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素性毛表皮痣的光学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7小时前
色素性毛表皮痣也称为贝克尔痣,临床主要表现为较大面积的褐色斑片及合并多毛表现,病理上除色素增加外,也有表皮增厚,表皮突下延的情况.本病治疗比较困难,激光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特别是近年来新型皮秒激光、不同激光联合治疗等方面较既往疗效显著,本文就色素性毛表皮痣及其光学治疗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7小时前
-
上尿路感染性结石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上尿路感染性结石是由产脲酶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上尿路结石,治疗的核心目标是消除结石和病原微生物、保护肾功能和减少复发.为规范上尿路感染性结石的诊疗,由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感染与炎症学组、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结石学组和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激光学组共同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参照国内外相关文献指南,结合国内外相关疾病诊治的临床经验,编写了本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手术中光相干断层扫描辅助治疗视盘小凹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44岁,因左眼视物不清1个月,于2021年5月13日到河北省唐山市眼科医院就诊.否认既往眼病史、全身病史及家族性遗传病史.眼科检查:右眼、左眼视力分别为1.0、0.2.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 11.5、16.5 mmHg(1mmHg=0.133 kP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特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显著改变,全球近视患病率日益上升,引发了临床医生的密切关注.近视易合并其他严重的眼科疾病,尤其是高度近视(HM)患者,常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其发病率远远高于屈光状态正常的人群.当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并存时,病情变得尤其复杂.近年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集中关注患者的眼底改变特征.从高度近视人群中早期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这是对两种疾病深入了解并进行有效防治的关键.文章通过回顾分析近年文献,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方面对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关系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适应光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眼底影像学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适应光学(AO)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与眼底相机、扫描激光检眼镜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设备相结合,可对光感受器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视网膜血管系统进行成像.目前,AO技术已应用于各种眼底疾病,包括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视网膜炎性疾病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的早期诊断、管理和监测.视网膜细胞和结构的可视化对于理解眼底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以及监测其病程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AO技术的应用为眼底成像带来了重大突破,然而AO技术的普及还存在扫描范围和屈光间质混浊的影响等局限性.全面了解AO技术为眼底成像提供更新视野,有望推动AO技术的眼科临床应用,使眼底影像水平达到细胞级的"眼底活体成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手术联合Toric IOL植入在不同眼轴长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手术联合复曲面人工晶状体(Toric IOL)植入在不同眼轴长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分析36例(36只眼)在我院进行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手术联合植入To-ric IOL患眼资料,按患眼眼轴长度划分为正常眼轴组(22 mm≤眼轴<24 mm)和长眼轴组(24 mm≤眼轴),研究数据包括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术后残余散光、术后角膜指数及眼高阶相差与眼视觉质量相关性分析等.结果 术后3个月,BCVA正常眼轴组(0.06±0.07)logMAR,长眼轴组(0.09±0.09)logMAR,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总残余散光,正常眼轴组为(0.83±0.53)D,长眼轴组为(0.50±0.50)D,均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斯特列尔比(Strchl)值,正常眼轴组为0.17±0.12,长眼轴组为0.18±0.14,均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两组间BCVA、术后总残余散光及Strchl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99,1.78,0.08;P=0.32,0.08,0.94).应用OPD-SCANⅢ视觉质量分析仪检测:两组患眼各角膜指数与Strchl值均无相关性;术后3个月,正常眼轴组患眼Strchl值与角膜Total及眼内Total相差呈负相关(r=-0.82,-0.88,P=0.01,0.00);长眼轴组患眼Strchl值与全眼Tilt、High、s4+s6+s8等相差均呈负相关.应用TOPCON KR-1W视觉质量分析仪检测:术后3个月,正常眼轴组患者Strchl值与全眼4 mm瞳孔直径下4s3、4s4及4Total均呈负相关,长眼轴组患眼Strchl值与全眼4 mm瞳孔直径下4s3、4s4、4Total均呈负相关,6 mm瞳孔直径下Strchl值与6s5呈负相关.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规则角膜散光白内障的方法,而且不仅在正常眼轴患者中效果稳定,在长眼轴患者中应用也同样有效.