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共振引导放疗成像几何精度测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成像系统多因素尤其是图像几何精度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的影响.方法:使用模体测试1.5T磁共振直线加速器系统的成像性能,包括磁共振图像几何失真评估以及由图像几何失真等因素引起的勾画偏差评估.使用Model 604-GS大场磁共振图像失真模体对磁共振引导放疗流程的磁共振图像进行几何失真度测试;同时使用CIRS Model 008z上腹部模体进行相关靶区及OAR的勾画差异分析.结果:几何失真度结果显示,3D T1WI-FFE图像平均几何失真度0.54 mm,最大失真度1.96 mm;3D T2WI-TSE图像平均几何失真度0.53 mm,最大失真度1.68 mm,其中较大失真度的控制点分布于模体边缘,符合既往报道的磁共振图像特性.基于CT的勾画与基于3D T1WI-FFE和3D T2WI-TSE图像的勾画平均结果分别为MDA=1.17 mm,DSC=0.91;MDA=0.86 mm,DSC=0.94.结论:本研究定量评估了磁共振引导放疗成像系统的几何精度.基于仿真模拟人的勾画分析表明相对于CT图像,基于磁共振图像的勾画差异符合临床要求,同时3D T2WI-TSE图像在勾画精度相比于3D T1WI-FFE图像更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上肢抬举作业人员的穿戴式辅助装置设计及人机工程仿真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针对上肢抬举作业人群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WMSDs)高发的问题,设计一种穿戴式辅助装置。该辅助器具通过扭转弹簧机构,对作业人员上肢进行托举,降低手臂肌肉的紧张程度,通过可调节高度的背部支架,适应不同身高的穿戴者。应用SoildWorks软件构建辅助装置3D模型,以Jack为主要仿真工具,调整辅助装置与数字模拟人之间的相对位置及约束,对上肢抬举作业虚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对穿戴辅助装置前后数字模拟人的《快速上肢评估量表》(RULA)评分、Krist舒适度评分、双手可达域仿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穿戴式辅助装置对于降低上肢抬举作业人群WMSDs风险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诊症状学临床模拟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急诊专业住院医师人才梯队培养的基石,是培养具有卓越岗位胜任力临床医师的关键环节。目前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日趋完善,各种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教学形式丰富多彩。然而,如何让参加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更有效地掌握急诊症状以及相关联的危重症疾病诊断、病情危重识别、抢救诊治流程和急救技能操作要领,突破以老师为主体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探索并建立适合学科发展的临床教学模式,是急诊专业临床教学日益急迫解决的问题。各种教学模式近年来发展迅速,情景模拟教学(situational simulation teaching)脱颖而出,是一种以高仿真模拟人及计算机系统来再现临床案例真实场景,引导学员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持续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兼具生动、直观、可重复性等特点 [1,2,3] 。目前情景模拟教学多以重现临床危机时刻以及各种急救技能操作设为教学场景 [4,5],在我们研究中将临床疾病危机时刻与急诊常见症状融会贯通为一个个教学模块,通过模拟教学形式为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提供沉浸式培训环境,激发其学习主动性,提升临床岗位胜任力。为研究基于急诊症状学的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在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的急救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将本院2020年与2021年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的培训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汇报总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仿真胸腔生物力学特性的新型模拟人在心肺复苏教学训练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采用多弹簧组变阻尼结构模拟真实的人体胸腔生物力学特性,结合原有的电子反馈系统设计出一款基于仿真胸腔生物力学特性的新型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并测试其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海军军医大学201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60名本科学员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对照组使用传统模拟人进行CPR培训,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新型模拟人进行CPR培训。培训结束后对两组人员分别进行单项技能考核。单项技能主要是徒手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包括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比较两组的CPR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情况及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学员单项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为(54.33±3.09)分,优于对照组学员(52.33±3.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调查问卷显示,试验组学员对于新型模拟人的教学训练效果评价较好。 结论:新型心肺复苏模拟人相比传统模拟人,更能够模拟真实人体的心肺复苏急救场景,可以有效提高医学学员规范化培训CPR教学效果,助力我国心肺急救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普及化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医学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广州医科大学通过以综合性实验为主体,以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大学生课余创新性实验为支撑,以虚拟仿真实验与实体操作实验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重要教学手段,同时结合基于智能模拟人系统开设的"模拟机能实验学"选修课和青少年医学科普教育活动,对机能实验学进行了改革。问卷调查显示,改革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科研素养以及临床和创新思维能力,起到了较明显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思维导图联合情景模拟训练在低年资护士院内转运危重烧创伤患者能力培训中应用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思维导图联合情景模拟训练在低年资护士的院内危重烧创伤患者转运能力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将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符合入选标准的55名女性低年资护士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27名,年龄(24.0±0.9)岁]和联合组[28名,年龄(24.2±0.8)岁]。采用理论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方式对常规组护士进行院内危重烧创伤患者转运培训,采用思维导图联合情景模拟训练的方式对联合组护士进行院内危重烧创伤患者转运培训。