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Hem-o-lok夹移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研究回顾分析3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Hem-o-lok夹移位的诊疗过程。3例Hem-o-lok夹移位患者中2例移位至胆总管内,1例移位至窦道和胆总管内。3例移位Hem-o-lok夹有2例通过胆道镜取出,1例通过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出。我们认为Hem-o-lok夹移位与术中操作、局部组织炎症反应、缺血坏死、排斥反应和机械切割等多因素有关。胆道镜、胃肠镜和ERCP技术可作为取出移位Hem-o-lok夹的首选方案,必要时可开腹手术,移位至十二指肠者如无症状可考虑保守治疗。为避免或减少Hem-o-lok夹移位,须注意术中规范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腹腔镜肝切除术二氧化碳气体栓塞发生与防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腹腔镜技术不断成熟,腹腔镜肝切除术在肝脏疾病的治疗中已得到认可和推广。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肝切除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1,2,3,4]。腹腔镜手术需要合适气体建立气腹,以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二氧化碳(CO 2)无色、廉价、不易燃,血液溶解度高,是腹腔镜手术中最常用的充气气体。但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普及,与CO 2气腹相关的气体栓塞引起了关注。CO 2在腹腔镜手术中最大的优势是其在血液中的溶解度高,且吸收入血的CO 2气体可通过机械通气快速经肺排除,所以危及生命的严重CO 2栓塞在腔镜手术中发生率并不高,为0.15% [5],但一旦发生其死亡率却高达28% [6]。肝脏是一个血供丰富的实质性脏器,腔镜下分离切割肝组织时大量离断的肝静脉和肝血窦都暴露在气腹下,CO 2经过破损的静脉吸收入血,随着血液循环进入下腔静脉,流入右心房、右心室再到肺动脉。大量CO 2气体栓塞可能导致低氧血症、肺水肿、脑梗、循环衰竭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 [7,8,9,10],是腹腔镜肝脏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何减少气体栓塞的发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腹腔镜肝切除术中CO 2气体栓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后相关组织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CSP)已逐步应用于结直肠息肉的治疗,由于CSP未使用高频电流而是直接机械切割息肉,其术后组织学改变与常规热圈套器切除术明显不同,深入认识其组织学特点,对冷切除预后判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其近期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马蹄肾合并肾肿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马蹄肾合并肾肿瘤的技术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马蹄肾合并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12月所有采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切除术或肾部分切除术治疗马蹄肾合并肾肿瘤的文献。结果:检索到10篇文献11例患者,加上本例共计12例患者。12例患者中,采用腹膜后入路4例,经腹腔入路8例。2例先行传统腹腔镜下操作,寻及动脉并控制后再置入机器人机械臂行肾部分切除及缝合;10例全程采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操作。行一侧肾切除术5例,肾部分切除术7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8例,嫌色细胞癌1例,嗜酸细胞癌1例,肾细胞癌1例,肾脓肿1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1例患者,女,38岁,因发热入院,术前完善CT动脉造影和三维重建后,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右肾部分切除+峡部离断术治疗,术中肿瘤滋养血管以一次性使用组织闭合夹逐一结扎并离断,贴肿瘤左侧采用内镜下切割吻合器离断峡部,环肿瘤边缘锐性完整切除肿瘤。