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可接受性理论的ICU机械通气患者沟通障碍因素的现象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从患者和医护人员两个视角探讨导致ICU患者在机械通气期间沟通障碍的因素,并运用可接受性理论识别通过干预可改善的障碍因素。方法:2022年7—8月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法,运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烟台市毓磺顶医院综合ICU 11例机械通气患者和8名医护人员进行访谈,了解机械通气患者沟通障碍的因素。对患者的访谈选在脱机后,结合参与式观察。借助Nvivo12.0 Plus软件,采用Colaizzi现象学7步分析法归纳主题,运用可接受性理论识别通过干预可改善的障碍因素。结果:11例患者年龄18~66岁,机械通气时长9.5~312.3 h。8名医护人员年龄26~54岁,ICU工作年限2~30年。共提炼出主题14个。患者方面:抵触情绪,信息表达困难,性格内敛,沟通工具使用不便,紧急救治冲突,否定自身沟通能力,思维迟钝;医护人员方面:抵触情绪,认知负荷及时间成本高,人性化沟通策略缺乏,培训欠佳,其他优先工作事宜,丧失有效沟通的信心,对沟通重要性的认知度不高。结论:可改善的ICU机械通气患者沟通障碍因素较多,建议国内加快对高科技、个性化替代交流工具的研发,减少医患、护患的负向沟通,实施以证据为基础的多模式、渐进式沟通干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男性参与创伤性分娩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男性参与创伤性分娩体验的质性研究,为促进准父亲的身心健康及制订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pring Link、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公开发表的关于男性参与创伤分娩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2年6月,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Meta整合中的汇集性整合方法进行结果整合。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提炼出51个主题,进一步归纳为10个类别,综合形成4个整合结果:负性情感体验突出;决策参与缺乏、与医护人员沟通有限;创伤分娩经历对男性的影响;创伤分娩后的感悟及应对。结论:医护人员要重视男性参与创伤分娩的情感体验,满足其陪产过程中的决策信息需求,产后及时识别负性情绪并给予帮助与支持,强化以家庭为中心的围生期健康服务模式,促进准父亲的身心健康,增进家庭福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麻醉管理与患者安全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行血管内治疗(EVT)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和患者安全现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星小程序电子问卷,自2023年10月23日至2023年11月23日,通过多个学会和协会渠道进行调查,问卷覆盖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以及自治区内的部分二级及以上具有国家EVT资格认证的医疗机构,参与问卷调查者需扫描二维码进入问卷星小程序进行答题,每个微信账户限定提交一份问卷。问卷核心指标包括:①医疗机构概况,机构所在地区、医院认证等级,年度内完成的AIS患者EVT案例数/年有效问卷数及占比;②麻醉医师在AIS患者EVT期间的参与程度,涉及患者交接流程(急诊室-急诊介入治疗室交接)、治疗团队结构(治疗团队麻醉医师组成)、EVT术前麻醉评估、EVT期间麻醉医师与介入医师的沟通和术后患者转运;③ EVT期间麻醉管理的相关信息指标及关注度,涉及循环、呼吸、血糖的维持,相应的药物干预策略、麻醉模式的选择与管理以及围手术期关键信息关注度;④麻醉管理的质量控制。应用以下方法判断问卷的有效性:填写时间超过5 min;同一单位填写多份问卷时,采用大数定律原则处理;在数据分析时,若某选项的反馈数量<1%的有效问卷数,将排除含有该选项的问卷样本。结果:748所具有国家EVT资格认证的医院共回收有效问卷(下简称"问卷")1 096份,其中二级医疗机构146份(约13.3%),三级医疗机构950份(约86.7%)。医院年度内完成51~100例的问卷占比约为22.1%,为最高;而年度内完成401~500例的问卷占比约为2.2%,为最低。由急诊室转至急诊介入治疗室过程中,1 012份问卷(约92.3%)显示麻醉医师参与交接过程;984份问卷(约89.8%)显示治疗团队的成员构成中至少有1名麻醉医师;377份问卷(约34.4%)显示EVT术前未进行麻醉评估;72份问卷(约6.6%)显示,在EVT期间,麻醉医师与神经介入医师间几乎无任何信息交流;101份问卷(约9.2%)显示,麻醉医师几乎不参与术后患者转运。在治疗过程中,约67.1%受访者将术中收缩压管理目标值设置为140~180 mmHg(1 mmHg=0.133 kPa),约87.2%的受访者将AIS患者EVT术中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30~40 mmHg,吸入氧浓度维持在>40%的占比约为84.6%,仅约10.5%的受访者不注重围手术期的血糖管理;约56.0%患者术后带气管导管返回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术后随访患者占比约45.4%;本次问卷中,689份问卷显示倾向选择固定程序型麻醉,407份选择情境适应型麻醉;在麻醉类型与管理倾向性方面,约82.9%的受访者更加注重AIS患者EVT期间的麻醉管理;受访者关注度最高的围手术期关键信息分别为患者的循环系统消息、意识状态及呼吸系统消息(前3位)。约87.5%的问卷(959份)显示,在EVT麻醉管理过程中将参考国内外指南;高达约77%的问卷(844份)显示在围手术期遇到过严重不良事件,包括心搏骤停、导丝穿透血管及过敏性休克等。仅有约40.7%的问卷(446份)显示麻醉科进行了AIS患者EVT神经介入麻醉质量控制报告。