减少术源性损伤,保持Toric IOL囊袋居中性及晶状体光学面不倾斜是保证术后高视觉质量的前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MILE与ICL植入术治疗伴低度散光的高度近视患者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与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治疗伴低度散光的高度近视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视觉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1/2022-01我院收治伴低度散光的高度近视患者80例159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SMILE组46例91眼和ICL植入组34例68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6 mo等效球镜、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角膜高阶像差、光学质量指标(SR)及有效性、安全性指数,统计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6 mo等效球镜、UCVA及BCVA均较术前提高(均P<0.05).术后6 mo,两组患者UCVA、BCVA、等效球镜、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SMILE组患者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垂直彗差和水平彗差的均方根值均高于ICL植入组,术后3、6 mo ICL植入组SR高于SMILE组(均P<0.05).结论:SMILE和ICL植入术治疗伴低度散光的高度近视患者的手术效果良好,术后患者均能获得较好的术后视力和客观视觉质量,相比于SMILE,ICL植入术术后视觉质量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干眼患者泪液相关检测指标及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泪液质和量的检查是诊断干眼的重要指标.临床常用诊断干眼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对泪液量及泪膜稳定性的检测以评估其严重程度,而实验室条件下对泪液成分进行分析标记以诊断临床分型,也指导临床对相关成分进行补充以有针对地对其进行治疗.准确评估泪液的产生和成分的变化使临床医生能够有效监测干眼的严重程度并评估治疗措施的有效性.随着近年来光学成像技术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临床泪液的相关指标及检查技术方法与其相结合,一些新的检测手段得以应用,可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精准的检测,极大提高了临床上干眼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飞秒激光辅助与传统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和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血管密度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飞秒激光辅助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患者黄斑和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血管密度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2-07/10于成都东区爱尔眼科医院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并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65例85眼,根据患者自愿选择手术方式,分为飞秒激光辅助组23例30眼,传统超声乳化组42例55眼.于术前,术后1 d,1 mo均行OCT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黄斑和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血管密度及血流灌注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 mo BCVA均较术前改善,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均P<0.01);术后1 d,1 mo,飞秒激光辅助组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厚度较术前增加(均P<0.05),而传统超声乳化组手术前后均无差异(均P>0.05);传统超声乳化组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和视盘区血管密度及血流灌注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而飞秒激光辅助组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域(FAZ)面积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对眼底视网膜血管影响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触发胺碘酮缓释微针贴片的构建及用于心房颤动治疗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制备超声触发胺碘酮缓释微针贴片,并进一步探讨胺碘酮缓释微针在心房颤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制备超声触发胺碘酮缓释微针贴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载药量,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皮肤穿刺实验等方法检测微针形态学、稳定性、皮肤穿刺性能,用Franz扩散池法测定微针体外渗透性,药效学实验观察微针对大鼠房颤模型治疗情况.结果 本研究制备的微针队列排布完好、排列完整,背衬无气泡,针形锐利、完整无断裂,形态良好,针尖平均载药量为(4.67±0.51)μg,且微针穿刺性能良好,针尖硬度合格、溶解能力良好;体外透皮渗透结果显示,两组溶液前0~6 h释放较为缓慢,8~24 h明显提高,24~36 h急剧升高,在72 h累计释放量最高,且8~72 h胺碘酮混悬液累积释放曲线明显高于胺碘酮脂质体溶液.药效学结果显示,超声触发胺碘酮缓释微针贴片可延缓大鼠房颤诱发时间[(7.52±1.26)s比(5.75±1.14)s],缩短房颤持续时间[(4.21±0.89)s比(6.32±1.02)s],改善大鼠心功能[左心房内径为(3.52±0.50)s比(4.11±0.35)s、舒张期室间隔厚度为(2.24±0.18)s比(2.58±0.3)、收缩期室间隔厚度为(3.11±0.32)s比(3.59±0.50)];组织药物含量结果,模型大鼠心房中胺碘酮含量明显增加,血浆、肺、肝脏、肾脏、脾脏中胺碘酮含量明显降低.结论 制备的超声触发胺碘酮缓释微针贴片性能良好,可促进胺碘酮透皮递送,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