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有t(8;14)(q24;q32)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伴t(8;14)(q24;q32)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对2004至2019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就诊的、病历资料中有G显带检查结果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其中伴t(8;14)(q24;q32)的MM患者的一般资料、M蛋白相关检查、细胞遗传学资料、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估等资料。结果:所有初治MM中,有G显带结果的患者共940例,其中G显带出现核型异常者265例,异常比例28.19%,G显带方法确定伴有t(8;14)(q24;q32)染色体异常者在有G显带结果者中占比0.85%(8/940),在G显带异常中占比3.02%(8/265)。8例MM患者中男7例,女1例,中位年龄63.5岁(56~76岁),免疫球蛋白亚型7例均为Lambda型。8例患者初诊时均为DS Ⅲ期。8例患者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显示伴1q21扩增患者有6例(75%),G显带结果显示伴1号染色体异常患者5例(62.5%)。8例患者中达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分别为4、1、2例,总体有效率(ORR)为87.5%,中位随访35个月(23~65个月)后2例患者死亡,死亡患者总生存期(OS)超过5年。结论:伴t(8;14)(q24;q32)者在本院有G显带结果的MM患者中占比0.85%,8例患者中轻链亚型Lambda多于Kappa,男性多见,多伴1q21扩增和1号染色体异常,诊断时肿瘤负荷高,但对治疗总体反应尚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原发膜性肾病肾小球C1q或IgA沉积的意义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膜性肾病(PMN)肾小球C1q或IgA沉积与临床和病理表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并分析2012年12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诊断的33例PMN患儿临床及病理表现[肾组织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原、IgG亚型检测]、血清抗PLA2R抗体及治疗反应等资料。分别根据PLA2R检测结果、肾脏病理表现、是否有C1q沉积、是否有IgA沉积分别分为PLA2R相关组和非PLA2R相关组、典型PMN组和不典型PMN组、C1q沉积组和无C1q沉积组、IgA沉积组和无IgA沉积组。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33例PMN患儿中男20例、女13例,起病年龄11(8,13)岁,临床表现为肾病水平蛋白尿者32例。病程4.6(2.1,11.6)个月时行肾活检,28例(85%)在肾活检前接受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PLA2R相关组20例(61%),非PLA2R相关组13例(39%)。与非PLA2R相关组相比,PLA2R相关组发病年龄偏大[12(10,13)比7(3,12)岁, Z=-2.52, P=0.011]、前驱感染率低[45%(9/20)比11/13, P=0.032]、自发缓解率低(0 比 4/13, P=0.017)。肾组织PLA2R抗原阳性与肾脏IgG4沉积为主或共沉积(13/17比5/15)以及肾活检时低白蛋白水平[(25±6)比(29±7)g/L, t=2.14]均显著相关( P=0.031、0.041)。肾脏病理表现为典型PMN者12例、不典型PMN者21例,两组间临床及肾脏病理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肾小球C1q沉积者10例(32%),其肾活检前病程短于无C1q沉积者[1.8(0.8,5.9)比6.0(2.5,22.3)个月, Z=-2.27, P=0.023];肾小球IgA沉积者12例(36%),其肾活检前病程、临床和病理表现与无IgA沉积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伴或不伴肾小球 C1q或IgA沉积不影响PMN患儿的临床表现、肾组织PLA2R和IgG亚型分布以及治疗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肾小球IgG4沉积与原发性膜性肾病临床及病理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原发性膜性肾病肾小球免疫荧光IgG4亚型分布特点,探讨IgG4阳性强度与肾脏病理、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本院行原位肾活检、免疫荧光显示毛细血管袢上有IgG沉积且至少一个IgG亚型阳性强度1+及以上的原发性膜性肾病病例,分析肾小球IgG4亚型分布特点,探讨IgG4阳性强度与临床表现、病理指标及临床缓解的关系。结果:共纳入250例患者,其中男性157例(62.8%),女性93例(37.2%),年龄(54.4±14.6)岁;IgG4阴性组40例,IgG4阳性组210例;IgG4阳性组根据IgG4阳性程度又分为弱阳性组(1+,114例)、中度阳性组(2+,62例)、强阳性组(3+、4+,34例)。IgG4阳性组24 h尿蛋白量、肾组织磷脂酶A2受体染色强阳性比例均高于IgG4阴性组(均 P<0.05);IgG4强阳性组血白蛋白水平低于IgG4弱阳性组( P<0.05),且随着IgG4的阳性程度增高,IgG1的阳性强度也增高,IgG4强阳性组IgG1强阳性比例明显高于IgG4弱阳性组( P<0.05);各组肾小球硬化比例、肾小管萎缩程度、IgG2、IgG3及其余免疫荧光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180(122,209)d,32例患者失访,余218例患者中,45例(20.6%)完全缓解,104例(47.7%)部分缓解,69例(31.7%)未缓解。以未缓解定义为结局事件,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肾组织IgG4高阳性强度( HR=1.371,95% CI 1.068~1.759, P=0.013)、男性( HR=1.818,95% CI 1.028~3.214, P=0.040)、初始24 h尿蛋白量大( HR=1.108,95% CI 1.003~1.225, P=0.043)是疾病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肾小球IgG4阳性与否及阳性程度与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肾小球IgG4阳性程度可能成为原发性膜性肾病治疗反应的指标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时外周神经BIP与Na v1.8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时外周神经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P)与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亚型1.8(Na v1.8)的关系。 