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长期视觉质量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MIOL)植入术后中长期视觉质量,并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IOL)植入术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108例141眼,根据植入的IOL分为MIOL组55例76眼和SIOL组53例65眼。术后2年对2个组患者术眼裸眼远、中、近视力,矫正远视力,等效球镜进行检查;绘制术眼离焦曲线;采用i-Trace视觉质量分析仪测定术眼全眼高阶像差、Strehl比值、调制传递函数(MTF);采用CSV-1000对比敏感度仪评估术眼对比敏感度;采用美国《MIOL植入术后生活质量调查表》汉化版对2个组患者视觉质量进行比较。结果:术后2年MIOL组裸眼中、近视力优于SI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2年平均离焦曲线结果显示MIOL组于0.0 D和-3.0 D处出现2个峰值,且在0.0~-3.0 D之间形成宽平台,下降趋势平缓。5 mm瞳孔直径下,MIOL组全眼总高阶像差、慧差、三叶草、二阶散光值高于SI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IOL组Strehl比值小于SI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5 mm瞳孔直径下,MIOL组在5、10、15、20、25和30 c/d空间频率的MTF值稍小于SIOL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3、6、12和18 c/d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在明视、暗视及有、无眩光状态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MIOL组55例患者中54例脱镜,占98.18%,SIOL组53例患者中28例脱镜,占5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0.37, P<0.01)。MIOL组55例患者中4例出现眩光、光晕等视觉干扰症状,占7.27%,SIOL组53例患者中1例出现视觉干扰症状,占1.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6, P=0.382)。MIOL组在近距离、中等距离视物及总体视力方面的满意度评分高于SI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SIOL植入术比较,区域折射型MIOL植入术可提供良好且稳定的全程视力和较好的对比敏感度,且光学干扰现象发生率低,术后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古今医案云平台应用述评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医案是记录中医医师临床辨证论治过程的重要载体,借助大数据处理技术等手段,深度挖掘利用医案信息,对中医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古今医案云平台集成语音识别、光学字符识别(OCR)、四诊仪等智能信息采集技术,以及关联分析、贝叶斯分析、层次聚类等算法,挖掘医案中名医辨证、选方、用药、取穴等规律。本文从近现代名医经验的挖掘、古代医案学术思想的总结、专科疾病诊疗规律的分析、单味药及药对应用规律的整理及方剂配伍的探究5个方面对平台进行简要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非衍射型景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的体外光学性能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3种非衍射型景深延长型(EDoF)人工晶状体(IOL)的体外光学性能。方法:实验研究。纳入3种非衍射型EDoF IOL(Vivity IOL、Eyhance IOL和ES60 IOL)各3枚,使用专业光学检测设备OptiSpheric ? IOL Pro 2型成像测试平台和ISO-2角膜模型(0.28 μm球差),分别记录3.0和4.5 mm孔径时、不同空间频率、不同焦点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值以及模拟视力(以最小分辨角对数记录),以单焦点非球面IOL(ZCB00 IOL)、衍射型EDoF IOL(Symfony IOL)和三焦点IOL(STF1 IOL)以及美国眼科学会的EDoF IOL最低视觉要求标准作为评估对照。 结果:3.0 mm孔径时,MTF峰值由高至低的IOL依次是ZCB00、Eyhance、ES60、Vivity、Symfony和STF1 IOL。3种非衍射型EDoF IOL均存在2个MTF峰值,焦峰间隔由大至小的IOL依次为Vivity(1.76 D)、ES60(1.43 D)、Eyhance IOL(1.36 D)。在对照IOL中,Symfony IOL存在2个峰值,中焦点MTF峰值高于其他IOL;STF1 IOL存在3个峰值,近焦点MTF峰值高于其他IOL。孔径增至4.5 mm时,6种IOL的MTF峰值由高至低的次序同3.0 mm孔径时;Vivity IOL远焦点MTF峰值较3.0 mm孔径时增高,而中焦点MTF峰值降低;其他IOL远、中、近焦点MTF峰值均降低。3种非衍射型EDoF IOL的远焦点模拟视力均优于0.0,Vivity和ES60 IOL的中焦点模拟视力分别较Eyhance IOL好0.11和0.05。以模拟视力0.2为基准,Vivity和ES60 IOL具备超过ZCB00 IOL至少0.50 D的焦深,而Eyhance IOL具备超过ZCB00 IOL 0.40 D的焦深。结论:3种非衍射型EDoF IOL在体外维持远焦点光学性能的基础上,具备不同的中、近焦点光学性能;体外检测Eyhance IOL的远焦点光学性能更优;Vivity和ES60 IOL的焦深延长作用更优,且符合美国眼科学会的EDoF IOL最低视觉要求标准。(本文于2024年4月29日优先出版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出版平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正常成人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凹位置关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正常成人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凹的位置关系。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成人100名100只眼纳入研究。受试者均行BCVA、屈光度、微视野、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其中,男性42名,女性58名;平均年龄(46.4±14.7)岁;平均屈光度(-1.02±1.99)D;平均AL (23.22±0.47)mm;平均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0.38±0.13)mm 2。