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壮族自治区2004-2019年初始抗病毒治疗儿童HIV感染者死亡和脱失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初始抗病毒治疗(ART)儿童HIV感染者死亡和脱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我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ART信息系统下载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2004-2019年初始ART儿童HIV感染者数据库,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死亡和脱失情况。结果:共计943例儿童HIV感染者进入队列,总体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1.00/100人年和0.77/100人年。初始治疗后第1年病死率和脱失率分别为3.90/100人年和1.67/100人年。初始ART后第1、2、5、10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14%、95.80%、93.68%、91.5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女性(a HR=2.00,95% CI:1.17~3.40)、基线CD4 +T淋巴细胞(CD4)计数<200个/μl(a HR=2.79,95% CI:1.54~5.06)、基线年龄别体重 Z评分<-2(a HR=2.38,95% CI:1.32~4.26)、基线血红蛋白<80 g/L(a HR=2.47,95% CI:1.24~4.92)和初始ART方案含LPV/r(a HR=5.05,95% CI:1.15~22.12)是儿童HIV感染者死亡的关联性因素;女性(a HR=2.23,95% CI:1.22~4.07)和初始ART方案含LPV/r(a HR=2.02,95% CI:1.07~3.79)是儿童HIV感染者脱失的关联性因素。 结论:广西儿童HIV感染者ART效果较好,但初始ART后第1年病死率和脱失率较高。需针对死亡和脱失的影响因素,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和儿童HIV感染者及其父母的宣传教育以提高ART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重症细菌感染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儿童重症细菌感染死亡风险模型并同儿科早期预警评分(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 PEWS)、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 score, PCIS)和小儿死亡风险评分Ⅲ(pediatric risk of mortalityⅢ, PRISM Ⅲ)进行比较。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2017年5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78名危重患儿。在获得父母/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后,收集患儿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以及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等指标。在患儿进入PICU 24 h后进行评分,根据入院后28 d生存状态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构建死亡风险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评估和比较死亡风险模型、PEWS、PCIS和PRISM Ⅲ预测死亡风险的价值。结果:178例危重患儿中11例因资料严重缺失、住院未超过24 h被排除。共167例患儿纳入分析,其中28 d存活组134例,死亡组33例。用瞳孔改变、意识状态、皮肤颜色、是否行机械通气、总胆固醇、凝血酶原时间构建了儿童重症细菌感染死亡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表明,死亡风险模型预测重症细菌感染儿童死亡AUC是0.888( P<0.05),PEWS、PCIS和PRISM Ⅲ预测重症细菌感染儿童死亡的AUC分别为0.769( P<0.05)、0.575( P<0.05)和0.759( P<0.0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死亡风险模型和PEWS预测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的一致性最好( χ2=5.180, P=0.738; χ2=4.939, P=0.764),PCIS和PRISM Ⅲ预测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的拟合效果尚可( χ2=9.110, P=0333; χ2=8.943, P=0.347)。 结论:死亡风险模型对重症细菌感染患儿的预后价值较PEWS、PCIS和PRISM Ⅲ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iR-424对脓毒症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miR-424对脓毒症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风险的预测价值及其与ARDS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脓毒症患儿(含ARDS)资料,记录患儿ARDS发生情况和ARDS患儿病死率,ARDS患儿根据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424的表达。采用 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ARDS患儿miR-424表达与儿童危重症评分(PCIS)、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氧合指数(P/F值)、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和IL-8等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RDS患儿预后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miR-424对脓毒症并ARDS早期诊断的准确性,评估miR-424对脓毒症并ARDS组患儿死亡的风险。 结果:共纳入脓毒症患儿121例,其中并ARDS组36例。脓毒症并ARDS组患儿miR-424表达(0.56±0.17)明显低于脓毒症不并ARDS组(0.98±0.26)( t=8.776, P<0.001)。脓毒症并ARDS组患儿miR-424表达与IL-6( r=-0.627, P<0.01)、IL-8( r=-0.651, P<0.01)及CRP( r=-0.472, P<0.05)水平均呈负相关;与PCIS评分( r=0.330, P<0.05)、P/F值( r=0.592, P<0.001)、白蛋白( r=0.496, P<0.05)均呈正相关。