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4只,体重210~260 g。采用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损伤(CCI)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实验Ⅰ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大鼠分为2组( n=10):假手术组(Sham组)和CCI组。实验Ⅱ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大鼠分为3组( n=8):假手术组(Sham组)、CCI+生理盐水组(CCI+NS组)和CCI+BIP抑制剂HA15组(CCI+H组)。于术后第4天开始,CCI+NS组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1 ml,CCI+H组腹腔注射HA15 0.7 mg/kg,连续3 d(1次/d)。实验Ⅰ和Ⅱ均于术前1 d、术后1、3、d及7 d(T 0-T 4)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术后第7天行为学测试完成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BIP与Na v1.8的表达。实验Ⅰ于术后第7天行为学测试结束后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BIP和Na v1.8的表达及共定位情况,采用免疫共沉淀实验评价BIP和Na v1.8相互作用情况。 结果:实验Ⅰ 与Sham组比较,CCI组T 1-T 4时MWT降低,TWL缩短,背根神经节Na v1.8表达下调,BIP表达上调,坐骨神经Na v1.8和BIP表达上调( P<0.05),CCI组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BIP与Na v1.8存在明显共定位,背根神经节BIP可以免疫共沉淀出Na v1.8,Na v1.8也能免疫共沉淀出BIP。实验Ⅱ 与Sham组比较,CCI+NS组T 1-T 4时MWT降低,TWL缩短,背根神经节Na v1.8表达下调,BIP表达上调,坐骨神经Na v1.8和BIP表达上调( P<0.05);与CCI+NS组比较,CCI+H组T 3,4时MWT升高,TWL延长,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Na v1.8和BIP表达下调( P<0.05)。 结论:BIP可介导外周神经Na v1.8的再分布,参与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病理生理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妊娠合并单克隆IgG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大新月体形成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青年女性,有梅毒病史,肉眼血尿起病,慢性病程,孕中后期病情加重,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肾病综合征、急进性肾小球肾炎需透析,补体C3、C4下降,血、尿免疫固定电泳均可见单克隆 IgG-Kappa沉积。肾脏病理光镜下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新月体形成,免疫荧光IgG亚型中只有单一IgG3沉积,轻链Kappa呈限制性表达,诊断为伴单克隆IgG(IgG3-Kappa型)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with monoclonal IgG deposits,PGNMID)。该病例为兼具梅毒病史和妊娠期间病情加重的首例报道,采用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化疗方案,最终患者摆脱透析,肾功能恢复,蛋白尿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gM型多发性骨髓瘤六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IgM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009年12月18日至2020年10月29日收治的6例IgM型MM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骨髓检查结果、疗效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符合IgM型MM的诊断标准。男4例,女2例,初次诊断中位年龄为70(59~81)岁。Durie-Salmon(DS)分期:ⅠA期2例,ⅢA期4例;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Ⅱ期4例,Ⅲ期2例。初发症状:骨痛4例,高黏滞血症3例,淋巴结肿大或肝脾大2例。实验室检查:中位血清M蛋白39.11(3.61~75.56)g/L,中位血清IgM 69.35(4.35~137.00)g/L,中位HGB 87(70~131)g/L,中位血清肌酐83.6(53.0~129.6)μmol/L,中位血清钙2.12(2.11~2.50)mmol/L。中位骨髓浆细胞比例为0.390(0.255~0.590),4例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可见浆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低二倍体1例。FISH检查:2例P53基因缺失,1例1q21扩增阳性,4例RB-1基因缺失阳性;6例患者IgH重排均阳性,其中3例CCND1/IgH融合基因阳性,明确为t(11;14)重排改变。免疫表型:CD38、CD138、单克隆轻链表达均阳性,4例CD20个别阳性。6例患者均接受蛋白酶体抑制剂为主的方案治疗,达到部分缓解至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治疗敏感性尚可。结论:IgM型MM除骨髓瘤典型临床表现外,可伴高黏滞血症、淋巴结肿大或肝脾大等特征性表现,细胞遗传学以t(11;14)多见治疗反应及预后与常见骨髓瘤亚型无明显区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靶向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PET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在90%上皮肿瘤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中过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几乎不表达,因此FAP是肿瘤诊疗的重要靶标。一系列靶向FAP的显像剂在临床前研究PET显像中展现出良好的成像结果,其表现为特异性高摄取和非靶向性低摄取。