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临床监测智能化研究 提升患者围麻醉手术期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临床监测技术体现了现代医学与生物工程、电脑技术与新材料的完美结合。医学发展与时代科技进步息息相关,临床监测技术更是现代医学与科技完美结合的载体之一 [1]。既往的监测技术不断改进,无线智能监测和人工智能技术等脱颖而出,应用领域正在逐步扩大,极大地丰富了临床监测的内涵,如传统的血氧测量技术改进为数字化血氧测量技术,通过复杂的信号处理系统,提高对动脉灌注信号获取和静脉噪声隔离的水平,使脉搏氧饱和度监测的抗运动干扰性能以及获取弱灌注条件下信号的能力显著提高;超声可视化技术在围麻醉手术期的应用,让麻醉科医师多了"一只眼睛",使血管穿刺置管和区域神经阻滞操作又准又快;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使无数患者心脏手术效果得到了及时评估,并发症得到了及时处理;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双频谱指数在镇静麻醉深度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机体、器官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使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得到更直接的指导;新型凝血监测技术使临床对凝血功能障碍的判断和处理更为及时准确。同时网络信息化、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技术进入临床监测领域,使监测大数据信息获取和智能化分析更加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氯化镁缓释抗钙化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体外性能测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氯化镁(MgCl 2)微米缓释抗钙化的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 方法:联合应用Triton X-100+脱氧胆酸钠盐、DNA/RNA核酶对绵羊颈动脉行脱细胞处理,制成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支架,HE染色,电镜下观察脱细胞情况和血管支架性能。采用复乳法超声破碎高速搅拌挥发法,制备载有MgCl 2的微米抗钙化缓释微球颗粒。检测缓释微球的粒径、包封率、载药量(率)及测出缓释曲线。应用碳二亚胺盐酸盐/琥珀酸亚胺(EDC/NHS)交联人工小口径血管,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将载有MgCl 2的微米缓释微球与血管支架结合,电镜下观察结合情况。检测标本血管厚度、拉力强度和压力承受值。 结果:羊颈动脉经脱细胞处理后能去除各类细胞,并保持支架原有性能。载有MgCl 2的微米抗钙化缓释微球粒径(1.31±0.02)μm,相对均匀,微球颗粒包封率82.79%,载药量(率)2.98%,25天内存在缓慢释放,释放率达81.08%。载有MgCl 2的缓释微球颗粒与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能有效紧密结合。 结论: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制成的载有MgCl 2的缓释微球颗粒可缓释镁离子,这为构建抗钙化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聚乙二醇水凝胶膜为载体构建的角膜上皮移植片对LSCD治疗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水凝胶膜(PHFs)是否能作为角膜上皮细胞(CECs)体外扩增的载体以及其能否用于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LSCD)的治疗。方法:利用癸二酰氯、聚氧乙基甘油醚、聚已酸内酯二醇人工合成PHFs,检测其厚度、透光度和机械拉伸性能。取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4只,培养原代角膜缘上皮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中角蛋白标志物AE1/AE3和干细胞标志物p63的表达;将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PHFs+CECs组,其中将阴性对照组细胞直接种植在培养皿底,加入普通细胞培养液,将阳性对照组细胞种植在培养皿后加入含有100 μmol/L H 2O 2的普通细胞培养液,将PHF+CECs组细胞种植在铺有PHFs的培养皿中用普通细胞培养液培养,各组培养24 h。采用MTT和TUNEL染色法分别观察3个组细胞增生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15只分为对照组、PHFs组和PHFs+CECs组,每组5只。其中对照组造模后不给予任何处置;PHFs组将空PHFs膜置于LSCD实验兔角膜表面;PHFs+CECs组为将CECs传代后种植于PHFs上构建组织工程移植片后将移植片置于LSCD兔模型的角膜表面。采用荧光素染色法检测各组实验兔角膜缺损面积大小并评分;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各组实验兔角膜上皮组织学特点。 结果:PHFs厚度不超过150 μm,能承受约6 MPa的拉力,在400~700 nm可见光范围内透过率>99%。角膜缘原代培养的大多数细胞AE1/AE3染色和p63染色阳性。MTT实验结果显示,PHFs+CECs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 A490值分别为0.59±0.01、0.65±0.07和0.06±0.04,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25, P<0.05),其中PHFs+CECs组和阴性对照组 A490值明显大于阳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TUNEL检测结果显示,PHFs+CECs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TUNEL阳性细胞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3.45, P<0.05),其中PHFs+CECs组和阴性对照组TUNEL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荧光素染色结果显示,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各组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均降低,对照组、PHFs组和PHFs+CECs组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依次降低。