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0~3岁婴幼儿托育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了解重庆市0~3岁婴幼儿托育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健全和完善0~3岁婴幼儿托育政策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对重庆市0~3岁婴幼儿家庭托育需求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全面分析托育需求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了 11 727个0~3岁婴幼儿家庭,有托育需求占53.4%,已入托月龄主要在24~36月龄,生均月托育费用为2 351.8元,主要在民办托育机构;未入托家庭的托育需求表现为入托月龄在24~36月龄,可接受月托育费用均值为1 607.4元,倾向公办托育机构.多分类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身份(父亲 OR=0.594,95%CI:0.522~0.676)、年龄(OR=1.012,95%CI:1.002~1.021)、城乡(城市 OR=1.670,95%CI:1.490~1.871)、教育程度(大学及以下学历OR=0.682,95%CI:0.499~0.931)、职业(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者OR=0.814,95%CI,0.665~0.996)、家庭人均月收入(<4 000 元 OR=0.857,95%CI:0.737~0.995)、家庭共同生活人数(OR=0.915,95%CI:0.874~0.957)、0~3 岁婴幼儿月龄(<24 月龄 OR=0.806,95%CI:0.714~0.908)是重庆市 0~3岁婴幼儿托育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重庆市托育需求尚未被满足,应呼吁家庭优化父母在育儿照护中的责任分工;政府应加强祖辈照护技能培训,提高家庭照护能力,多途径增加普惠托育供给,降低托育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2020年)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康复医学以改善患者的功能为主导,可以有效减轻或避免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1]。康复服务能力的提升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康复服务供给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仍是制约我国康复医疗发展的主要矛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国内外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模式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总额预算制能有计划地将医疗费用控制在预算范围内,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医保基金结算方式。本研究以英国英格兰地区及我国台湾地区和福建省三明市的医保总额预算模式为例,介绍了总额预算相关管理形式、考量因素和测算方法等。英国英格兰地区从医疗服务的"需求侧"出发,以加权人口数为测算基础,将需求和成本因素测纳入测算,对医疗服务进行分类测算,参与预算的人员包括全科医生、管理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等。我国台湾地区和三明市均从医疗服务的"供给侧"出发,以上一年度医疗服务结算金额为测算基础,其中,台湾地区将非协商因素、协商因素和付费者意愿等纳入测算,对医疗机构进行分类测算,参与预算的人员主要为医院代表、参保人员代表和专家学者等;三明市将参保人数、民众就医需求和物价变动等因素纳入测算,对城镇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进行分类测算,参与预算的人员主要为医保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代表。总体来看,英格兰地区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的测算过程较精细,参与预算的各方代表较多。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的测算指导框架和测算过程有待进一步完善,且相关信息公开程度及参与人员代表性还需提升,建议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总额预算指导框架;从需求角度出发,发展第三方专业测算机构;推动测算过程公开化,优化参与人员构成,以期提升我国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的科学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居家老年人养老服务供给、需求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居家老年人养老服务供给、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研究对江苏地区1 480名居家老年人进行调研。结果: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均分为(4.53±0.68)分,三个维度有显著差异,其中,生活照料服务需求均分为(4.48±0.77)分;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均分为(4.57±0.68)分;精神慰藉服务需求均分为(4.55±0.74)分。文化程度、和谁一起住是影响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三个维度的主要因素,自理能力还是影响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和精神慰藉服务需求的因素。结论:居家老年人普遍期待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导致可获得性困境,政府和社会需要在满足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优质化的养老服务,不断完善和优化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利用全血红细胞指数鉴别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于基因突变或缺失所致红细胞珠蛋白生成障碍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体内缺铁引起的贫血。两者的实验室表现均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但治疗方案完全不同,单从血常规结果上不易将二者鉴别。利用红细胞指数建立公式或模型鉴别诊断二者,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预防重度贫血的发生,可为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阐述利用红细胞指数鉴别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互联网+"的"点-线-面-体"专科护理生态圈构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方案的出台,预示互联网对护理工作的渗入从可能变为必须,因此专科护理建设提出变革的迫切需求。