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体游离腹股沟真皮片移植在尿道下裂重度下弯矫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自体游离腹股沟真皮片移植在尿道下裂阴茎海绵体不对称所致重度下弯矫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26例重度阴茎下弯的尿道下裂患儿治疗情况,患儿年龄范围为1. 5~5. 2岁,中位年龄为2. 6岁。所有患儿均采用分期手术,第一期手术先给予阴茎皮肤肉膜脱套矫正浅筋膜所致的阴茎下弯,再横断尿道板解除引起阴茎下弯的因素,如阴茎下弯仍>30°,于最大腹侧弯曲处切开白膜,松解白膜与阴茎海绵体之间的Smith间隙,经人工勃起试验检测下弯矫治情况,如仍有下弯,继续松解Smith间隙直至阴茎勃起试验证实阴茎伸直满意,切取同等面积游离自体腹股沟真皮片覆盖阴茎白膜缺损区域。背侧包皮正中剪开后包绕覆盖至阴茎腹侧正中区域以备二期尿道成形使用,对于尿道下裂术后阴茎下弯者选择相应皮瓣覆盖阴茎腹侧以备下次尿道成形,比较阴茎伸直前后背侧、腹侧的长度。第二期手术采用腹侧尿道外口至龟头远端皮肤卷管成形尿道或自体唇黏膜镶嵌阴茎体后联合局部皮瓣耦合成形尿道,并覆盖周围筋膜或阴囊精索外筋膜,皮肤改形覆盖。在阴茎白膜切开前和白膜切开真皮瓣修补后分别测量阴茎腹侧和背侧的长度,采用 t检验分析测量数据。 结果:26例一期手术患儿,阴茎下弯一期矫直满意,第一期手术中测得阴茎伸直前背侧长度为(35. 6±3. 1)mm,腹侧长度为(31. 8± 3. 2)mm;伸直后阴茎背侧长度为(35. 8±2. 9)mm,腹侧长度为(35. 6±3. 1)mm;第二期术前阴茎背侧长度为(36. 5±3. 1)mm,腹侧长度为(36. 3±2. 9)mm。比较手术前后阴茎腹侧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术后无阴茎腹侧血肿、下弯复发等现象,二期手术出现1例尿道瘘,无尿道狭窄、伤口裂开、尿道憩室等发生。 结论:应用自体游离腹股沟真皮片移植技术可以充分矫正尿道下裂阴茎海绵体不对称所致的阴茎下弯,并可延长阴茎长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甲瓣联合髂骨移植在I~II度拇指缺损全形再造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 甲瓣联合髂骨移植在I~II度拇指缺损全形再造术中临床应用的选择和治疗效果。 方法:2018年5月至2021年3月,收治拇指缺损患者18例,I度缺损10例,II度缺损8例。根据拇指缺损长度设计切取同侧 甲瓣联合髂骨移植再造拇指,将 甲瓣趾腹做改良"V"字形切口,改善拇指指腹外观, 甲瓣切取游离皮瓣修复或人工真皮覆盖修复,定期随访。 结果:I~II度拇指缺损应用改良 甲瓣联合髂骨移植再造拇指,术后供、受区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再造手指外形美观,接近健侧拇指,功能良好。指腹感觉恢复S 3~S 4,TPD为6~10 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12例,良6例。足部供区保留全部足趾,外形满意,不影响走路跑步,无疼痛等不适感。 结论:甲瓣联合髂骨移植在I~II度拇指缺损全形再造术中临床较为实用,再造拇指外形逼真,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颅骨钻孔联合人工真皮及负压封闭引流修复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颅骨钻孔和(或)磨削联合人工真皮及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修复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10月至2018年5月,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烧伤整形美容科收治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34~86岁,平均64岁。患者分为A组[颅骨钻孔和(或)磨削联合人工真皮覆盖及负压吸引加二期刃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和B组[颅骨钻孔和(或)磨削联合人工真皮覆盖加二期刃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各9例。比较两组创面肉芽培育时间、有无术后并发症、皮片存活率、创面愈合时间有无差异。用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VSS)评价两组创面愈合情况。结果:A、B两组患者创面肉芽培育时间分别为(16.44±1.42) d与(29.11±13.32)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A、B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6.00±3.32) d与(40.67±14.37)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A、B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分别为1例与5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A、B两组患者创面皮片存活率分别为(97.11±3.44)%与(95.00±4.