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下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观察 1 例超声引导下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对1 名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自体PRP神经水分离注射治疗,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电生理及影像学指标,评价PRP注射治疗对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疗效.结果 经系统注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肌电图指标均明显好转,且追踪 3 个月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超声引导下PRP注射治疗改善了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中的神经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低剂量西达本胺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低剂量(0.1 mg/kg)西达本胺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作用及机制。方法:①应用C57BL/6J小鼠建立ITP被动模型,灌胃给予0、0.01、0.1、0.5、5.0 mg/kg西达本胺,观察治疗前后ITP小鼠模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②应用C57BL/6J小鼠建立ITP主动模型,灌胃给予0.1 mg/kg西达本胺,观察治疗前后ITP小鼠模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4周后处死小鼠,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中CD4 +CD25 +Foxp3 +自然调节性T细胞(nTreg)比例并应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外周血IL-6水平。③分离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低剂量西达本胺共培养72 h后检测nTreg细胞比例;免疫磁珠法分离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以及CD4 +CD25 -效应T细胞,将二者以1∶4比例混合共培养,加入低剂量西达本胺干预,检测Treg细胞对效应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结果:①低剂量西达本胺可明显提高ITP被动模型鼠外周血血小板水平。②低剂量西达本胺可显著提高ITP动物模型外周血血小板水平,降低出血相关死亡率。③低剂量西达本胺可显著提高ITP动物模型脾细胞中nTreg比例、降低血清IL-6水平。④低剂量西达本胺可显著提高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体系中nTreg细胞比例、增强Treg细胞对效应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低剂量西达本胺可促进nTreg生成、增强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降低IL-6水平,促进免疫耐受,对ITP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对全弓置换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自体血小板分离(APP)回输对全弓置换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拟行全弓置换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9~34 kg/m 2,ASA分级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20):APP回输组(A组)、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组(N组)和单纯自体血回收回输组(C组)。A组于手术开始前完成APP,浓缩红细胞根据术中情况及时回输,贫血小板血浆和富血小板血浆待鱼精蛋白中和后回输;N组在手术开始前完成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放出的全血待鱼精蛋白中和后回输;C组在术中单纯行自体血回收及洗涤红细胞回输,A组和N组均行自体血回收。分别于麻醉诱导后10 min(T 1)、体外循环后5 min(T 2)、手术结束即刻(T 3)、术后24和48 h(T 4,5)时采集颈内静脉血及尿液,测定红细胞压积(Hct)、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2(TIMP-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的浓度,计算[TIMP-2]×[IGFBP-7]。于术前、术后当天、术后1、2和3 d时测定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尿素、尿酸和胱抑素C浓度。记录术中异体血制品输入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血液透析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A组和N组术后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和A组异体血小板输注量减少,N组T 2时Hct降低,N组和A组T 3和T 4时fHb降低,A组术后当天、术后1 d时Scr降低,术后当天、术后2和3 d时胱抑素C降低( P<0.05);与N组比较,A组术后异体血小板输注量减少,T 3~5时NGAL和TIMP-2浓度、T 3,4时IGFBP-7浓度和[TIMP-2]×[IGFBP-7]、术后当天、术后1 d时Scr、术后当天、术后2和3 d时胱抑素C浓度降低( P<0.05)。 结论:APP回输减轻全弓置换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的效果优于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rrPDGF-BB基因修饰的自体BMSCs促进大鼠股骨牵张成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转染重组大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rrPDGF-BB)基因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于牵张成骨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选取48只幼年SD大鼠培养出48瓶BMSCs,其中24瓶使用慢病毒转染rrPDGF-BB基因;同时随机选取雄性成年SD大鼠72只,制作大鼠右侧股骨牵张成骨模型,将大鼠平均分为3组,分别在各组牵张间隙注射PBS(空白对照组)、未干预的BMSCs(阴性对照组)和转染rrPDGF-BB基因的大鼠BMSCs(实验组),随后用影像学和组织学染色方法等评价该实验结果。