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有色素分化的Xp11易位性肿瘤/"伴有黑色素分化的TFE3基因重排的软组织肿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伴有色素分化的Xp11易位性肿瘤/"伴有黑色素分化的TFE3基因重排的软组织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及预后.方法 收集5例伴有色素分化的Xp11易位性肿瘤/"伴有黑色素分化的TFE3基因重排的软组织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组织化学染色、FISH、二代测序(NGS)及随访,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5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16~59岁,平均28.2岁.肿瘤最大径3.0~6.0 cm(平均4.7 cm).发病部位:右侧肾脏3例(其中 1例发生胸椎转移),左侧输卵管间质与圆韧带之间1例,盆腔部位1例.组织学上,肿瘤由丰富的纤维血管网分隔成巢状、腺泡状结构,胞质透亮或嗜酸性、颗粒样,胞质内不同程度的出现黑色素聚集;间质内可见淋巴细胞浸润;4例检出肿瘤性坏死;核分裂象<3个/10 HPF;2例检出个别脉管内瘤栓,其余3例均未检出脉管内瘤栓及神经侵犯.免疫表型:5例TFE3 均弥漫强阳性,HMB45 及 Melan A 不同程度阳性;CK(AE1/AE3)、CK7、EMA、PAX8、TFEB、S-100、SOX10、SMA、desmin 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20%.FISH检测:TFE3分离探针显示4例存在明确的TFE3分离信号,1例因信号不典型判读为阴性,经NGS检测证实为RBM10-TFE3基因融合.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60个月,患者均存活,4例无瘤生存,1例胸椎转移患者情况稳定且未进展.结论 伴有色素分化的Xp11易位性肿瘤/"伴有黑色素分化的TFE3基因重排的软组织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改变,建议作为一种独立的恶性间叶性肿瘤实体进行分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OX10基因变异所致Waardenburg综合征4C型耳聋一个家系的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1个Waardenburg综合征4C型(WS4C)耳聋家系的遗传学病因,并为该家系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3日因双耳感音神经性聋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例女性耳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2代3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使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并对先证者父母和胎儿进行检测。结果:先证者为1岁8个月女性,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长期慢性便秘,双眼虹膜异色。先证者母亲为双耳极重度耳聋患者,双眼虹膜异色。先证者父亲听力正常,虹膜颜色正常。基因测序结果提示先证者存在 SOX10基因第1~4外显子杂合缺失变异,先证者母亲及其胎儿检测到 SOX10基因杂合缺失,父亲 SOX10基因拷贝数正常。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变异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_Supporting+PP1+PP4)。胎儿检测到该变异,将来发展为WS4C型耳聋患者的可能性大,先证者父母在遗传咨询后选择了引产。 结论:SOX10基因第1~4外显子杂合缺失变异考虑是该WS4C家系致病原因,可用于指导产前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伴有脑膜上皮细胞样旋涡状特征的去分化脂肪肉瘤六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伴有脑膜上皮细胞样旋涡特征的去分化脂肪肉瘤(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s with meningothelial-like whorls,DDLMW)的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3月至2018年8月诊断为DDLMW的患者6例病历资料及存档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DM2、CDK4、p16等,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MDM2基因扩增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3例,女性3例;4例发生于后腹膜,2例发生于纵隔,发病年龄范围40~77岁(中位年龄58岁)。大体表现为巨大单发或多发结节状肿块,镜下除了可见高分化脂肪肉瘤成分之外,均可见具有特征性的旋涡样结构,形态类似脑膜瘤;旋涡小体肿瘤细胞梭形或卵圆形,同心圆状致密排列,轻-中度异型性;此外,4例在旋涡小体的周围或中间可见化生性骨组织。免疫表型:肿瘤组织表达MDM2、CDK4、p16,不表达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OX10、上皮细胞膜抗原、CD21、CD23、CD35;肿瘤细胞Ki-67阳性指数低。6例经FISH检测均显示肿瘤细胞伴有MDM2基因的扩增。结论:DDLMW是一种罕见的去分化脂肪肉瘤的组织学亚型,特征性的旋涡状结构并不预示其有神经束膜或滤泡树突细胞的分化,认识并熟悉其存在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及MDM2基因FISH检测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OX10基因新突变的鉴定及其临床表型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1例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合并白化病、虹膜异色、眼球震颤及髓鞘发育异常的综合征患儿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及基因学检测,分析探讨该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学特征。方法:2018年1月,对该患儿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系统的听力学检查、眼科学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分析其临床特征,并进一步开展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常见耳聋基因检测和已知127个耳聋基因检测在内的基因学检测。结果:本研究检测到 SOX10基因的一个新的突变位点,c.336G>T/p.Met112Ile,经过致病性分析考虑为致病突变,患儿父母基因检测均未发现该突变,考虑该突变可能为患儿的新发突变。其临床特征分析结果考虑为PCW综合征。 结论:本研究发现 SOX10基因的一种新的突变位点,丰富了该基因突变图谱,并进一步进行临床特征分析,丰富了该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表型特征,为该类患者的临床诊断及基因诊断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氧气浓度对毛囊神经嵴干细胞增殖和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氧气浓度对毛囊神经嵴干细胞(hfNCSC)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明确适宜hfNCSC增殖、维持其未分化状态的氧气条件。方法:显微解剖分离SD大鼠触须部的毛囊Bugle区组织,在1%(低氧组)、3%(中度低氧组)、20%(常氧组)3种氧气浓度下进行hfNCSC的原代培养,培养第10、13天时采用CCK-8法分别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培养第13天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神经干细胞标志物Nestin、神经嵴来源干细胞标志物Sox10及神经元标志物β-Ⅲ Tubulin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培养第13天时HIF-2α、Oct4、Nanog、Lin28、Sox2、KLF4、Nestin、Sox10、Slug以及PAX3在hfNCSC中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培养第13天时Oct4、Sox2的表达情况。