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度近视及合并青光眼患者视网膜结构参数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HM)和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HMG)患者视网膜结构参数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临床研究对象包括HM患者20例(36只眼)和HMG患者21例(35只眼).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视力、眼压、视野(VF)等人口学及临床特征,使用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扫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和黄斑厚度,使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扫描黄斑、视盘为中心的浅层毛细血管丛、深层毛细血管丛和脉络膜毛细血管丛三个层面的血流密度(VD),再分别测算上下两个半区的VD血流密度比值(VDR),最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NFL在上侧、下侧、颞侧、中央厚度参数上,HM组均高于HMG组,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01).HM组9个分区的黄斑厚度均大于HMG组,但存在统计差异的区域只有内层下侧、颞侧和外层下侧(均P<0.05).无论黄斑还是视盘,HMG组VD均低于HM组(均P<0.05),其中SCP下侧区域血流密度的降低最为明显,只有SCP VDR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视乳头周围RNFL厚度、黄斑厚度、视盘和黄斑血流密度等结构参数有助于HMG的临床诊断,其中SCP VDR的降低可能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飞秒激光辅助与传统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和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血管密度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飞秒激光辅助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患者黄斑和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血管密度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2-07/10于成都东区爱尔眼科医院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并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65例85眼,根据患者自愿选择手术方式,分为飞秒激光辅助组23例30眼,传统超声乳化组42例55眼.于术前,术后1 d,1 mo均行OCT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黄斑和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血管密度及血流灌注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 mo BCVA均较术前改善,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均P<0.01);术后1 d,1 mo,飞秒激光辅助组黄斑区神经纤维层厚度较术前增加(均P<0.05),而传统超声乳化组手术前后均无差异(均P>0.05);传统超声乳化组视盘区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和视盘区血管密度及血流灌注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而飞秒激光辅助组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域(FAZ)面积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对眼底视网膜血管影响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眼轴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盘和黄斑血管密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进行视网膜视盘区和黄斑区血管成像,探讨眼轴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盘和黄斑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收集2019年6─11月于中山眼科中心确诊的POAG病例,依据眼轴长度分为中等眼轴青光眼组(眼轴范围为22.51~25.50 mm)和长眼轴青光眼组(眼轴>25.50 mm),并匹配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所有患者单眼入组。最后共42例纳入中等眼轴青光眼组,37例纳入长眼轴青光眼组。所有受检者完成视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OCTA检查。通过OCTA测量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密度(RPC VD)和黄斑浅层血管密度。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Pearson相关等分析数据。 结果::长眼轴青光眼组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小于中等眼轴青光眼组[(74.5±9.6)μm vs. (80.5±13.6)μm; t=2.244, P=0.028],但2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眼轴青光眼组黄斑全图、黄斑旁区、黄斑周围区血管密度均小于中等眼轴青光眼组,但仅黄斑周围区颞侧血管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35, P=0.028)。2组的平均和各象限RPC V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眼轴与GCC、黄斑浅层血管密度参数呈负相关(眼轴与GCC: r=-0.333, P=0.003;眼轴与黄斑浅层血管密度: r=-0.303~-0.282,均 P<0.05),与RPC VD无显著相关性( P=0.383)。 结论::在病情相近的情况下,POAG眼轴的延长主要损害黄斑血管,尤其是周边部颞侧血管,对视盘周围微血管无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视野半侧缺损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视野半侧缺损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盘旁和黄斑区血管密度的改变及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视野指标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应用Humphery视野计30-2程序检测为视野半侧缺损的POAG患者(POAG组)28例(28只眼),同期纳入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31名(31只眼)。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RNFL、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及视野检查等,并收集了一般信息。采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检测视盘旁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PC)和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的血管密度。