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脓毒症相关免疫抑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脓毒症是一种由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引起的序贯性器官功能障碍,是急危重症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中,免疫抑制在脓毒症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文阐述了脓毒症相关免疫抑制的发病机制和免疫学特征,从刺激免疫恢复、清除炎症介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分析了脓毒症免疫治疗的现状,指出明确脓毒症患者免疫学特征和免疫学分型的重要性,寻找基于免疫靶点改善脓毒症预后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一种呼吸系统新发传染病,SARS-CoV-2的暴发、流行和变异已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社会恐慌,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安全,研制特异性和灵敏性高的实时、快速和可用于床旁检测的设备及方法对于COVID-19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准确掌握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气溶胶的行为学特征,对于科学制定疫情防控政策也至关重要。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将生物分子反应信号转换成可检测的物理化学信号的分析装置,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与分析领域,基于常规检测方法(包括菌落计数、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的生物传感器,存在耗费时间和人力、操作复杂等缺点,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的出现使其应用更加便携,并能满足现场快速检测需求。本文拟就生物传感器检测的病原种类、检测方法、最新进展及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类鼻疽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类鼻疽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易误诊,急性病死率高,治疗困难,反复发作。其病原体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具有特殊的胞内感染特性和潜在的生物威胁,目前医务人员对类鼻疽的认识不足,多数医疗机构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有限,缺乏诊疗规范指导。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联合重庆市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组织来自微生物学、流行病学、感染病学、呼吸病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订了《类鼻疽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从该病的流行特征、病原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和建议,以期提高我国类鼻疽诊治水平,规范临床管理,降低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病毒感染相关性脑病的临床和免疫学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急性病毒感染相关性脑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免疫学特征。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期间诊断为急性病毒感染相关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末次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与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分析不同预后患儿的临床和免疫学特征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急性病毒感染相关性脑病患儿28例。年龄4月龄至11岁。男16例(57%),女12例(43%)。前驱感染的病毒中,新型冠状病毒16例、甲型流感病毒8例、乙型流感病毒3例、诺如病毒1例。其中,急性坏死性脑病21例、急性脑病伴双向发作及后期弥散降低4例、伴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变的轻度脑病综合征2例、出血性休克伴脑病综合征1例。首发症状中,意识障碍24例(85.7%)、癫痫发作23例(82.1%)、言语障碍17例(60.7%)、不自主运动11例(39.3%)、精神行为异常10例(35.7%)。头颅磁共振成像病变部位提示丘脑17例、脑干10例、基底核9例、小脑半球8例和胼胝体4例。末次随访评估mRS评分>2分17例,mRS评分≤2分11例。单因素分析发现,预后不良组意识障碍、癫痫丛集性发作、脑干病变、血清T细胞绝对数、脑脊液蛋白、脑脊液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IL-8]高于预后良好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脑干病变、脑脊液IL-1β和T细胞绝对数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干病变、脑脊液IL-1β和T细胞绝对数等对急性病毒感染相关性脑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病情越重,T细胞绝对数越低,部分脑脊液细胞因子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炎症因子与双相障碍脑影像特征的关联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双相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神经免疫学与神经影像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与突破,对双相障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将炎症因子与脑影像特征交叉分析,或许更能揭示双相障碍的疾病进程及其机制,探索新的治疗靶点。本文综合双相障碍炎症因子与神经影像特征之间关联的研究,同时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糖尿病的临床异质性对精准分型诊断的挑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因素复杂作用所致,包含多种病因和病理的临床综合征。不同糖尿病类型根据遗传学、免疫学、代谢和临床特征可有不同的内在型及复杂的临床表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与酮症倾向糖尿病是不同糖尿病类型之间临床异质性的体现。高度的临床异质性模糊了不同糖尿病类型的经典区别,导致糖尿病新分类的出现。糖尿病的高度异质性对精准分型诊断带来了挑战,而深刻认识不同糖尿病类型本身及其之间的异质性对疾病预测、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因突变致DOCK8免疫缺陷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DOCK8基因突变所致DOCK8免疫缺陷综合征(DIDS)的临床特征、免疫学特点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2020年9月就诊于湖南省儿童医院的1例DIDS患儿临床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为14岁男性,出生后反复出现湿疹、皮肤感染,并伴有生长发育落后,实验室检查提示血清IgE水平进行性升高,基因检查提示DOCK8基因纯合突变:c.5287C>T,分别来源于患儿父母。结论:当患儿出现湿疹、皮肤或者肺部反复感染、血清IgE及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时,应考虑DIDS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强直性脊柱炎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脊柱关节病最常见的类型。骨细胞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分泌一系列的炎症因子,共同调控AS的发病。AS中各种免疫细胞的失调、炎症细胞因子的改变导致骨代谢紊乱,同时骨细胞表达各种炎症细胞因子,导致免疫系统失调。免疫系统与骨骼系统的相互作用已成为AS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了解AS的骨免疫学机制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AS的确切发病机制并探索AS的新治疗方法。综述了AS中免疫细胞和炎症细胞因子的改变及其对骨骼系统的影响,以及骨骼系统中各种骨细胞的改变及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同时总结了AS的治疗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E2A-HLF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E2A-HLF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2021年1月收治的1例E2A-HLF阳性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21岁,因腰痛就诊,血常规、血髓象、骨髓病理、骨髓免疫分型、骨髓融合基因检查综合诊断为E2A-HLF阳性ALL。经化疗、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截至2023年7月患者处于细胞形态学、免疫学、分子学完全缓解。结论:E2A-HLF阳性ALL少见,易延误诊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改善患者预后,但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仍需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牧区布鲁菌病5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非牧区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以提高非牧区布鲁菌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对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2019年8-9月收治的布鲁菌病患者50例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免疫学检查、血培养及影像学检查、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成年人48例,儿童2例;年龄范围26~84岁,年龄最小为2岁7个月,最大84岁;男性41例,女性9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多汗、腰痛、局部脓肿为主。红细胞沉降率增快29例;试管凝集试验阳性(1∶200)48例,阴性2例;血培养阳性14例,表现为针尖样菌落;26例行磁共振检查,骨和周围累及的软组织有异常信号。50例患者确诊后,行对症治疗和抗菌治疗,48例痊愈,2例局部脓肿局限。结论:非牧区布鲁菌病表现多样,易误诊,对可疑患者进行布鲁菌凝集试验检查、血培养及磁共振检查有助于诊断;对症治疗和抗菌治疗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