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参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丹参是一种多年生植物,属于唇形科、丹参属,是一种遮荫草本植物.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和根茎在中国通常被称为丹参,作为广泛使用的传统中药有着近2000年悠久历史,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丹参的有效成分复杂,并且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丹参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水溶性的酚酸类以及脂溶性的丹参酮类化合物,该植物及其提取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抗纤维化、糖尿病肾病保护等药理作用.文章参阅近些年文献以及相关研究深入阐述丹参有效成分以及药理作用,以期为丹参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关于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机制的研究尚不完善,后续可从细胞、组织、分子生物学、代谢学等多学科、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明确丹参的有效成分及开展丹参有效成分机制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鹿茸多肽多功效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鹿茸作为传统名贵中药材,医用历史悠久,功效广泛,针对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滑精、宫冷不孕、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等症状均有良好疗效.研究发现鹿茸的多重功效与其最主要的活性成分鹿茸多肽密切相关.作为代表性动物源中药多肽,鹿茸多肽的相关研究揭示了鹿茸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不断为我们展现传统中药的现代奥秘.鹿茸多肽的提取方式需要保证活性和营养的最大保存,主要采用酶解法、溶液萃取法、CO2超临界提取法等.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性地归纳与总结了鹿茸多肽在人体多个系统中重要的治疗作用和保健价值,对鹿茸多肽修复神经、改善血管心肌、减轻肝细胞损伤、调节骨骼活动等多重功效进行重点介绍.为进一步挖掘开发动物药资源宝库提供理论参考,为源自动物药多肽创新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围术期中医适宜技术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问卷形式调查我国围术期中医适宜技术的实施现状。方法:2022年5月至6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微信平台将调查问卷向参与调查的麻醉医生发送,系统自动记录调查情况。结果:共6 230名麻醉医生参与问卷调查,有效问卷6 160份,有效率为98.88%。参与问卷调查的麻醉医生分布于全国16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来自三级医院的比率为32.59%,二级医院的比率为67.41%,围术期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率为9.8%。围术期中医适宜技术在三级医院应用率高于二级医院(9.51% vs. 6.31%, P<0.05),在中医医院应用率高于中西医结合医院和西医综合医院(26.15% vs. 7.26% vs. 2.49%, P<0.05)。在参与调查的省份中,广东省围术期中医适宜技术应用率最高(13.60%)。围术期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麻醉医生中非药物治疗应用率最高(59.0%),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率最高(47.4%),大部分(68.1%)的麻醉医生是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选取中医适宜技术。围术期应用中医适宜技术的麻醉医生认为中医适宜技术具有减少围术期恶心呕吐发生(66.8%)、减轻围术期疼痛(54.8%)、促进围术期胃肠功能恢复(49.8%)和减少围术期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发生(47.0%)等功效;围术期未应用中医适宜技术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缺少规范化的技术培训和相关指南(87.11%)、缺乏相关收费项目(58.30%)、操作者的技术水平(46.20%)、外科医生不支持(43.40%)、病人不配合操作(27.10%)。 结论:目前我国围术期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率普遍较低,且不同省份、不同级别医院应用率差异较大。应该多渠道扩大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不断优化中医适宜技术的实施方案及指南,加强围术期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清咽滴丸质量研究和抗病毒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清咽滴丸具有疏风清热、解毒利咽的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咽炎、咽痛和咽干,是治疗咽喉类疾病的常用中成药。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进入后疫情时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及其症状的常态化用药成为新的趋势,因此挖掘和开发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清咽滴丸药材组方、物质基础及前期研究发现其具有抗病毒的应用潜力,主要从清咽滴丸质量研究和抗病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探讨其二次开发的研究方向,为传统中药的老药新用提供思路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医科"背景下艺术教育现状分析与教学路径思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以西部某医学院校为例,分析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调查研究医学生对艺术教育融入医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针对医学院校艺术教育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艺术教育应从"动、思、悟、情"四个维度融入"新医科"教育改革大格局。