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昼夜心房快速起搏对犬心房颤动诱发及自主神经重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昼夜不同时间对犬行右心房快速起搏(RAP)观察其对心房颤动(房颤)诱发情况及自主神经重构的影响。方法:18只杂种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白天起搏组(D组)、夜间起搏组(N组)和对照组(C组),各6只。其中,D组起搏时间为6:00至18:00,N组为18:00至次晨6:00,C组为装入起搏器不起博。所有犬饲养8周后测定其心率变异性(HRV)、各部位不应期(ERP)及房颤诱发情况,同时测定血清及心房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乙酰胆碱(ACh)水平,心房组织中交感神经(TH)和副交感神经(ChAT)的表达情况,以观察昼夜心房刺激对炎性因子及神经重构的影响。结果:8周后,D组和N组HRV各参数除低频(LF/HF)外均显著高于C组,且D组亦明显高于N组,而C组中HRV各参数与基线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D组各部位ERP均显著低于N组,ERP离散度(dERP)则高于N组[(27.33±5.16)ms对(17.67±6.86)ms, P<0.05];与C组比较,N组各部位ERP均较低且dERP较高[(17.67±6.86)ms对(9.50±3.27)ms, P<0.05]。D组的房颤诱发率显著高于N组和C组[(70.37%±18.14%)对(46.30%±19.14%),(11.11%±0.99%),均 P<0.05]。与N组和C组比较,D组犬RAP可明显升高ChAT、TNF-α和IL-6,降低TH和ACh水平。 结论:长期间断白天心房RAP较夜间RAP更易诱发犬心房电重构和神经重构,进而促进房颤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起源于额盖的局灶性癫痫发作的临床、电生理及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总结额盖癫痫的临床、电生理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2 月至 2022年12 月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功能神经科收治的5 例额盖起源的局灶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4 例行立体定向EEG(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术,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电生理特征及头颅影像学表现.结果 5 例患者发病年龄2~17 岁,病程1~20 年,均每天发作,夜间多发,发作持续不足 30 s,意识恢复迅速.3 例表现为过度运动Ⅰ或Ⅱ型,均有以躯干为轴左右翻转的成分,其中 2 例有发笑,1 例有恐惧表情;另外 2 例表现为对称性强直,均累及面部.1 例有难以描述的先兆.2 例有自主神经症状.5 例患者EEG间歇期放电均以额区为著,仅2 例有定侧价值,4 例发作期以全导低波幅快节律(LVFA)起始,1 例以病灶侧低频节律性尖慢复合波起始.4 例进行了SEEG,发作期均以额盖及其邻近电极为著LVFA起始,均迅速传导至岛及岛盖、额叶内侧面等脑区.4 例头颅MRI有阳性改变,2 例为皮质发育不良可能,1 例为结节性硬化,1 例为软化灶改变.4例患者均进行了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术,发作均减少.结论 额盖癫痫主要表现为伴躯干为轴左右翻转成分的过度运动或对称性强直发作,可伴情感症状或面肌强直,先兆及自主神经症状少见.EEG定侧价值有限,SEEG提示岛及岛盖、额叶内侧面早期受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应用与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脑卒中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排名第二死亡原因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等特点[1].偏瘫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上肢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屈肌痉挛、手指伸展无力,手掌不易打开和操纵物体困难.下肢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伸肌痉挛、踝背伸无力、足下垂、行走低效或不安全,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因此,促进脑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是指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周围的神经或者肌肉,诱发肌肉节律性收缩,从而改善或恢复运动功能.NMES 是一种侧重于引起肌肉收缩训练的物理治疗方法.功能性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其中一种常用的作用于神经肌肉的电刺激,其目的主要是通过预定的电脉冲序列,从而诱发肌肉运动,来完成规定的任务.FES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运动功能,已成为偏瘫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2].