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B两组患者创面瘢痕VSS评分分别为(7.67±1.32)分与(8.78±1.9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颅骨钻孔和(或)磨削联合人工真皮覆盖及负压吸引加二期刃厚皮片移植不仅可较好地修复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创面,还可显著加快创面愈合时间,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层皮片移植对烧伤患者复合皮移植成活率及关节部位瘢痕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层皮片移植对烧伤患者复合皮移植成活率及关节部位瘢痕状态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保定市第五医院收治的94例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采取单纯中厚皮移植治疗,观察组采取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层皮片移植治疗。比较两组恢复情况(供皮区愈合时间、植皮区愈合时间、烧伤区痂下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复合皮移植成活率、创面愈合情况、关节部位瘢痕状态(VSS)评分、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外展、膝关节屈、膝关节伸)、生存质量(BSHS-B)、心理状态(POMS-SF)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供皮区愈合时间、植皮区愈合时间、烧伤区痂下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复合皮移植成活率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关节部位瘢痕状态与治疗前比较均得到改善( 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关节部位瘢痕厚度、血管分布评分及VS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关节部位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均得到改善( P<0.05);观察组肩关节外展、膝关节屈、膝关节伸活动度大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与治疗前比较均得到改善( 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BSHS-B评分高于对照组,POMS-SF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26%)低于对照组(21.28%)( P<0.05)。 结论: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层皮片移植能显著提高烧伤患者复合皮移植成活率,进一步减轻患者关节部位瘢痕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工真皮与自体皮片复合移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整复关节部位瘢痕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真皮与自体刃厚皮片复合移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整复烧伤后关节部位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6医院烧伤整形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大面积烧伤后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畸形或瘢痕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一期手术行挛缩瘢痕切除松解或瘢痕溃疡清创,Lando ?人工真皮移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待创面完全血管化后,揭除硅胶膜,二期手术移植自体刃厚皮片。术后随访观察植皮成活情况和远期植皮区外观、瘢痕形成情况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男24例,女8例,年龄18~45岁,平均33岁。瘢痕位于手背掌指关节4例、腕关节4例、肘关节10例、膝关节及腘窝14例,有1例患者同时进行了双侧膝关节瘢痕溃疡修复手术,故共计33个手术部位,其中瘢痕挛缩畸形23个部位,瘢痕溃疡5个部位,瘢痕挛缩畸形伴瘢痕溃疡5个部位。人工真皮覆盖2周后拆除负压装置,32例患者(33个手术部位)人工真皮血管化良好。自体皮片移植术后完全成活,成活率100%(33/33)。术后随访3~12个月,植皮区无破溃,皮肤色泽接近正常,无明显瘢痕挛缩及增生,关节功能满意。