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轻度室间隔肥厚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轻度室间隔肥厚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1月至2021年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肥厚型心肌病诊治中心接受PIMSRA治疗的轻度室间隔肥厚(最大左室壁厚度15~19 mm)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45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评估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临床症状、NYHA心功能分级等;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内径、左室流出道压差、二尖瓣反流、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等,监测并记录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术后心律失常。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PIMSRA治疗,术中及围术期内无死亡、出血和卒中等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术后无左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所有患者均无需永久起搏器植入。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提高,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均 P<0.001),术后1年基本保持稳定。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的前间隔厚度、后间隔厚度、最大左室壁厚度减小(均 P<0.001);左室流出道内径增宽( P<0.001),术后1年持续改善;静息和激发左室流出道压差显著降低(均 P<0.001);二尖瓣反流量减少,SAM征分级降低(均 P<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左心房内径减小(均 P<0.001),术后1年基本保持稳定;左房容积指数减小( P<0.001),术后1年持续改善;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的比值(E/e′)减小( P=0.001),术后1年基本保持稳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IMSRA治疗轻度室间隔肥厚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及灌注加权成像界定脑挫裂伤患者创伤半暗带区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联合运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测脑创伤半暗带范围及周围血流灌注变化。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脑挫裂伤患者25例,在伤后24 h内行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查,于1个月后复查。将SWI/T2FLAIR异常信号不匹配区域定义为创伤半暗带,以SWI/DWI不匹配区作为标准进行对照,评估两种方法检测半暗带的一致性。将两次SWI不匹配区域定义为坏死区,结合PWI,测量两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值,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例患者坏死区CBF值(30.45±5.58)ml/(100 g·min),CBV值(4.44±1.34)ml/100 g,低于半暗带区CBF值(44.46±6.16)ml/(100 g·min),CBV值(5.67±1.30)ml/100 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坏死区MTT值(9.26±1.17)s,高于半暗带区MTT值(7.63±1.4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坏死区TTP值[(29.31±3.00)s]与半暗带区TTP值[(28.56±2.58)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WI/T2FLAIR与SWI/DWI不匹配区体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640, P<0.001),两种方法检测半暗带具有一致性。ROC曲线分析发现,CBF值是预测创伤半暗带区发展结果的最佳指标,约登指数为0.822,灵敏度为89.3%,特异度为92.9%。 结论:SWI/T2FLAIR不匹配区可界定脑创伤半暗带,半暗带随时间发展可动态变化。脑挫裂伤周围脑血流灌注较正常减低,当脑血流量降低至一定水平时,创伤半暗带区可能发展为坏死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移植受者术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监测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99例行肝移植手术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1例,女性18例,年龄(51±9)岁。根据术后2年内是否发生门静脉并发症分为门静脉并发症组( n=23)和非门静脉并发症组( n=76)。另外选择同期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体检的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6名,女性14名,年龄(40±14)岁。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肝移植术后1、7、14、30、180、365、730 d患者肝脏的形态,记录患者的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门静脉血流量。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非门静脉并发症组患者肝移植术后1、7、14、30、180 d的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和门静脉血流量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非门静脉并发症组患者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及门静脉血流量呈递减趋势,至术后365 d,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及门静脉血流量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 P>0.05)。门静脉并发症组23例患者中,门静脉狭窄者9例,门静脉栓塞者14例。9例门静脉狭窄患者的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63.8(46.0,78.6)cm/s高于非门静脉并发症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35.0(29.6,41.8)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3.35, P<0.001)。9例门静脉狭窄患者的门静脉血流量993(887,1168)ml/min高于非门静脉并发症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811(682,1 018)ml/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2.37, P=0.020)。 结论:肝移植术后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术后早期均处于高水平,随着时间延长可恢复至正常水平。