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培养的大鼠BMSCs长势良好,第3代BMSCs低表达CD34(0.1%)和CD45(2.8%)、高表达CD29(95.1%),和文献描述的BMSCs表型一致;转染基因后,发现绿色荧光的表达随着转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证实转染成功;制作大鼠股骨牵张成骨模型后,经过14 d牵张,所有大鼠达到预期牵张距离;在2、4、8周不同时间点观察,股骨标本大体观察,实验组牵张间隙可见连续性骨痂,硬度、颜色接近正常骨组织,牵张间隙活动度较差,低于空白对照组;X线片提示,实验组牵张间隙新生骨痂更多,骨髓腔较对照组提前再通;Micro-CT检查提示,实验组愈合较好,离断端已连接,矢状面可见骨髓腔再通;标本Micro-CT参数表明,实验组骨小梁厚度(0.297±0.005)mm、骨小梁数量(1.663±0.032)mm、骨体积分数(59.832±2.187)%和骨密度(0.586±0.014)g/cm 3最大,实验组骨小梁分离度(0.399±0.051)mm最小,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VEGF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实验组较空白对照组更早、更多形成血管及软骨细胞。8周时实验组镜下可见新生骨痂连接成片,骨髓腔有再通趋势,腔内可见大量红细胞。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注射rrPDGF-BB基因转染的BMSCs可能促进大鼠牵张区新骨的形成,缩短新生骨痂的矿化时间,促进牵张成骨区域新生骨的成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宫腔灌注自体PBMCs结合低分子肝素助孕治疗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宫腔灌注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结合低分子肝素助孕治疗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在移植前48 h进行宫腔灌注自体PBMCs,移植日始结合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3 200 IU,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并观察妊娠结局。结果:9例患者在宫腔灌注自体PBMCs后,发现宫内膜厚度增加,其中6例宫内膜形态较前有改善;移植后7例患者临床妊娠,1例患者生化妊娠,1例患者未妊娠;7例临床妊娠中有1例患者为宫内外复合妊娠(已进行患侧输卵管妊娠手术),另有2例患者在妊娠第7~8周B超提示胚胎停育;9例患者中4例反复种植失败患者有3例临床妊娠。目前本组患者中2例已活产,另3例正常持续妊娠中,9例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出血、血小板减少和过敏反应等不良事件。结论:宫腔灌注人自体PBMCs结合低分子肝素有益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提高,可改善部分宫腔粘连分离术后患者的助孕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胎盘植入性疾病管理流程改进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管理流程的改进在胎盘植入性疾病(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 disorders,PAS)中的作用和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到2022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分娩并最终诊断为PAS伴前置胎盘的164例孕妇资料,根据改进时间分为改进前组(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 n=96,包括双胎妊娠1例)和改进后组(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 n=68,均为单胎妊娠)。改进措施包括:将计划终止妊娠孕周由改进前的34~36周,推迟至37周;改进前以妊娠期贮存式自体备血为主,改进后增加了自体血回收技术的使用;腹壁切口改进前为下腹正中纵切口,改进后为原手术切口;子宫切口改进前为避开胎盘位置,改进后为根据术前超声PAS分级和术中情况,可选用子宫下段切口穿过胎盘;子宫下段和膀胱界面的分离时机改进前是在完成胎儿娩出和止血带或沙氏钳临时阻断血流后,改进后是在胎儿娩出前。采用 t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统计学方法,比较2组母儿结局。 结果:与改进前组比较,改进后<37周的分娩率显著下降[83.3%(80/96)与69.1%(47/68), χ 2=4.60, P=0.038],择期、亚急诊和急诊手术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36, P=0.834),术中采用前次手术腹壁切口的比例显著增加[74.0%(71/96)与91.1%(64/68), χ 2=11.11, P=0.001],采用下腹纵切口和子宫体部切口的比例显著减少[84.3%((81/96)与 57.3%(39/68), χ 2=14.81, P<0.001;83.3%(80/96)与61.8%(42/68), χ 2=9.72, P=0.003]。总的异体红细胞、血小板等其他成分输血率、出院前血红蛋白水平、子宫次全切除率、膀胱损伤、血栓事件、产妇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非计划二次手术率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改进后均下降[24.7%(24/97)与11.8%(8/68), χ 2=4.31, P=0.038;4.1%(4/97)与0.0%(0/68), χ 2=58.06, P<0.00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均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PAS孕妇采用延迟计划分娩孕周至37周后、结合个体化剖宫产手术、改变自体血获取方法等一系列改进措施后,新生儿早产或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比例明显减少,但没有增加母体并发症和急诊手术风险,母体脏器损伤、非计划二次手术、再次入院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处于低水平,因此此改进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对转移性骨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探索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从患者肿瘤组织中提取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经体外扩增联合高剂量白细胞介素2(IL-2)回输对转移性骨肉瘤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19年12月1日至2021年6月20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12例病理诊断为骨肉瘤的受试者。所有患者在接受标准化疗后进展出现转移,并且多线治疗失败。从转移病灶活检取得新鲜肿瘤组织,经体外提取并扩增生产TILs,达到临床治疗量后(10 9~10 11),回输给患者。自体TILs输注后立即给予高剂量IL-2(100 000~200 000 U/kg)。观察患者不良事件和生存情况。 结果:1例患者自体TILs制造失败,11例患者采用单次输注自体TILs治疗,男10例,女1例,中位年龄19.9岁(12~33岁)。