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外仿生型药物递送系统文献计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仿生型药物递送系统作为一种新兴前沿的药物递送技术,凭借其以内源性天然生物材料为基础的优势,展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靶向性.为了全面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趋势和热点,促进该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药品监管科学的发展,本文对国内外仿生型药物递送系统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筛选后共有72篇中文文献和857篇英文文献纳入分析.采用VOSviewer软件和R语言软件包"Bibliometrix",对发文机构、研究者和关键词等进行共现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结果显示,该领域发文量在近年内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其中我国的发文量位居全球首位,并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研究合作网络,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药物递送、仿生纳米微粒、癌症领域等.随着生物医药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本研究有助于研究者和监管者快速、准确地了解仿生递送系统的整体研究情况和发展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声动力疗法联合仿生药物递送系统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声动力疗法(sonodynamic therapy,SDT)作为一种源自光动力疗法的新型治疗方法,将声敏剂与低强度超声的优势相结合,克服了光动力疗法穿透深度浅以及光毒性等问题。本篇综述将重点介绍肿瘤SDT在仿生纳米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包括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及与其他肿瘤治疗方式的协同效应。此外,还讨论了SDT潜在的局限性和未来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药剂学领域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述评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为了给药剂学领域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本文对 2023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药剂学领域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进行述评.方法 通过统计整理2023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药物学学科申请代码H3408 药剂学领域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与资助情况,归纳分析申请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存在问题.结果 2023 年度药剂学领域申请项目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核酸药物递送、新型药物递送系统与肿瘤免疫联合及仿生递药系统等.申请项目尚存在药物递送系统设计单纯求新但可行性受限、对其他学科的新技术新方法理解不透彻难以产生实质性交叉融合、对研究冷门方向关注不足等问题.结论 药剂学科研工作者需要不断创新研究思路,凝练重要科学问题,应对疾病新疗法迅速发展大背景下药剂学所面临的挑战,才能有力推动药剂学科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骨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骨骼不仅是生物体重要的力学支持器官,也是机体的钙磷库,对维持体内钙磷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骨组织里包含三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即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骨重建是维持成年期骨代谢和力学功能的重要机制,需要成骨细胞诱导的骨形成作用和破骨细胞诱导的骨吸收间的动态平衡来实现.任何一方数量或功能的变化必然破坏骨代谢的动态平衡,影响骨代谢,严重时可引起骨质疏松、佩吉特病、转移性骨肿瘤等疾病.骨骼相关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慢性病之一,是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常规的给药方式难于将药物理想递送,"骨靶向"概念的提出,为骨骼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靶向递送不仅提高药物利用率,还能减轻药物毒副作用.根据靶向目标不同将骨骼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分为两种,一种是靶向整个骨组织的药物或载体,如四环素类、双膦酸盐类、仿生蛋白类及放射性药物类;另一种是靶向骨组织里的细胞,如靶向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细胞及干细胞.本文将对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血小板及其膜的仿生递药系统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重要的固有成分,在机体各类生理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基于血小板及其膜的仿生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备受关注.与传统药物载体相比,血小板及其膜仿生递药系统具有生物相容性好、血液循环时间长和体内靶向性强等优势.本文介绍了基于血小板及其膜仿生递药系统的特点、种类、载药方式及应用,以期促进血小板及其膜仿生载体在药物递送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仿生型纳米红细胞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制备及体内外抗肿瘤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构建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修饰的包载阿霉素(DOX)的仿生型纳米红细胞(NE)靶向药物递送系统RGD-NE-DOX,并进行体内外抗肿瘤效果评价.方法 通过物理挤压法制备包载DOX的纳米红细胞NE-DOX,RGD修饰后构建RGD-NE-DOX,检测其形态、粒径、电位、载药量和包封率,透析法测定体外释药特性,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体外摄取情况及靶向性,并进行体内组织分布及药效学研究.