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曲泊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罕见的危及生命的骨髓衰竭征,其特征为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艾曲泊帕是一种口服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最初用于刺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血小板生成。艾曲泊帕可与血小板生成素受体(c-MPL)的跨膜结构域结合,可诱导难治性AA患者的三系(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反应,可刺激AA患者的造血功能。本文针对艾曲泊帕治疗AA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体外膜氧合治疗腺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提高体外膜氧合(ECMO)治疗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收治的1例腺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22岁,以发热起病,全血细胞减少伴铁蛋白和可溶性CD25升高,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减低,腺病毒抗体IgM阳性,CT示双肺渗出,进展到呼吸窘迫综合征。建立ECMO系统及抗噬血活动等综合治疗后,患者痊愈出院。结论:ECMO成功救治腺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提示在细胞因子风暴情况下实施ECMO治疗是可行的,但缺乏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来指导如何规范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例转钴胺素Ⅱ缺乏症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1例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生长发育落后、肺部感染患儿可能的遗传学病因及其临床诊治。方法:采集患儿及其正常表型双亲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应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患儿行血液系统相关疾病基因检测。结果:患儿 TCN2基因存在3个变异,分别是第5外显子上游c.581-8A>T,该变异患儿父母均携带;第6外显子c.924_927del,该变异来源于母亲;第7外显子c.973C>T,该变异为新发变异。经基因变异致病性分析结合患儿临床表现、三系减少、血甲基丙二酸及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确诊其为转钴胺素Ⅱ缺乏症。该患儿出现呼吸道感染表现,经肺部影像学检查及肺泡灌洗液病原学高通量测序证实为耶氏肺孢子虫病,在给予肌注维生素B 12治疗过程中患儿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经复方磺胺甲恶唑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 结论:我们报道了1例转钴胺素Ⅱ缺乏症患儿,发现了该基因的新变异,分析了该基因3个变异的致病性。钴胺素治疗该病应个体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人骨髓标本中非肿瘤性异常细胞表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检测骨髓标本中非肿瘤性异常表型相关疾病,包括意义不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单克隆B细胞增多症(MBL)、Fcγ受体Ⅲ类B(FcγRⅢB)缺失、CD36缺失等的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观察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3日至2024年3月31日于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进行骨髓白血病/淋巴瘤一步法MFC筛查肿瘤性疾病的24 864例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以及MFC结果。根据年龄分为<45岁组(11 495例)、45~<60岁组(5 322例)、≥60岁组(7 081例);按疾病性质分为良性疾病组(8 336例)、恶性疾病组(15 562例)、其他组(966例)。分析各组骨髓标本中非肿瘤性异常表型的发生情况。结果:MGUS、MBL、FcγRⅢB缺失、CD36缺失的发生率分别为0.072%(18/24 864)、0.511%(127/24 864)、0.221%(55/24 864)、0.004%(1/24 864)。恶性疾病组MBL的发病率低于良性疾病组( P<0.001),MGUS的发病率高于良性疾病组( P=0.034)。良性疾病组中各疾病类型的MBL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中MBL发生率最高为2.72%(48/1 765);恶性疾病组中,各疾病类型的MBL、MGUS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其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发生率均最高,分别为1.95%(3/154)、1.30%(2/154)。 结论:应用MFC进行白血病/淋巴瘤一步法检测的非肿瘤性异常细胞表型特征存在一定差异,对疾病的筛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第564例 消瘦—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脾淋巴结肿大—多种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1例主要表现为消瘦、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脾肿大及多发淋巴结肿大的患者,疑诊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常规骨髓及淋巴结检查均无异常淋巴细胞克隆证据。进一步排查发现患者多种免疫球蛋白升高、直接库姆实验阳性、多项细胞因子水平升高,仍提示免疫异常相关疾病。实验室进一步完善流式细胞学检测CD3 +CD4 -CD8 -双阴性T淋巴细胞升高,基因突变二代测序提示FAS基因热点突变,明确诊断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ALPS)。ALPS为罕见病,常规检查仍不能确诊患者,CD4 -CD8 -双阴性T淋巴细胞流式检测及深度二代基因测序可提供帮助。该患者经激素治疗后症状好转,血象恢复正常,激素减量病情平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妊娠合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是一种红细胞膜缺陷性溶血病,临床表现为与睡眠有关、间歇发作的慢性血管内溶血和血红蛋白尿,可伴有全血细胞减少和反复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常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标记的CD 55和CD 59作为此疾病的诊断方法。PNH患者妊娠期出现流产、早产、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及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高于正常孕妇。孕期应根据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乳酸脱氢酶、肝肾功能、血管超声检查监测原发病情的变化及血栓形成情况,同时应严密监测母儿并发症。治疗主要以支持治疗,改善贫血、预防出血、减少母儿并发症为目的。