采用MP-3微视野计行中心固视检查,检查结束后设备自动拍摄高清眼底像,并自动计算视网膜中心固视点。通过Nidek Overlay功能性多模式影像平台对包含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凹的图像进行叠加,观察两者位置关系,并测量两者间距离。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凹中心距离和年龄、屈光度、FAZ面积行 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所有受试眼视网膜中心固视点均在黄斑小凹范围内,但与黄斑中心凹中心位置不重合。100只眼中,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位于鼻侧、下方、颞侧、上方分别为53、23、15、9只眼。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凹中心平均距离为(158.31±71.56)μm。 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凹中心距离和年龄( r=0.140 )、屈光度( r=-0.009)、FAZ面积( r=0.038 )均无相关性( P=0.165、0.932、0.707 )。 结论:正常成人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以中心凹鼻侧多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卒中后睡眠剥夺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卒中后睡眠剥夺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区突触可塑性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28只SPF级8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rTMS组,每组7只。模型组和rTMS组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对氯苯丙氨酸腹腔注射法建立卒中后睡眠剥夺模型,rTMS组大鼠在建模后连续14 d进行rTMS干预;假手术组大鼠仅分离动脉但不结扎、不插线;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采用旷场实验观察大鼠自主行为,水迷宫实验观察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酪氨酸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type B,TrkB)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海马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即刻早期基因c-fos表达情况,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及结构。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逃避潜伏期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他数据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1)旷场实验结果表明,干预后4组大鼠穿越方格数、直立次数和总得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7.638,10.425,30.690,均 P<0.001)。rTMS组大鼠穿越方格数[(72.71±10.10)个]、直立次数[(6.57±0.87)次]、总得分[(79.29±10.03)分]均高于模型组[(43.71±6.96)个,(3.43±0.65)次,(47.14±6.82)分](均 P<0.05)。水迷宫实验结果表明,rTMS干预后,4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比较,交互作用不显著( F=1.108, P=0.37),时间主效应( F时间=27.295, P时间<0.01)和组别主效应( F组别=8.691, P组别<0.01)均显著,在第3天和第4天,rTMS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低于模型组(均 P<0.01)。干预后,4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目标象限游泳距离及停留时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569,3.308,3.547,均 P<0.05),rTMS组大鼠的穿越平台次数[(2.00±0.31)次]、目标象限游泳距离[(196.95±24.57)cm]及停留时间[(17.72±1.36)s]均高于模型组[(1.57±0.30)次,(146.61±4.79)cm,(13.58±0.98)s](均 P<0.05)。(2)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均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器完整性被破坏,经rTMS干预后,rTMS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排列及结构均有所改善。(3)免疫荧光结果显示,rTMS组大鼠海马区的c-fos(1.49±0.09)、BDNF(0.84+0.06)均高于模型组[(1.24±0.12),(0.48±0.08),均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TMS组大鼠海马组织TrkB(1.81±0.03)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0.96±0.02)( P<0.05)。 结论:rTMS能改善卒中后睡眠剥夺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自主行为能力,可能与促进海马区c-fos、BDNF、TrkB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SMILE与FS-LASIK术后光学区特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SCHWIND Amaris1050平台和Wavelight EX500平台的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单纯近视矫正术后的实际光学区大小、非球面性和高阶像差。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广州爱尔眼科医院行近视手术矫正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和平台分为SMILE组、Amaris1050组和EX500组;收集患者术后1、3个月光学区直径、Q值、高阶像差等数据,利用Topolyzer术后切线曲率图(切线法)和Pentacam术前、术后切线曲率差异图(切线差异法)测量光学区直径。