脑卒中偏瘫康复强调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活动[3].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ontralaterally Controlled Functional Electric Stim-ulation,CCFES)是一种创新的功能性电刺激疗法,加强了患者的主动运动意识,主要通过采集健侧手运动时的肌电信号,产生一定的电流强度,来控制刺激患侧手时所需要的电刺激强度,刺激患侧相同部位做类似运动.CCFES 主要由 Knutson[4]于2007年提出,通过采集来自健侧肢体运动时的控制信号,反馈的引导FES装置,从而调节对患侧肢体的电刺激强度,刺激患侧肢体相同部位,使其产生与健侧肢体类似运动.本文旨在对CCFES的装置、原理、优势以及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展望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癫痫发作脑电信号的相位幅度调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脑电图是癫痫诊治中一种最为重要的工具,而大数据量的脑电记录给人工分析带来困难,计算机分类则可减轻此负担.从相位幅度调制角度研究癫痫脑电低频节律相位与高频节律幅度间的耦合关系,利用归一化后的调制指数(MI)来量化各频段间的耦合强度.基于波恩癫痫发作间期和发作期脑电的200个样本数据集,提出依据高低频节律范围对MI图进行分区,再利用分区后的耦合系数对不同状态下的脑电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发作期Gamma节律与Delta(2~4 Hz)节律的MI值(0.009 9±0.009 6)相比发作间期(0.003 6±0.008 7)显著增加(P<0.01).Gamma节律与Theta(4 ~8 Hz)节律的发作期MI值(0.008 7 ±0.006 2)相比发作间期(0.001 4±0.003 2)也有显著增加(P<0.01);Theta-Beta节律间耦合强度在发作期(0.002 2 ±0.001 3)与发作间期(0.000 5±0.000 7)也存在显著差异.利用支持向量机在五折交叉验证下,波恩癫痫脑电数据MI特征对发作期和间期数据分类准确率达到97%;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同样得到一致结果.所提出方法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对临床视频脑电图分析的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自主神经调节、血管舒张功能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调节及血管舒张功能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 220例高血压患者,其中非勺型高血压110例、勺型高血压110例.测定两者自主神经调节功能[24h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h内每5分时段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ANN)、24h内全部窦性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24h内相邻R-R间期相差>50 ms的心搏次数占所有总心搏次数的百分比(PNNS0)、高频功率谱(HF)、低频功率谱(LF)、极低频谱(VLF)、LF/HF],评价血管内皮功能[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MD)].采用I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因素.结果 非勺型高血压患者较勺型高血压患者年龄增加,SDNN、SDANN下降,FMD值升高(P均<0.05).年龄(OR=1.023,95% CI:1.002 ~1.043,P<0.05)、SDANN(OR=1.990,95% CI:1.983 ~1.996,P<0.05)为非勺型高血压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自主神经调节影响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SDANN是影响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的独立因素.血管舒张功能影响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但不是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孤独症儿童脑电节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涉及多种神经系统的复杂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以及刻板行为.脑电图(EEG)测量与皮层突触活动相关的神经电生理变化,对检查者无损伤,已被证明是检测神经疾病的有力工具.为深入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应用于ASD患者康复的作用,本文招募32名ASD被试,其中16名ASD患者作为实验组,16名ASD患者作为对照组,用频率为1 Hz的rTMS调控实验组,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取额叶、顶叶、左颞叶、右颢叶、枕叶五个脑区的节律,用非参数估计中的Welch法计算四个频段的相对功率及额叶内通道之间的相干性,并分析所有ASD被试干预前后静息态脑电特征值的变化.