素通过率及优秀率,并分析两组心肺复苏质量及胸外按压比例(CCF).结果 分站式教学组的技能考核成绩高于一站式教学组,而两组理论成绩无差异;技能考核重点要素对比,分站式教学组中颈动脉搏动判断及AED使用的通过率高于一站式教学组,呼吸判断、按压深度、气道开放及人工通气的优秀率高于一站式教学组;质量监测指标上,分站式教学组在胸廓回弹率上高于一站式教学组,平均按压中断时间及不良通气率低于一站式教学组,而平均按压深度及按压频率两组无差异;分站式教学组的CCF值高于一站式教学组.结论 分站式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基层官兵心肺复苏培训的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通海县城乡居民心肺复苏术的认知现况的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调查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城乡居民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知识的普及情况和科普需求,探索建立一种高效、适宜的科普模式.方法 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城乡居民中采用分层及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年龄 15~60 岁居民共 300 人,用自设问卷匿名进行一对一调查.结果 通海县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的居民仅占 20.3%,普及率较低,从未听说过心肺复苏的居民占 26.2%;农村户口居民CPR知晓度与非农村户口居民CPR知晓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居民年龄与CPR知晓度存在差异(P<0.01),两者呈反比关系;愿意对陌生人实施胸外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居民占比均较高,分别为 66.2%和68.6%;63.79%的人从未参加过相关培训,但有 92.76%的人表示当得知培训消息的时候愿意参加相关培训.结论 通海县居民普遍缺乏CPR急救知识,但对于CPR急救知识的普及有较高的需求,施救态度积极,建议相关部门加大CPR科普以及培训力度,深入推广CPR急救术,将CPR推广入乡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家庭救护最佳证据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检索并汇总国内外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家庭救护相关证据,为制订科学合理的家庭救护方案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按照"6S"证据模型自上而下的原则,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网、专业协会网、循证数据库、综合数据库中关于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家庭救护的证据,包括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专家共识、系统评价、Meta分析等,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23年4月30日.由2名经循证方法培训的护理研究生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提取证据.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包括临床决策3篇、指南7篇、专家共识5篇、系统评价4篇.总结出32条证据,包括识别、启动急救医疗服务、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除颤、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教育培训8个方面.结论 科学、系统的总结了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家庭救护的最佳证据,为发生院外心搏骤停时第一目击者实施家庭救护措施提供循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某部队基层官兵心肺复苏术学习认知现状及施救意愿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了解基层官兵对心肺复苏技术的学习认知掌握情况及其施救意向,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心肺复苏急救培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研制的调查问卷,随机抽取某部队 618 名基层官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基层官兵对CPR技术知晓率较高,为 95.3%,但在真人身上实施过紧急抢救的仅占 0.6%,95.5%的基层官兵认为今后有必要继续接受 CPR 技术的相关培训;学习过程中认为最难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是按压深度(56.1%)、按压频率(33.1%)和按压节奏(30.3%),进入部队前已学习过CPR相关理论知识的官兵与初次学习的官兵相比,对于最难掌握的知识点在判断意识和对CPR技术掌握情况方面有差异(P<0.05),影响其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练习模型缺乏(48.1%);在施救意愿方面,99.8%的官兵选择积极主动的急救行为方式,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帮忙拨打急救电话(98.4%)、病情判断(90.5%)和给予胸外心脏按压(90.1%),且不同年龄阶段的官兵在行为选择(病情判断、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这三方面存在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官兵在行为选择(拨打急救电话)方面存在差异(P<0.05),进入部队后有无接受过CPR技能训练的官兵在行为选择(病情判断、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旁观)这四方面均存在差异(P<0.05),阻碍其实施的因素是担心技术不过关(84.6%)和担心误伤患者(81.1%).结论 基层官兵对CPR的培训意愿和施救施意愿均较高,对CPR技能的掌握度仍需进一步加强,可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加强培训力度,以此提高官兵的急救能力和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