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化后的FFP、新鲜液体血浆在2~6℃环境中储存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观察融化后新鲜冰冻血浆、新鲜液体血浆在 2~6℃储存过程中部分凝血因子活性和蛋白含量的变化,为探索FFP解冻后 2~6℃储存的合适时间提供参考.方法 小包装/大包装冻融组新鲜冰冻血浆分别于融化后d1、2、3、4、5、6、7 检测凝血因子FⅤ活性(FⅤ∶C)、凝血因子FⅧ活性(FⅧ∶C)、纤维蛋白原(Fib)、总蛋白(TP)、白蛋白(Alb)的含量;新鲜液体血浆分别于制备后d1、2、3、4、5、6、7 及制备后d1、6、11、16、21、26、31 检测FⅤ∶C、FⅧ∶C、Fib、TP、Alb的含量.结果 FFP组FⅧ∶C随着融化后储存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P<0.05),两组在d7 分别下降了37.4%和 47.6%;FⅤ∶C、Fib、TP、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液体血浆组FⅧ∶C随着融化后储存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P<0.05);FⅤ∶C储存7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储存 31d组逐渐下降(P<0.05);Fib、TP、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6℃储存 7d的融化FFP 虽然FⅧ∶C有所下降,但稳定在52.4%,符合临床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原位肝移植患者输血因素与术后早期转归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原位肝移植患者输血因素(大量输血、输注储存血及无肝期输血)与术后早期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终末期肝病行原位肝移植术且术中输血的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中的输血量分为大量输血组(M组,红细胞总输注量≥10 U)和非大量输血组(NM组),根据输注红细胞的储存时间分为新鲜血组(NS组)和储存血组(S组,红细胞储存时间>2周),根据无肝期是否输血分为无肝期输血组(T组)和非无肝期输血组(NT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广义线性模型及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别分析输血因素与主要结局指标(术后肺部并发症、循环超负荷、急性肾损伤、腹腔感染、血栓形成)和次要结局指标(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任一时点体温≥38.5 ℃、术后肝肾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与术前的差值)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10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大量输血与输注储存血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大量输血是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评分和无肝期时间是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Child-Turcotte-Pugh评分是循环超负荷的危险因素,年龄和大量输血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P<0.05)。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术中输注储存血和无肝期输血是ICU滞留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大量输血、术中输注储存血和无肝期输血是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 P<0.05),大量输血、术中输注储存血和无肝期输血与术后任一时点体温≥38.5 ℃无相关性( P>0.05)。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是否大量输血、是否输注储存血以及是否无肝期输血患者术后肝肾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与术前的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大量输血及输注储存血是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不良转归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PDCA循环模式进行生物样本全过程质量控制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彭州市项目点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调查中,基于PDCA循环模式构建了由国家项目办、省级指导办公室、地区项目办、实验室及现场调查队组成的四级质量控制体体系.该体系构建了以项目实施方案为纲领性文件,地区项目办公室操作手册为管理制度文件,现场调查手册及实验室标准操作手册为作业指导书,原始记录及流转表格为记录文件的四级文件体系,对生物样本采集、登记、分装、储存、运输实施了全过程质量控制.本文所探讨的质量控制方法,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人员变动、设备设施、环境条件等对生物样本采集、登记、分装、储存、运输的影响,确保在时间跨度长达17年的4次调查中,每次调查收集到的生物样本均能达到质量要求,为类似的调查项目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单采血小板体外储存过程中微小RNA表达水平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体外储存过程中其微小RNA(miRNA)的表达水平。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5月成都市血液中心采集的15份单采血小板为研究对象。15份单采血小板采集自15例健康状况良好,符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采集要求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小板捐献者的中位年龄为30岁(22,40岁);男性捐献者为8例,女性为7例。