手术历时240 min,无热缺血时间,出血量约300 ml,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病理诊断为肾脓肿。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马蹄肾合并肾肿瘤安全有效,较传统腹腔镜手术更具优势。术前应完善CT动脉造影或三维血管重建检查,充分评估变异血管,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决定手术入路和手术方案,术中妥善处理变异血管,采用内镜下切割吻合器处理峡部会更利于手术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改良式宫腔粘连分离术在薄型子宫内膜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有效治疗薄型子宫内膜(TE)及复原子宫生殖功能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TE患者改良式宫腔粘连分离术前后经期天数、月经量的月经失血评估表(PBAC)评分及超声指标.结果 48例患者术后经期平均天数为(5.60±1.40)d,长于术前的(4.30±1.2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月经量PBAC评分为(55.60±6.20)分,高于术前的(21.40±5.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双侧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均值和脉冲指数(PI)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子宫内膜厚度为(9.10±1.10)mm,子宫内膜容积为(4.68±0.81)cm3,大于术前的(4.30±1.20)mm和(3.21±0.31)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子宫内膜的RI值为(0.51±0.13),PI值为(0.77±0.26),低于术前的(0.59±0.07)和(0.91±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患者妊娠率为60.4%.子宫内膜容积及子宫内膜厚度与妊娠呈正相关(P<0.05),子宫内膜RI值和PI值与妊娠呈负相关(P<0.05).结论 改电流切割为"冷针"物理机械分离瘢痕粘连组织,可有效修复宫腔的瘢痕粘连,有利于术后子宫内膜血流重建,改善TE患者的宫腔容受性,复原子宫生殖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开放性眼外伤视觉质量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前开放性眼外伤(open globe injury,OGI)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其病情复杂,是导致视力障碍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根据以往的报道,眼外伤通常分别是导致双眼失明和单眼失明的第三和第四大原因[1].按照致伤原因分类可分为机械性和非机械性,而机械性眼外伤则分为闭合性眼外伤(closed globe injury,CGI)和OGI,OGI可继发于由钝性物体引起的破裂伤或尖锐物体引起的裂伤,相对于CGI而言OGI会造成更严重的视觉质量影响,因此对于临床眼科医生来说,OGI手术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对于患者而言,视觉质量的恢复是有重要意义的.随着医学的进步,目前国内很多医院能够很好地开展玻璃体切割术、复杂性白内障手术,给OGI患者带来了及时的治疗.OGI是可预防的,其患病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水平、文化程度、年龄、职业、传统习俗(烟花)等[2].关于相关预后因素包括就诊时间、就诊视力、损伤的分区、角膜损伤、晶状体损伤、睫状体损伤、视网膜损伤和玻璃体切除术时机.OGI诊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预测视觉效果以及给患者和家属提供更好的咨询,现就OGI视觉质量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细胞行为组学:一种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中医科学化的研究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中医的现代化以及标准化需要中西医结合的手段来实现.然而,中医研究强调整体观,目前的生物技术却无法有效的整合由分子生物学主导的基因组学、代谢组学以及转录组学等各种分子组学所产生的信息来完整的描述组织生理.与此同时,在单细胞层面,细胞已经完成对不同时空背景的复杂蛋白网络信息的整合,并将其表现在各种细胞行为上.在此,作者提出以细胞行为组学为主的策略并简短的介绍如何运用这种策略来进行针刺启动以及中药方剂的研究.病征和病因不一定有直接可见的连结.但是,病征必定起于病因.