结论:人工真皮与自体刃厚皮片复合移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整复烧伤后关节部位瘢痕挛缩或瘢痕溃疡,术后皮肤色泽、质地良好,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局部注射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双层人工真皮治疗四肢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局部注射联合双层人工真皮治疗四肢肌腱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12月—2022年10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16例、贵阳钢厂职工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3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各种原因导致的四肢肌腱外露创面患者,其中男39例、女9例,年龄26~58岁。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单纯PRP组、单纯人工真皮组和PRP+人工真皮组,每组16例。分别采用自体PRP、双层人工真皮或两者联合进行创面治疗,并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行自体刃厚头皮移植术。Ⅱ期术后7 d,观察患者自体皮成活情况,并计算成活率。记录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创面愈合后3、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对瘢痕的色泽、厚度、充血情况、柔软度等进行评分,并计算总分。记录整个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数据行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Nemenyi法检验、Bonferroni校正。 结果:Ⅱ期术后7 d,单纯PRP组、单纯人工真皮组和PRP+人工真皮组患者自体皮成活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RP+人工真皮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0.1±3.0)、(24±4)d,均较单纯PRP组的(24.4±5.5)、(30±8)d明显缩短( P<0.05),也均较单纯人工真皮组的(24.8±4.9)、(32±8)d明显缩短( P<0.05)。创面愈合后3、6个月,PRP+人工真皮组患者瘢痕柔软度得分均明显低于单纯PRP组( Z值分别为12.91、15.69, P<0.05)和单纯人工真皮组( Z值分别为12.50、12.91, P<0.05)。3组患者瘢痕色泽、充血情况、厚度得分和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人工真皮组有1例患者覆盖双层人工真皮后10 d,因局部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导致双层人工真皮部分液化脱落,予创面换药,同前再次行人工真皮移植及后续治疗;其余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PRP局部注射联合双层人工真皮治疗四肢肌腱外露创面的疗效确切,不仅可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创面愈合后远期瘢痕柔软度,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临床治疗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天然真皮基质应用于创面修复的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天然真皮基质在创面修复中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模板"功能。根据材料的来源,天然真皮基质可分为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变性真皮基质和瘢痕真皮基质。ADM是一种通过去除皮肤内的细胞成分,保留真皮细胞外基质制备的生物材料,富含天然生物信息,免疫原性低、再生力强,作为真皮替代物极大地推动了创面修复专科的发展。变性真皮基质是指深度烧伤创面通过浅削痂或磨痂保留的一层真皮组织,保留的变性真皮表面移植自体皮片后,能够逐渐复苏,且其结构、形态及生物力学均接近正常皮肤真皮。瘢痕真皮基质是以自体断层瘢痕组织为原材料制备的真皮支架,具有成活率高、质地良好、瘢痕反应轻等特点,在修复瘢痕挛缩畸形的同时,可有效减轻供皮区的二次损伤。本文在汇集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国内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就不同类型的天然真皮基质在创面修复领域应用的适应证、使用方法、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作一归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三维多孔结构对人工真皮血管化速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定向排列的三维多孔网状(A型)结构和蜂窝煤状垂直贯穿的三维多孔网状(B型)结构对人工真皮血管化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本研究中的人工真皮为硅胶层和支架层双层结构,根据支架层结构不同,分为含A型结构和B型结构的人工真皮(以下分别简称A型真皮、B型真皮),其中的A型结构和B型结构分别采用梯度冷冻干燥技术和物理制孔技术制得。采用扫描电镜观测2种真皮支架的微观形貌。采用比重瓶法测定2种真皮支架的孔隙率。