ROC显示,miR-424[曲线下面积(AUC)=0.908,95% CI:0.856~0.960]能够区分脓毒症并ARDS患儿和脓毒症不并ARDS患儿。与ARDS存活组相比,ARDS死亡组miR-424明显下降(0.42±0.14比0.63±0.15)( t=3.890, P<0.05);miR-424(AUC=0.845,95% CI:0.696~0.995)降低预示ARDS患儿死亡风险增加。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R-424表达( OR=0.001, P=0.033 )、白蛋白( OR=0.553, P=0.040)为ARDS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miR-424对脓毒症并ARDS患儿的早期诊断和ARDS预后判定有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山东省多中心儿童重症监护室镇静镇痛治疗及管理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山东省三级甲等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镇静镇痛治疗及管理状况,为镇静镇痛治疗方案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山东省6家三级甲等医院的PICU参与了本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这6家PICU的1 340例患儿,调阅病历资料,统计患儿的年龄、性别、入院24 h小儿死亡风险评分Ⅲ、是否接受机械通气、是否接受镇静和(或)镇痛治疗、是否监测镇静和(或)镇痛情况、住院病死率等。依据是否接受镇静治疗和(或)镇痛治疗,将患儿分为单纯镇静组(798例)、镇静+镇痛组(120例)及非镇静镇痛组(422例),比较各组的病种、机械通气比例、低血压发生率、平均住PICU天数及院内病死率。结果:1 340例患儿的平均年龄为(13.3±6.4)个月,其中男786例(58.7%)。6家PICU均已开展镇静治疗,其中5家PICU进行常规镇静评估;已开展镇痛治疗的PICU有4家,其中仅有2家进行常规疼痛评估。共有918例(68.5%)患儿接受了镇静治疗和(或)镇痛治疗,咪达唑仑是最常用的镇静药物,其次是右美托咪定。526例(57.3%)患儿进行了镇静评估监测,最常用的评估方法是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120例(9.0%)患儿接受了镇静联合镇痛治疗,芬太尼是最常用的镇痛药物,38例(31.7%)患儿接受了常规疼痛评估。3组患儿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镇静+镇痛组外科疾病的比例最高,该组机械通气患儿的比例也最高(100.0%,120/120),非镇静镇痛组机械通气患儿的比例最低(11.4%,48/4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镇静+镇痛组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略短于单纯镇静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镇静+镇痛组低血压发生率最高,非镇静镇痛组低血压发生率最低[21.7%(26/120)比2.1%(9/422), P<0.01]。院内病死率和平均住PICU天数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苯二氮 类药物仍是目前山东省PICU中主要使用的镇静药物,右美托咪定的应用逐渐增加,但镇痛剂应用的比例很低。目前镇痛镇静治疗主要用于外科术后及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镇痛镇静治疗虽未增加患儿的院内病死率及平均住PICU天数,但增加了低血压的发生率。山东省PICU的镇静镇痛治疗和监测仍欠规范,主要体现在镇痛治疗以及对镇静和疼痛水平的评估未受到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脓毒性休克伴心肌病病例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脓毒性休克发生心肌病的危险因素及生存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3月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的脓毒性休克患儿,病例组为脓毒性休克伴心肌病患儿,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从脓毒性休克不伴心肌病患儿中以1∶2的比例匹配对照组。采集两组的基本临床资料、心肌标志物、心脏超声指标、器官功能指标及临床结局指标。结果:病例组纳入46例,对照组92例,二组在年龄、性别、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基础疾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的左室射血分数[51.0%(43.0%,62.0%)比65.5%(60.6%,69.0%)]、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26%(21%,33%)比35%(32%,38%)]、氧合指数(PaO 2/FiO 2)[324.0(234.3,400.0)mmHg比400.0(265.8,445.0)mmHg]低于对照组,心电图指标ST段改变发生率(21.7%比3.3%)、乳酸[3.20(1.20,5.87)mmol/L比1.80(1.20,3.40)mmol/L]、血管活性药物评分[25.14(14.84,42.70)分比15.04(10.00,26.70)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PICU病死率(15.2%比14.1%)和28 d病死率(39.1%比2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S与脓毒性休克发生心肌病相关[ OR(95% CI):0.795 (0.714~0.870), P<0.001]。肌钙蛋白I升高的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风险增高。 结论:FS是脓毒性休克发生心肌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脓毒性休克伴心肌病与不伴心肌病的患儿存活率无差别,肌钙蛋白I与儿童脓毒性休克的预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重度婴幼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风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ARDS)死亡风险因素。方法:对“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婴幼儿中重度PARDS疗效分析”所建立的临床数据库资料进行二次分析。回顾性病例总结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中国14家三甲医院PICU的101例中重度PARDS婴幼儿的死亡风险因素。