病征是身体部分组织产生不正常生理活动的结果,源于身体特定组织的组成细胞(生命的最基本单位)受到组织微环境不正常刺激所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有时,组织内一种细胞的失序就能导致严重的疾病反应.譬如:胰脏内β细胞的损伤造成Ⅰ型糖尿病,或是骨骼肌细胞的凋亡产生肌肉萎缩症.同时,复杂的病理反应也常是部分组织受到特定的刺激后这些组织内多种细胞彼此相互作用的结果.譬如,在肿瘤发生的过程中,微环境刺激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生成.而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又与免疫细胞相串扰,分泌各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效应分子形成免疫抑制微环境[1].这样的环境培育了癌细胞免疫逃逸的能力.因此,组织微环境能够左右其内部的细胞行为而产生不同的机体生理与病理.造成不正常生理活动的原因(病因)常是基础医学关注的核心.了解病因后,我们才能试着遏制病因对组织内部细胞所产生的不正常影响,达到治病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同时掌握一个组织内各种细胞的行为,才能以组织内细胞间的互动来描述组织生理与病理.在组织微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因子(由机体内部各种细胞所产生的生物分子)以及环境因子(由机体外部吸收并出现在组织内的各种物质)都可能对其内的各种细胞产生影响.这些因子有大分子也有小分子,其中,大分子可能凭借自身的构型与相匹配的细胞表面受体产生交互作用,从而影响细胞中的生物信号通路,改变所属信号传输链所调控的细胞行为;另外,小分子还可能直接进入细胞,干扰细胞内蛋白的活性,据此改变细胞行为.因此,这些因子的出现决定了细胞行为.当一个外部刺激改变了组织微环境,组织内部细胞的行为也会随之改变.而这些细胞行为的变化本身又会成为组织微环境中的新刺激源.这些细胞行为的变化有物理性的、化学性的以及生物性的.物理性的包含细胞与细胞间的接触力、细胞对细胞间充质蛋白(细胞分泌到胞体外的蛋白)的粘附力、细胞散发出的热量等.化学性的包含细胞直接或是经由外泌体、微囊泡、以及凋亡小体等分泌出来的各种生物因子.生物性的则是生长、迁移、侵袭、凋亡等.这些变化在组织内成为新的刺激并以级联反应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改变组织内细胞的行为.组织内的各种细胞都适应了微环境的改变后,最终达成新的稳态,组织生理也就展现出新的样态(图1).如若外部刺激超过了常规水平而致使组织内部的细胞行为发生不正常的改变,组织可能就会处于病理发展的初始状态.以脑组织的生物力学为例,Segel等[2]发现脑组织硬度会随着衰老逐渐增加,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中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功能,而改变细胞外基质硬度可以逆转这一衰老表型.此外,脑组织硬度也介导诸如力传导、力敏蛋白的产生、以及细胞骨架重塑等细胞行为,从而诱发或加剧神经退行性疾病[3-4].而机体遭遇这些病理变化时的应变方式常是适应性的改变自身.例如在阿尔兹海默症中,小胶质细胞会感受到脑组织机械性质变化而定向迁移,施行包括对细胞外基质进行重塑、促进突触塑性、调控免疫响应等一系列复杂的细胞行为调适[5-7].由此可知,如若我们能够掌握组织微环境的改变对一个细胞行为的影响,并且在考虑它们的时空顺序后将这些改变叠加起来,我们就能了解组织生理与病理.而研究细胞微环境的改变对各种细胞行为影响的总成就是细胞行为组学[8].值得注意的是:细胞行为组学研究必须把对各种细胞行为的量化分析当成主要的手段,而传统分子生物学或是生物化学所衍生的各种分子组学则为背景知识.原因如下:医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体,不是物质.然而,基因或是蛋白都是物质,没有生命.所以它们不应是医学研究的首要对象.同时,从中医科学化的角度来看,中医的研究是整体性的,不能用以还原论为指导原则的分子生物学来主导,必须要从可以掌握整体组织生理活动的研究手段来实现.目前,针灸与方剂是中医施治的两种主要手段,所以在此就以如何运用细胞行为组学来研究针灸与方剂进行论述.在针灸研究方面:针灸经过两千多年的验证,其临床疗效有目共睹.而针刺作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医外治疗法,被世界范围内认可.同时,近年来针刺的优势病种已经从疼痛类疾病逐渐扩展至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病、内分泌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从动物实验中表明针刺可以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表达,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抑制神经凋亡[9].此外,针刺还可以调节脑内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神经递质水平,抑制炎症,缓解焦虑、抑郁情绪[10].