统计实验组干预前后的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计算并比较干预前后各项指标得分.结果显示经过rTMS干预之后,ASD患者右颞叶和顶叶δ频段的相对功率普遍降低,额叶通道之间的相干性降低.此研究表明rTMS能够改善ASD患者的注意力、执行能力、语言能力,减少刻板行为和过激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脑疲劳的Delta-Gamma相位幅值耦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脑疲劳是大脑长期处于精神高度集中后机体无法专心高效率完成任务的一种状态,极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但至今都没有简便有效的检测方法,而近期研究发现,低频与高频之间的相位幅值耦合(PAC)可能与相关脑认知活动的信息交流整合有关,可为脑疲劳检测提供新信息.对疲劳前后低频delta节律和高频gamma节律采用相位幅值耦合方法进行研究,使用Neuroscan 64导脑电仪采集脑电并用配对t检验对14名被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全脑区90%以上的delta相位共同调制多个脑区的gamma幅值,其中对前额叶区、顶枕叶区、顶叶区的耦合作用在脑疲劳后发生显著性下降,而对额叶区的耦合作用则显著上升.研究表明,delta-gamma相位幅值耦合值能很好地预测脑疲劳引起的宏观行为表现变化能力,为脑疲劳的检测提供新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体外膈肌起搏在膈肌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呼吸肌是呼吸动力,其中膈肌是最重要的呼吸肌. 安静状态下,膈肌移动增加1 cm,贡献肺通气量约350 ml,占静息呼吸肺活量的75%~80%,但其耗氧量较低,占所有呼吸肌群消耗氧量的20%[1]. 膈肌属于骨骼肌,但与肢体骨骼肌不同,其发生废用性萎缩的速率是其它骨骼肌的8倍[2]. 膈肌功能障碍是指气管内压的改变小于 11 cmH2 O ( 1 cmH2 O =0.098 kPa) ,包括膈肌无力(膈肌产生压力的能力部分丧失)和膈肌瘫痪(膈肌功能完全丧失). 如果单侧膈肌瘫痪,早期常无明显呼吸困难的症状,但随着病程发展常可见劳力性呼吸困难和运动能力受限[3]. 如果是双侧膈肌瘫痪和严重的膈肌无力,则可表现为较严重的呼吸困难或反复发生呼吸功能衰竭,或者出现呼吸机脱机困难[4]. 目前临床针对膈肌训练的方法中,传统呼吸康复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呼吸训练器等都是间接刺激呼吸肌,无法针对性刺激膈肌,而且完全依从者仅占10. 87%[5]. 膈肌起搏( diaphragm pacing)是一种被动式呼吸肌锻炼方法,通过低频电脉冲刺激膈神经引起膈肌持续而有节律地收缩,构成近似生理模式的呼吸运动[6] ,分为植入式膈肌起搏器(implanted diaphragm pacemaker,IDP)和体外膈肌起搏器(external diaphragm pacemaker,EDP),而EDP由于操作简便,无痛无创,患者依从性高,已在临床推广. 本文将结合膈肌解剖生理、膈肌起搏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逐一进行阐述,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8年觉醒睡眠研究进展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地球自转引起白昼和黑夜.在进化过程中,高等动物形成了与外界环境合拍的24h生物节律,即觉醒睡眠生物节律.觉醒时机体能有效对外界环境感知,确保学习记忆、决策、运动等各项功能的进行;睡眠时机体对周围环境知觉和反应可逆性减弱.通过脑/肌电图的检测将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睡眠和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NREM睡眠时脑电表现出同步化的低频delta振荡,肌电减弱;而REM睡眠则脑电呈现特征性的theta高频振荡,肌电进一步减弱[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AR模型的过速型室性心律失常的短时心率变异性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基于短时(5 min)心率变异信号的频域分析,探究过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和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的发生机理及有效预测方法.方法:以78名患者体内心脏复律除颤器记录的VT/VF事件发生前5 min的RR间期序列(作为VT/VF样本组)和来自同一患者的正常窦性节律(作为正常对照组)构成的样本对为分析序列,对分析序列预处理后,基于AR模型方法计算其功率谱,提取相应的频谱能量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序列相比较,VT/VF样本组的功率谱总功率、甚低频功率、低频功率、高频功率及低频功率峰值显著降低,统计检验概率分别为P<0.003、P<0.003、P<0.002、P<0.005、P<0.002.结论:研究表明VT/VF发生前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说明其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受损和失衡,频谱能量特征的改变或许是VT/VF发生的某种生理预兆,对于短时预报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