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体门静脉血冲洗供肝在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自体门静脉血冲洗供肝在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5对行原位肝移植供者和受者的临床病理资料;35例供者,男31例,女4例;年龄为(48±9)岁;35例受者,男25例,女10例;年龄为(47±9)岁。35例受者中,16例采用自体门静脉血冲洗供肝,设为门静脉组;19例采用白蛋白冲洗供肝,设为白蛋白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1)手术情况。门静脉组和白蛋白组受者无肝期时间、开放后5 min内动脉血Ca 2+浓度分别为(52±12)min、(0.99±0.10)mmol/L和(64±12)min、(1.05±0.07)mmol/L,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94,2.22, P<0.05);开放后5 min内平均动脉压、开放后5 min内动脉血K +浓度、开放后5 min内动脉血pH值分别为(70±24)mmHg(1 mmHg=0.133 kPa)、(4.7±1.3)mmol/L、7.27±0.06和(71±28)mmHg、(4.6±1.1)mmol/L、7.30±0.07,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14,0.30,1.22, P>0.05)。(2)术后情况。门静脉组和白蛋白组受者发生再灌注后综合征、严重再灌注后综合征(心脏停搏)、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分别为6、0、2例和8、1、1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7天总胆红素分别为(90±52)μmol/L和(166±112)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6, P<0.05);术后第7天国际标准化比值、术后7 d内丙氨酸转氨酶最高值、术后7 d内天冬氨酸转氨酶最高值分别为2.1±2.0、(1 952±2 813)IU/L、(3 944±6 673)IU/L和1.8±0.6、(1 023±1 014)IU/L、(2 005±2 910)IU/L,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66,1.23,1.08, P>0.05)。门静脉组和白蛋白组受者发生肝动脉并发症、胆道并发症分别为1、2例和0、4例,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门静脉组和白蛋白组受者围手术期分别死亡3例和2例。(3)随访情况。35例受者中,30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534(28~776)d。随访期间,门静脉组受者中,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2例死亡,1例经对症治疗后恢复良好。白蛋白组受者中,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死亡,4例经对症治疗后恢复良好。截至随访日期,门静脉组11例受者和白蛋白组16例受者均恢复良好。 结论:肝移植术中应用自体门静脉血冲洗供肝可以缩短无肝期时间,不增加再灌注后综合征、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例肝胆管结石术后并发严重肠瘘患者应用伤口护理技术联合处置方案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伤口护理技术联合处置方案在肝胆管结石术后并发严重肠瘘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分析护理难点;根据肠瘘情况运用伤口护理技术联合处理方案:多重清创技术、新型敷料皮肤保护技术、双套管持续冲洗引流、改良式冲洗负压封闭引流及伤口拉合技术,结合全身性治疗及护理干预。结果:该患者伤口处理12 d肠瘘治愈,24 d伤口感染控制,历时43 d伤口愈合,患者出院。结论:肝胆管结石术后并发严重肠瘘时,应用伤口护理技术联合处置方案,为肠瘘及伤口的愈合提供了新的处理思维和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486例供者来源感染病原体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总结供者血培养及供肝灌注液培养的微生物特点,为预防供者来源性感染提供治疗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86例供肝血培养及478例供肝灌注液细菌培养结果及相关临床资料,按照是否通过供肝获取过程中采用不破膈肌及术中切除胆囊并通过胆囊管顺行冲洗胆汁等改进措施,分为供肝处理改进措施前(2018年8月1日至2018年11月26日,59例供者,44瓶血培养标本,118瓶灌注液培养标本)及改进措施后(2018年11月27日至2020年12月31日,427例供者,986瓶血培养标本、838瓶灌注液标本)两个阶段。分别统计分析两个阶段肝移植供者血标本、供肝灌注液标本培养结果,总结并分析供肝维护期间及获取供肝时的感染预防措施。结果:分析486例潜在供者血培养及478例供肝灌注液培养结果显示:改进措施前、后血培养感染发生率为4.5%及4.3%( χ2=0.008; P=0.927),而灌注液感染发生率为56.8%及46.2%( χ2=4.569; P=0.031);改进措施前灌注液培养的病原体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改进措施后灌注液培养的主要病原体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 结论:器官捐献前,对潜在供者进行感染筛查、预防以及在供肝获取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减少供者来源感染,可有效降低受者感染死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纯化工艺、特征图谱及其对重金属铅解毒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优选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的纯化条件,建立其特征图谱,并评价其对重金属铅解毒作用,以期为土茯苓解铅毒作用方面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数据基础及参考.