根据患儿出PICU时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氧合指数、机械通气等临床资料差异。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χ 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氧合指数预测病死率的准确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死亡风险因素。 结果:101例中重度PARDS婴幼儿中男63例(62.4%)、女38例(37.6%),年龄为(12±8)月龄。死亡组患儿23例,存活组患儿78例。死亡组中合并基础疾病及免疫缺陷患儿比例均高于存活组[52.2%(12/23)比29.5%(23/78),30.4%(7/23)比11.5%(9/78),χ 2=4.04、4.76, P=0.045、0.029],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低于存活组[8.7%(2/23)比 41.0%(32/78),χ 2=8.31, P=0.004]。年龄、性别、小儿危重症评分、PARDS病因、机械通气模式、72 h内液体平衡情况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死亡组PARDS治疗第1~3天氧合指数值均高于存活组[11.9(8.3,17.1)比15.5(11.7,23.0)、10.1(7.6,16.6)比14.8(9.3,26.2)、9.2(6.6,16.6)比 16.7(11.2,31.4), Z=-2.70、-2.52、-3.79,均 P<0.05]。死亡组治疗3 d后氧合指数改善程度较存活组更差[0.03(-0.32,0.31)比 0.32(-0.02,0.56), Z=-2.49, P=0.013]。ROC曲线分析示第3天的氧合指数值对中重度婴幼儿PARDS死亡预测的准确度较好(曲线下面积=0.76,标准误=0.05,95% CI 0.65~0.87, P<0.001);当氧合指数取值11.1时,灵敏度78.3%(95% CI 58.1%~90.3%),特异度60.3%(95% CI 49.2%~7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小儿危重病评分和72 h内液体负荷情况后,未使用PS( OR=11.26,95% CI 2.19~57.95, P=0.004)、第3天氧合指数值( OR=7.93,95% CI 1.51~41.69, P=0.014)及免疫缺陷( OR=4.72,95% CI 1.17~19.02, P=0.029)均为PARDS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中重度PARDS婴幼儿病死率较高,合并免疫缺陷、未使用PS、确诊第3天OI值较高均为其死亡风险因素。PARDS确诊第3天氧合指数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39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急性坏死性脑病(ANE)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河北医科大学附属河北省儿童医院和深圳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共4家医院PICU 2014年12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收治的39例ANE患儿,根据出院临床结局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危险因素及其相对危险度。结果:纳入39例ANE患儿,男18例、女21例;中位发病年龄30月龄;出院病死率为41%(16/39)。29例(74%)患儿的发病年龄<4岁,前驱感染以流感病毒最常见(80%,20/25)。入PICU时死亡组休克比例高于存活组[12/16比 17%(4/23), P=0.001]。死亡组患儿入PICU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低于存活组[3(3,6) 比6(5,7)分, Z=-2.598, P=0.009],其最优界值为4分,且死亡组GCS≤4分的比例高于存活组[10/16比 22%(5/23), P=0.018]。死亡组患儿入PICU时ANE严重程度评分(ANE-SS)高于存活组[5(2,6) 比2(1,4)分, Z=-2.436, P=0.015],死亡组ANE-SS高风险比例高于存活组[9/16比22%(5/23), P=0.043]。存活组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20 mg/(kg·d)]的比例高于死亡组[43%(10/23)比1/13, P=0.03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入PICU时存在休克[比值比( OR)=14.250,95%置信区间( CI)2.985~68.018, P=0.001]、GCS≤4分( OR=6.000,95% CI 1.456~24.733, P=0.013)及ANE-SS高风险( OR=4.629,95% CI 1.142~18.752, P=0.032)为ANE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ANE多见于4岁以下的流感儿童。入PICU时存在休克、GCS≤4分及ANE-SS高风险为ANE患儿死亡的高危因素。大剂量甲泼尼龙可能会改善ANE患儿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年龄严重创伤死亡患者的性别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严重创伤死亡患者的性别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408例严重创伤患者,根据年龄不同分为儿童组(≤ 14岁)47例,成年人组(> 14~50岁)171例和老年组(> 50岁)90例。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评估三组患者基于性别的死亡率差异,非线性回归评估年龄和性别持续增加对预测生存率的双向交互作用。结果:交通事故是成年人组男性死亡的最常见原因(58.93%,χ 2= 7.95, P=0.027),跌倒是老年组男性死亡的最常见原因(57.36%,χ 2= 8.63, P=0.001)。成年人和老年组女性患者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评分)明显高于男性[成年人组:男性(24.39±4.17)分,女性(26.32±4.31)分, t=2.84, P=0.005)。老年组男性患者创伤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呼吸衰竭:男性28.68%,女性14.75%,χ 2= 4.37, P=0.036;循环衰竭:男性27.13%,女性13.11%,χ 2= 4.64, P=0.031;神经精神障碍:男性20.93%,女性8.20%,χ 2= 4.79, P=0.029;呼吸感染:男性31.78%,女性18.03%,χ 2= 5.55, P=0.047;其他感染疾病:男性28.68%,女性13.11%,χ 2= 0.69, P=0.018)。