超声动态监测门静脉血流量变化对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狭窄和门静脉栓塞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动态CZT SPECT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心肌血流量的定量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利用SPECT定量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心肌血流量(MBF)的方法,并探讨右心室MBF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于阜外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患者14例[女13例,男1例,年龄(30.9±13.5)岁],患者均无右心功能不全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动态SPECT心肌灌注显像,采用碲锌镉(CZT)心脏专用SPECT仪进行图像采集,并进行图像重建和物理校正;采用单组织双腔室模型进行动力学建模,并考虑右心血池对右心室心肌的溢出效应,从而获得患者右心室和左心室的MBF。所有患者在显像后1周内接受右心导管检查,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BF与其他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右心室MBF为(0.70±0.19) ml·min -1·g -1,平均肺动脉压为(68.64±18.18) mmHg(1 mmHg=0.133 kPa),两者间存在相关性( r=0.716, P<0.05)。右心室MBF与肺血管阻力[(14.10±7.81) Wood单位]呈正相关( r=0.768, P<0.05),与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32.00±7.75) mm]呈负相关( r=-0.624, P<0.05)。而左心室MBF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相关性( r值:-0.350~0.310,均 P>0.05)。 结论:初步建立了利用SPECT定量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MBF的方法。对于右心功能代偿的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MBF随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的升高而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B超动态监测瘢痕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B超客观评估瘢痕及动态监测瘢痕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瘢痕患者59例(男38例、女21例,年龄8~49岁,平均20岁),分为普通瘢痕组21例、增生性瘢痕组23例、瘢痕疙瘩组15例。59例患者均定期采用B超扫描瘢痕图像,测量瘢痕厚度。结果:3个组瘢痕B超图像表现:普通瘢痕组真皮层回声强度不均匀,增生性瘢痕组及瘢痕疙瘩组真皮层均表现为明显低回声,部分瘢痕疙瘩病例可见少量血流信号。3个组瘢痕超声图像表现在12个月内均无显著变化。3个组瘢痕的厚度变化:普通瘢痕组厚度在12个月内无明显变化;增生性瘢痕组厚度在12个月内呈现出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结论:B超能辅助鉴别不同类型的瘢痕,更加客观准确地测量瘢痕厚度,并监测瘢痕的动态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3年第1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期聚焦肺部疾病。肺癌是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85%以上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以淋巴结转移常见。对于NSCLC亚型鉴别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多个 18F-FDG PET/CT半定量参数中,尤以动态显像第3阶段(33~40 min)SUV max更有意义(肖力铭等)。在肺癌治疗方面,乏氧NSCLC对重离子射线敏感,放疗结束后早期即可观察到 18F-氟硝基咪唑(FMISO)PET/CT图像上肿瘤体积显著缩小(刘明玉等);而对于放化疗后进展的患者, 125I粒子植入疗效较好,以术后D 90≥120Gy者的近期疗效更佳,还可通过术前血红蛋白与肿瘤最大径进行生存预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严重时可最终导致右心衰竭,首选行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EA),无法行PEA者,行肺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BPA)可显著改善肺血流灌注,降低肺动脉压;其疗效可采用肺灌注断层显像进行评价(武姣彦等)。另外的4篇论著主要为神经系统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与多系统萎缩、癫痫)及鼻咽癌显像鉴别诊断或预后方面的研究。更多具体内容可登录本刊网站(https://www.zhhyx.com.cn)浏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生化指标在移植胰静脉血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相关生化指标在移植胰静脉血栓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和超声诊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9月行胰肾联合移植术181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移植胰血栓临床高风险因素(血、尿淀粉酶水平骤降及空腹血糖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等)将受者分为高风险组(48例)和非高风险组(133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移植胰腺及重建血管情况,诊断移植胰血栓。根据供脾静脉是否存在血栓分为有供脾静脉血栓组(6例)和无供脾静脉血栓组(39例)。对比分析各组实验室指标(空腹血糖、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脂肪酸和D-二聚体水平)和移植胰超声测量值(胰头厚径、胰体厚径、胰尾厚径、供脾静脉内径及血流速度、移植胰实质动脉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其中,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181例受者中,高风险组空腹血糖、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和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4.7±1.9)U/L、(92.6±15.4)mmol/L、(9.7±1.7)U/L和(6.1±2.2)mg/L,非高风险组分别为(4.9±0.6)U/L、(209.4±34.4)mmol/L、(168.2±95.7)U/L和(1.3±0.6)m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21、0.035、0.001、0.017)。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移植胰血栓形成9例,均为高风险组受者,移植术后2周内发生8例;移植胰静脉血栓6例,移植术后2周内发生5例,且均发生在供脾静脉。有供脾静脉血栓组和无供脾静脉血栓组的空腹血糖、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有供脾静脉血栓组和无供脾静脉血栓组供脾静脉内径分别为(11.7±0.5)mm和(3.9±0.2)mm,供脾静脉血流速度分别为(18.3±8.4)cm/s和(40.3±16.6)cm/s,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和0.006),但组间移植胰头厚径、胰体厚径、胰尾厚径、移植胰实质动脉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在诊断移植胰血栓形成中,空腹血糖、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脂肪酸和D-二聚体是重要的生化指标,但不具有特异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为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发现移植胰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诊断依据。