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并以此作为评价指标,考察6种不同色谱填料对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纯化性能,筛选最佳纯化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纯化后总黄酮的特征图谱;并以重金属铅致小鼠慢性毒性为动物模型,以铅含量、生化指标及组织形态学检测结果为指标,评价纯化后总黄酮解铅毒的活性.结果 土茯苓乙酸乙酯部位总黄酮最佳纯化工艺为选用微孔树脂(MCI)填料,25%乙醇水溶液为上样溶剂冲洗3倍柱体积(VB),60%乙醇水溶液为洗脱溶剂洗脱3 VB,总黄酮含量78.0%.建立了总黄酮高效液相色谱(HPLC)特征图谱,指认了 5个特征共有峰.与模型组对比,总黄酮组小鼠采食量增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血尿素氮(BUN)水平趋于正常,小鼠血液、肝脏和肾脏铅含量显著降低;病理切片结果显示,总黄酮对于铅诱导的肝、肾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 土茯苓总黄酮纯化工艺具有结果稳定、操作方便、含量较高特点.总黄酮特征图谱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纯化后的总黄酮对重金属铅具有显著解毒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土茯苓解铅毒的药效物质基础阐明提供参考,并为研发解铅毒新药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胰腺钩突切除在联合静脉切除端端吻合胰体尾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胰腺钩突切除在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端端吻合胰体尾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8例)和吉林国文医院(3例)共同收治的11例行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端端吻合胰体尾切除术胰颈体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术中行血管切除重建时,先切除胰腺钩突以降低吻合张力,再切除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后行端端吻合.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术后恢复情况.(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4)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影像学检查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肿瘤复发转移情况、术后吻合静脉通畅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5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肿瘤无复发转移生存曲线和总体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时间.结果 (1)术中情况:11例患者切除胰腺钩突,顺利完成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端端吻合的胰体尾切除术.8例患者因胰腺肿瘤累及肝总动脉,施行联合腹腔干切除的胰体尾切除+Appleby术,其中2例患者因胃缺血联合行全胃切除术;2例患者行胰体尾切除术;1例患者因胃远端血供障碍行胰体尾切除+远端胃切除术.1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5.8±1.1)h,术中出血量为800 mL(200~2 500 mL).(2)术后恢复情况:11例患者术后无C级胰瘘;4例发生B级胰瘘,其中2例予留置胰腺创面引流管时间>3周后痊愈,1例凶胰瘘合并感染予持续冲洗后痊愈,1例因胰瘘伴发热再次行腹腔穿刺引流后痊愈.该4例患者中有1例合并C级胃排空障碍予保守治疗后痊愈,其余3例无其他术后并发症;5例患者诊断为生化漏,其中有1例术后出现食管空肠吻合口瘘行引流后痊愈.1例行CT检查发现肝S2段、S3段及S4b段缺血改变,肝功能在术后2周恢复正常,远期出现肝S2段、S3段萎缩.11例患者无术后死亡,无二次手术.11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22±5)d.(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11例患者的肿瘤均位于胰颈体部,最大径为(4.8±1.7)cm.11例患者中,10例为胰腺中或低分化导管腺癌,1例为间变性癌.11例患者切除的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长度为(2.6±0.8)cm.11例患者中,7例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存在不同程度的肿瘤浸润,4例为炎性粘连,未见肿瘤浸润.(4)随访和生存情况:11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3.0~37.