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存在较少形状不规则的角膜上皮细胞,PHFs组一些区域出现单层稀疏的角膜上皮细胞;PHFs+CECs组角膜上皮覆盖范围最大,细胞层数增加到3~5层,形态较规则,排列较紧密。 结论:PHFs韧性强、透光度高且能够体外扩增角膜上皮,适合做角膜上皮移植片,并能促进LSCD兔模型角膜上皮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氧化环境下 PSMB5基因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氧化环境下高表达蛋白酶体β5亚单位( PSMB5)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方法::实验研究。建立稳定过表达 PSMB5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实验组),以空白载体转染细胞株为对照组。通过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2组细胞内PSMB5、蛋白酶体β2亚单位(PSMB7)和蛋白酶体β1亚单位(PSMB6)蛋白表达情况;人工合成的多肽Suc-Leu-Leu-Val-Tyr-AMC(LLVY)、Boc-Bal-Gly-Arg-AMC(VGR)及Z-Leu-Leu-Glu-βNA(LLE)分别检测2组细胞内 PSMB5、 PSMB7和 PSMB6蛋白活性的变化;并将2组细胞置于40 μmol/L H 2O 2环境下,观察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及细胞内羰基化蛋白含量改变的情况。数据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转染 PSMB5的实验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内PSMB5蛋白的表达量较对照组高,同时PSMB6和PSMB7蛋白的表达量也相对高;而相应蛋白酶体亚单位的蛋白酶活性也显著增加。在40 μmol/L H 2O 2环境下处理4 h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均受到抑制,2组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6.99±3.43)%和(72.47±5.56)%,但对照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受到抑制的程度明显高于实验组,2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41, P<0.001)。经过相同处理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细胞内羟基化蛋白含量分别为(2.65±0.44)nmol/mg和(1.63±0.36)nmol/mg,均高于处理前[分别为(0.41±0.10)nmol/mg和(0.45±0.12)nmol/mg],但是实验组细胞内氧化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内氧化蛋白的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01, P=0.008)。 结论::氧化环境下,高表达 PSMB5基因提高了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内蛋白酶体的活性及抗氧化能力,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负载铜复合物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的构建及其生物功能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构建负载内源性一氧化氮供体催化剂铜复合物的纳米纤维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评价其生物功能.方法 合成催化体内一氧化氮供体释放一氧化氮的铜离子复合物(Cu(II)-DTTCT).用 Cu(II)-DTTCT 和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聚合物——聚己内酯(PCL)为原材料,精确催化剂用量,同轴电纺方式制备小口径人工血管支架材料.对其进行一氧化氮释放量、铜离子复合物包载率以及细胞毒性的测定.采用 SD 大鼠作为半体外和体内评估载体.应用动静脉分流、植入材料原位移植术、活体超声检测、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HE 染色等技术评价其生物功能.结果 构建以催化剂 Cu(II)-DTTCT 和 PCL 为芯,以PCL 为壳的具有芯壳结构的小口径人工血管支架材料PCL&Cu(II)-DTTCT.PCL&Cu(II)-DTTCT 在所检测时间没有出现一氧化氮明显突释现象.铜离子复合物包载率为91.60%;PCL&Cu(II)-DTTCT 纤维薄膜的细胞毒性与对照组(PCL)相比几乎没有明显差异.半体外行动静脉分流实验 1 h 后,体视显微镜下对照组 PCL 材料内壁见沉积和血小板黏附现象,实验组 PCL&Cu(II)-DTTCT 材料内壁相对干净光滑,没有明显血栓;扫描电镜下观察,对照组 PCL见大量血小板黏附,实验组 PCL&Cu(II)-DTTCT 材料上血小板很少,清晰可见人工血管纤维结构;PCL 对照组和PCL&Cu(II)-DTTCT 实验组在行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术 2 周、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后,用超声检测移入血管均通畅,均无因血管阻塞死亡情况;1 个月后活体取材后体视显微镜下实验组 PCL&Cu(II)-DTTC 管壁均匀,内腔干净,没有明显的血栓,对照组由于红细胞的浸润表面出现了一些微血栓;扫描电镜观察可见,两组管腔表面已被完全的覆盖,PCL对照组可见血小板,PCL&Cu(II)-DTTCT 实验组未见明显血小板影像;通过 HE 染色来分析血管支架的组织再生情况,对照组和实验组血管支架内腔可以观察到一层再生组织,实验组新生组织的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有核细胞黏附高于对照组.结论 构建的负载内源性一氧化氮供体催化剂铜复合物的纳米纤维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 PCL&Cu(II)-DTTCT,可以促使一氧化氮持续释放,发挥抑制血小板黏附的生理功能,抑制血栓的形成和早期再狭窄的发生,在早期促进组织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ALCAM沉默对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研究活化白细胞黏附分子(ALCAM)沉默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24只雄性SD新生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EC组、沉默阴性对照组、ALCAM沉默组,每组6只.NEC组、沉默阴性对照组和ALCAM沉默组分别尾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阴性对照腺相关病毒载体和ALCAM腺相关病毒载体;除对照组外,各组大鼠采用人工饲养与缺氧复氧和冷刺激诱导以建立NEC模型.