然而,以手针为例,手针仅通过一枚金属针作用于穴位,便可以调节脑内各种神经递质的作用,可是我们却无法了解手针针刺启动的明确机制.由于从进针、行针和留针,整个针刺过程中穴区所受到的刺激仅仅是由金属针施予的机械力,所以穴区细胞必定具备了由机械力向神经信号转化的能力[11].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指向穴区主要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结缔组织由独立的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特洛细胞等及其分泌的胶原纤维蛋白、糖蛋白、蛋白多糖等外基质所组成.在针刺入穴位并施行提插、捻转等手法过程中,针体会与胶原纤维发生交联、并对其进行牵拉.然而胶原纤维自身无法产生生物反应,所以它的作用应仅是将机械力传递给粘附于胶原纤维上的细胞.如此,对于针刺启动的研究首要就在于判定哪种穴区细胞对机械力刺激敏感(力敏细胞),并且能粘附于胶原纤维之上.接着,必须探讨这些力敏细胞在感受到由胶原纤维传来的拉伸力后,能够分泌哪些由拉伸力引发的细胞因子(力敏因子).与此同时,这些力敏因子必须能够成为一种新的刺激源影响穴区周围的其他细胞行为,如肥大细胞脱颗粒、巨噬细胞极化等,并且引发针刺启动效应.如此,我们仅需要从单种细胞对其微环境的简单变化着手,并根据此细胞分泌的力敏因子研究这些因子对穴区非力敏细胞的效应,表明细胞间的级联反应,便可了解针刺启动过程中机械力信号向生物信号的转化的机制,这样的策略是细胞行为组学的完美体现(图2).在中药方剂研究方面:目前药理研究的手段是以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等技术为核心,这样的方法足以对于单靶点(仅对一种生物分子进行干预)分子药在细胞层面的药理进行研究.然而,中药方剂是以多种生物分子构成的多靶点(复方)药,以目前盛行的生物技术无法把它们的药理解释清楚.尽管近年来以分子组学分析为主的系统生物学逐渐成为中药方剂药理研究的主流,希冀从各种分子浓度的变化来描述受测中药对病理状态细胞干预的效果,但是这种方式产生的结果难以被定量评估,而且结论也仅局限于特定的细胞,难以扩展到组织层面.如前所述,在面对多病因的复杂类疾病时,现有的生命科学技术无法体现系统论的精神,遑论探讨复方中药与生命活动之间的联结讯息.另一方面,细胞最终展现的行为是组织微环境和细胞行为平衡的结果,在微环境中出现中药复方内千百种不同的单体时,不论这些单体如何以不同的时空关系对细胞内的蛋白网络进行干预,细胞最终会将其整合成明确的细胞行为.基于此,中药方剂的药理药效可以从细胞行为的角度有效整合现有的生物多组学体系,来解决系统生物学遭遇的难点.如此,我们可以绕过系统生物学在学术性面临的复杂预测手段,并了解复方分子对细胞的干预后细胞行为的改变结果.基于组织工程学及高通量的显微影像捕捉,细胞行为学运用精细的细胞行为表征快速实现时空连续的单细胞行为定量分析,通过包括卷积神经网络等深度机械学习算法对图像进行优化、切割、特征捕捉及分类.同时,对于方剂内不同药物组成的加减,我们也可以了解被加减药物对细胞行为的偏性,并了解中医用药的思想理论.通过这样的努力,中医药才能建立起一个以系统观为内涵的全新研究体系,以联结多种分子组学与细胞行为学的手段,架设链接微观到宏观的桥梁,辅助中药的创新以及现代化(图3).中医一直认为生命的本质不能仅从物质或能量层面去研究,必须兼顾物质、能量与信息.细胞行为组学基于生命的基本单位为研究核心,由细胞来体现物质与能量的变化.而蛋白网络中信息的传递则由细胞的动态行为来表征.细胞的蛋白网络变化才是生命的表现,而专注于特定蛋白或是特定基因在特殊微环境下的改变无法描述生命.生命科学讲求对生命的了解,中西医结合在于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去注解传统中医药的智慧,这两者都必须恪守不离开探索生命的本源.细胞行为组学立于生命科学之内,又能体现中西医结合的精神,是执行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以及标准化进程的一种合适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后腹膜肾上腺肿瘤微创手术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探讨肾上腺肿瘤微创手术方法,寻找尽可能保留肾上腺功能的手术方式。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于东部战区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肾上腺肿瘤患者150例,A组100例行改良肾上腺肿瘤微创手术,在尽可能保护肾上腺动脉和最大限度保留肾上腺组织的前提下,根据病情分别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表浅肿瘤机械剜除术(A1)、后腹腔镜暂时性阻断中央静脉肾上腺部分切除术或肿瘤剜除术(A2)和后腹腔镜阻断中央静脉的肾上腺部分切除术或肿瘤剜除术(A3);B组50例,行传统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剜除术。