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7个月.随访期间,8例患者因肿瘤复发和(或)转移死亡,3例生存;肿瘤无复发转移生存时间和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9.0个月(3.0~37.6个月)和24.6个月(3.0~37.6个月).1例患者在术后半年复查时发现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吻合口狭窄及周边静脉曲张,余患者在肿瘤局部复发和(或)死亡前均未观察到吻合静脉异常及静脉血栓.结论 联合胰腺钩突切除未增加术后胰瘘发生风险,并能够有效降低胰体尾切除术中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的吻合张力,实现较长静脉切除后端端吻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诊治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70岁,已婚,因"双膝关节酸痛3年余,加重6个月"入住我院骨科. 既往有"重症肌无力"病史10年,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药物. 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双膝骨关节炎;重症肌无力",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左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关节松解术". 术后第6天,患者突发下腹痛,以右下腹为明显,伴有发热,体温最高39℃,无恶心、呕吐、呕血、黑便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偶有便秘,无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不适.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查体无特殊,腹平,腹肌紧张,右下腹压痛明显,反跳痛(+),左下腹压痛,轻反跳痛. 请我科会诊后转入我科. 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39×109/L,血小板计数186.9× 109/L,血红蛋白112.3 g/L;凝血功能、生化等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 腹部彩超: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肠壁节段性增厚,蠕动差;右下腹超声所见考虑阑尾炎待排. 腹部立卧位片:双侧膈下见线状透亮影;腹腔肠管见少量气体影及较多肠内容物,肠管未见扩张及液气平面,腹部未见明显结石影,双侧腰大肌及腹脂线影清晰(图1). 术前拟诊断急性阑尾炎并穿孔. 急诊送入手术室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腹腔镜探查. 患者取仰卧位,头低足高,右侧抬高,常规皮肤消毒、铺巾. 脐上方约0.5 cm处做1.2 cm纵切口,穿刺气腹针建立CO2气腹,压力维持在12 mmHg,穿刺10 mm Trocar,置入10 mm 30度腹腔镜,探查见盆腔、双侧髂窝、右侧结肠旁沟、肝肾隐窝有大量褐色粪水样积液,乙状结肠冗长、肿胀,乙状结肠近端可见一直径约2.5 cm的肿物,肿物表面浆膜光滑,颜色苍白,质硬,活动度差,乙状结肠远端距离肿物约2 cm处可见穿孔,穿孔直径约1.5 cm,穿孔周围肠壁菲薄,可见粪便由穿孔处溢出(图2). 阑尾位于盲肠内侧位,长约5 cm,直径约0.8 cm,表面充血水肿,与周围有少许粘连(图3). 直视下分别于左下腹、左中腹、右下腹穿刺5 mm Trocar作为主、辅操作孔. 吸尽盆腹腔积液及乙状结肠穿孔处粪便,分离松解腹腔粘连. 予以间断全层缝合乙状结肠穿孔,并浆肌层包埋. 向左侧推开右下腹回肠,弹簧钳提拉阑尾,超声刀凝断阑尾中段系膜,分离阑尾系膜至根部. 一次性可吸收线圈套扎阑尾根部两圈牢固,距套扎处0.5 cm处剪开阑尾,未见明显粪石,超声刀完全凝断阑尾并切除,标本置入标本袋取出送检. 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腹腔,至冲洗液清亮,吸尽盆腹腔液体,留置盆腔引流管1根. 撤除腹腔镜器械,经右侧腹直肌脐水平下约2 cm处做2 cm圆形切口,切开此处腹壁各层,作为造瘘口. 将距回盲部约15 cm一段回肠自造口处拉出腹腔外,作回肠双腔造瘘,将肠壁浆肌层与皮下、皮肤间断缝合一周,观察造口处肠管血供正常. 再次置入腹腔镜,观察回肠无扭转. 检查手术创面无活动出血、肠瘘,清点手术器械、辅料无误,缝合切口,并用无菌敷料覆盖,结束手术. 手术顺利,手术时间约120 min. 术后予以抗感染、抑酸、雾化、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提示:(阑尾)慢性阑尾炎,急性浆膜炎. 术后第8天全腹增强CT示:右下腹造瘘术后改变,右下腹-盆腔引流管留置,腹腔未见明显积液. 术后第10天,拔除盆腔引流管. 术后第12天出院. 3个月后患者返院复查全腹CT、肠镜等检查结果未见异常,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回肠造瘘还纳术,手术顺利. 术后予以抗感染、抑酸、雾化、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术后7d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注射用奥美拉唑钠与20种常用中药注射剂配伍稳定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与20种临床常用中药注射剂配伍后的稳定性,为临床合理使用奥美拉唑钠提供依据.