参照国家医药行业标准中的方法,于降解4、8、13、24 h测定2种真皮降解液及残留物中羟脯氨酸的含量,反映2种真皮降解率。取L929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型真皮组、B型真皮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加入含体积分数5%二甲基亚砜的MEM培养基,阴性对照组加入高密度聚乙烯浸提液,其余2组加入相应的浸提液培养24 h,采用噻唑蓝试剂测定细胞增殖率,并对细胞毒性进行定级。取L929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接种于预先置有2种真皮的孔板。接种后1、4、7、14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L929细胞在2种真皮支架表面的黏附生长状况。接种后7 d,采用免疫荧光法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测前述2种细胞长入2种真皮支架的情况。在3只6个月龄雄性巴马小型猪背部两侧各制作3个5.0 cm×5.0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6列创面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型真皮两步法组、B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支架一步法组。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真皮两步法组的创面分别先行A型真皮或B型真皮移植后,再行自体刃厚皮片的移植,B型支架一步法组的创面行B型真皮(揭除硅胶层)+自体刃厚皮片一步法移植。大体观察Ⅱ期术后7 d 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真皮两步法组及Ⅰ期术后14 d B型支架一步法组的猪背创面出血、渗液和感染情况。同时,采用透明胶片网格法测定自体皮移植面积并计算其存活率。Ⅰ期术后4、7、14 d,HE染色法检测3组猪背创面中支架的炎症细胞、成纤维细胞(Fb)和毛细血管浸润情况。Ⅰ期术后7 d,免疫组织化学法进一步检测3组猪背创面中支架的血管化情况。Ⅰ期术后28 d、3个月,HE染色法检测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支架一步法组猪背创面中支架的降解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Bonferroni校正。 结果:A型真皮支架表面均匀分布着大量圆形和椭圆形的微孔,纵切面可观察到柱状孔壁大体呈平行定向排列;B型真皮支架表面的蜂窝煤状贯穿大孔呈矩阵有序排列,纵切面蜂窝煤状贯穿孔的孔壁由微孔相互连通成网络结构。A型真皮支架的孔隙率为(93.2±0.7)%,与B型的(95.9±1.0)%相近( t=4.653, P>0.05)。A型真皮在4、8、13、24 h的降解率与B型真皮对应时间点的降解率相近( t=0.232、0.856、0.258、7.716, P>0.05)。培养24 h,A型真皮组、B型真皮组、阴性对照组L929细胞的增殖率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 t=2 393.460、2 538.270、1 077.770, P<0.01);阳性对照组细胞毒性评级为4级,其余3组为0级。接种后1、4、7、14 d,L929细胞和HUVEC在2种真皮支架中均呈时间依赖性增殖;且2种细胞在B型真皮上的黏附生长、增殖速率高于A型真皮。接种后7 d,L929细胞和HUVEC均已长满B型真皮支架层且至硅胶层一侧;而前述2种细胞向A型真皮内部迁移速度较慢,硅胶层一侧仅见少量细胞。Ⅱ期术后7 d 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真皮两步法组及Ⅰ期术后14 d B型支架一步法组创面均未出现出血、渗液、感染等情况;3组各6个创面的自体皮植皮存活率均为100%。Ⅰ期术后4、7、14 d,炎症细胞、Fb、毛细血管等逐渐向创面的支架层浸润,且细胞浸润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B型支架一步法组、B型真皮两步法组、A型真皮两步法组。Ⅰ期术后7 d 3组创面中支架的血管化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B型支架一步法组、B型真皮两步法组、A型真皮两步法组。B型支架一步法组猪背创面中的支架在术后28 d逐渐溃散,术后3个月完全降解;A型真皮两步法组猪背创面中的支架降解情况与前述相似。 结论:与A型结构相比,B型结构可加速人工真皮支架血管化进程,利于联合自体刃厚皮一步法移植修复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一步法移植的效果与分次移植人工真皮与自体刃厚皮的两步法一致,可为创面治疗提供更优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工真皮与皮瓣移植修复指骨间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人工真皮再生基质(以下简称人工真皮)和皮瓣移植治疗指骨间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门诊随访,回顾性分析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于2018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指骨间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成2组,每组30例,A组为皮瓣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4.83±11.56)岁,包括单一软组织缺损5例,软组织缺损伴有骨折6例,软组织缺损伴有肌腱和(或)韧带损伤10例,软组织缺损伴有血管和(或)神经损伤3例,软组织缺损伴有其他2种以上复合伤6例;缺损面积为2.5 cm×1.2 cm~5.0 cm×1.6 cm;入院后急诊清创及骨、肌腱损伤处理后,行皮瓣(游离皮瓣、邻指皮瓣及岛状皮瓣)移植手术,术后1~6周开始功能锻炼。