建议移植术后1~2周内加强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动态监测,尤其要关注供脾静脉内径及其血流速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通气模式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和生化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生化代谢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78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PCV 39例(PCV组),VCV 39例(VCV组)。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后10 min(T 1)、气腹+头低脚高后10 min(T 2)、气腹+头低脚高后60 min(T 3)、气腹+头低脚高后120 min(T 4)的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和生化代谢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包括平均气道压(P mean)、气道峰压(P peak)、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CO 2)、动态肺顺应性(C Ldyn),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生化代谢指标包括碱过剩、血钠、血钾、酸碱度和血糖。 结果:PCV组T 1 ~ T 4 P mean、P peak和P ETCO 2明显低于VCV组[P mean:(7.12 ± 1.37)cmH 2O (1 cmH 2O = 0.098 kPa)比(8.54 ± 1.84)cmH 2O、(9.80 ± 2.26)cmH 2O比(11.63 ± 2.87)cmH 2O、(9.51 ± 2.17)cmH 2O比(11.72 ± 2.90)cmH 2O、(7.04 ± 1.34)cmH 2O比(8.65 ± 1.88)cmH 2O,P peak:(13.41 ± 2.68)cmH 2O比(15.06 ± 3.05)cmH 2O、(20.92 ± 3.11)cmH 2O比(23.45 ± 4.02)cmH 2O、(21.14 ± 3.50)cmH 2O比(23.69 ± 4.26)cmH 2O、(15.03 ± 2.74)cmH 2O比(16.45 ± 3.21)cmH 2O,P ETCO 2:(30.59 ± 1.57)mmHg(1 mmHg = 0.133 kPa)比(32.04 ± 2.11)mmHg、(35.02 ± 4.15)mmHg比(39.88 ± 4.76)mmHg、(35.90 ± 4.22)mmHg比(40.11 ± 4.87)mmHg、(34.33 ± 4.17)mmHg比(37.65 ± 2.69)mmHg],C Ldyn明显高于VCV组[(40.68 ± 3.98)ml/cmH 2O比(35.47 ± 2.56)ml/cmH 2O、(30.25 ± 3.21)ml/cmH 2O比(22.40 ± 2.75)ml/cmH 2O、(29.78 ± 3.06)ml/cmH 2O比(22.60 ± 2.81) ml/cmH 2O、(40.32 ± 4.25)ml/cmH 2O比(33.61 ± 2.81)ml/cmH 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PCV组T 1 ~ T 4 MAP和心率明显低于V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PCV组T 1 ~ T 4碱过剩、血钠、血钾和酸碱度明显高于VCV组,血糖明显低于V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 结论:与VCV相比,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麻醉过程中采用PCV可促进患者呼吸力学指标的恢复,并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生化代谢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症超声指导儿童血流动力学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是以血流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循环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改善患者结局的治疗策略。重症超声以改善组织灌注为根本方向,实施目标-目的分层管理,区分表象与本质;通过连续监测、整合临床信息、动态评估,快速筛查休克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病因;优化治疗,减少或避免治疗中的再损伤;最终,实现器官化治疗和保护。重症超声图像的解读、病因分析和病情判断、治疗决策的形成、治疗方向和强度的精细调节,离不开对重症医学规律和疾病病理生理特点的深入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床旁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新生儿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床旁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USCOM)在指导新生儿胃肠道手术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厦门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胃肠道手术后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新生儿75例,其中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非USCOM组34例,主要根据心率、血压、血气乳酸等临床指标评估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状态;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USCOM组41例使用USCOM协助评估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状态;另设40例为对照组,主要为病情稳定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USCOM组及对照组使用USCOM检查,记录心排出量(CO)、心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对比USCOM组术前及术后、USCOM组与对照组CO、CI、SVR变化,对比USCOM组术前及术后心率、血压、乳酸变化,并比较分析USCOM组与非USCOM组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和术后首次使用时间、术后首次扩容时间、扩容量、术后24 h无尿或少尿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USCOM组术前CO、CI、SVR、心率、血压与对照组及术后12 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SCOM组术后1 h CO、CI较术前明显下降,乳酸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USCOM组术后1 h SVR较术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SCOM组术后12 h CO、CI较术后1 h明显增高,SVR较术后1 h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USCOM组术前及术后1 h心率、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 h血压较术后1 h明显增高( P<0.05)。USCOM组比非USCOM组术后首次扩容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显著提前[0.75(0.50,1.37)h比7.00(5.00,13.25)h, Z=-7.041, P<0.001;(1.39±1.33)h比(8.61±5.15)h, t=-7.917, P<0.001],扩容总量显著减少[17.50(10.00,30.00)mL比30.00(20.00,30.00)mL, t=-3.045, P=0.002],多巴胺使用量显著减少[8.40(6.20,10.40)mg/kg比8.90(7.20,14.40)mg/kg, Z=-2.475, P=0.013],术后24 h少尿或无尿发生率明显减少(12.2%比32.3%, t=4.500, P=0.034),住院时间显著缩短[25.00(15.50,31.00)d比28.00(21.75,34.00)d, Z=-1.985, P=0.047],多巴酚丁胺及肾上腺素使用量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可实时监测新生儿胃肠道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利于术后指导血管活性药物及液体的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