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急诊创伤后患者自发性低体温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的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该模型对急诊创伤后患者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该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创伤患者152例,根据其发生自发性低体温情况分为低温组(发生低体温,62例)和对照组(未发生低体温,90例)。采用修正版Glasgow评分(GCS)评估患者创伤程度;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创伤类别、现场状态、评估项目等资料,并进行凝血功能检查,通过单因素分析进行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并用Hosmer-Lemeshow对模型拟合度进行验证;采用ROC曲线检验模型预测效果。同时抽取2020年60例急诊创伤患者对模型做进一步应用效果验证。结果:建模时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为41.79%,验证时为41.67%。低温组与对照组相比,创伤程度、就诊时体位、入院时衣物潮湿、转运时采取保暖措施、院前输液、修正GCS评分及凝血酶原时间(P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最终创伤程度(X1)、就诊时体位(X2)、转运时采取保暖措施(X4)及修正GCS评分(X6)进入预测模型:Y=23.56-1.04X1+1.26X2-0.72X4-0.57X6。Hosmer-Lemeshow检验 P值为0.134,ROC曲线的约登指数0.61作为预测的临界值,测得ROC曲线下面积为0.876,敏感度为81.6%,特异性为79.8%。模型实际应用时预测的总准确率为83.33%。 结论:基于Logistic回归构建的自发性低体温预测模型效果良好,可用于低体温风险急诊创伤后患者的临床筛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手术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手术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我院收治的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81例为对象,手术期发生低体温16例为观察组,未发生低体温65例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手术期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血糖、白蛋白、血红蛋白、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中出血量、麻醉方式、手术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年龄(≥60岁)[10例(62.50%)vs. 22例(33.85%)]、术中低温(<21 ℃)[11例(68.75%)vs. 26例(40.00%)]、冲洗液温度(<36 ℃)[11例(68.75%)vs. 27例(41.54%)]、输液量(>1 500 ml) [10例(62.50%)vs. 22例(33.85%)]、麻醉时间>3 h[11例(68.75%)vs. 25例(38.46%)]、保暖干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95%CI):5.136(1.341~2.406)]、术中低温环境[OR(95%CI):2.652(1.131~2.728)]、冲洗液温度[OR(95%CI):5.472(1.291~1.952)]、输液量[OR(95%CI):5.821(1.334~2.163)]、麻醉时间[OR(95%CI):4.931(1.457~2.692)]、保暖干预[OR(95%CI):5.064(1.395~2.504)]是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手术期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术中低温环境、冲洗液温度、输液量、麻醉时间、是否及时保暖干预是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手术期间低体温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术中低温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构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THA)术中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19 年1 月至2022 年5月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252 例老年患者的资料,分析发生低温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及验证该模型的临床适用性.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室温度、术中输液、手术出血是老年THA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的AUC为 0.888(95%CI:0.849~0.928),一致性结果与理想的预测能力较为接近,临床决策曲线显示阈值在0.15~0.95 时,临床可获益.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模型能够准确预测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术中低体温,可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右美托咪定联合复合保温措施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老年患者应激、低温性寒战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复合保温措施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术后老年患者应激、低温性寒战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 2021 年 7 月至 2022 年 6 月行TURP的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 60 例,按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两组患者均予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复合麻醉及常规被服保温措施,观察组加用术中加温、充气式加温系统复合保温措施.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开始后 30 min、术毕、术后 2h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颈内静脉血氧分压(PjvO2)、颈内静脉血氧含量(CjvO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低体温及术后 2h内低温性寒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 24h血清皮质醇(Cor)、肾上腺素(A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 48h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 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16.67%(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复合保温措施可降低TURP术后老年患者应激及低温性寒战的发生率,改善脑氧代谢,减少术后早期认识功能障碍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术前联合加温对腹部大手术患者体温及苏醒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术前联合加温护理策略对腹部大手术患者体温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宁波市第二医院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部大手术患者60例,根据在术前准备室采取不同加温策略随机分为2组:加温毯复合输液加温组(联合组)和常规棉被加温组(常规组),各30例.2组患者在术前准备室停留时间至少30 min.记录和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液体总出入量、术中各时间点体温变化及苏醒期相关不良事件.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总的出入量、麻醉拔管时间、引流量和躁动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T0时体温相比较,无显著差异;与T0时体温比较,常规组患者T2-T6时体温明显降低,联合组患者T1-T2时体温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T1时体温比较,常规组患者T2-T6时体温明显降低,联合组患者T3-T6时体温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联合组相比较,常规组患者T1-T6时间点体温明显降低,术中低体温和苏醒期寒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行术前联合加温护理策略,可显著预防腹部大手术患者低体温的发生,提高苏醒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保温护理对胃癌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低温及苏醒延迟发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保温护理对胃癌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低温及苏醒延迟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胃癌手术患者80例,依据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常规护理联合保温护理组(保温护理组),每组40例.