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骨近端仿生与防旋转髓内钉固定的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评价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roximal femur bionic nail,PFBN)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方法]检索 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数据库,收集PFBN和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文献,阅读全文提取效应量,对所提数据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文献4篇,共236例患者,其中PFBN组患者118例,PFNA组患者118例.PFBN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PFNA组(MD=0.82,95%CI 0.08~1.55,P=0.03).但 PFBN 组在末次随访髋关节 Harris 评分(MD=0.52,95%CI0.11~0.93,P=0.01)、负重时间(MD=-6.16,95%CI-9.14~-3.18,P<0.001)、骨折愈合时间(MD=-0.43,95%CI-0.71~-0.14,P=0.00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21,95%CI0.05~0.91,P=0.04)均显著优于PFNA组.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B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早期负重、骨折愈合时间短、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等优势,但PFBN比PFNA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D生物打印对明胶/海藻酸钠/硅酸镁锂复合细胞水凝胶支架成骨分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明胶/海藻酸钠/硅酸镁锂复合水凝胶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仿生活性组织工程支架,探讨3D生物打印对含BMSCs水凝胶支架的成骨分化作用。方法:常规提取2周龄SD大鼠BMSCs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将明胶、海藻酸钠、硅酸镁锂混合,加入BMSCs后应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含细胞的复合水凝胶支架,应用注模法制备含细胞的非打印支架。体外实验中根据是否打印分为含细胞打印组和含细胞非打印组,每组制备12个样品,并设置单纯细胞对照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水凝胶内部结构,冻干法测定支架膨胀率和含水量。在培养3 d后用鬼笔环肽染色观察支架内细胞活性,分别于培养1,3,7 d后进行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CCK-8)实验测定吸光度值确定细胞增殖情况和培养7,14 d后使用RT-PCR检测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骨钙素(OCN)、Ⅰ型胶原等成骨相关基因表达。体内实验根据是否打印及是否含有细胞分四组:含细胞打印植入组、含细胞非打印植入组、不含细胞打印植入组、不含细胞非打印植入组,每组支架制备9个样品。将四组支架分别植入36只8周龄SD大鼠臀后侧肌袋,左右随机,术后2,4,8周取材分别拍摄X线片,并对8周取材组织进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成骨分化情况。结果: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为BMSCs。水凝胶内部孔隙明显,细胞在孔隙内可自由伸展。含细胞打印组的支架膨胀率为(1 039.37±30.66)%,支架含水量为(91.21±0.26)%,与含细胞非打印组的支架膨胀率[(1 032.38±35.05)%]和支架含水量[(91.16±0.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体外培养3 d水凝胶内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体外培养1 d,各组吸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培养3 d时,含细胞打印组和含细胞非打印组吸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均高于单纯细胞对照组( P<0.05);培养7 d后,含细胞打印组吸光度值(2.72±0.17)高于含细胞非打印组(2.35±0.11)( P<0.05),且均高于单纯细胞对照组(1.95±0.12)( P<0.05)。体外培养7 d,含细胞打印组和含细胞非打印组的成骨分化相关基因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均高于单纯细胞对照组( P<0.05);体外培养14 d后,含细胞打印组的基因表达量[Osterix(1.650±0.095)、OCN(2.725±0.091)、Ⅰ型胶原(2.024±0.091)]均高于含细胞非打印组[Osterix(1.369±0.114)、OCN(2.174±0.198)、Ⅰ型胶原(1.617±0.082)]和单纯细胞对照组[Osterix(1.031±0.094)、OCN(1.116±0.092)、Ⅰ型胶原(0.736±0.140)]( P<0.05)。