将单采血小板置于恒温震荡保存箱中,温度(22±2)℃,振荡频率60 Hz条件下储存,分别于储存第1天(采集当天)、第5天和第7天的上午10点留取血小板标本3~5 mL。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常规指标,实验室pH计测定血小板pH值,流式细胞术(FCM)测定血小板CD62P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miRNA-126、-145、-150、-197、-223的相对表达水平。血小板标本存储1、5、7 d时各项指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小板miRNA表达水平与储存时间的相关性。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血液中心伦理委员会要求[批准文号:伦审(研)2020年第04号],并且于血小板捐献前与所有捐献者签署《献血者知情同意书》。结果:①随着储存时间延长,本组15份单采血小板标本的血小板压积(PCT)增大[储存1、5、7 d时分别为(0.68±0.21)%、(0.89±0.13)%、(0.99±0.17)%],大血小板比例(P-LCR)上升[储存1、5、7 d时分别为(20.5±6.0)%、(26.0±3.4)%、(30.4±2.8)%];pH值下降[储存1、5、7 d时分别为(7.2±0.1)、(7.1±0.2)、(7.0±0.2)],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5.60, P=0.007; F=9.12, P=0.001; F=5.44, P=0.004);其余指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单采血小板标本储存1、5、7 d时,其CD62P表达水平分别为(6.3±2.9)%、(22.0±7.3)%和(38.4±12.1)%。随着储存时间延长,血小板标本的CD62P表达水平升高,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6.16, P<0.001)。③本组血小板标本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其miRNA-126、-150、-197相对表达水平增加,而miRNA-145和-223相对表达水平下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88.58、32.64、33.59、35.42、22.91,均 P<0.001)。④本组单采血小板标本的储存时间与其miRNA-126、-150和-197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r=0.811、0.812、0.856,均 P<0.001),而与miRNA-145和-223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r=-0.720、-0.767,均 P<0.001)。 结论:单采血小板在体外储存过程中,其miRNA-126、-145、-150、-197和-223表达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miRNA19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红细胞来源外泌体对NK细胞增殖和分泌INF-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红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增殖和分泌INF-γ的影响。方法:储存时间为14~21 d的5袋红细胞,采用ExoQuick试剂盒分离外泌体。应用磁珠法和流式细胞仪分离、鉴定健康志愿者外周血NK细胞,以2×10 5个/ml分别接种于96孔板和24孔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18):对照组(C组)和外泌体组(E组)。E组加入外泌体,终浓度为5 μg/ml;C组加入相应体积RPMI1640培养液。置于37 ℃、5%CO 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分别于细胞培养第1和3天采用CCK8法检测NK细胞增殖水平,第5天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INF-γ浓度。 结果:2组培养第1和3天时NK细胞增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C组比较,E组上清液IFN-γ浓度降低 ( P<0.05)。 结论:红细胞来源外泌体对NK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可抑制NK细胞分泌INF-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眼部抗VEGF药物缓释系统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新生血管是多种眼底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和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新生血管的形成中至关重要,抗VEGF药物是治疗新生血管性眼底疾病的一线用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存在药物半衰期短、需要长期给药才能维持有效浓度等缺点,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医疗风险,降低了依从性,因此寻找一种新的眼内药物递送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参考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逐渐释放药物的原理,眼部抗VEGF药物缓释系统可在一段时间内持续释放抗VEGF药物,显著减少患者的注射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目前,眼部抗VEGF药物缓释系统研究仍不成熟,多种眼部抗VEGF药物缓释系统正在进行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根据设计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微型泵-眼外储存给药系统、可生物降解植入物和不可生物降解植入物3大类,每种类型均有自身的特点。本文就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抗VEGF药物缓释系统进行总结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小细胞肺癌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储存年限对DNA靶向捕获二代测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甲醛固定石蜡包埋(FFPE)组织样本的不同保存年限对DNA质量及靶向捕获二代测序的影响。