其中6例采用TILs细胞剂量达1.0×10 10以上。11例患者随访1~13个月,耐受良好。报告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发热(10/11)、便秘(3/11)和血谷氨酰转移酶(GGT)增高(3/11)。发热发生率高主要是注射IL-2所致。所有患者经过清除淋巴细胞方案后均经历了淋巴细胞计数的短暂下降和白细胞的减少。4级血液学毒性包括淋巴细胞增多(8/11)、中性粒细胞减少(2/11)和血小板减少(1/11)。未观察到神经毒性。在11例可评价患者中,获得的最佳反应为9例疾病稳定(SD),2例疾病进展(PD)。疾病控制率为9/11,SD中位持续时间>4个月。其中1例SD患者的缓解期超过6个月,肿瘤体积最大缩小超过20%。值得注意的是,受试者9治疗后持续SD状态6个月以上。 结论:进展期骨肉瘤患者肿瘤组织中可分离出具有体外扩增能力的TILs,通过体外扩增并回输的TILs具有一定的抗骨肉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分离-回输术用于胸腰椎板切除术患者血液保护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自体富血小板血浆(aPRP)分离-回输术用于胸腰椎板切除术患者血液保护的价值。方法:择期胸腰三节段椎板切除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9~3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 n=30):常规血液保护组(C组)和aPRP血液保护组(aPRP组)。C组采用氨甲环酸+自体血回收-回输术;aPRP组采用aPRP分离-回输术+氨甲环酸+自体血回收-回输术。记录异体血输注量、异体血免除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于术前1 d (T 0)、出血500 ml(T 1)、术毕(T 2)、术后24和48 h(T 3,4)时采集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6和IL-10浓度;记录低氧血症发生情况和术后24 h切口引流量。 结果:与C组比较,aPRP组异体红细胞及血浆的输注量和术后24 h切口引流量明显降低( P<0.05),异体红细胞及血浆的免除率明显升高(30% vs 47%、10% vs 60%, P<0.05);T 2-4时血浆IL-6和IL-10浓度降低( P<0.05),PACU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27% vs 10%, P<0.05)。 结论:aPRP分离-回输术对胸腰三节段椎板切除术患者常规血液保护,具有明显的改良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分离技术应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分离技术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前瞻性纳入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外科拟行择期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60例患者,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52.0±8.4)岁(范围:35~6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实验组在麻醉诱导后全身肝素化前进行自体血小板分离,对照组不进行血小板分离操作。记录术前、术后1 h、术后24 h的血栓弹力图、血常规、凝血功能、围手术期液体输入量、异体输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纤维蛋白原使用量等。两组数据的比较采用 t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 2检验,不同时间血小板及凝血指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量为0、1~2、3~4、>4单位的患者分别为6、11、1、12例和14、8、6、2例( Z=-2.516, P=0.012),纤维蛋白原输注量为0、1、2单位的患者分别为19、2、9例和26、2、2例( Z=-2.190, P=0.029)。两组患者入院期间输血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 732±1 275)元比(1 176±941)元, t=-1.570, P=0.125]。 结论:体外循环下瓣膜手术中使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分离技术可减少异体输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P-选择素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ATAAD)患者P-选择素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以探讨其肺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拟在CPB和深低温停循环下行主动脉弓人工血管替换和象鼻支架植入术的ATAAD患者48例,年龄24~6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4例):对照组(C组)和血小板分离组(P组)。P组患者于全身麻醉后进行急性血小板分离,采集富血小板血浆并于CPB结束后回输;C组输入等量6%羟乙基淀粉130/0.4。所有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 1)、CPB开始前(T 2)、CPB结束后30 min(T 3)和术后6 h(T 4)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PaO 2/FiO 2和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difference,P (A-a)O 2),同时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P-选择素和炎性因子(IL-6、IL-8、TNF-α)浓度、血小板计数及白细胞计数。 结果:与T 1时比较:P组T 2时血浆P-选择素、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均减少,P (A-a)O 2升高( P<0.05);T 3时PaO 2/FiO 2、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减少,P (A-a)O 2、P-选择素、IL-6、IL-8和TNF-α升高( P<0.05);T 4时PaO 2/FiO 2、血小板计数减少,P (A-a)O 2、P-选择素、IL-6、IL-8和TNF-α升高( P<0.05)。与T 1时比较,C组T 2~T 4时PaO 2/FiO 2、血小板计数减少,P (A-a)O 2、P-选择素、IL-6、IL-8和TNF-α升高,T 4时白细胞计数升高( P<0.05)。与C组比较,P组T 2~T 4时PaO 2/FiO 2升高,P (A-a)O 2、P-选择素、IL-6、IL-8、TNF-α、白细胞计数降低,T 2、T 3时血小板计数减少( P<0.05)。 结论: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可降低ATAAD患者术中P-选择素及IL-6、IL-8、TNF-α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具有肺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