体内植入2周,各组X线片灰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体内植入4周和8周,含细胞打印植入组和含细胞非打印植入组X线片灰度值高于不含细胞打印植入组和不含细胞非打印植入组( P<0.01);体内植入8周,HE染色显示载细胞支架不同程度降解并且与细胞相互浸入,Masson染色可见不同程度的胶原生成。 结论:复合水凝胶支架可为BMSCs生长提供良好的三维环境,3D生物打印可促进BMSCs在水凝胶支架内增殖和成骨分化;负载BMSCs的生物支架在体内可缓慢降解,具有较好的异位成骨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载血卟啉单甲醚仿生纳米分子探针研制及其显像与声动力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制一种乳腺癌细胞膜(CCM)包被的载血卟啉单甲醚(HMME)仿生纳米分子探针,观察其体外靶向同源乳腺癌细胞的能力,并探讨其体外增强光声显像及声动力治疗(SDT)乳腺癌的效果。方法:通过化学裂解及反复冻融法提取乳腺癌4T1细胞膜,然后以双乳化法联合挤压法制备CCM包被的载HMME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仿生纳米粒作为分子探针(CHP-NPs)。检测纳米粒的基本表征;体外观察纳米粒对同源乳腺癌细胞的靶向能力及增强光声显像的效果;以单线态氧荧光探针(SOSG)验证纳米粒产生活性氧(ROS)的性能,并以CCK8细胞毒性实验评估其对乳腺癌细胞的SDT效果。结果:所制备的CHP-NPs大小均一,形态规则呈球形"核壳结构",粒径为(275.23±8.25)nm,表面电位为(-18.43±0.45)mV;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CHP-NPs能靶向同源4T1细胞;体外光声显像实验显示,纳米粒光声信号随其浓度的升高而增强;经SOSG探针检测,CHP-NPs在超声辐照下可产生ROS;单独CHP-NPs与4T1细胞共同孵育,不应用超声辐照时,对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其浓度为0.6 mg/ml时细胞存活率仍达95%;经超声辐照时,CCK8实验显示该CHP-NPs对乳腺癌细胞具有显著的SDT效果。结论:成功制备出乳腺癌细胞膜仿生纳米分子探针,该探针具有良好的靶向同源肿瘤的能力,并可显著增强肿瘤光声显像及SDT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互穿网络凝胶构建小鼠胰岛仿生微环境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制备甲基丙烯酰化明胶/丝胶(GelMA/SS)互穿网络水凝胶支架,构建胰岛(Islets)仿生微环境。方法:从6周龄美国癌症研究所(ICR)小鼠提取胰岛并经双硫腙染色鉴定。设置组织培养板(TCP)培养为对照组,单独GelMA以及不同质量比GelMA/SS(1∶1、1∶2、1∶4、1∶8)培养为实验组,分别记为G1S1、G1S2、G1S4和G1S8。扫描电镜下观察微观形态,流变学评价支架黏弹性,支架浸提液培养L929细胞评估生物相容性。钙黄绿素-乙酰甲氧基甲酯(AM)/碘化丙锭染色评价胰岛存活,活性氧(ROS)试剂盒评价拮抗ROS产生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量。两组数据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分离胰岛呈类圆形;水凝胶弹性随丝胶含量增加而下降,至GelMA/SS=1∶8时已不能成胶(G">G’);噻唑蓝(MTT)结果显示实验组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G1S4组显示出最高的细胞活力[(120.67±3.33)%]和显著拮抗ROS产生能力(5.18±0.48);活/死细胞染色显示实验组能够促进胰岛存活;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GSIS)结果显示在低糖刺激下G1S4具有最高的胰岛素分泌量[(7.73±0.52) μg/L],而高糖刺激下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395, P>0.05)。 结论:GelMA/SS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葡萄糖刺激响应能力,是构建仿生微环境,用于胰岛培养及移植的理想载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去细胞心内膜/弹力层微米颗粒为材料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以去细胞心内膜/弹力层微米颗粒为材料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并种植经诱导的CD34 +细胞初步观察内皮化效果。 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以新鲜猪心脏去细胞心内膜作为内层,猪主动脉弹力纤维微颗粒多孔支架为外层;分层仿生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提取骨髓间充质中的CD34 +细胞,诱导向内皮细胞分化,种植于支架内表面,1周后行苏木精-伊红(HE)和免疫荧光染色,扫面镜观察其内皮化效果。 结果:制备得到外径为4 mm,内径为3 mm,厚0.5 mm的管状多孔支架。支架外层孔径为25~100 μm,孔隙度为70%;内层种植经诱导的CD34 +细胞1周后,生物支架内皮样细胞覆盖率>90%。 