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务导向性运动训练对老年衰弱住院患者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制订适合老年衰弱住院患者的任务导向性运动训练(TOE)方案,评价其对患者上下肢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医院2019年8—12月收治的老年衰弱患者60例,随机分为任务导向性运动组(TOE组)和常规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TOE组进行翻身取物和多向移步,常规组进行有氧训练和抗阻训练,两组均完成10次训练。两组患者干预前评估基线资料,干预后评估患者的握力(作为上肢运动功能的评价指标)、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WHODAS)2.0的运动部分(作为下肢运动功能的评价指标)和改良Barthel指数(作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价指标)。结果:干预前TOE组和常规组握力分别为(20.21±6.39) kg、(17.61±10.59) kg,WHODAS 2.0运动部分评分分别为(16.07±6.64)分、(20.23±1.18)分;干预后TOE组握力和WHODAS 2.0运动部分评分分别为(22.13±5.97)kg、(12.86±5.17)分,与常规组(19.05±9.16)kg、(15.67±1.11)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05、-18.210, P=0.049、<0.001);干预后TOE组握力和WHODAS 2.0运动部分结果均较干预前提高( t=5.005、-5.291,均 P<0.001),但常规组干预前后握力和WHODAS 2.0运动部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247、1.614, P=0.806、0.112)。干预后TOE组和常规组改良Barthel指数总分分别为(55.27±37.12)分、(57.27±33.39)分,较干预前(42.27±29.92)分、(40.54±20.55)分均有提高(均 P<0.05),干预后两组Barthel指数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42, P=0.303)。 结论:对老年衰弱住院患者,TOE方案简便易行、安全有效,不仅能够与常规运动方案达到同样的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目的,还能更快地提高上下肢运动功能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双侧上肢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基于任务导向的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双侧上肢训练(BA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手灵活性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机器人组、BAT组及联合组,每组40例。3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干预(包括Bobath疗法、平衡能力训练、ADL能力训练等),BAT组、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辅以双侧上肢训练或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组则辅以双侧上肢训练及康复机器人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及Wolf运动功能量表(WMFT)评估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同时采用盒子积木试验(BBT)评定患者手运动灵活度,并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者ADL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FMA-UE、BBT、MBI及WMF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联合组FMA-UE、WMFT、BBT及MBI评分[分别为(48.7±5.4)分、(52.9±5.9)分、(20.44±4.82)分和(76.7±10.6)分]亦显著优于机器人组及BAT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人训练或BAT训练均能有效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手的运动灵活性及ADL能力,且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任务导向性运动训练对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运动训练对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可行性、安全性。方法:评测者单盲、阳性对照的平行随机对照试验。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在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84例2型糖尿病老年人被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任务导向性运动训练组(TOE组)和常规运动训练组(常规组),TOE组采用本课题组原创的任务导向性运动方案,常规组采用经典的运动要素组合方案。每例受试者在住院期间接受连续10 d的一对一运动训练,以体适能、可行性分级、运动相关不良事件分别作为有效性、可行性、安全性的评价指标。结果:TOE组40例、常规组39例完成干预及随访并纳入分析。有效性方面,相比干预前,两组的各项体适能指标在干预后均不同程度改善,每个指标的改善程度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可行性方面,可行性高级别比例TOE组和常规组的预期值分别为87.5%(35/40)和71.8%(28/39),实际值分别为75.0%(30/40)和53.8%(21/39),TOE组在实际可行性中的组间优势有统计学意义( χ2=3.862, P=0.049)。安全性方面,TOE组和常规组在住院干预期间均无运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任务导向性运动训练对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与常规方案相当,可行性优于常规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卒中患者适宜运动剂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脑卒中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适宜的康复治疗是降低致残率的有效方法。康复训练剂量与患者运功功能的恢复密切相关,但目前尚缺乏统一标准。本文围绕运动剂量的定义、衡量方法、脑卒中运动剂量的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为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发型和晚发型强迫症患者静息态脑功能连接差异及其与认知灵活性的相关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早发型强迫症和晚发型强迫症患者目标导向网络与习惯化网络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的差异以及差异脑区功能连接强度与认知灵活性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纳入40例强迫症患者,其中早发型强迫症患者22例,晚发型强迫症患者18例。使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Stroop任务、连线测试(trail making test,TMT)任务评估所有被试的认知灵活性。分别选取目标导向网络相关脑区—尾状核、眶额叶皮质、腹内侧前额叶皮质、前扣带回,以及习惯化网络相关脑区—壳核、辅助运动区和脑岛作为功能连接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使用matlab2011a平台中的DPABI和SPM12插件进行全脑功能连接分析,比较早发型强迫症患者与晚发型强迫症患者在两网络上功能连接的差异。