本文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从"点-线-面-体"4个层面系统论述专科护理生态圈的构建,阐述各级医院在此生态圈中如何找准定位,聚焦适合自身的护理学科建设方向,关注"互联网+"带来的新风险,以促进专科护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公共卫生风险治理视角下医院传染病防控政策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我国医院传染病防控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为优化医院传染病防控政策制定,提升传染病公共卫生风险治理能力提供参考。方法:以"医院""传染病""公共卫生""风险管理"等为关键词,在国务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检索2017年10月至2023年12月印发的医院传染病防控相关政策文件。基于传染病公共卫生风险治理角度,从政策工具(供给型、需求型、环境型)、政策客体(内部客体包括医院、医务工作者,外部客体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风险管理生命周期(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管理效果评价)3个维度,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共纳入98份医院传染病防控相关政策,总计获得539条编码,其中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分别有134、179和226条,针对医院、医务工作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分别有239、25、24、26和225条,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阶段分别有117、34、326和62条。三维交叉分析发现,风险识别阶段多通过环境型政策工具强化医院(29/117)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责任(23/117);风险评估阶段采用的主要是针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需求型政策工具(6/34);风险控制阶段利用3类政策工具对各政策客体均提出了要求;风险管理效果评价阶段主要是以环境型政策工具规范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主体责任(33/62),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工作者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均无体现。结论:我国的医院传染病防控政策中,各类政策工具及风险管理各阶段的政策设计运用均存在差异,政策客体的责任分工尚需优化。政策制定者应合理运用政策工具,从公共卫生治理的角度强化对传染病风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政策覆盖,明确各类政策客体的责任分工,提高医院的传染病公共卫生风险治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监管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2003年至2021年我国国家层面医疗卫生行业监管政策的演变,探讨不同阶段政策工具使用特点和规律,为政策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医疗""监管"和"卫生""监管"为关键词,在国务院政策文件库中检索2003年至2021年中央政府层面发布的医疗卫生行业监管相关政策文件。基于"制定主体-执行主体-政策工具"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政策工具分析方法分析政策文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36份政策文件。根据时间进展来看,2003年至2008年,共发文27份,制定主体以国务院为主(77.78%,21/27),主要的执行主体为政府(100.00%,27/27),使用政策工具191种,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的构成比分别为21.46%(41/191)、30.37%(58/191)和48.17%(92/191)。2009年至2017年,共发文48份,制定主体仍以国务院为主(93.75%,45/48),执行主体仍以政府为主(100.00%,48/48),但机构(25.00%,12/48),行业组织(43.75%,21/48)和社会(37.50%,18/48)的占比有所提高,使用政策工具500种,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的构成比分别为17.40%(87/500)、32.00%(160/500)和50.60%(253/500)。2018年至2021年,共发文161份,制定主体以多部门为主(38.51%,62/161),国务院的发文占比降至22.36%(36/161),157份(97.52%)的执行主体为政府,使用政策工具1 140种,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占比分别为18.42%(210/1 140)、34.74%(396/1 140)和46.84%(534/1 140)。结论:2003年至2021年,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监管领域政策的发文数量呈上升趋势,制定主体和执行主体呈现多样化,但不同类型的政策工具的使用存在不均衡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医养结合机构失能老人服务供需匹配问卷的研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编制医养结合机构失能老人服务供需匹配问卷。方法:于2019年4—5月,在文献研究、半结构访谈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拟定问卷初稿,通过德尔菲法对14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根据专家函询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最终版问卷。计算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系数。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3%和1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2。第2轮函询中,维度及条目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638和0.407 ( P<0.001),变异系数均<20%。最终确立的医养结合机构失能老人服务供需匹配问卷包括5个维度,30个条目。 结论:医养结合机构失能老人服务供需匹配问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较好,内容全面,可作为有利的调查工具进行失能老人服务供需匹配研究,为制订医养结合照护服务供给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精准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行动者网络理论借鉴了系统科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理论,为研究技术-社会二元观点提供了新视角。作者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以技术-社会的视角,分析了精准医疗服务体系运行的构成主体及其关系,研究了该行动者网络的转译过程。分析显示,影响精准医疗服务体系运行的主体有医院、患者、政府、科研机构、技术型企业、高等院校,即精准医疗服务的供给者、需求者、管理者、筹资者以及技术支持者。其中,82.72%(335/405)的临床医生认为医院是影响精准医疗服务体系运行的核心行动者;71.60%(290/405)的临床医生认为开展医务工作者培训是当前医院的工作重点,即为该行动者网络的强制通行点。通过开展培训,可提高医疗工作者及医院的精准医疗服务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