对协变量调整后,老年组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 OR:1.261,95% CI:1.185~1.343, P < 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性别创伤后的预测存活率也同样降低,> 50岁男性的预测存活率下降更为明显(交互 P=0.051)。钝性和严重头部创伤患者中,> 50岁患者与年龄相关的死亡率下降与性别间具有强交互作用(交互 P=0.002)。穿透性创伤患者中,不同性别的预测存活率具有微弱交互作用(交互 P=0.192)。 结论:创伤后死亡率的年龄相关变化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0岁的人群中,男性患者有相对较高的死亡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小板聚集功能监测在儿童脓毒症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53例脓毒症且血小板计数>100×10 9/L患儿(脓毒症组)及53例同龄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并比较2组间差异。脓毒症组患儿按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分为危重组(评分≤80分)及非危重组(评分>80分);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并于入院第1、3天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并行常规出凝血指标及临床资料记录,比较危重组与非危重组、存活组与死亡组间血小板聚集功能及上述常规出凝血指标有无差异,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脓毒症组和健康对照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脓毒症组中非危重组和危重组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脓毒症组存活44例(83%),死亡9例(17%)。脓毒症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47.4%比79.9%)( P<0.001)。脓毒症组中危重组与非危重症组比较: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降低(32.5%比53.4%, P<0.05);纤维蛋白原(FIB)显著降低(3.28 g/L比4.53 g/L, P<0.05);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显著增高(12.1 mg/L比6.0 mg/L, P<0.05);血小板计数减低(215×10 9/L比346×10 9/L, P<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死亡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低于存活组(11.1%比59.7%, P<0.001)。危重组中死亡患儿第1、3天血小板聚集功能持续处于较低水平(11.1%、10.9%),存活患儿第1、3天血小板聚集功能相对处于较高水平(59.7%、65.7%)。血小板聚集功能与FIB、钙离子水平呈正相关(均 P<0.05),与PCIS呈正相关( P<0.001)。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聚集功能为脓毒症死亡的影响因素;根据血小板聚集功能所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其曲线下面积为0.889( P<0.001),截断值18.3%,灵敏度88.6%,特异度77.8%,当其水平<18.3%时,患儿死亡风险增加。 结论:脓毒症患儿在血小板计数无减少时已出现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患儿血小板聚集功能水平与其危重程度相关。脓毒症早期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对患儿不良预后有预警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穿心莲内酯磺化物雾化吸入治疗儿童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穿心莲内酯磺化物(ADS)雾化吸入对需要有创机械通气的儿童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研究,收集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PICU,年龄29 d~18岁,且需要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中重度ARDS患儿。试验组患儿吸入ADS,对照组吸入生理盐水。试验前后分别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行细胞因子检测。分析组间人口统计学、细胞因子水平及临床诊疗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患儿20例,男15(75.00%)例,中位年龄2.15(1.48,8.01)岁,中位第2代儿童死亡风险评分为12.25(4.53,16.30)分。两组患儿的人口统计学、基础临床资料及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儿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降低,对照组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7.50(119.25,5 206.00)pg/mL比-945.00(-3 935.50,495.09)pg/mL, P=0.041]。试验组白细胞介素(IL)-8下降、对照组升高[303.22(-452.00,1 172.38)pg/mL比-490.14(-780.25,240.52)pg/mL, P=0.151];试验组IL-6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24.53(-501.76,135.27) pg/mL比-325.85(-633.22,133.75)pg/mL, P=0.36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儿研究结束时氧合指数优于对照组[11.35(6.00,15.83)比20.65(6.23,38.35), P=0.374],ARDS好转率较高(80%比60%, P=0.628),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病死率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ADS雾化吸入或可降低中重度ARDS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内IL-6升高幅度,并降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IL-8浓度,且可能改善肺部氧合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上述结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