3组间光学区大小、Q值、高阶像差比较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2种方法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共纳入91例(113眼),其中SMILE组42眼,Amaris1050组25眼,EX500组46眼。术后3个月,切线法和切线差异法所测光学区直径SMILE组大于Amaris1050组和EX500组(均 P<0.001),分别为(6.90±0.12)mm和(5.17±0.15)mm,(6.58±0.19)mm和(5.00±0.10)mm,(6.56±0.16)mm和(4.86±0.15)mm;Amaris1050组切线差异法所测光学区大于EX500组( P=0.003)。3组切线法光学区测量值大于切线差异法( t=64.836、34.146、63.927,均 P<0.001);角膜中央5、6 mm范围Q值,SMILE组小于Amaris1050组和EX500组(5 mm: P=0.017、0.013;6 mm: P=0.004、0.005),Amaris1050组和EX500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6 mm瞳孔直径下,SMILE组球差小于Amaris1050组和EX500组( P=0.004、0.017),Amaris1050组和EX500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93)。 结论::SMILE术后实际光学区大于FS-LASIK,非球面形态优于FS-LASIK,引入球差更少;再者,SMILE和Amaris1050平台切削深度接近,大于EX500,消耗更多角膜组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睡眠剥夺对小鼠毛发生长周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睡眠剥夺对小鼠毛发生长周期的影响。方法:将72只成年C57BL/6J小鼠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6只。对照组小鼠脱毛后在水平台环境下常规饲养,每天16 h;实验组小鼠脱毛后通过改良水平台的方法进行睡眠剥夺,每天16 h。于实验后第1、9、19天,取2组小鼠脱毛区皮肤组织制作HE染色切片,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毛囊形态,对小鼠毛发进行分期和评分:以休止期为起始点,设为0分;生长期Ⅰ~Ⅴ期分别设为1~5分;生长期Ⅵ期及退行期Ⅰ期设为6分;退行期Ⅱ~Ⅷ期分别设为7~13分。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毛发周期评分以 ± s表示,组间同一时间点评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评分比较采用韦尔奇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第1、9、19天,对照组小鼠毛发周期评分分别为(1.00±0.57)、(5.04±0.94)、(9.52±0.87)分,实验组分别为(0.85±0.62)、(2.40±0.50)、(6.08±0.42)分。组间比较显示,3个时间点实验组毛发周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3, P=0.307),第9天( t=13.38, P<0.001)及第19天( t=16.41,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3个时间点间毛发周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评分随时间推移而增加。 结论:睡眠剥夺会造成小鼠毛发生长周期循环的滞后,但不会造成毛发生长周期循环停止,滞后的程度随着剥夺天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体外光学质量测试系统对IOL光学质量评估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手术是目前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术后视觉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功能性人工晶状体(IOL)不断推出。体外光学质量测试系统用于新型IOL的设计和优化、IOL临床应用的前期研究,评估IOL的材料、设计、偏心量、倾斜度、旋转度、入射光波长,瞳孔直径等因素对IOL光学质量的影响,有助于医生对IOL的充分了解和正确选择。体外光学质量测试系统主要包括光学测试平台和光学设计软件,前者可对IOL进行实验测量,而后者可对IOL进行光学数值模拟。目前体外光学质量测试系统在国内应用较少,但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围绕常用的IOL体外光学质量测试系统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包括体外光学质量的测量评估指标、光学测试平台(OptiSpheric ? IOL PRO、Badal Optometer、PMTF和NIMO)的构造和光学设计软件(ZEMAX、OSLO和VirtualLab)的测量原理,二者在IOL光学质量评估方面的应用,以及体外光学测试的局限性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精准神经外科10年再出发:脑胶质瘤外科的信息化和体系化升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精准神经外科理念的发展及相关技术平台的建设对我国脑胶质瘤外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0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医学和理工学科的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不断整合新的成像和导航手段,并积极进行临床转化研发与实践,使精准神经外科经历了从单纯解剖导航的“初创时代”,到基于多模态导航和术中MRI的“精准神经外科1.0”时代,再到信息化、体系化升级的“精准神经外科2.0”时代。我国学者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未来,人工智能深度机器学习、多模态图像实时融合导航手术、光学成像、靶向分子影像等前沿技术将协同推动脑胶质瘤外科的发展,引领“精准神经外科3.0”时代的到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悬滴培养小鼠毛乳头细胞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生物活性及其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功能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仿生微环境与悬滴法三维培养小鼠毛乳头细胞(DPC)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生物活性及其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功能。