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诊断及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肥胖的全球流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已成为儿童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大部分患者通过早期识别及生活方式干预可实现病情逆转。但该病起病隐匿、儿童期自然转归不明,缺乏无创、可靠的检测手段,给儿科医生临床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将简要介绍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诊断及治疗前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织学评分系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取代慢性乙型肝炎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现已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目前对其进行组织学评价的半定量评分系统主要有4种,包括Brunt评分系统、美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研究网络(NASH-CRN)评分系统、欧洲抑制脂肪肝进展小组(FLIP)提出的脂肪变性活动度纤维化(SAF)评分系统(SAF/FLIP)和儿童NAFLD组织学评分系统。现对这4种评分系统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系统进行诊断和预后评估。该文为综述性论文,为协调各评分系统的评价标准,遂使用旧称"NAFL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地中海饮食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可导致严重的肝病和肝硬化。目前,控制NAFLD的最佳治疗方法仍是基于运动和均衡饮食的生活方式干预。地中海饮食(MD)中富含多不饱和脂肪、多酚、维生素和类胡萝卜素等,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脂等作用,可通过这些作用来改善NAFLD。本文就MD的定义、生物机制,以及成年人和儿童患者MD的临床研究等方面的现状和进展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全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趋势与疾病负担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肥胖、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不断攀升,并且儿童和青少年(年龄≤21岁)、瘦人(体重指数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以及慢性乙型肝炎等其他慢性肝病患者并发NAFLD也较常见。NAFLD现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慢性肝病,也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越来越常见的病因,并与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互为因果,共同增加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和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肥胖门诊就诊的91例肥胖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进行分组,记录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血25羟基维生素D3、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胰岛素、受控衰减参数、肝脏硬度值等临床资料。对两组的各临床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相关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91例患儿就诊年龄6岁1个月至14岁11个月,男女比例1.33∶1,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为46例,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13例(14.3%),包括男9例,女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年龄、空腹胰岛素、受控衰减参数、肝脏硬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控衰减参数( OR=1.022,95% CI:1.003~1.041)和肝脏硬度值( OR=1.689,95% CI:1.077~2.648)是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相关因素(均 P<0.05)。受控衰减参数及肝脏硬度预测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0(95% CI:0.748~0.931)和0.794(95% CI:0.672~0.915)。 结论:受控衰减参数、肝脏硬度值与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有相关性且对其具有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磁共振成像探讨肥胖患儿腹部脂肪与体格测量及代谢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探讨肥胖患儿腹部脂肪分布和含量并分析其与体格测量及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及内分泌科就诊的60例肥胖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性别、年龄,测量身高、体重、体成分、腰围、血压,空腹检查血糖、血脂、胰岛素以及肝脏B超,并计算体质指数Z评分(BMI-Z)、腰围身高比(WHtR)和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根据腹部MRI扫描图像计算腹部皮下脂肪(SAT)含量、内脏脂肪(VAT)含量及腹部总脂肪(TAAT)含量,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分析肥胖患儿腹部脂肪组织含量与体格测评及其代谢紊乱指标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腹部不同部位脂肪预测其代谢紊乱的准确性。结果:60例患儿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9.2±1.4)岁。肥胖患儿腹部SAT、VAT及TAAT均与其BMI-Z( r=0.60、0.46、0.59)、体脂百分比( r=0.64、0.67、0.68)、WHtR( r=0.60、0.57、0.61)呈显著正相关(均 P<0.01);SAT和TAAT均与收缩压( r=0.47、0.49)、甘油三酯( r=0.33、0.35)、HOMA-IR( r=0.33、0.28)等呈正相关(均 P<0.05)。为校正各变量间的混杂干扰作用,回归分析显示,肥胖患儿腹部SAT、VAT及TAAT均与体脂百分比(β=0.59、0.66、0.65)及WHtR(β=0.53、0.63、0.59)相关(均 P<0.01)。ROC曲线显示,SAT对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的评估性能更好,VAT则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评估性能更好(曲线下面积=0.68、0.69、0.69,95% CI 0.54~0.82、0.55~0.84、0.53~0.85, P=0.017、0.014、0.019)。 结论:肥胖患儿腹部SAT、VAT及TAAT含量与体脂百分比及WHtR密切相关,随腹部脂肪含量的增加,发生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风险增高,并呈现部位差异。临床评估肥胖患儿腹部脂肪预测代谢风险时,应在BMI-Z基础上,结合腰围和体成分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治对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儿童和成人常见的慢性肝病,与肥胖和代谢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改变,NAFL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儿童NAFLD在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诊疗策略与成人NAFLD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其独特的特点。现就近年来国内、国外有关儿童NAFLD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肠道菌群代谢物脱氧胆酸与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肠道菌群代谢物与疾病间的相互作用及机制是研究的热点。脱氧胆酸是肠道菌群代谢物,是人体肠道较丰富的次级胆汁酸之一,被证明与多种疾病相关,但机制不清。脱氧胆酸水平的失调与肠道菌群失调和高脂饮食相关,而这种失调会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免疫及炎症反应。该文从脱氧胆酸与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炎症性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的相互作用出发,探讨其相关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肠道菌群代谢物脱氧胆酸对机体的影响阐明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Kupffer细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展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肥胖、代谢综合征及糖尿病相关的慢性肝病。NAFLD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未来可能成为成人和儿童终末期肝病的主要原因。NAFLD的发病机制复杂,驻留肝脏的重要免疫细胞——枯否细胞在NAFLD的脂沉积、炎症和纤维化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回顾近年的研究,综述枯否细胞在调控NAFLD病程中的多重作用,并简要概括以枯否细胞作为靶点的NAFLD治疗策略和存在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儿童肠道菌群谱的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以及肠道菌群与儿童NAFLD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12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符合入组标准的NAFLD患儿1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同期在门诊常规体检的健康儿童1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所有儿童的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血生化等信息,同时收集两组儿童的粪便标本,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进行肠道菌群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NAFLD组中,男8例,女7例,年龄(11.13±1.77)岁,健康对照组中男7例,女8例,年龄(9.73±2.25)岁,两组间性别、年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NAFLD组体质量指数、腰围、腰围身高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及血清胰岛素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降低( P<0.05)。物种多样性分析显示,NAFLD组中chaol指数和observed-species指数均明显升高( P<0.05)。物种差异性分析发现,NAFLD组丰度增加的物种包括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埃希菌-志贺菌属、克雷伯杆菌属、埃希菌-志贺菌属未分类种。健康对照组丰度增加的物种包括:双歧杆菌种、双歧杆菌属、双歧杆菌科、双歧杆菌目、放线菌纲、放线菌门、拟杆菌纲、拟杆菌目、嗜热链球菌种。 结论:NAFLD患儿存在代谢异常且肠道菌群谱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通过外源性补充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种、拟杆菌属,或许可以预防NAFLD的发生、延缓疾病进展、改善肝内的脂肪沉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