结论:以去细胞心内膜/弹力层微米颗粒为材料构建的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种植经诱导的CD34 +细胞可以初步获得满意的内皮化效果,可以应用于下一步实验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的生物与化学合成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药中蕴含着许多高价值活性成分,如青蒿素、紫杉醇、长春碱以及长春新碱等,但是这些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在基原植物中含量较低,结构复杂,提取和分离难度较高.为了保护有限的中药资源,研究人员采用化学全合成策略,成功制备了许多结构高度复杂的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但是化学全合成面临苛刻的反应条件,冗长的合成路线及较低的收率等挑战.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许多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可以通过生物细胞工程制备,与化学全合成形成互补,为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的制备提供了新的策略.该文以β-榄香烯、青蒿素、丹参酮、长春新碱以及高三尖杉酯碱为例,简要梳理了代表性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研究进展.此外,还提出了生物合成与化学合成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包括化学酶法结构修饰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结合半合成量产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仿生合成助力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解析等,为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合成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负载姜黄素的工程化细胞膜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用于小鼠乳腺癌治疗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制备负载姜黄素(Cur)的工程化细胞膜仿生纳米颗粒(PD1-Cur@PLGA NPs),探讨其对小鼠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及潜在的肿瘤免疫调控作用.方法:构建过表达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工程化小鼠乳腺癌4T1-PD1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PD1表达率.提取4T1-PD1细胞膜,通过冰浴超声将其涂覆在负载Cur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颗粒(Cur@PLGA NPs)表面以制备PD1-Cur@PLGA NP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各纳米制剂的Cur负载;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分析各纳米制剂的粒径和形貌.将4T1细胞分为阴性对照(PLGA NPs和PD1-NVs)组、实验组(PD1-Cur@PLGA NPs组)、平行对照(Cur@PLGA NPs)组及阳性对照(Cur)组;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细胞凋亡水平.将4T1细胞移植瘤小鼠随机分为PBS组、PD1-NVs组及PD1-Cur@PLGA NPs组,进行体内治疗实验;治疗结束后,组织染色观察主要器官的病理变化,检测肿瘤增殖(Ki67)、凋亡(TUNEL)、CD4和CD8+T细胞的浸润和活性指标.结果:(1)4T1-PD1细胞系PD1表达率高达78%;(2)PD1-Cur@PLGA NPs呈类细胞壳核结构且粒径为100~200 nm;(3)PD1-Cur@PLGA NPs提高了Cur的生物相容性,且能有效诱导4T1细胞凋亡;(4)与对照组相比,PD1-Cur@PLGA NPs显著抑制了4T1乳腺癌的进展(P<0.01),且安全性高;肿瘤组织的Ki67阳性表达降低,细胞凋亡显著,CD4+和CD8+T细胞的浸润和活性增强.结论:PD1-Cur@PLGA NPs提高了Cur的生物相容性,并对小鼠乳腺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该组合制剂在体内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和潜在的抗肿瘤免疫调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仿生双模态肿瘤靶向纳米气泡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功能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制备仿生靶向纳米气泡IR780-红细胞膜@纳米气泡(IR780-RBCM@NBs),探讨其超声增强显影、逃避免疫监视和靶向肿瘤细胞的能力.材料与方法 从小鼠血液中提取 RBCM,通过改良薄膜水化法制备 IR780-RBCM@NBs,检测纳米气泡理化特性.使用体外自制装备检测纳米气泡超声增强显影能力,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纳米气泡保留RBCM表面CD47的特性,观察巨噬细胞吞噬纳米气泡情况及后者对不同肿瘤细胞的靶向探查能力.