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IL-1β、IL-6水平,采用HE染色法、Tunel染色法评价肠组织病理改变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CD166表达率,采用qRT-PCR法检测肠组织ALCAM的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肠组织ALCAM、E-钙黏蛋白(E-cadher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EC组大鼠血清IL-1β、IL-6水平升高,肠组织病理改变明显,细胞凋亡率增加,CD166表达率升高,肠组织ALCAM的mRNA及蛋白、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沉默阴性对照组比较,ALCAM沉默组新生大鼠血清IL-1β、IL-6水平降低,肠组织病理改变减轻,细胞凋亡减少,CD166表达率降低,肠组织ALCAM的mRNA及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ALCAM蛋白、β-catenin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沉默ALCAM表达对NEC新生大鼠的肠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下降、E-cadherin/β-catenin通路蛋白表达改变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马铃薯StCIPK11的克隆及响应干旱胁迫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明确马铃薯StCIPK11 在响应干旱胁迫信号传导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为深入研究StCIPK11 响应马铃薯抗旱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同源重组法和人工microRNA技术构建马铃薯StCIPK11 过表达载体和干扰表达载体,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分别将其转入马铃薯栽培品种'大西洋'中.RT-qPCR结果表明,过表达植株StCIPK11的表达量是非转基因植株(NT)的 11.59 和 21.76 倍,干扰表达植株StCIPK11 干扰程度达到 78%.经PEG模拟干旱胁迫,过表达植株叶片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NT植株,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低于NT植株;StCIPK11 干扰表达植株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StCIPK11参与了干旱胁迫应答过程,StCIPK11干扰表达可以降低马铃薯植株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4ARE强化的双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构建4ARE强化的红、绿双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载体.方法:人工合成3对ARE序列,经退火和磷酸化后插入pARE-TK-GFP载体,构建成p4ARE-TK-GFP载体.以质粒pDsRed2-N1为模板,PCR扩增红色荧光蛋白及其启动子序列与pMD18-T载体连接,构建成pMD-DsRed载体.用Ade I酶和BspT I酶对载体pMD-DsRed和p4ARE-TK-GFP进行双酶切,连接产物转化大肠埃希菌DH5α 感受态细胞后,挑取阳性克隆子进行质粒抽提酶切及测序鉴定.结果:经酶切及DNA测序证实,目的片段ARE及DsRed的序列完全正确,重组双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载体成功转入DH5α.结论:成功构建4ARE强化的双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载体并在DH5α内表达,为进一步研究ARE的调控作用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兼具酶催化活性的布洛芬人工抗原的制备与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制备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载体蛋白的布洛芬人工抗原,并快速测定其偶联比、酶催化活性,进而应用于尿液中布洛芬的检测.方法:利用活化酯法将布洛芬与载体蛋白辣根过氧化物酶偶联,制备布洛芬的人工抗原,采用生物质谱法完成人工抗原偶联比的测定,并对酶催化活性进行了验证.结果:布洛芬人工抗原偶联比为5,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催化活性未受到任何影响,可以应用于尿液中布洛芬的检测.结论:以酶作为载体蛋白的人工抗原兼具免疫原和酶催化的双重性质,为免疫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简单可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工种植牙载药方式及材料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人工种植牙已经成为牙列缺损和缺失的主流修复技术,但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及口腔颌面部缺损、炎症等局部因素影响了其临床成功率.传统的全身辅助给药方法存在用药量大、有不良反应、局部效果不佳等诸多缺点,如何通过人工种植牙自身载药并局部释放来提高种植成功率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到目前为止,人工种植牙的载药方式主要分为种植体表面载药和种植体内部载药两种.种植体表面载药是通过不同载体将药物加载于种植体表面,并通过不同的方法使之与种植体相结合.种植体表面载药的载体主要有二氧化钛纳米管、多孔钽、钙磷涂层、壳聚糖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其药物加载方法主要有物理吸附法、共价键结合法、仿生共沉积法、层层自组装技术和复合涂层法.而种植体内部载药是将药物加载于中空的种植体内部、基台或附属装置内,从而达到药物持续释放的效果.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及相关文献就近年来人工种植牙载药方式及材料等做一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