结果:(1)CCK-8结果显示,培养第10天时,中度低氧组细胞的增殖活性最高(相对吸光度值为1.868±0.147),其与低氧组(1.580±0.107)和常氧组(1.451±0.037)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培养第13天时,仍以中度低氧组细胞的增殖活性最高(相对吸光度值为5.322±1.111),其与低氧组(4.117±0.67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88),而与常氧组(1.535±0.11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2)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氧气浓度下,Nestin、Sox10、β-Ⅲ Tubulin均有表达,Nestin、β-Ⅲ Tubulin均定位于细胞质,Sox10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3)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Oct4、Nanog、Lin28、HIF-2α、Sox10、Slug、PAX3在中度低氧组的表达水平最高,且与另外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Nestin、Sox2、KLF4在低氧组表达水平最高,且与另外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4)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Oct4、Sox2在中度低氧组的表达高于另外两组。 结论:低氧有利于提高hfNCSC的增殖能力并维持其未分化状态,其中3%的氧气浓度更适合hfNCSC的增殖以及未分化状态的维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人群Waardenburg综合征的临床及基因变异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遗传病,又称听觉-色素综合征,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在中国人群中WS的致病基因主要包括 PAX3、MITF、SOX10和 EDNRB。本文对中国人群WS相关的基因变异、分子机制及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颅骨原发性骨肉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样改变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肉瘤好发于长骨,颅骨原发的骨肉瘤罕见。本文报道1例40岁女性,左枕部进行性增大的肿块。组织学显示两种形态:一种为实性区,表现为密集增生的梭形肿瘤细胞,局灶间质可见粉染的骨样基质;另一种为囊性区,囊内出血,囊壁梭形细胞增生并可见多核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波形蛋白、RUNX2、Osterix、SATB2阳性,CD99弱阳性,Ki-67阳性指数约30%,p53、CD34、孕激素受体、SSTR2、结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TAT6、BCL2、H3.3 G34W、S-100蛋白、SOX10、MDM2、CDK4均阴性。分子表型:H3F3A基因无突变,USP6基因无分离重排,MDM2基因无扩增。患者经历多次复发及手术,于首次术后17个月去世。诊断时需要与颅骨继发性骨肉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巨细胞瘤、脑膜瘤及伴有骨分化的软组织肿瘤等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发于椎管内的黏液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于椎管内硬脊膜的黏液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预后等。患者女,39岁。右侧背部疼痛、右小腿麻木伴行走不稳3个月;磁共振成像(MRI)提示胸椎椎管内占位,考虑神经鞘瘤可能,手术完整切除病灶。显微镜下于黏液背景中见肿瘤细胞弥漫性生长,瘤细胞体积中等大小,呈短梭形或星芒状,胞质淡染,细胞核轻微不规则;间质内可见薄壁、扩张的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表达STAT6和CD34,不表达脑膜瘤标志物SSTR2,不表达神经鞘瘤标志物S-100蛋白、SOX10和脊索瘤标志物Brachyury,Ki-67阳性指数约5%。二代测序检测提示其存在NAB2基因的第6号外显子和STAT6基因的第17号外显子融合。术后随访1年无肿瘤复发和转移。中枢神经系统黏液型SFT罕见,预后较好,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黏液样神经鞘瘤、脊索瘤、脊索样脑(脊)膜瘤、原发或者转移性黏液样单相型滑膜肉瘤以及原发或者转移性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等疾病相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1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4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分子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4例患者,男女各7例,年龄52~88岁,平均年龄69岁。肿瘤肉眼观呈息肉样或溃疡型改变。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方式多样,大多呈巢状排列,部分围绕血管呈假菊形团样排列,梭形细胞呈条束状及鱼骨状排列;肿瘤细胞形态丰富,细胞呈上皮样、梭形及气球样改变,部分区域失黏附,胞质嗜双染或嗜酸性,核分裂象多见,细胞异型性显著,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部分肿瘤细胞中可见黑色素沉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4例HMB45、S-100蛋白、SOX10及Melan A均为阳性。分子检测14例患者中有1例发现C-KIT基因第11号外显子存在c.1659_1660insA移码突变,14例患者均未发现BRAF及NRAS突变。14例患者随访时间为20~95个月,10例存活,1例复发及3例发生转移的患者死亡。结论: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因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容易漏诊,确诊依赖HE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本组中1例患者发现C-KIT基因第11号外显子存在c.1659_1660insA移码突变,可能会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始非神经性颗粒细胞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原始非神经性颗粒细胞瘤(primitive non-neural granular cell tumour,PNNGC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皮肤PNNGC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5岁,左侧鼻梁与内眦交界处包块,镜下肿瘤境界较清楚,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胞质内含有大量嗜伊红色颗粒,可见泡状细胞核及嗜酸性核仁。肿瘤细胞呈波形蛋白、CD10、CD68阳性,不表达S-100蛋白和SOX-10。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ALK基因重排。随访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结论:PNNGCT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间叶性肿瘤,不确定分化,不表达S-100蛋白,部分病例出现ALK基因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