健康对照组与POAG组、健康对照组与POAG组视野正常半侧检测结果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OAG组内视野缺损半侧与视野正常半侧检测结果比较采用配对秩和检验。结果:POAG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47±12)岁;POAG组与健康对照组性别分布、年龄、眼压、中央角膜厚度、眼轴长度和眼内灌注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OAG组上、下半侧视野缺损者分别有19、9例。POAG组视盘旁RPC和黄斑区SCP血管密度分别为45.86%(34.92%~52.78%)、39.31%(32.55%~46.79%),均低于健康对照组[56.90%(51.69%~60.84%)、47.48%(37.95%~52.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6.56,-5.86;均 P<0.01)。POAG组RNFL和GCC厚度分别为84.4(62.1~97.1)、76.4(60.3~92.5)μm,均小于健康对照组[110.6(95.7~131.6)、98.1(84.0~109.2)μm; Z=-6.57,-6.36;均 P<0.01]。POAG组中视野缺损半侧对应的视盘旁RPC和黄斑区SCP血管密度分别为44.12%(34.73%~53.20%)和36.81%(29.73%~47.82%),明显低于视野正常半侧对应的血管密度[51.85%(38.64%~61.02%)、41.78%(33.93%~49.22%); Z=-4.62,-4.12;均 P<0.01]。POAG组视野正常半侧对应的视盘旁RPC和黄斑区SCP血管密度均低于健康对照组( Z=-5.08,-4.95;均 P<0.01);视野正常半侧对应的RNFL和GCC厚度分别为93.0(61.9~116.5)μm和86.3(67.2~98.2)μm,均小于健康对照组( Z=-5.15,-5.35;均 P<0.01);但二者间视野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视野半侧缺损的POAG患者视盘旁RPC及黄斑区SCP血管密度降低并伴有RNFL及GCC变薄,其中视野正常半侧对应区域的视盘旁RPC及黄斑区SCP血管密度也降低并伴有RNFL及GCC变薄,提示POAG视网膜血管和结构的改变发生在视功能改变前。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01-20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际近视研究院关于轴性近视患者非病理性眼组织变化的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描述人眼的非病理性近视相关特征。方法:基于组织形态学与临床研究,分析与近视眼轴增长相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结果:在轴性近视眼中,眼球形状由球形变为长椭球体,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密度和视网膜总体厚度均减少,以赤道后部最为明显,其次为赤道部。脉络膜和巩膜变薄,以后极部最为明显,锯齿缘最不显著。巩膜成纤维细胞活性发生改变,细胞外基质成分变化与重塑。Bruch膜(BM)体积增加,但其厚度与眼轴长度无明显相关性。中度近视时,BM开口发生移位,通常朝向中心凹的方向,导致BM突出至鼻侧视乳头内区而在颞侧(如视乳头旁gamma区)缺失;视盘呈垂直椭圆形,中心凹至视盘的距离增大但不伴黄斑区BM的延长,kappa角减小;视乳头黄斑的视网膜血管和神经纤维变直拉长。高度近视时,BM开口和视盘增大,筛板、视乳头周巩膜缘(如视乳头旁delta区)和视乳头周围脉络膜边界组织变长变薄,形成圆形gamma区和delta区。结论:全面描述非病理性近视的眼部变化对于更好地了解近视眼轴增长的机制、病理性结构改变,以及近视导致的心理生理后遗症对视功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Wolfram综合征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例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参加上海市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眼病研究项目中确诊Wolfram综合征。既往1型糖尿病病史分别为12年和4年。视神经萎缩史分别为8年和4年。眼部检查示双眼晶状体轻度后囊膜型白内障,视神经萎缩。光学相关断层扫描检查显示,2位患者双眼视神经下方脉络膜厚度降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显著降低,视盘区及黄斑区血流密度及血管密度明显下降,电生理检查示振幅下降明显,视野检查呈双眼熄灭型。临床诊断为Wolfram综合征,随访中。如果1型糖尿病儿童及青少年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且低于0.6,除常规眼科检查外,建议其早期进行视神经区域脉络膜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网膜血流、视网膜电图以及视野检查。有条件者建议行WFS-1基因测序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埋藏性视盘玻璃疣患者视网膜浅层结构及血管密度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埋藏性视盘玻璃疣(ODD)患者视网膜浅层结构及血管密度的改变。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埋藏性ODD患者的36只眼资料(ODD组)及26只正常眼资料(对照组)。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视野、谱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及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检查,比较视盘鼻侧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及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双眼ODD患者选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及Mann Whitney U检验。 结果:ODD组20例,对照组26例,两组均为女性,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ODD组最佳矫正视力及视野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SD-OCT检查显示视盘鼻侧外核层下椭圆形低信号影,或局部堆积样中等信号影,边界清晰,部分可见高信号包膜。ODD组与对照组上方鼻侧区域的RNFL厚度分别为(102.6±19.1)、(119.0±13.8)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1; P<0.01)。ODD组GCC厚度[ M( Q1, Q3)]为97.0(89.3,99.8)μm,对照组为101.0(100.0,102.0)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48.50; P<0.01)。ODD组OCTA en-face扫描图像可见黄斑区血管网较对照组稀疏。ODD组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为48.5%±2.8%,与对照组的51.0%±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3; P<0.05)。 