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检测足月妊娠孕妇左侧卧位时下腔静脉及子宫-胎盘血流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足月妊娠孕妇左侧卧位下腔静脉、子宫动脉及胎儿脐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0月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就诊的73例单胎足月妊娠孕妇的超声资料。孕妇年龄20~42(29.34±5.16)岁,孕周37~40.3(39.1±1.0)周。孕妇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观察项目:(1)比较73例孕妇平卧及左侧卧位15°时,于剑突偏右、肝静脉汇入第二肝门处测量的下腔静脉内径和血流最高流速,以及子宫动脉和脐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最高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PSV/EDV(S/D);(2)据超声检查时有无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将孕妇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分别比较两组孕妇平卧位、左侧卧位15°时下腔静脉内径和血流最高流速,子宫动脉、脐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孕妇的年龄、孕次、产次、孕周、体质量指数(BMI)及新生儿体质量等;(3)比较有症状组孕妇平卧位和左侧卧位15°时下腔静脉内径、血流最高流速。结果:(1)73例孕妇左侧卧位15°时下腔静脉内径[1.71(1.59,1.85)cm]大于平卧位时[1.37(1.22,1.52)cm],血流最高流速[23.73(20.22,28.59)cm/s]高于平卧位时[21.80(19.95,26.62)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7.274、2.108, P值均<0.05);而子宫动脉及胎儿脐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PI、RI、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73例孕妇中,行超声检查时出现SHS24例(32.87%)。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孕妇平卧位和左侧卧位15°时下腔静脉内径和血流最高流速以及子宫动脉脐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两组孕妇年龄、孕次及产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有症状组孕妇的孕周、BMI及新生儿体质量均高于无症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24例SHS孕妇左侧卧位15°时下腔静脉内径及血流最高流速均高于平卧位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302、2.029, P值均<0.05)。 结论:足月妊娠孕妇平卧位时行超声检查时可能会发生SHS,虽然孕妇平卧及左侧卧位15°时,下腔静脉内径、血流最高流速有差异,但是孕妇子宫动脉及胎儿脐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无变化;孕妇的孕周、BMI及胎儿体质量可能是SHS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斜坡形垫架在预防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斜坡形垫架在预防剖宫产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产妇4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斜坡形垫架组(A组)、砂袋组(B组)和手术床左倾斜组(C组),每组150例。腰硬联合麻醉成功后对3组进行体位干预。记录3组麻醉后发生SHS例数,麻醉前及麻醉后2 min、5 min、10 min、胎儿取出前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采用手术体位舒适性量表评估体位摆放舒适度。 结果:A、B、C组SHS发生率分别为8.0%(12/150)、20.0%(30/150)、21.3%(32/150),其中A组SHS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8.970、10.653,均 P<0.01)。A、B、C组舒适性量表评分分别为(47.03 ± 3.01)、(38.13 ± 4.70)、(36.10 ± 4.04)分,A组舒适性量表评分高于B、C组,B组舒适性量表评分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7.413、30.227、2.542, P<0.01或0.05)。A、B组在麻醉后2、5、10 min和胎儿取出前的SBP和DBP均高于C组,A组在麻醉后2、5、10 min和胎儿取出前的SBP和DBP均高于B组,A、B组在麻醉后2、5、10 min和胎儿取出前的HR和RR均低于C组,A组在麻醉后2、5、10 min和胎儿取出前的HR和RR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5.842~21.117, P<0.05或0.01)。 结论:在腰硬联合麻醉后应用斜坡形垫架进行体位调整可有效降低剖宫产术中SHS发生,不仅操作简便,还可减少产妇体位改变和提高体位摆放后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异度联合被动抬腿试验预测剖宫产术患者腰麻后SHS的准确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测量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异度联合被动抬腿试验(PLR)预测剖宫产术患者腰麻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的准确性。方法:择期剖宫产术患者64例,单胎、孕37~42周,年龄18~40岁,BMI 18~30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超声测量PLR前后的颈动脉直径、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和血流量的变异度(ΔD、ΔVTI和ΔCBF)。根据是否发生腰麻后SHS将患者分为SHS组和非SHS组(NSHS组)。分析SHS组ΔD、ΔVTI和ΔCBF与腰麻后SBP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ΔD、ΔVTI和ΔCBF预测腰麻后SHS的准确性。 结果:SHS组ΔVTI和腰麻后SBP呈负相关( r=-0.539, P<0.01),ΔCBF和腰麻后SBP呈负相关( r=-0.475, P<0.05),ΔD和腰麻后SBP无相关性( P>0.05)。