结论:麻醉医师是AIS患者行EVT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团队更加注重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和相关危险因素控制,麻醉科在麻醉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有待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对我国外科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医工结合是指将医学与理工科学进行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模式,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外科的医工结合、协同创新,更多的是指医疗器械的改进、创新和研发,而医疗器械行业将传统工业与生物医学工程、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水平的一个体现。我国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在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将医科类院校与理工科院校合并,促进不同学科相互交叉,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依托大型综合性医院和研究所,成立众多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从而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笔者及其团队在医工结合的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包括实用新型专利"可重复使用的简易扩肛器"及"经肛多通道腔镜手术操作平台的切口保护套"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超细腹腔镜、胃内气囊等项目已通过相关研发团队论证并拟行转化生产;同时,于2020年1月10日,在广东省药学会的批准下,联合有志于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医疗同道、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成立了广东省药学会医药创新与转化专家委员会,为医疗同道、科研机构和企业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我们体会到,临床实践是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源泉;临床医生是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原动力。目前,我国医工结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基础研究阶段医工结合学科融合不充分、应用研究阶段临床应用需求互动少、科研成果转化难和"产学研用"全链条不贯通。如果能加大科研投入和政策激励力度、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互动、关注成果推广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打通医工结合全流程、完善医工结合创新能力评价机制,我国的医工结合、协同创新必将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我国儿科医学人文教育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我国儿科医学人文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发展趋势,以期为儿科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与研究提供借鉴。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建库至2023年9月20日发表的论文,使用模糊匹配模式进行全库检索,并筛选关键信息。使用CiteSpace 6.1.6软件对论文年度、核心作者、发文单位及研究主题4个维度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284篇文献,儿科医学人文教育领域的研究处于科技文献增长第二阶段;高频作者共8人(2.14%),发文量共计25篇(8.80%);发文机构以医院为主;儿科护理实践中的人文关怀是本领域最早且持续至今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医患沟通”“人文素养”与“人文护理”等研究主题受关注度逐渐提升。结论:在儿科医学人文教育领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和核心机构群,作者之间、机构之间的合作不足;儿科医学人文教育的研究热点会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加强跨单位、跨学科的合作,有助于建立核心研究团队,产生更多研究成果,从而推动我国儿科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ET/CT、SPECT/CT影像组学:沟通宏观影像和微观分子的桥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PET/CT、SPECT/CT作为典型的多模态成像方式,既能反映病灶的解剖形态学信息,又能反映细胞分子水平的功能信息,为临床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的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目前,基于PET/CT影像的疾病诊断主要依靠大小、形态、位置、密度等形态学征象以及SUV、肿瘤代谢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 MTV)和病灶糖酵解总量(total lesion glycolysis, TLG)等半定量功能参数进行判断。然而,这些指标无法定量评估病灶的结构及代谢异质性,难以量化疾病的微观结构及代谢改变。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不断发展,新的模式识别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不断涌现,影像组学应运而生,并快速应用于PET/CT、SPECT/CT影像的量化分析中 [ 1, 2] 。