培训前、后,均采用自制理论考卷和技能考核项目对护士进行考试和考核,统计并比较其得分;均采用自制应急能力评分系统对护士的团队协作能力、应急反应能力、操作技术能力、专科业务能力、护患沟通能力5个维度的应急处置能力进行考核评估,统计并比较其得分。统计并比较培训前后护士在转运危重高仿真模拟人(以下简称模拟人)过程中,物品准备不全、患者沟通效果不佳、管道护理不到位、交接不清、终末处理不到位的转运护理措施执行不规范率;统计并比较培训后模拟人转运病情变化率及转运成功率。考核后,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并比较护士对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效果的满意度。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Pearson χ2检验或Yates矫正 χ2检验。 结果:纳入的55名护士均全程参与培训、考试、考核及调查问卷的填写。培训前,2组护士理论考试及技能考核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后,联合组护士理论考试及技能考核得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 t值分别为-3.89、-4.24, P<0.05)。培训前,2组护士应急处置能力各维度考核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后,联合组护士的团队协作能力、应急反应能力、操作技术能力、专科业务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得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 t值分别为-6.49、-6.44、-2.21、-2.85、-2.34, P<0.05)。培训前,2组护士转运护理措施执行不规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培训后,联合组护士的物品准备不全、交接不清、终末处理不到位的不规范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 t值分别为3.87、5.89、5.28, P<0.05)。培训后,联合组护士的模拟人转运病情变化率为7.14%(2/28),明显低于常规组的33.33%(9/27), χ2=5.89, P<0.05;转运成功率为96.43%(27/28),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4.07%(20/27), χ2=3.87, P<0.05。考核后,联合组护士对培训满意度的总得分及对培训模式、培训效果满意度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 t值分别为5.22、4.67、10.71, P<0.05);2组护士对培训内容的满意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循证基础的思维导图联合情景模拟训练显著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转运危重烧创伤患者护理技能及应急处置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CT扫描条件对胸部模体实性结节人工智能检出效率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CT扫描条件下人工智能(AI)系统对胸部模体内实性结节检出效率与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于仿真胸部拟人模体内各肺叶和肺段均匀放置不同CT值和直径的60颗不同形态的仿真结节。应用GE Revolution evo CT对胸部模体进行扫描,通过调节管电压80、100、120和140 kV,噪声指数(NI 10~40,间隔2),其他参数固定,采集64组不同参数图像。在AI软件上记录仿真结节检出情况并计算检出率与误检率,不同形态结节分别计算;记录每次扫描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 vol)、剂量长度乘积(DLP)。 结果:不同管电压对类球形结节和不规则结节的检出率、误检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噪声指数对类球形结节和不规则结节的检出率、误检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F=10.57、17.77、9.33, P<0.001)。不同管电压对CTDI vol、D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噪声指数对CTDI vol、DL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59.87、60.92, P<0.001)。结节的检出率与噪声指数、CTDI vol、DLP呈中度相关或低度相关( r=0.43、0.56、-0.58、-0.78, P<0.05),与管电压无明显相关( P>0.05)。 结论:扫描方案对肺内结节的AI检出效率产生影响,临床实践中应根据不同图像质量需求选择合理的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数字医学的手术规划及导航在胃肠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2001 年钟世镇院士在香山会议提出"中国数字人"的构想,拉开了我国数字化研究虚拟人的序幕[1] . 近年来,以三维可视化、3D打印、仿真模拟和分子成像为代表的数字医学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医疗的认知[2] ,特别在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兴起后,在计算机辅助疾病诊断、分期分型、拟定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评估等方面不断获得新的突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颅颌面损伤患者院内急救护理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建立及应用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颅颌面损伤患者院内急救护理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通过虚拟现实、动画、人机交互等技术,构建基于高仿真虚拟人的 3D实验场景,重现颅颌面损伤患者的急诊接诊、急救配合、大出血抢救配合、突发气道梗阻抢救、气管切开配合等虚拟救护场景.设置练习模块和考核模块,学生在虚拟仿真平台上运用整体护理理论和PDCA循环方法,观察、评估、护理颅颌面损伤患者.在 62 名口腔专科护士培训中开展初步应用,对其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虚拟仿真平台可提高学生对颅颌面损伤患者的综合急救能力,对于虚拟仿真平台满意率最高的条目是虚拟仿真平台内容与理论课程符合度(满意率为 91.9%),满意率最低的是虚拟仿真平台操作的便捷度和页面设置(满意率为 80.6%).虚拟仿真平台考核模块显示,综合评价结果最高分为 97 分,最低分为56 分,平均 80.2 分.结论:颅颌面损伤患者院内急救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能够打造沉浸式学习模式,给予学生直观的抢救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急救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基于Faster R-CNN的损害控制手术器械检测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为实现损害控制手术器械检测任务,提出一种基于Faster R-CNN的损害控制手术器械检测方法.方法:首先,基于高仿真生物模拟人系统构建一个损害控制手术视觉数据集.其次,基于Faster R-CNN构建手术器械检测模型,然后使用损害控制手术视觉数据集中的训练集数据进行训练.最后,采用平均精度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对手术器械检测模型的性能进行验证.结果:在损害控制手术视觉数据集中,基于Faster R-CNN构建的手术器械检测模型检测手术剪、镊子、持针器、止血钳、明胶海绵及手术刀6种手术器械的mAP为79.0%,模型的整体性能较好.结论:提出的基于Faster R-CNN的损害控制手术器械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检测精度,能够实现损害控制手术器械检测任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