方法 在解放军兰州总医院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PIVAS)水平层流台按照医嘱配制好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成品输液,分别与20种中药注射剂成品输液等比例混合,在0~6 h内观察混合液的外观性状,检测其pH和不溶性微粒数.结果 奥美拉唑钠与银杏达莫、银杏叶提取物、舒肝宁、红花黄色素、灯盏花素、丹参川芎嗪、丹参多酚酸盐配伍后颜色显著改变;奥美拉唑钠与20种中药注射剂配伍后pH显著降低,不溶性微粒含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 临床使用奥美拉唑钠时应该避免与中药注射剂配伍使用,序贯使用需要冲洗输液管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移植胆道吻合前发现供肝肝吸虫病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 男,56岁.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于 2017年7月19日收治入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东部医院,拟行肝移植术治疗.患者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B级,脾大.供肝来自30岁同血型心脏死亡男性供者.肝移植手术采用快速供肝切取技术,取肝时见供肝呈红褐色,质地柔软,表面光滑,边缘锐利.剪开胆囊底部和胆总管,使用0℃器官冷藏保存液反复低压冲洗胆道并修剪胆总管(均未见寄生虫).肝移植胆管吻合前切除供肝胆囊,再次修剪供肝胆总管时见疑似寄生虫团块自供肝胆总管溢出,置于盛有0.9%氯化钠溶液的弯盘内见团块可疑舒展;后用取石钳于胆管内取出寄生虫4条,0.9%氯化钠溶液反复加压冲洗、吸引,再冲出寄生虫2条,共计7条;之后,行胆管吻合(胆总管对胆总管),肝门静脉灌注8 min后开始分泌胆汁,色金黄,量可.术后将寄生虫虫体用75%乙醇溶液固定,送至宁波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与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李惠利东部医院检验科行寄生虫学检查,均考虑为肝吸虫成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脏细胞外基质水凝胶的制备及表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研究表明,肝脏细胞外基质水凝胶可促进肝脏特异性细胞的行为更加接近体内的状态,可增强肝细胞的活性及功能,促进内皮细胞的血管化和胆管上皮细胞的胆管化,但对于肝脏基质胶本身性质的研究较少.目的:采用温和去细胞技术制备肝脏细胞外基质水凝胶,并对水凝胶进行初步表征.方法:取新鲜冰冻的猪肝组织切片,常温下放入去离子水中搅拌4次;移入预热到37℃的0.02%胰酶/0.05%EDTA溶液中,37℃搅拌1h,去离子水清洗肝片,放入3%Triton X-100溶液中搅拌1.5 h;去离子水冲洗肝片,放入4%脱氧胆酸钠溶液中搅拌1.5 h;过量去离子水冲洗肝片,获得去细胞肝脏支架;将肝脏支架移入0.1%过氧乙酸溶液中搅拌2.0-3.0h,置入1×PBS溶液中搅拌15 min、去离子水中搅拌浸泡2次、1×PBS冲洗15 min;再通过冻于、液氮研磨、消化成肝脏基质溶液,经过后续的配平,多肽分子自组装成肝脏细胞外基质水凝胶.检测肝脏细胞外基质水凝胶的脱细胞程度、DNA含量、组成成分、浊度动力学及微观结构.结果 与结论:①采用温和脱细胞技术得到了脱细胞肝脏支架,而且脱细胞较完全;②脱细胞肝脏支架的DNA含量较正常肝脏组织明显下降(P<0.001);③肝脏细胞外基质水凝胶前体溶液保留了许多猪肝细胞外基质成分,比如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糖安聚糖及其前体等;④浊度动力学实验显示,随着肝脏细胞外基质凝胶质量浓度的增大,平台期的吸光度值升高;⑤扫描电镜显示,肝脏细胞外基质水凝胶呈现纤维网状多孔结构,纳米级细胞外基质纤维互相交错,并且随着肝脏细胞外基质水凝胶质量浓度的增加,纤维密度相对增加,直径无变化;⑥结果表明,采用温和去细胞技术制备的肝脏细胞外基质水凝胶,具有三维立体网络结构,为细胞的黏附、生长提供了结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机器人辅助救治严重地震伤骨盆骨折患者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例资料患者,男,56岁,因"地震中重物砸压30分,当地医院救治20小时"于2019年6月18日晚转入我院. 患者被倒塌的墙体砸中,约半小时后救出,入当地医院时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出现烦躁,诉胸闷,急诊 CT 检查主要提示骨盆骨折,在积极输液、输血的救治过程中,患者一般情况逐渐变差,伤后15小时,经5 g连线,多学科视频会诊,行双侧胸腔置闭式引流管,经由直升机转运我院继续救治.患者在当地医院已输注ARh(+)红细胞悬液34u,血浆2400 ml,血小板2治疗量,冷沉淀20治疗量,晶体及胶体7200 ml. 入我院时体温不升,升压药维持血压,心率98次/分,114/82mmHg,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立即组织多学科会诊,制定检查及诊疗策略,完成 CT 初步检查,入院当晚先行血管造影:①肝右动脉多发点状造影剂外溢及假性动脉瘤;②右侧腹壁下动脉、右侧臀上动脉分支、右侧臀下动脉分支(供应会阴部区域血管)、左侧臀下动脉分支(供应会阴部区域血管)均见点状造影剂外溢;并分别进行栓塞. 再由肝胆外科急诊实施"剖腹探查+肝破裂修补术+腹腔冲洗置管引流术术",术中见腹腔内、后腹膜、膀胱周围间隙及盆腔积血及血凝块共约3500 ml. 患者膀胱内压由术前50 cmH2 O降低到术后12 cmH2 O,患者已知部位大出血得以初步控制. 入院诊断:地震伤:①失血性休克;②胸腹部闭合伤;③多发血管损伤;④骨盆骨折:双侧耻骨上下支、右侧髂骨、右侧髋臼前份、骶骨右侧、右侧髂前下棘骨折及腹膜后血肿;⑤左桡骨远端及左尺骨茎突骨折;⑥阴囊血肿;⑦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