影像组学基于医学图像中的定量影像特征可描述不同疾病的生物学特性这一假设,利用人工智能方法从PET/CT、SPECT/CT等影像中高通量地挖掘并分析更多客观定量、肉眼难以识别的特征参数,打通宏观影像信息和微观病理分子信息的关联,从而为临床疾病的无创诊疗辅助决策提供量化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网络干预在生命限制性疾病患儿居家姑息照护中应用的范围综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网络干预在生命限制性疾病患儿居家姑息照护中的应用研究进行范围综述。方法:以Arksey和O'Malley的范围综述方法为框架,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CINAHL、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0月21日,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汇总。结果:纳入9篇文献。网络干预的要素包括提供信息和照护技能指导、病情评估与监测、症状管理与决策支持、与专业人员沟通、心理支持。结局指标类型主要为干预可行性、有效性及成本效益。结论:网络干预在生命限制性疾病患儿居家姑息照护中的应用具备成本效益和可行性,其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证实;需要充分结合患儿及其照顾者的需求,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网络干预模式,以提供精准、高效、高质量的居家姑息照护服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车祸伤院前急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和高端模拟仿真系统,构建车祸伤院前急救虚拟救援场景,提高学生在复杂现场环境下评估、沟通、应急救援能力。方法:选取扬州护理学院2018级大学生213名为研究对象。以项目设计构建-项目应用-效果判断为主导线,采用虚拟场景下的真实案例模拟,将院前急救中"120接诊沟通""现场安全评估与判断""伤员伤检评估""现场急救""患者转运"的五个模块融合,应用于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完成"学习模式"、自行完成"训练模式"的课后练习、参加"考核模式"下急救能力考核。结果:车祸伤院前急救中学生最薄弱的环节为患者转运;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和高端模拟仿真系统学习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学习合作能力能均较应用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和高端模拟仿真系统能给学生直观的抢救体验,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数据信息化实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对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数据信息进行监测和收集,建立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数据信息系统。方法: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应用FMEA对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信息系统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数据形成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制订具体改进措施,比较实施此流程管理前后风险优先指数(RPN)值、指标数据信息化完成占比情况。结果:应用FMEA进行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数据信息管理之前,指标数据元素确认、指标定义理解、记录规范、问题解决时效、信息沟通、系统数据整合等失效模式的RPN值分别为(362.00 ± 101.56)、(539.90 ± 174.39)、(603.20 ± 128.71)、(395.10 ± 184.83)、(448.90 ± 185.58)、(334.80 ± 107.74)分,应用之后分值均下降,分别为(17.10 ± 9.96)、(30.90 ± 31.66)、(42.40 ± 28.99)、(30.30 ± 33.94)、(16.30 ± 17.02)、(18.90 ± 19.27)分,应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18~14.74,均 P<0.01);敏感指标数据信息化完成比例,由46.43%(39/84)提升至95.51%(85/89)。 结论:应用FMEA模式对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数据信息进行前瞻性管理,对于敏感指标信息化数据实现是有效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并发人疱疹病毒6B脑炎1例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总结1例脐血干细胞移植后接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并发人疱疹病毒6B(HHV-6B)脑炎患儿的护理经验。患儿,女,4岁,2021年5月28日确诊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护理要点包括全面细致地鉴别观察症状,为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信息;制订专项管理方案,实施个体化护理;制订共享决策沟通模式,预防院内继发性感染;以患儿为中心,做好腰椎穿刺护理;评估患儿及家属需求,疏解负面情绪;完善出院前准备,注重延续护理。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患儿病情好转出院。持续随访6个月,患儿为持续缓解状态,无不良后遗症,生活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