ΔCBF、ΔVTI和ΔD联合PLR预测腰麻后SHS的临界值分别为15.5%、10.1%和6.0%,灵敏度分别为92.9%、57.1%和96.4%,特异度分别为53.1%、81.2%和75.0%,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3、0.681和0.846。 结论:超声测量的颈动脉ΔCBF和ΔD联合PLR可作为预测剖宫产术患者腰麻后SHS的可靠方法,且ΔCBF联合PLR准确性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检测下腔静脉参数预测剖宫产术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下腔静脉参数预测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单胎妊娠行蛛网膜下腔阻滞下剖宫产术者80例。按照是否发生麻醉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分为两组(A组为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者,B组为未发生者),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仰卧位时和左侧30°卧位时下腔静脉相关参数变化,分析下腔静脉呼气末最大直径(IVCe)、下腔静脉吸气末最小直径(IVCi)及下腔静脉塌陷指数(IVC-CI)与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时收缩压的相关性,比较IVCe、IVCi及IVC-CI预测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价值。结果:在仰卧位和左侧30°卧位时条件下,A组IVCe和IVCi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 P<0.05),IVC-CI高于B组( P<0.05),Spearman法分析发现IVCe及IVCi水平与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时收缩压呈正相关( P<0.05),IVC-CI与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时收缩压呈负相关( P<0.05),IVC-CI预测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的约登指数最高,且具有最高的灵敏度,IVCe预测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生具有最高的特异度。 结论:IVC-CI对预测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有较高的灵敏度,IVCe对预测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则具有较高的特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颈动脉校正流动时间对产妇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并比较超声测量颈动脉校正流动时间(carotid artery corrected flow time, cFT)和颈动脉峰值流速变异度(respirophasic variation in carotid artery blood flow peak velocity, ΔVpeak)对剖宫产产妇蛛网膜下腔麻醉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upine hypotensive syndrome, SHS)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择期剖宫产单胎产妇60例,年龄18~4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孕37~42周。根据产妇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是否发生SHS分为两组:发生SHS组(S组,28例)和未发生SHS组(W组,32例)。记录两组产妇蛛网膜下腔麻醉前后的SBP、DBP、心率,超声测量蛛网膜下腔麻醉前后的cFT、ΔVpeak和颈动脉直径(diameter, D)。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cFT、ΔVpeak与蛛网膜下腔麻醉后SBP的关系,绘制cFT和ΔVpeak判断容量变化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计算临界值、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及其95%CI。结果: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有28例(46.7%)产妇发生SHS。与W组比较,S组蛛网膜下腔麻醉后SBP明显降低、心率明显增快( P<0.05);S组蛛网膜下腔麻醉前cFT明显较小、ΔVpeak明显较大( P<0.05);两组蛛网膜下腔麻醉前后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组蛛网膜下腔麻醉前cFT和蛛网膜下腔麻醉后SBP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性( r=0.563, P<0.05),蛛网膜下腔麻醉前ΔVpeak和蛛网膜下腔麻醉后SBP呈明显的线性负相关性( r=-0.461, P<0.05),蛛网膜下腔麻醉前D和蛛网膜下腔麻醉后SBP无相关性( P>0.05)。蛛网膜下腔麻醉前cFT和ΔVpeak预测蛛网膜下腔麻醉后SHS的临界值分别为310.4 ms、10.5%,敏感度分别为85.2%、75.9%,特异性分别为80.4%、90.1%,AUC分别为0.879(95%CI 0.763~0.994)、0.793(95%CI 0.642~0.943)。 结论:蛛网膜下腔麻醉前超声测量cFT和ΔVpeak可以作为预测产妇蛛网膜下腔麻醉后SHS的可靠指标,且cFT准确性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产妇腰麻后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筛选产妇腰麻后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择期剖宫产术产妇的病历资料,根据腰麻后SBP下降30 mmHg或下降至80 mmHg以下标准,将产妇分为非SHS组和SHS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麻醉前体位变动时髂外静脉流量差值(ΔIVF)等,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危险因素并建立加权评分回归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腰麻后发生SHS的产妇64例,发生率54.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儿腹围、羊水指数、ΔIVF和去氧肾上腺素用量是产妇腰麻后发生SHS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为0.983,95% CI为0.968~0.999,灵敏度为90.6%,特异度为96.2%,约登指数为0.868。