结果 新制备的IR780-RBCM@NBs混悬液外观为乳液状,粒径约为(522.4±58.6)nm,分散性良好,显微镜下呈大小均一的球形,在纳米气泡上可以探测到 IR-780,纳米气泡具有近红外荧光成像和超声增强显影的能力.在纳米气泡表面可探测到RBCM特异蛋白CD47,该纳米气泡具有优异的逃避免疫吞噬功能和高效靶向不同肿瘤细胞的能力.结论 新制备的仿生靶向纳米气泡IR780-RBCM@NBs性能良好,能逃避免疫吞噬并高效靶向探查肿瘤,为肿瘤的分子靶向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血小板膜仿生纳米靶向探针的制备及体外寻靶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制备血小板膜仿生纳米靶向探针(PLT-RAP@NPs),探讨其在体外的免疫逃逸、靶向和黏附能力,以及联合超声靶向微泡释放技术(UTMD)后的载药释放情况.方法 采用单乳化-溶剂挥发法合成纳米探针RAP@NPs,梯度离心-反复冻融法提取血小板膜囊泡,超声震荡法制备PLT-RAP@NPs,检测其粒径、表面电位及稳定性,观察其微观形态,计算其包封率和载药率,确定雷帕霉素(RAP)负载的最佳方案.DiI荧光染料分别标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DiI@PLGA组)和PLT@PLGA(PLT-DiI@PLGA组),用于模拟RAP@NPs、PLT-RAP@NPs进行体外寻靶实验的荧光强度检测;将其分别与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和内皮细胞共孵育2h,观察DiI@PLGA组与PLT-DiI@PLGA组橙红色荧光强度,分析各细胞对DiI@PLGA和PLT-DiI@PLGA的吞噬、摄取和黏附能力.细胞增殖-毒性实验观察不同浓度RAP(3.00 μg/ml、6.25 μg/ml、12.50 μg/ml、25.00 μg/ml、50.00 μg/ml、100.00 μg/ml)的游离RAP、RAP@NPs和PLT-RAP@NPs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体外药物控释实验观察PLT-RAP@NPs联合UTMD后载药释放效果.结果 本实验制备的PLT-RAP@NPs呈球形,大小均匀,表面覆盖薄膜,"核-壳"结构清晰,平均粒径(286.83±5.25)nm,平均表面电位-(15.60±5.04)mV.当100 mg PLGA负载3 mg RAP时,包封率为60.35%,载药率为2.18%.体外寻靶实验结果显示,巨噬细胞与纳米靶向探针共孵育2h后,DiI@PLGA组橙红色荧光强度约为PLT-DiI@PLGA组3倍;泡沫细胞与靶向纳米探针共孵育2h后,PLT-DiI@PLGA组橙红色荧光强度约为DiI@PLGA组4倍;内皮细胞与纳米靶向探针共孵育2h后,PLT-DiI@PLGA组橙红色荧光强度较DiI@PLGA组增强.细胞增殖-毒性实验结果显示,随着RAP浓度增高,游离RAP中细胞增殖活性下降,而RAP@NPs和PLT-RAP@NPs中细胞增殖活性变化较小.体外药物控释实验结果显示,RAP@NPs和PLT-RAP@NPs中RAP均缓慢释放,72 h积累药物释放量分别为42.12%和33.74%,联合UTMD后积累药物释放量分别提升至75.57%和67.54%.结论 成功制备PLT-RAP@NPs,其可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增强泡沫细胞摄取和提高内皮细胞黏附,从而实现免疫逃逸及靶向能力,联合UTMD可进行RAP靶向控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Lir@BSA-PMF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细胞功能验证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利用生物膜覆盖纳米粒子的"bottom-up"表面纳米工程化学技术合成牛血清白蛋白(BSA)负载利拉鲁肽(Lir)包裹血小板膜碎片(PMF)的纳米颗粒,并验证其细胞相容性以及抗氧化应激损伤的能力.方法 按照既往文献中的方法提取PMF;利用自组装法制备Lir@BSA纳米颗粒;通过共挤压的方式将 PMF包覆在 Lir@BSA纳米颗粒表面制备Lir@BSA-PMF.利用粒径、电位、透射电镜、粒径稳定性表征Lir@BSA-PMF颗粒的理化指标;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计算利拉鲁肽的包封率、负载率和累计释放率;进一步利用SDS-PAGE分析Lir@BSA-PMF仿生纳米载体上是否存在血小板膜完整的膜蛋白质结构;同时利用CCK-8 法验证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活性氧(ROS)实验探究了Lir@BSA-PMF仿生纳米载体对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最后通过细胞吞噬实验验证细胞对Lir@BSA-PMF仿生纳米载体的摄取效果.结果 制备的Lir@BSA-PMF的纳米粒子粒径可稳定在25 nm,形貌为球形,Zeta电位值为-25.5 mV.利拉鲁肽的包封率、负载率和累计释放率分别为 85.56%、7.96%和77.06%.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Lir@BSA-PMF仿生纳米载体上保留了血小板膜完整的膜蛋白质结构.CCK-8 法验证纳米材料无细胞毒性;ROS结果显示Lir@BSA-PMF纳米材料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性.细胞吞噬结果表明,细胞对Lir@BSA-PMF纳米颗粒的吞噬效果良好.结论 Lir@BSA-PMF复合纳米粒子合成成功,体外对细胞存活无影响,可被细胞摄取,并具有明显抗氧化损伤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