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复苏时间、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出室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中应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保温护理组患者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复苏时间、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出室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护理组(P<0. 05),低温、苏醒延迟、寒战、躁动发生率[0、2. 5% (1/40)、10. 0% (4/40)、10. 0% (4/40)]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10. 0% (4/40)、15. 0% (6/40)、32. 5% (13/40)、40. 0% (16/40)](P<0. 05),CRP、AD、NE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 05).结论 保温护理能够有效降低胃癌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低温及苏醒延迟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便携式野战静脉输液自动加热控温装置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设计适用于战场寒冷环境的便携式静脉输液自动加热控温装置,改善寒冷战场输液条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分析战场环境的特殊需求,针对野外战场电能供应不稳定,选定可快速充电的电池供能方式;根据战场机动性要求,确定体积小、重量轻、佩戴方便、操作简单等要求;根据战场环境恶劣多变,确定加热响应速度快、可自动控温、具有高温断电保护和声光报警等功能要求.以嵌入式微控制器LPC1788为核心,用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出口处药液温度,运用脉宽调制技术实现加热功率的连续动态调整,形成闭环反馈,使药出口处药液温度迅速达到并平稳保持在目标值.结果 整套装置重量约为200 g,体积约为300 cm3.在环境温度15℃,输液滴速80 gtt/min条件下,可在通电后4 min内将出口处药液加热到34℃.结论 该自动加热控温装置结构设计合理、小巧便携、加热响应快、运行安全可靠,特别适用于战时战场低温环境输液时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保温温度对胃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指标和苏醒时间及脑电双频指数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保温温度干预措施对胃癌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指标和苏醒时间及全身麻醉脑电双频指数(BIS)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接受择期胃癌手术治疗的113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低温组(35例)、高温组(40例)、综合组(38例).3组采用37℃等体温输液联合不同温度保温毯(低温组37℃、高温组45℃、综合组先45℃1h后调至37℃).比较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相关手术指标、不同时点的鼻咽部温度、麻醉结果、苏醒时间、BIS恢复情况及围术期应激反应指标变化.结果 3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诱导后60 min、120 min及手术结束时高温组、综合组患者鼻咽部温度明显高于低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停药时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患者苏醒时间、停药至BIS≥80所用时间、清醒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及麻醉后监测治疗室滞留时间均明显短于低温组、高温组[(17±6) min比(24±8)、(22±8) min,(18 ±6) min比(28 ±8)、(26±8)min,(46±7)min比(80±11)、(77±11) min,(24 ±7) min比(38±8)、(37±8) min,(50±11)min比(83±14)、(81±14) min],而BIS≥80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明显高于低温组、高温组[(1.21±0.28) mg/L比(0.88±0.36)、(0.92±0.34)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且术后综合组低于低温组、高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37℃等体温输液联合先45℃后37℃保温毯综合干预不但可以有效缓解胃癌手术者的应激反应,而且可以缩短全身麻醉后苏醒时间,促进BIS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自体血分离量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大血管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不同自体血分离量对经历深低温停循环的急性主动脉夹层大血管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2015年9月至2018年5月诊断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并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主动脉根部替换(Bentall)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术(孙氏手术)治疗的2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自体血分离量将患者分为A组(< 15 ml/kg,94例)、B组(15 ~ 20ml/kg,91例)、C组(>20 ml/kg,85例).收集患者手术前后实验室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指标.计算术中输液量、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统计术中及术后患者悬浮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的输注总量.结果 与A组相比,B组和C组术中出血量、输红细胞例数、输血浆的例数及量、洗涤红细胞量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B组和C组较A组术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缩短,术后输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的例数明显减少,输血小板的量也明显减少[(33±6)、(33±6)s比(36±6)s,58.2% (53/91)、63.5% (54/85)比72.3% (68/94),22.0% (20/91)、24.7%(21/85)比37.2% (35/94),27.5% (25/91)、39.4% (25/85)比41.5%(39/94),1(1,1)、1(1,1)U比1(1,2)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与C组术后凝血功能、异体血输注量及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5 ~ 20 ml/kg的自体血分离量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可起到血液保护作用,> 20 ml/kg的自体血分离量在血液保护方面作用与15 ~ 20 ml/kg相当,未见明显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头孢尼西钠输液中聚合物含量的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考察头孢尼西钠在不同溶媒中,在光照和不同温度下随时间变化其聚合物含量的变化.方法:头孢尼西钠溶解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后,分别置于室内光照、避光以及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并在放置后的不同时间点取样测定输液中的聚合物.结果:室内光照对聚合物含量的变化影响较小,温度对聚合物含量的变化影响较大,头孢尼西钠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较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稳定.结论:头孢尼西钠调配宜选择在低温条件下操作,调配后应尽快使用,建议从配置到输液结束不超过2h.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