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获取雄性5~6周龄C57BL/6J小鼠触须毛的DPC以及1 d龄C57BL/6J小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KC),经免疫荧光法鉴定前者第3代细胞稳定表达DPC标志物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碱性磷酸酶(ALP)、β连环蛋白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后者原代细胞稳定表达KC标志物角蛋白15。取第8代DPC,用GelMA重新悬浮并接种至Transwell孔板插件底面,光交联后倒置培养,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0(即刻)、3 d GelMA悬滴中DPC聚集情况(聚集成球即仿生毛乳头球),采用活/死染色试剂盒检测培养3 d仿生毛乳头球中细胞活性。将传统二维培养的原代DPC、第8代DPC以及按前述方法制备的仿生毛乳头球分别设为原代DPC组、第8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对每组培养3 d的3个样本中DPC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基迪奥生物信息云工具平台(OmicShare Tools)对转录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earson相似性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利用时间序列趋势分析软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表达模式聚类分析,利用基迪奥生物信息云工具平台对具有特定表达模式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同前进行细胞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差异表达基因中抽取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8( SOX8)、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 9)、26型胶原纤维α1( COL26A1)、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6( Wnt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验证差异表达基因mRNA表达情况与测序结果的一致性(样本数为9);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DPC生物功能标志物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FGF7)、Wnt10a、淋巴样增强因子1(LEF1)、ALP、β连环蛋白、多功能蛋白聚糖、SOX2的mRNA表达情况(样本数为9)。取3只5~6周龄雄性BALB/c裸鼠,分别设为原代DPC组、第8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将原代DPC、第8代DPC、仿生毛乳头球分别与原代KC以2∶1细胞数比例混合后分别注射至相应组别裸鼠皮下,每只注射6个区域。注射后2周,取注射区域全厚皮,计数再生毛发,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再生毛囊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检验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 结果:培养3 d,DPC在GelMA悬滴中由培养0 d的分散状态聚集成仿生毛乳头球,制备的仿生毛乳头球中细胞活性良好。培养3 d,主成分分析显示,相比于第8代DPC组,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组内样本间变异程度较低,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组间样本变异程度最低,3组DPC样本超过90%的基因谱数据变异可由第1个和第2个主要成分来解释;Pearson相似性分析显示,组内样本重复性好,原代DPC组和仿生毛乳头球组样本间的相关系数为0.84~0.95,原代DPC组和第8代DPC组样本间的相关系数为0.72~0.87;3组DPC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筛选出642个组间交集差异表达基因,对其进行表达模式聚类显示有2种基因表达模式有显著趋势( P<0.05),分别为第8代DPC组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第8代DPC组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共包含411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411个差异表达基因在Wnt信号通路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显著富集( P<0.05),GO富集分析表明细胞外基质、经典Wnt信号通路、细胞分化等GO术语被显著富集( P<0.05)。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比较,第8代DPC组细胞基因 SOX8、MMP- 9、COL26A1、Wnt6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下降( q=15.950、8.854、11.890、11.050,9.851、5.884、7.418、4.870, P<0.01),与测序数据一致。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比较,第8代DPC组细胞生物功能标志物FGF7、Wnt10a、LEF1、ALP、β连环蛋白、多功能蛋白聚糖、SOX2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下降( q=11.470、9.795、4.165、9.242、10.970、10.570、8.005,7.472、4.976、3.651、4.784、5.236、6.825、5.214, P<0.05或 P<0.01)。注射后2周,第8代DPC组裸鼠无毛发再生,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裸鼠再生毛发数量相近( q=1.852, P>0.05)且均显著高于第8代DPC组( q=18.980、17.130, P<0.01);第8代DPC组裸鼠注射区域皮肤仅形成了坏死灶,而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裸鼠注射区域皮肤均观察到再生毛囊且毛囊横断切面有黑色素沉着。 结论:基于GelMA仿生微环境与悬滴法三维培养小鼠DPC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培养模型可一定程度上恢复高传代DPC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能力,且其生物特性更加类似于原代DPC,可实现DPC的扩增后特性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