结果 制备的RGD-NE-DOX呈球形,平均粒径(197.41±2.27) nm,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为(0.21 ±0.02),电位(-16.87±1.51)mV,载药量(14.8±1.2)%,包封率(58.69±3.7)%;RGD-NE-DOX较单纯DOX突释降低,缓释特性明显;乳腺癌细胞MCF-7对RGD-NE-DOX的摄取多于NE-DOX和游离DOX,但正常乳腺细胞Hs578Bst几乎不摄取RGD-NE-DOX;体内组织分布结果表明RGD-NE-DOX肿瘤靶向性强,作用时间长;药效学结果表明RGD-NE-DOX抗肿瘤作用更强(P<0.05),组织切片显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结论 仿生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RGD-NE-DOX循环时间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靶向性,抗肿瘤效果明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红细胞膜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与反思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综述红细胞膜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近况,反思该系统存在的潜在问题,为这一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54篇,对红细胞膜药物递送系统的发展历程、载体特点、载药策略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目前,关于红细胞膜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广泛且深入,红细胞膜的应用呈现了三种载药形式——完整红细胞直接负载药物方式、利用红细胞制备纳米细胞囊泡包载药物方式和红细胞膜包被纳米载体药物的仿生纳米载药方式.但这一体系所附带的风险需要引起研究者们的更多关注.结论 对红细胞膜药物递送系统的理性评价与反思,将为生物膜仿生型载药体系的临床应用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针对肿瘤的新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药物递送策略,其突出的优点越来越为医药学界所重视,尤其在癌症治疗领域.通过改变药物的药动学和组织分布,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提高对肿瘤组织的特异性作用,还可以在抑制肿瘤生长的同时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性.近年来,科学家们致力于利用新型技术来不断改进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包括纳米晶、纳米粒子、纳米机器人及纳米酶等.笔者通过归纳分析最新发表文献对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仿生纳米递送系统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前中国心血管病现有患病人数约2.9亿,其中冠心病1100万,心力衰竭450万[1].尽管近年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取得不小的成效,但是心血管疾病的诊疗依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探索心血管疾病的新型诊疗策略刻不容缓.纳米载药系统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如体积小、选择性高、组织渗透性高等特点,因此,近年来仿生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本综述重点关注仿生纳米递送系统的新进展,及其在心血管疾病诊疗方面的应用,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损伤修复方面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间充质干细胞膜仿生纳米药物制备及抗乳腺癌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制备间充质干细胞膜(MSCm)仿生纳米药物lac-DOX/DOX@MSCm,探讨其对乳腺癌4T1的靶向能力及抑瘤效果.方法 薄膜水化法制备载阿霉素(DOX)的乳糖(lac)-阿霉素纳米胶束lac-DOX/DOX,反复冻融提取MSCm、超声后挤压成囊泡并用其包被lac-DOX/DOX制得细胞膜仿生纳米药物lac-DOX/DOX@MSCm.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动态光散射法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lac-DOX/DOX@MSCm的形貌、粒径、电位及膜蛋白表达情况进行表征.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4T1细胞对lac-DOX/DOX和lac-DOX/DOX@MSCm摄取情况.使用CCK-8法检测MSC膜囊泡、lac-DOX/DOX及lac-DOX/DOX@MSCm对4T1细胞的杀伤能力.建立小鼠原位4T1移植瘤模型,实验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lac-DOX/DOX组和lac-DOX/DOX@MSCm组,每组5只,按5 mg/kg量给药,1次/3 d,通过小鼠肿瘤体积及瘤重评价抑瘤效果,小鼠体质量变化及主要脏器组织学变化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 lac-DOX/DOX@MSCm呈核-壳结构,粒径为(187.0±1.5)nm,其蛋白表达情况与MSC膜囊泡相似.相比于lac-DOX/DOX组,lac-DOX/DOX@MSCm组细胞红色荧光强度明显增强,且随着药物与细胞孵育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不断增加.浓度为0.0025~5μg/mL的MSCm囊泡对4T1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43,P>0.05.lac-DOX/DOX@MSCm和lac-DOX/DOX均表现出浓度依赖性的4T1细胞毒性;其中5和10μg/mL的lac-DOX/DOX@MSCm比相同浓度的lac-DOX/DOX具有更强的细胞杀伤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物抑瘤实验中PBS、lac-DOX/DOX和lac-DOX/DOX@MSCm组小鼠肿瘤体积间的效应F处理=34.481,P<0.001.其中lac-DOX/DOX@MSCm组与lac-DOX/DOX组比较,肿瘤生长受到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小鼠瘤重分别为(1.244±0.236)、(0.680±0.174)和(0.434±0.081)g,3组间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992,P<0.001.其中lac-DOX/DOX@MSCm组与lac-DOX/DOX组相比瘤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束时PBS、lac-DOX/DOX和lac-DOX/DOX@MSCm组小鼠体质量分别为(20.20±0.74)、(19.65±1.11)和(19.74±0.97)g,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75,P>0.05.小鼠脏器HE染色显示,lac-DOX/DOX和lac-DOX/DOX@MSCm组小鼠心、肝、脾、肺和肾均没有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论 lac-DOX/DOX@MSCm具有增强4T1乳腺癌靶向能力及肿瘤抑制效果,且生物安全性良好,为开发新型肿瘤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提供了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