结论:埋藏性ODD患者视网膜上方鼻侧RNFL及黄斑区GCC层变薄,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减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眼黄斑区及视盘血流密度和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重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NPDR)患眼黄斑区、视盘血流密度和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确诊为S-NPDR的25例患者31只眼(S-NPDR组)和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名30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对受检眼黄斑区6 mm×6 mm、视盘4.5 mm×4.5 mm范围进行扫描。软件自动将黄斑中心凹6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凹区,1~ 3 mm的旁中心凹区,3~ 6 mm次旁中心凹区;将视盘周围(盘周)划分为鼻上、鼻下、下方鼻侧、下方颞侧、颞下、颞上、上方颞侧、上方鼻侧等8个区。测量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和视盘血流密度以及FAZ面积。S-NPDR组、对照组受检眼之间血流密度、FAZ面积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FAZ面积与血流密度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旁中心凹区、次旁中心凹区,S-NPDR组、对照组受检眼间SCP ( t=6.470、5.220, P<0.001)、DCP ( t=7.270、7.370, P<0.001)血流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心凹区,与对照组比较,S-NPDR组患眼DCP血流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50, P=0.030),SCP血流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00, P=0.900)。S-NPDR组患眼FAZ面积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90 , P=0.030)。S-NPDR组患眼视盘整体、盘周整体及除上方鼻侧外的盘周其他区域血流密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520、5.000、4.870、3.120、2.360、2.120、5.410、5.560、2.640,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NPDR患眼FAZ面积与SCP血流密度呈负相关( r=-0.513, P=0.004 ),与DCP血流密度无相关性( r=0.034, P=0.859 )。 结论:S-NPDR患眼黄斑区及视盘总体血流密度降低,FAZ面积扩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病理性近视黄斑和视盘血流密度变化及其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PM)黄斑和视盘区血流密度(VD)变化及其与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6~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眼科就诊的近视患者171例17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2例,女性99例;年龄(35.0±10.8)岁。将患者分为PM组、高度近视(HM)组、非HM组,分别为51例51只眼、70例70只眼、50例50只眼。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患眼黄斑和视盘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分区将黄斑、视盘区中心6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视盘中心为中心的2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旁中心区;旁中心区分别有2条放射线将其分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区。测量患眼黄斑和视盘的中心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外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VD。对比观察PM组、HM组、非HM组患眼VD情况。三组患眼之间VD比较采用方差分析;VD与AL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PM组患眼黄斑旁中心区SCP、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VD均低于HM组、非H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M组患眼黄斑中心区DCP的VD高于H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0)。视盘区,除DCP上方、下方、颞侧和外层视网膜中心区外,PM组患眼其他区VD均低于非H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CP的黄斑中心区、视盘区上方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视盘中心区的VD与AL不相关( P=0.647、0.688、0.146 ),其他区域的VD均与AL呈负相关( P<0.05)。 结论:与HM、非HM患眼比较,PM患眼黄斑及视盘区多数区域的VD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下纤维增生膜3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1,女,53岁,因"双眼视力下降3个月余"于2021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就诊。患者既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6年,长期口服激素治疗,现服用美卓乐10 mg 1次/d进行治疗。2015—2017年曾因视力下降于外院诊断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未予治疗。就诊前3个月,外院诊断双眼红斑狼疮性视网膜病变,给予静脉地塞米松输液治疗后患者双眼视力下降加重。眼科专科查体:视力右眼0.04,左眼0.25;眼压正常;双眼结膜无明显充血,角膜透明,角膜后沉着物(-),前房深度正常,房水闪辉(-),右眼晶状体核密度增高,左眼晶状体后囊下混浊。眼底检查示:双眼黄斑区及后极部视网膜多发黄白色病灶,网膜下液暗区形成。眼底自发荧光示:右眼黄斑区、左眼视盘上方及颞下方低荧光灶,周围高荧光。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示:双眼后极部多发片状高荧光,随时间呈墨迹样荧光素渗漏。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示:双眼后极部脉络膜血管扩张呈斑驳强荧光,右眼黄斑区及左眼颞下方可见片状荧光遮蔽。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右眼黄斑下高反射物质,少许视网膜下液;左眼颞侧视网膜下液,视网膜下高反射团块。诊断为:双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双眼白内障。建议减停激素,予螺内酯40 mg 2次/d口服治疗。患者因担心红斑狼疮复发未减停激素。1个月后随访,患者视力下降。视力检查:右眼为0.03,左眼为0.04。广角眼底照相示:右眼黄斑区及鼻下方可见黄白色病灶,左眼颞下方可见黄白色条索状纤维增殖膜形成(图1A)。黄斑OCT示:右眼黄斑下高反射物质较前增多,神经上皮层间积液;左眼可见小片色素上皮脱离,视网膜下积液和高反射团块(图1B)。给予右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5 mg/0.05 mL注射2次。5个月后,视力检查示:视力右眼为0.05,左眼为手动。复查黄斑OCT示:右眼黄斑下高反射物质大部分吸收,水肿消失,视网膜外层结构受损和中心凹下团块状纤维化;左眼颞下方条索状视网膜下膜较前变化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