方法:收集上海市胸科医院经手术切除、FFPE后常规储存的NSCLC标本共147例。这些标本按储存年限分为<1年( n=43)、1~3年( n=40)、>3~5年( n=37)、>5年( n=27)4组,采用磁珠法提取DNA,然后对其进行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分析不同保存时间对DNA片段化程度、文库产量、文库复杂度、测序成功率及测序突变类型的影响。 结果:随标本保存年限的增长,DNA片段化程度增高;文库总产量、总建库复杂度、测序成功率降低;测序单碱基突变类型C>T(G>A)频率最高。结论:在常规FFPE标本储存条件[可控的低湿度室温(20~25 ℃)环境]下,3年内的FFPE标本能够进行二代测序且结果高度可信;>3~5年的FFPE标本可进行二代测序,但存在假阴、阳性结果;5年以上的FFPE标本大部分仅可尝试进行二代测序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专科信息系统建立的重症医学数据库:大型三甲医院重症医学数据库的模式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进一步完善科室信息系统,建立多参数重症医学数据库,为重症医学大数据分析研究提供资料,为其他医疗机构建立相关数据库提供参考。方法:在充分了解科室临床及科研工作需要的前提下,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基于重症医学临床信息系统,整合了医院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系统(EMR)、监护信息系统(Moniter)、检验信息系统(LIS)、放射信息系统(RIS)中患者的病例资料,初步建立了重症医学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及验证;并对比重症医学监护信息数据库(MIMIC-Ⅲ)而逐步完善其内容及架构。结果:在2017年9月至2020年2月重症医学临床信息系统运行期间,该重症医学数据库共纳入2 207例次重症患者的诊疗信息,包括患者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CU)前及在ICU期间的全部数据,如人口统计学信息、生命体征、药物治疗、出入量记录、样本采集时间、实验室检查结果、手术治疗和多种临床常用评分数据及诊断等。所收集的数据按照内容不同分别储存至不同的数据表中,各表通过主键相互连接。数据库中收集的数据可经信息系统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并已经用于部分临床研究,可将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结论:基于重症医学临床信息系统建立的重症医学数据库,可为医疗机构进行重症患者规范化治疗和临床研究提供帮助;其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可以更好地适用于我国危重患者人群的数据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0家儿科医疗机构用药安全自我评估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初步了解国内10家儿科医疗机构用药安全管理现状。方法:采用"ISMP医院用药安全自我评估量表优化版(161项)"(简称"量表"),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药学专业委员会的10家儿科医疗机构对本单位用药安全管理情况进行自我评估。"量表"包括10个关键要素、20个核心指标和161项测评项目。汇总参评机构用药安全自我评估结果,对各关键要素、核心指标和测评项目的百分得分、实施比例等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0家参评医疗机构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量表"的填写。汇总结果显示,用药安全自我评估总体百分得分为74.72%;百分得分最高和最低的关键要素分别为要素Ⅲ(用药医嘱和其他药品信息的沟通,83.89%)和要素Ⅹ(质量流程和风险管理,67.84%),完全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要素Ⅲ(66.67%)和要素Ⅸ(患者教育,40.00%),部分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要素Ⅸ(46.25%)和要素Ⅲ(26.67%),未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要素Ⅹ(18.38%)和要素Ⅵ(药物治疗设备的采购、使用和监控维护,6.25%)。20项核心指标中,百分得分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指标10(保证非药品类化学品与患者隔离,避免因误用导致患者受到伤害,96.25%)和指标7(采取制定临床路径、建立标准化给药时间、管理流程等措施,保证患者接受标准化的诊疗,57.50%),完全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指标20(在药物储存、配制、准备和给药过程中遵循院感控制措施,90.00%)和指标17(在医院内建立公平公正的用药安全文化,鼓励和倡导安全行为,而非采取惩罚性措施处理用药差错相关医务人员,25.00%);部分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指标7(55.00%)和指标20(5.00%);未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指标17(22.86%)和指标10(0)。结论:10家参评儿科医疗机构在用药医嘱和其他药品信息沟通、药品储存和分发等环节的管理水平较高,在公正文化建设、用药风险主动防范、信息系统完善方面存在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储存红细胞保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红细胞输注是临床输血中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之一,也是挽救生命和液体复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用于重度贫血、失血性休克以及严重创伤的患者,在医疗应急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现在的保存方法延长了红细胞的保存时间、提高了保存质量,但随着红细胞体外储存时间的延长还是会引起其生理、生化以及形态学相应的改变,导致输血产生不良后果。如何提高红细胞保存质量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文章对储存红细胞保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