B组为双层人工真皮修复材料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4.70±11.20)岁,包括单一软组织缺损6例,软组织缺损伴有骨折6例,软组织缺损伴有肌腱和(或)韧带损伤9例,软组织缺损伴有血管和(或)神经损伤5例,软组织缺损伴有其他2种以上复合伤4例;缺损面积为3.1 cm×1.3 cm~4.5 cm×1.8 cm。B组同A组清创及骨、肌腱损伤处理方式后覆盖人工真皮,待人工真皮完全血管化后,二期行刃厚皮片移植,并于皮片移植术后1~2周开始功能锻炼。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皮瓣移植或刃厚皮片移植间隔时间、皮瓣或刃厚皮片成活率、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TPD及总主活动度(TAM)等方面的疗效差异。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 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A组皮瓣移植间隔时间(2.93±2.48)d,B组植皮间隔时间(19.87±3.3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皮瓣成活率(96.00±9.32)%,B组皮片成活率(98.17±3.0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所有患者门诊随访11~14(12.00±0.93)个月,A组部分患者术区外观臃肿,指体活动略微受限;B组患者指体活动正常,术区及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A、B组TPD分别为(8.67±2.01)mm、(9.50±1.81)mm;A、B组VSS评分分别为(3.40±1.07)分、(3.17±0.91)分;A、B组TAM评分分别为(18.30±1.97)分、(18.93±1.64)分,两组TPD测量、VSS评分及TAM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层人工真皮修复材料在治疗指骨间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中疗效确切,效果满意,具有与皮瓣手术相当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综合治疗医源性库欣综合征患者感染性创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医源性库欣综合征患者感染性创面的特点及综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2年5月—2021年12月,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出院的19例医源性库欣综合征患者资料,患者中男8例、女11例,年龄28~71(56±11)岁;其感染性创面中有12例为急性创面,7例为慢性创面,病变位于四肢、肛周及骶尾部,原始感染范围9 cm×5 cm~85 cm×45 cm。入院后行多学科协助诊疗,对创面行清创+负压封闭引流,再根据创面大小、感染严重程度、缝合张力、骨及肌腱等外露情况,选择直接缝合或自体皮和/或人工真皮和/或自体组织瓣移植等不同方法进行创面修复。统计患者入院后24 h内8:00、16:00和24:00的皮质醇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以及患者入院后的手术次数、创面修复方式、创面愈合情况、供皮/供瓣区愈合情况。随访,观察创面是否复发感染。结果:16例患者入院后24 h内8:00、16:00和24:00的皮质醇水平依次为(130±54)、(80±16)、(109±39)nmol/L,ACTH水平依次为(7.2±2.8)、(4.1±1.8)、(6.0±3.0)pg/mL;另外3例患者无此统计结果。入院后,患者手术次数为(3.4±0.9)次。患者创面修复方式:行直接缝合者4例;行自体皮和/或人工真皮移植者9例,其中2例Ⅰ期行人工真皮移植、Ⅱ期行自体皮移植;行带蒂逆行岛状皮瓣+自体皮移植者6例。患者创面愈合情况:行直接缝合的创面均愈合良好;行自体皮和/或人工真皮移植的6例患者创面愈合良好,3例经二次植皮后创面愈合良好;行皮瓣移植的4例患者创面愈合良好,2例患者小腿后侧动脉穿支皮瓣远端回流障碍,经Ⅱ期清创植皮后愈合良好。患者供皮/供瓣区愈合情况:行头部刃厚皮回植的4例患者大腿中厚皮供皮区均愈合良好;3例患者中厚皮供皮区未行刃厚皮回植,其中2例患者供皮区愈合不良,术后2周经二次植皮修复后愈合良好;2例患者头部刃厚皮供区愈合良好;行自体皮移植的供瓣区均愈合良好。随访半年以上,3例痛风患者因痛风石破溃再次住院行手术治疗,4例患者因感染再次住院行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创面未见感染复发。结论:医源性库欣综合征患者的感染性创面再生能力差、容易反复感染,宜行创面局部处理+多学科综合治疗,及时控制感染、封闭创面,使患者最大化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