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肺段切割术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探讨不同肺段切割术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 例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全胸腔镜手术下采用肺段切割术的不同为两组,其中采用肺段电刀切割术的52 例患者纳入电刀切割组,采用肺段机械切割术的52 例患者纳入机械切割组.对两组术中相关临床指标、术后恢复情况、肺功能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电刀切割组手术时间[(238.74±52.98)min]长于机械切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刀切割组术中出血量[(60.54±11.76)ml]、术后 3d胸腔引流量[(453.73±118.47)ml]、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3.65±0.69)d]与住院时间[(5.91±1.26)d]与机械切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个月,电刀切割组呼气流量峰值(PEF)[(3.42±0.37)l/s]、、第 1 秒用力呼气量(FEV1)[(2.29±0.36)l]、用力肺活量(FVC)[(2.86±0.53)l]与机械切割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刀切割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9.62%)与机械切割组(5.7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全胸腔镜手术下采用肺段电刀或机械切割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均可获得确切疗效,两组术式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时间及医源性创伤程度相近,但肺段电刀切除难度相对较大,可能会促使术中操作时间延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电视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治疗单纯型肺动静脉畸形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1岁,因"体检胸片发现右肺肿物"就诊. 入院行胸部增强CT血管造影( CT angiography,CTA)检查,发现右肺下叶肿物明显强化,行CTA肺动静脉重建,确诊为单纯型肺动静脉畸形( 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PAVMs). CTA示肿物为右肺下叶背段动脉与背段静脉相交通,并形成血管瘤,直径2 cm左右(图1 ~2 ). 术前,不吸氧动脉血气分析显示:PaO279 mmHg、PaCO244 mmHg、SaO296%均在正常范围.采用双腔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取左侧卧位,腰桥抬高. 右侧第4 肋间腋前线3 cm 单孔,插入胸腔镜(carl storz,30°,10 mm) 探查,见右肺下叶背段紫红色膨出,肺表面血管瘤,其内可见血液湍流,似有血栓样物质(图3箭头所示). 以内镜切割缝合器( Endo GIATM Universal Staplers and Re-loads,030449)闭合背段动脉(030425,45 mm,2. 5 mm)5 min后,血管瘤由紫红色变为浅红色,其内未见血流(图5 ). 以 Endo GIA夹闭背段支气管后嘱麻醉医师膨肺,利用膨胀萎陷法确定段间平面,确认为背段支气管,予以闭合离断(030415,60 mm, 4. 8 mm). 闭合离断背段静脉(030425,45 mm,2. 5 mm)一支,切割闭合段间平面(030415,60 mm,4. 8 mm),取出下叶背段,注水膨肺,无明显漏气,手术效果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55例单操作孔解剖性肺段切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55例单操作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女93例,年龄53(24~ 82)岁.切口采用2孔法,胸腔镜镜头从观察孔进入,手术器械经操作孔进入,肺段血管及支气管使用血管夹(Hemolock)或直线型切割合器处理,段间水平使用直线型切割缝合器分离.分析围手术期各项数据.结果 1例患者因肺动脉出血,在增加辅助操作孔下(三孔)缝合止血,其余154例患者顺利施行了单操作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手术,无中转开胸,无中转肺叶切除,无围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02.0 (65~ 150) min,术中出血量118.1(50~300)ml,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8(2~7)d,术后住院时间5.6(3~9)d.术后并发症8例(5.2%),其中术后咯血2例,肺部感染3例,皮下气肿、胸腔积液、局部肺不张各1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原发性肺癌139例(病理分期为Tis~T1bN0M0),良性病变9例,转移性癌7例.结论 单操作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安全可行,可以选择性应用于部分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或者不适合肺叶切除术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肺段切割方式对行全胸腔镜手术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术中术后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肺段电刀和机械切割方式对行全胸腔镜手术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术中术后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共12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64例)和B组(64例),分别在全胸腔镜手术下行肺段电刀和机械切割,比较两组术中术后临床指标水平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手术用时显著少于A组(P<0.05);两组手术出血量、手术出血量>200 ml、纵隔淋巴结切除比例、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3 d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手术中肺段电刀和机械切割方式用于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治疗在医源性创伤程度、术后康复时间及手术安全性方面较为接近;但肺段电刀切割方式应用可能增加手术难度,延长术中操作用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能量器械与切割缝合器在肺部小结节肺段切除术的应用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能量器械(超声刀)与切割缝合器在肺部小结节肺段切除术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本院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的92例.根据术中分离肺段间平面的方式差异分为超声刀组(48例)和机械切割组(44例),患者均行完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超声刀组术中应用超声刀分离段间平面,机械切割组应用切割缝合器.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指标、肺功能(FVC、MVV、FEV1)、并发症情况.结果 机械切割组手术时间为(91.68±20.39)min,术中出血量为(84.35±21.97)mL,均低于超声刀组[(105.03±19.56)min、(101.16±30.48)mL];超声刀组手术花费为(1.02±0.33)万元,低于机械切割组[(1.21±0.40)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在两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FVC、MVV、FEV1在两组中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FVC、MVV、FEV1降低(均P<0.05),但超声刀组FVC、MVV、FEV1均高于机械切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刀组并发症率(10.42%)与机械切割组(6.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方式应用于完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分离段间平面的安全性相当,均应用可靠;但机械切割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而超声刀手术花费更低,且更有助于保留肺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胸腔镜下膨胀萎陷联合立体降维法处理肺段间平面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段切除膨胀萎陷法确定肺段间平面,将立体段间平面进行降维后裁剪的手术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微创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应用膨胀萎陷立体降维法处理段间平面的28例病人临床资料.全部病人术前胸部薄层CT明确肺部病变,在胸腔镜三维重建引导下完成肺段切除,部分多发结节病人联合肺楔形切除;肺段动、静脉及气管处理完成后,应用膨胀萎陷法显示出段间交界后,通过超声刀或者电钩等能量器械对立体的段间平面进行分离,降低段间平面的立体维度,段间静脉作为重要的段间平面标志引导降低维度,将降维后的段间平面应用切割缝合器处理.结果: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病例,胸腔镜下解剖清晰,操作顺利;单肺段切除9例,联合肺段或肺亚段切除11例,肺段联合肺楔形切除8例;共切除病变数37个.膨胀萎陷等待约15 min段间交界清晰可见;超声刀或者电钩分离段间平面无明显出血,保留段间静脉,术毕膨肺,余肺舒展度良好,无严重压榨.术后肺轻度漏气5例经引流愈合,复查胸片肺复张良好;总引流量(494.64±332.45)mL;引流时间(4.04±1.50)d;住院时间(6.79±2.46)d.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微创胸腔镜下可安全施行肺段切除,膨胀萎陷法可以清晰显示肺段间平面,立体的段间平面进行降维后裁剪更简单易操作,减轻压榨,术后余肺舒展性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