与氟脱氧葡萄糖显像相比,FAP显像在大多数恶性肿瘤中显示出更高的摄取值和灵敏性。大量的临床研究也逐步开展。靶向FAP的显像剂在多种恶性肿瘤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且有研究证实FAP在部分非肿瘤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免疫球蛋白G亚型4、结核等)中也会有高表达,因此靶向FAP的显像剂也可用于非肿瘤性疾病的诊断。笔者就靶向FAP的PET新型分子探针及其临床转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DNAJ热休克蛋白家族成员B9阳性纤维样肾小球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和分析DNAJ热休克蛋白家族成员B9(DNAJ heat shock protein family member B9,DNAJB9)阳性的纤维样肾小球病(fibrillary glomerulonephritis,FGN)患者临床病理改变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诊断的5例DNAJB9阳性FGN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改变特征。结果:5例FGN患者入选本研究,性别比为4∶1(女∶男),中位年龄29岁(24~71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2例,蛋白尿3例;1例肉眼血尿,4例轻度镜下血尿。5例患者均无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证据。FGN肾脏病理表现多样,光镜下可表现为系膜增生性、系膜结节状硬化、膜增生性、不典型膜性肾病样改变,可伴有新月体形成;免疫荧光以IgG和C3在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壁云雾颗粒样、条带样沉积为主,IgG亚型以IgG1和IgG4为主;电镜下可见直径8~30 nm纤维样物质,主要沉积于系膜区和内皮下,可伴有基底膜内沉积,少见上皮下沉积。FGN患者肾脏预后不佳,2例起病时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患者中,1例患者于起病1周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1例患者经积极免疫抑制剂治疗后1年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3例起病时尿蛋白量<3 g/24 h的患者,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治疗后,2例蛋白尿缓解,1例尿蛋白量轻度升高,肾功能均维持稳定。结论:中国FGN患者以青年起病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微量镜下血尿。FGN诊断依赖电镜下发现系膜区、内皮下直径约10~30 nm纤维样物质,DNAJB9蛋白免疫组化检测阳性可作为确诊FGN的重要标志物。FGN患者肾脏预后较差,目前尚无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gG4的免疫学作用及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免疫球蛋白G4(immunoglobin G4,IgG4)在IgG的4种亚型中血清浓度最低,但其抗原结合片段(fragment of antigen binding,Fab)臂交换、弱激活补体1q(complement 1q ,C1q)以及结晶片段(fragment crystallizable,Fc)-Fc交互等特点使其具有独特的抗炎保护作用。自从发现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血清IgG4异常升高后,很多疾病被发现存在血清IgG4异常升高的情况。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更多集中于IgG4在体内的免疫作用和IgG4相关疾病的病理学因素、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断上。文章将以IgG4为出发点,综述IgG4的结构和功能特点、IgG4的免疫作用、IgG4升高疾病及最新的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穿山龙总皂苷对膜性肾病大鼠肾组织M型PLA2R和IgG4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分析穿山龙总皂苷对膜性肾病大鼠肾组织M型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和免疫球蛋白G亚型4(Immunoglobulin G4,IgG4)表达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40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贝那普利组(10 mg/kg)、低和高剂量穿山龙总皂苷组(80 mg/kg、160 mg/kg),每组各8只.除对照组,其余4组采用Border法制备膜性肾病模型,造模成功后,贝那普利组灌胃给予贝那普利10 mg/(kg·d),低和高剂量穿山龙总皂苷组分别灌胃给予穿山龙总皂苷80 mg/(kg·d)、160 mg/(kg·d),对照组、模型组灌胃给予10 ml/(kg·d)生理盐水.连续给药4周后,检测24 h尿蛋白、白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尿酸水平,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肾脏中M型PLA2R、IgG4、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rylated 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 B(Phosphorylated protein kinase B,p-AKT)、核因子 E2 相关因子 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1,HO-1)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贝那普利组、高剂量穿山龙总皂苷组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血肌酐、血尿素氮、尿酸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贝那普利组、低剂量和高剂量穿山龙总皂苷组肾脏病理改变明显改善,24 h尿蛋白水平及肾脏中M型PLA2R、IgG4、p-PI3K、p-AKT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肾脏中Nrf2、HO-1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穿山龙总皂苷对膜性肾病大鼠的肾脏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PLA2R、IgG4表达,抑制PI3K/AKT通路,激活Nrf2/HO-1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