使用SPSS 25.0软件,采用 χ2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与早发型强迫症患者相比,晚发型强迫症患者左侧辅助运动区与左侧壳核、左侧脑岛功能连接显著增强。晚发型强迫症在WCST中持续性错误总数大于早发型强迫症[(20.61±11.30)个,(14.95±8.94)个, P<0.05]。晚发型强迫症患者左侧壳核-左侧辅助运动区的功能连接与持续性反应总数( r=0.678, P=0.003)和错误反应总数( r=0.590, P=0.013)呈显著正相关;晚发型强迫症患者左侧辅助运动区-左侧脑岛的功能连接与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 r=0.485, P=0.049)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相比于早发型强迫症患者,晚发型强迫症患者习惯化网络功能连接更强,且这种功能连接的增强与患者认知灵活性表现相关,同时晚发型强迫症患者较早发型强迫症患者的认知灵活性受损更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社区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在社区卒中偏瘫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卒中患者,38例在康复过程中采用常规Bobath技术和运动再学习方法的患者纳入对照组,42例在此基础上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康复治疗12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采用Brunnstrum分期评价患者肢体功能,采用Bobath法平衡功能评定表评价患者坐站平衡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手、下肢Brunnstrum分期,Bobath法坐位、立位平衡功能分级以及MBI评分均明显提高(观察组: Uc=5.037、4.567、5.228、2.538、6.508, t=36.215,均 P<0.05;对照组: Uc=2.483、2.311、2.335、2.200、4.102, t=29.260,均 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c=2.592、2.243、2.897、2.018、2.825, t=8.375,均 P<0.05)。 结论:Bobath技术和运动再学习方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镜像疗法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tDCS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tDCS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DCS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DCS及TOMT治疗,每周治疗5 d。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检测3组患者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CMCT、CL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 P<0.05),同时观察组CMCT、CL[分别为(12.71±0.71)ms和(25.76±0.85)ms]亦显著短于对照组、tDCS组( 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UE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并且观察组FMA-UE评分、MBI评分[分别为(38.3±7.4)分和(61.6±8.0)分]亦显著高于tDCS组及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TOMT及tDCS联合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日常生活活动动作分析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日常生活活动(ADL)动作分析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作业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自行锻炼,实验组则增加基于ADL动作分析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基于ADL动作分析的任务导向性训练每日训练1次,每次训练45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6周。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UE)和Brunnstrom分期量表评定上肢功能,另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MBI)评定其ADL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评分和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FMA-UE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45.19±5.62)分和(71.55±6.68)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上肢Brunnstrom分期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Brunnstrom分期亦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ADL动作分析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其疗效亦优于单纯的常规作业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运动想象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44例)及对照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上、下肢肌力训练、良肢位摆放、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运动想象训练及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2组患者均连续干预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A)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平衡能力、步态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下肢FMA、BBS、TGA及MBI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 P<0.05),并且观察组下肢FMA、BBS、TGA及MBI评分[分别为(23.3±4.1)分、(44.3±6.5)分、(7.9±2.1)分和(63.1±10.3)分)]亦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运动想象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态,有助于提高患者ADL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脑卒中是由各种血管性病因引起的急性或局灶性脑功能障碍 [1],可遗留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可导致残疾,70%以上脑卒中患者合并肢体功能障碍 [2,3]。上肢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临床上多采用运动训练、情景模拟训练、任务导向性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等康复措施来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但常规的康复训练具有对实施者手法要求高、主观性强、耗时费力、易疲劳等缺陷。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兴技术(如上肢康复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经颅直流电刺激)的开发应用,为脑卒中康复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