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染病患者首诊医疗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建立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病患者首诊医疗机构选择预测模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疗机构精准防治传染病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通州区某医联体覆盖区域内1 524例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将患者数据按照8∶2随机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首诊医疗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通过测试集中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模型预测效果.结果 1 524例患者中,有417例选择社区首诊.文化水平、医保类型、职业、相对距离、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是传染病患者选择首诊医疗机构的影响因素.测试集的AUC=0.851,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结论 通过建立传染病患者首诊医疗机构预测模型可用来预测患者流向,帮助区域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区域内传染病患者基层首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人用狂犬病疫苗研发与保护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安全的急性传染病.虽然狂犬病灭活疫苗能够有效预防狂犬病毒感染,但存在接种剂次多、成本高等缺点,亟需研发有效、价格适中的新型狂犬病疫苗.近年,病毒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佐剂疫苗和嵌合疫苗等新型狂犬病疫苗被研究用于防治狂犬病毒感染.现就新型狂犬病疫苗的研发情况、保护效果及其在预防狂犬病病毒感染等方面作一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霍乱诊疗方案(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 Vibrio cholerae)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霍乱弧菌产生的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CT)引起腹泻。典型病例以急性水样腹泻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出现脱水、电解质失衡、代谢性酸中毒,可迅速发展为循环衰竭,并导致死亡。霍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为进一步规范霍乱临床诊疗工作,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内胆管癌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内胆管癌是一种原发性肝癌。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在国内外呈明显上升趋势。因发病隐匿,侵袭性强,且缺乏有效治疗方法,肝内胆管癌预后极差。国家科技部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课题专家组基于国内外本领域研究获得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实践,特制订《肝内胆管癌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该共识针对肝内胆管癌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理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疾病分期、外科治疗、辅助治疗,以及其他局部、区域性和系统性治疗进行系统阐述,旨在规范、普及和提高对肝内胆管癌的诊断和多学科治疗水平,改善该病总体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梅毒研究现状及防治策略探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神经梅毒是梅毒最严重的临床类型之一。近年来我国文献报道的神经梅毒病例日益增多,但是其确切发病率不明,在神经梅毒的临床诊疗、发病机制和防控上仍存在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亟需解决。因此本文提出CARE-NS策略,即在神经梅毒的多学科联合综合临床管理(C)、减轻神经系统损伤及预防后遗症的发生(A)、临床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研究(R)、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研究(E)、新的诊断指标和诊断策略(N)、社会影响和成本效益分析(S)6个方面开展研究,为神经梅毒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传染病防治法》的完善建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显示出当前公共卫生法治体系的缺陷,应尽快修改完善《传染病防治法》:完善新发传染病防治的制度设计,确立新发传染病监测的风险预防原则,加强流行病学调查的法治保障;坚持疫情防控的多元协同,厘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充分发挥专家和公众的作用;改革疫情信息发布制度,解决法律冲突问题,优化信息直报制度和直报系统;遵循疫情防控中的比例原则,保障防疫措施的妥当性、必要性和均衡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OVID-19疫情期间儿科病房管理与防控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2019年12月以来,COVID-19疫情仍在持续,尤其在湖北省现阶段形势依然严峻。儿童感染例数并不少见,如何规范收治患儿,避免院内交叉感染,湖北省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和《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业专家总结目前工作经验,参考《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COVID-19防控方案》等法律法规文件及相关文献,重点就COVID-19疫情期间儿科病房管理、预防交叉感染、规范医务人员的卫生防护及消毒等方面提出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08-2017年山西省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山西省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情况,为制订防治措施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山西省2008-2017年"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布病监测数据,分析发病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结果:2008-2017年山西省共报告布病病例54 84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37/10万,年发病率波动在8.34/10万~23.53/10万,共报告1例死亡病例(2015年)。2014年报告发病率最高,为23.53/10万;2017年报告发病率最低,为8.34/10万。布病发病主要分布在晋北地区,大同市报告病例最多,为13 998例,占25.52%;朔州市的报告发病率最高,为49.68/10万。每年各月均有发病,发病高峰集中在3-7月份,占60.11%(32 966/54 845)。40~64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占64.73%(35 502/54 845)。农民病例数最多,占82.97%(45 504/54 845)。结论:山西省布病整体疫情较以往有所控制,局部地区疫情活跃,疫情波及范围和人群均有扩散。应深入开展对重点发病人群布病防护知识的宣传,提升高危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北京市西城区2014—2020年呼吸道感染病例11种病原体流行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和肺炎病例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的分布状况及变化规律,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市西城区三家哨点医院,采集门诊上感病例、肺炎病例及住院重症肺炎病例的呼吸道标本,用实时荧光PCR方法进行副流感病毒(PIV)、博卡病毒(HBoV)、鼻病毒(HRV)、冠状病毒(CoV)、流感病毒(Flu)、人偏肺病毒(HMPV)、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肠道病毒(EV)、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11种呼吸道病原的检测。结果:2014—2020年,共调查并检测4 941例呼吸道感染病例,总阳性率31.1%。总检出率排在前三位的病原分别是Flu9.2%(455/4 941)、MP5.0%(245/4 941)、PIV4.8%(238/4 941)。5~14岁年龄组检测阳性率最高,60岁以上年龄组阳性率最低。重症肺炎病例检出率排在前三位的病原分别是PIV6.6%(82/1 241)、Flu6.2%(77/1 241)和RSV5.2%(65/1 241)。8.21%病例为两种以上病原混合感染。结论:本研究通过长期系统监测,发现北京市西城区的急性呼吸道病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Flu、MP和PIV,并初步阐明了其流行季节、人群好发年龄等流行特征,为后续制订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咽拭子核酸检测转阴但粪便核酸检测仍阳性三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于2019年12月由武汉开始发展至全国各地,其防控工作是当前医务人员的首要任务。现报道3例NCP患者治疗后咽拭子病毒核酸转阴性,粪便核酸检测仍呈阳性。鉴于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高度同源、临床表现相似,参考SARS防治的经验,建议在诊治过程中重视粪便核酸检测情况。推荐粪便核酸检测结果作为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的参考,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消化道传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