具体即为发挥艺术教育功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创新动能、职业动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意识;提高学生对时代、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爱自己、爱病人的真情。在传统医学专业教育框架内,将艺术类选修课和"新医科"有效衔接,建构合理的艺术课程体系;优化艺术教育课程内容与考核评价指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突出医学生培养全过程的艺术实践导向,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切实落实艺术教育四个维度的功用,打破课程体系壁垒,发挥艺术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专业性、系统性和功能化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天心穴位考析及理论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小天心位于手掌根,大小鱼际交接之凹陷中,操作多用揉、掐、捣、掐揉的方法,具有清热利尿、镇惊安神、明目、通经络、发汗解肌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惊风、夜啼、小便赤涩、黄疸和斜视、视物不明等病症。本文通过查阅整理古今文献,对小天心的定位、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同时从传统与现代医学2个方面探究穴位机理,以期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该穴位,为小天心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理论研究来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中美中药传播和交流史实回顾:17世纪至1848年3个典型历史事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7世纪后欧洲海外贸易及传教士的频繁交流至1848年淘金华工入美完整带去中医药,为中美中药的传播和交流的早期阶段。通过对此阶段3个典型历史事件:茶叶的传播、贸易和引种,第一版美国药典及收载的中药和制剂,西洋参的发现和贸易的梳理,初步探求早期中美中药传播和交流的基本史实。以此为鉴,为发展在公众健康等领域友好合作的中美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容纳外来和外传中药;构建适宜于中药传播和交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研发展的和谐大环境;在全球化背景下,使具有宝贵药用价值和养生功效的传统药物造福更多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益生菌与肠道疾病防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益生菌指在足量条件下能对宿主产生确切有益健康功效的微生物。在肠道疾病防治中,传统益生菌如乳杆菌属( 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 Bifidobacteria)、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经过长期的研究已被证实安全、有效,但使用二代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工具鉴定出的新型益生菌的具体作用和机制亟待阐明。本文重点回顾脆弱拟杆菌( Bacteroides fragilis)、嗜黏蛋白阿克曼菌( Akkermansia muciniphila)、普氏栖粪杆菌(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3种新型益生菌与肠道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其通过改善肠道炎症,维护肠黏膜屏障结构和功能完整,抑制肠道肿瘤的进程,辅助诊断,以及预测疗效等多种作用促进肠道疾病的防治。虽然现阶段仍面临安全性、准确性和可利用性的挑战,但相关研究与转化的不断改进将使新型益生菌更好地服务于肠道疾病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陈芥菜卤文献考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陈芥菜卤为传统中药中独特的发酵类液体入药,其前身为齑水,至明代陈芥菜卤的名称才逐渐确立。经考证发现古代芥菜的主要基原植物为十字花科芸苔族芸苔属芥菜(原变种) Brassica juncea(L.)Czern. et Coss. var. juncea,而陈芥菜卤所用芥菜的基原主要为十字花科芸苔族芸苔属芥菜的栽培变种(雪里蕻) Brssica juncea var. multiceps Tsen et Lee,属于芥菜叶芥类分蘗芥。陈芥菜卤味辛、咸,性寒,归肺经,具有清热化痰,定嗽排脓的功效,主要用于肺痈的治疗,还可用于肺痿、喉癣、喘胀、咳嗽、吐脓血、面肿等病症。其用法包括:直接服用(或温服)、用热豆浆冲服、加入饭菜中食用、兑入汤药中冲服、用鱼腥草捣汁兑服等。陈芥菜卤之道地产地应为浙江嘉兴地区,尤以嘉善天凝镇天宁寺所藏出名,常州天宁寺是为讹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江户时代食物本草之兴起:以《阅甫食物本草》为中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食物除作日常饮食之用外,还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药用功效。通过在知识层面引入中国传统本草学体系对日本食物进行系统阐述,一系列食物本草书籍在江户时代得以出版。其中,名古屋玄医所撰《阅甫食物本草》是江户时代食物本草的先驱之作。全书分上、下2卷,共收食物本草290种,卷上为167种植物药(分谷、菜、水草、菌、果、草部),卷下为123种动物药(分鱼、介、禽、兽部)。名古屋玄医作为医家,在日本率先将食物与临床治疗相联系,在具体分类和论述上多从疾病治疗出发,故该书虽具有本草学特征,但其博物学属性并不突出,其内容体现出江户时代早期食物本草书籍的撰写风格和医用倾向。对《阅甫食物本草》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此时期以医家为代表的学者群体对食物本草的编撰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