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数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种改良术式的出血量、手术时间、进食时间及随访时间都明显优于传统肾上腺的微创手术,3种改良术式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随访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改良组患者术后口服激素治疗时间减少。结论:本文所采取的改良术式,不仅能尽可能地保留肾上腺动脉,维持残存腺体的最佳血供,采用钝性分离的方法对肿瘤组织进行分离、切割,避免热损伤,还能尽可能地保留正常的肾上腺组织及维护其生理功能,利于术后创面愈合和临床早期康复,同时对于孤立肾上腺患者及家族或遗传性患者尤为重要,可有效避免终身的激素替代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聚醚醚酮树脂盘制备及其基本力学性能检测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制备聚醚醚酮(PEEK)树脂盘并检测其表面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方法:先将粒状PEEK原材料经干燥后挤出、切割、热处理后经车床加工成PEEK树脂盘.再将该PEEK树脂盘(实验组)和目前口腔临床应用的成品PEEK树脂盘(对照组)分别切削成各项力学性能测试所需的试件,对比两组材料的性能,比较两组材料的物相组成,并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测比较两组试件表面及断裂面的微观结构.结果:获得了制备的PEEK树脂盘.实验组试件极限挠曲强度σ为(179.46±5.09)MPa,挠曲弹性模量E为(3.99±0.18)GPa,断裂韧性KIC为(7.01±1.13)MPa·m1/2,总断裂功Wt为(4.89±1.27)KJ/M2;对照组试件极限挠曲强度σ为(170.04±4.11)MPa,挠曲弹性模量E为(4.44± 0.13)GPa,断裂韧性KIC为(4.31±0.28)MPa·m1/2,总断裂功Wt为(1.24±0.13)KJ/M2;上述两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试件拉伸强度σm为(95.18±3.89)MPa;对照组试件拉伸强度σm为(93.46± 4.07)MPa;上述两组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测可见,实验组试件的表面较为平坦光滑,可见少许孔隙,其断裂面较表面略粗糙,颗粒分布均匀,可见少量孔隙及微裂纹;对照组试件表面较实验组粗糙,裂纹更多,其断裂面颗粒均匀,但可见较多粗大孔状结构.物相分析显示,两组材料的各晶面峰值基本一致.结论:从本实验结果来看,获得的PEEK树脂盘已达到聚合物基修复材料力学性能的要求,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不同肺段切割术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探讨不同肺段切割术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 例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全胸腔镜手术下采用肺段切割术的不同为两组,其中采用肺段电刀切割术的52 例患者纳入电刀切割组,采用肺段机械切割术的52 例患者纳入机械切割组.对两组术中相关临床指标、术后恢复情况、肺功能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电刀切割组手术时间[(238.74±52.98)min]长于机械切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刀切割组术中出血量[(60.54±11.76)ml]、术后 3d胸腔引流量[(453.73±118.47)ml]、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3.65±0.69)d]与住院时间[(5.91±1.26)d]与机械切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个月,电刀切割组呼气流量峰值(PEF)[(3.42±0.37)l/s]、、第 1 秒用力呼气量(FEV1)[(2.29±0.36)l]、用力肺活量(FVC)[(2.86±0.53)l]与机械切割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刀切割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9.62%)与机械切割组(5.7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全胸腔镜手术下采用肺段电刀或机械切割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均可获得确切疗效,两组术式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时间及医源性创伤程度相近,但肺段电刀切除难度相对较大,可能会促使术中操作时间延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