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桂贴敷涌泉穴配合肢体训练应用于中老年脑出血后偏瘫患者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肉桂贴敷涌泉穴配合肢体训练对中老年脑出血后偏瘫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中老年脑出血后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机体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肉桂贴敷涌泉穴配合肢体康复训练。比较两组肢体肌力恢复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及继发障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上下肢肌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肩关节痉挛、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及肩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中老年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实施肉桂贴敷涌泉穴配合肢体训练可有效提升肢体肌力,改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继发障碍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强化肩胛带训练与针灸、康复锻炼联用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肢体功能和改良巴氏指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强化肩胛带训练与针灸、康复锻炼联用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宁波市第六医院内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86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采用康复锻炼加针灸治疗;观察组45例,采用强化肩胛带训练、针灸联合康复锻炼。两组连续干预8周,评定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肩部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肩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1.14±0.4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1±0.62)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评分为(42.68±5.46)分,改良巴氏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为(82.75±8.93)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78±4.93)分、(71.48±9.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530、10.622、5.801,均 P<0.05)。 结论:强化肩胛带训练、针灸联合康复锻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增强肢体功能,临床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温针电针配合运动疗法与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卒中后偏瘫肩痛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温针电针配合运动疗法和经皮电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stimulation, TENS)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9年3月符合入选标准的68例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4例。2组均按指南给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和TENS,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针电针。2组均治疗4周。采用VAS量表评估肩痛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估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ore, SHSS)评估患者感觉、远端水肿及运动情况,采用角度尺测量法测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的活动度,采用ELISA法检测hs-CRP、IL-6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t=5.778, P<0.01),上肢Fugl-Meyer运动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0.933、14.493, P值均<0.01);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6.251、12.006、29.001、16.008、24.003, P值均<0.01);感觉、远端水肿、运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331、5.172、6.221, P值均<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32/34)、对照组为67.7%(23/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87, P=0.014)。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10.55±1.72)mg/L比(13.81±2.79)mg/L, t=6.551]、IL-6[(9.31±1.56)μg/L比(11.78±1.90)μg/L, t=7.14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温针电针配合运动疗法与TENS可改善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肩痛症状,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由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针灸推拿理疗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的方法,并服用药物镇痛;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西医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疗效及西医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87.50%比52.50%、82.50%比55.00%),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50%比42.50%),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1.48、16.33、9.12,均 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巴氏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好转[对照组:(7.58±1.87)分比(14.87±1.36)分,(53.78±1.34)比(37.92±1.74)( t=-9.58、6.35,均 P<0.001);观察组:(5.44±2.11)分比(14.51±0.34)分,(62.02±0.68)比(37.73±1.58)( t=-12.69、7.45,均 P < 0.001)]。治疗后,观察组BI显著优于对照组[(62.02±0.68)比(53.78±1.34), t=4.35, P < 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5.44±2.11)分比(7.58±1.87)分, t=-8.48, P < 0.05]。 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颈肩痛患者采用针灸治疗,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预后情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主客观评估在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活动性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主客观结合评估在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活动性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9月收治的76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VAS结果的疼痛管理,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主客观结合评估法的疼痛管理,分别于入组、出院时采用VAS、简明疼痛程度量表(BPI)和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VA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的BPI评分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主客观结合的疼痛管理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的疼痛管理质量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姿势解密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姿势解密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常规康复训练采取良肢位摆放、肩关节主被动活动、神经发育疗法进行治疗,治疗为每日40 min,每周5 d,共治疗4周。治疗组接受姿势解密技术治疗,通过评价肩关节复合体、胸椎、腰椎和骨盆带中立位姿势,找到处于异常位置的关节和肌肉,将调整其结构和功能,治疗为每日40 min,每周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VAS[(2.00±2.29)分]、MBI[(78.65±17.99)分]和FMA[(46.30±10.20)分]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7.50±0.89)分、(43.75±13.85)分和(24.10±9.13)分]均有明显改善( 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VAS评分(4.90±1.02)分、MBI评分(63.25±11.15)分和FMA评分(37.00±9.51)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姿势解密技术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偏瘫肩痛并改善上肢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肌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术对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法将92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分为对照组、肌内效贴组、神经松动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2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在此基础上肌内效贴组辅以患肩肌内效贴治疗,神经松动组辅以肩周神经松动术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辅以肌内效贴及神经松动术治疗。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量表(CMS)和扩展Barthel指数(EBI)对各组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ADL能力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疼痛VAS评分[(29.33±8.59)分]较组内治疗前[(65.33±13.51)分]、同期对照组[(48.15±11.59)分]均明显降低( P<0.05);联合治疗组CMS评分[43.0(36.5,51.5)]较组内治疗前[25.0(20.0,28.0)分]、同期对照组[36.5(32.0,39.0)分]均明显升高( P<0.05);联合治疗组EBI自理性活动类目评分[8.00(6.00,10.00)分]较组内治疗前[4.00(3.00,5.00)分]、同期对照组[6.00(4.00,7.00)分]均明显升高( P<0.05)。 结论:肌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可明显改善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肩关节疼痛及运动功能,对提高患者ADL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5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分为HF-rTMS组、电针组及联合组,每组25例患者。3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及良肢位摆放、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常规干预,在此基础上HF-rTMS组针对病灶侧脑半球M1区辅以10 Hz rTMS刺激,电针组则针对偏瘫侧肢体辅以电针治疗,联合组则辅以HF-rTMS及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肩痛和残疾指数(SPADI)、Constant-Murley量表(CM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3组患者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SPADI、CM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HF-rTMS组疼痛VAS、SPADI、CMS及MBI评分与电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患者疼痛VAS评分[(2.6±0.8)分]、SPADI评分[(57.5±16.2)分]、CMS评分[(47.4±9.8)分]及MBI评分[(76.4±10.8)分]均显著优于HF-rTMS组及电针组水平( P<0.05)。 结论:HF-rTMS联合电针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程度,提高肩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其疗效优于单一rTMS或电针治疗,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频超声引导下与徒手定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对比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高频超声引导下与徒手定位注射(含复方倍他米松及利多卡因)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对症药物治疗、针灸、物理因子治疗及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同时辅以高频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则按照解剖定位徒手进行药物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通用(关节)量角器、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FMA-U)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ROM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9±0.9)分]、肩关节ROM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ROM、MBI评分及FMA-U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7±0.6)分]、肩关节ROM、MBI评分[(66.7±11.4)分]及FMA-U评分[(41.6±7.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与徒手定位注射治疗比较,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能进一步缓解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疼痛病情,改善肩部活动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的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和并发症.其中,脑卒中后感觉异常,尤其是肩痛,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这种肩痛被称为脑卒中后肩痛(post-stroke shoulder pain,PSSP).PSSP的特点是在偏瘫后出现肩部疼痛,进而影响肩部功能.据Meta分析PSSP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显示,PSSP总发病率为45.0%.针对不同研究地区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亚洲人群PSSP发病率为61.2%[1],严重影响肢体功能恢复和生活自理能力.作为传统中医的一种治疗手段,针刺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康复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的针刺治疗是目前肌骨疼痛治疗领域的热点.本文分析阐述该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在中、西理论指导下其治疗机制和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