列线图预测模型经Hosmer-Lemshow检验, P=0.984,可视化列线图模型C指数为0.983。 结论:胎儿腹围、羊水指数、ΔIVF和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是产妇腰麻后发生SHS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产妇腰麻后SHS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 ETCO 2判断孕产妇脊椎-硬膜外麻醉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准确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P ETCO 2判断孕产妇脊椎-硬膜外麻醉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的准确性。 方法:拟在脊椎-硬膜外麻醉下行择期剖宫产术孕产妇50例,足月妊娠,年龄25~40岁,体重65~90 kg,ASA分级Ⅰ级或Ⅱ级。放置鼻氧管,一孔用于吸氧,吸入氧浓度29%,氧流量2 L/min;一孔用于采样,连接P ETCO 2监测仪,连续监测P ETCO 2。平静仰卧位5 min后,记录SBP及P ETCO 2作为基础值(SBP 0和P ETCO 2-0)。麻醉给药后每隔1 min记录1次SBP及P ETCO 2,共记录10 min。发生SHS(SBP≤80 mmHg或下降幅度≥30 mmHg)时,静脉注射麻黄碱5~10 mg。按照是否发生SHS分为2组:SHS组和非SHS组。记录麻醉后10 min内SBP最低值(SBP min)及P ETCO 2最低值P ETCO 2-min。SHS组记录给药即刻至SBP开始升高的时间(T SBP)和给药即刻至P ETCO 2开始升高的时间(T PETCO2)。计算麻醉前后P ETCO 2的变化率(△P ETCO 2)和SBP的变化率(△SBP)。△P ETCO 2和△SBP行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P ETCO 2判断SHS的准确性,计算曲线下面积及其95%可信区间。 结果:与非SHS组比较,SBP min和P ETCO 2-min降低( P<0.05)。△P ETCO 2与△SBP呈正相关( r=0.745, P<0.05)。P ETCO 2判断SHS的曲线下面积及其95%可信区间为0.910(0.821~0.998),临界值为-16.433%,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88%。与T SBP比较,T PETCO2缩短( P<0.05)。 结论:P ETCO 2可准确判断孕产妇脊椎-硬膜外麻醉后SH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体位肱动脉峰流速差值对产妇腰麻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预测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超声测量产妇不同体位肱动脉峰流速的变化,探讨其预测腰麻后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upine hypotension syndrome,SHS)的有效性.方法 拟在腰麻下行择期剖宫产的单胎产妇,ASA Ⅰ或Ⅱ级,根据腰麻后是否发生SHS(上肢SBP下降30 mm Hg或下降至80 mm Hg以下)分为 SHS组和非 SHS组.记录麻醉前仰卧位与左侧卧位的 HR、SBP、DBP,同时超声测量肱动脉峰流速.并计算变换体位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值(Δ),对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腰麻后发生 SHS的预测作用.结果 纳入 196 例产妇,有 89例(45.4%)腰麻后发生了 SHS.SHS组ΔSBP、ΔDBP、肱动脉峰流速最小值差值(ΔVpmin)、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差值(ΔΔVp)明显高于非 SHS组(P<0.05),ΔSBP、ΔDBP、ΔVpmin、ΔΔVp 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11(95%CI 0.575~0.846)、0.573(95%CI 0.419~0.727)、0.948(95%CI 0.895~0.987)、0.864(95%CI 0.770~0.958),诊断界值分别为 17.5 mm Hg、7.6 mm Hg、17.8 cm/s、13.1%.结论 产妇不同体位下超声测量肱动脉峰流速差值可有效预测腰麻后SHS的发生,其中ΔVpmin≥17.8 cm/s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胎心监护曲线图假阳性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胎心监护曲线图假阳性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待产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孕妇是否发生并发症将其分为发生并发症组(n=35)和未发生并发症组(n=45),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医师临床经验、监护前2 h内饮品、监护时低血糖为影响胎心监护曲线图假阳性危险因素.结论 医院应组织妇产科医师专业知识培训及考核,并在发放胎心监护通知单时,加强对饮品、药物、睡眠等干扰胎心监护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健康宣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评估颈内静脉直径预测产妇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产妇侧卧位与仰卧位时颈内静脉的前后径变异情况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关系.方法:观察50例需在腰椎麻醉下进行剖宫产手术的孕妇.应用超声在麻醉前分别评估孕妇仰卧位与左侧卧位时右颈内静脉前后直径.记录腰椎麻醉前后的血压及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分析颈内静脉直径变化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相关性.结果:50例产妇腰椎麻醉后17例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麻醉前产妇仰卧位时的右颈内静脉前后径为(12.7±0.9)mm,侧卧位时右颈内静脉直径为(12.9±0.7)mm.仰卧位与侧卧位时右颈内静脉直径的变化率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发生具有相关性(rs=0.53,P<0.001).结论:右颈内静脉直径在仰卧位与左侧卧位时发生的变化与产妇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有相关性,可能是预测产妇麻醉后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线索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