目前国外已有文献报道依库丽单抗在妊娠期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PNH患者妊娠期及产后是否需要常规抗凝治疗尚存在争议。终止妊娠的时机及方式应根据病情、是否有母儿并发症综合评估确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乳酸性酸中毒为突出表现的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免疫系统平衡的改变会对多个组织器官产生不良影响可累及全身各个组织系统,较常见的发生在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皮肤、泌尿系统、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目前在其诊断和管理方面经验较少。一些免疫失衡性疾病可能是全身性、致命的,如噬血细胞综合征 [1]。噬血细胞综合征(ha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一种原发或继发性免疫异常导致的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征 [2],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持续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以及骨髓、肝脾、淋巴结组织发现噬血现象,特点是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早期识别、诊断、治疗至关重要 [3]。以乳酸性酸中毒为突出表现的成人HLH鲜有报道,现对北京市海淀区航天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例患者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探讨急危重症患者的早期有效诊断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血缘脐带血移植成功治疗复发难治性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合并肠穿孔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非血缘脐带血移植(UCBT)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诊治的1例复发难治性EBV-HLH合并肠穿孔,最终接受UCBT治愈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1岁6个月,因"发热15 d,皮疹9 d"为主诉入院,主要表现为高热,肝、脾、淋巴结大,快速进展的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骨髓涂片可见吞噬血细胞,2015年9月确诊为EBV-HLH,按国际组织细胞协会制定的HLH-2004方案化疗,维持期间2次复发,给予挽救性二线方案"培门冬酰胺酶、阿霉素脂质体、依托泊苷、甲泼尼龙"(L-DEP方案)化疗,化疗后评估噬血细胞综合征指标完全缓解,突发肠穿孔,紧急外科手术行小肠造瘘术,病情稳定后,给予"氟达拉滨+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Flu+BU+CY方案)预处理后行UCBT,全程静脉营养支持,移植后第13天中性粒细胞植入,第35天血小板植入,嵌合率为100%,植入成功;移植后第15天出现肝小静脉闭塞征,移植后第22天出现真菌性肺炎,移植后第26天出现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Ⅱ度,给予相应治疗好转;移植后第49天行二期肠造瘘关瘘术;现随访至移植后70个月,患儿一般状况良好,病情持续缓解,无慢性GVHD及其他合并症。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EBV-HLH的唯一有效手段;无合适同胞或非血缘供者时,非血缘脐带血干细胞可作为移植物来源;肠穿孔术后肠造瘘不是移植禁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噬血细胞综合征为首发表现的淋巴瘤患者行肝穿刺致腹腔大出血休克成功救治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ocytosis, HLH),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导致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系统异常激活、增殖,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进而引起严重的甚至致命性的一系列炎症反应 [1]。HLH临床少见,病死率较高,持续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等是其主要临床表现 [2]。根据病因不同,分为原发性HLH和继发性HLH [3]。原发性HLH有明确的家族遗传病史和(或)存在遗传性的基因缺陷,多见于儿童期发病;继发性HLH主要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导致。在成人HLH中,最常见的病因为恶性肿瘤,其中淋巴瘤最为常见 [4,5,6]。Rivieve等 [7]对162例HLH患者的研究中发现非霍奇金淋巴瘤是HLH的主要原因,占所研究对象的56%。根据我国的统计资料显示,非霍奇金T细胞或NK/T细胞淋巴瘤是最多见的类型,占所有恶性肿瘤相关HLH的69% [8]。淋巴瘤相关HPS(lymphoma 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LAHS)的诊断需要同时具备HLH的诊断条件和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依据,但是很多LAHS患者淋巴瘤的表现并不典型,容易导致诊断延误,因此在诊疗过程中需尽快查找淋巴瘤的证据,而病理活组织检查是确诊淋巴瘤的金标准 [6,9]。本文将2021年5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以HPS为首发表现的患者为确诊淋巴瘤行肝穿刺活检术后发生腹腔大出血导致休克抢救成功的病例(伦理审批号:IIT20220159A,患者知情同意豁免)进行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米氮平相关血小板减少临床及文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米氮平相关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米氮平相关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对该例以及检索有关数据库(截至2023年8月31日)收集到的相关病例的主要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米氮平用药指征、米氮平用法用量、联合用药情况、用药前后血小板计数、应用米氮平至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时间、临床处理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9例,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28~74岁,中位年龄52岁;用药指征为抑郁症者8例,1例无记录;米氮平日剂量15 mg者4例、30 mg者3例,2例无记录;单独使用米氮平者2例,合并使用其他药物者6例,1例无记录。9例患者应用米氮平至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时间为2~28 d,中位时间8 d,血小板减少严重程度1、3、4级者分别为3、3、2例,1例无记录;发生严重血小板减少的5例患者中3例有出血症状,1例出现皮肤瘀斑。2例患者行药物依赖性抗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呈阳性。发生血小板减少后9例患者均停用米氮平,6例未予特殊干预,3例给予对症治疗;停药2~43 d(中位时间9 d)后,7例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参考值范围,1例PLT回升,1例不详但皮肤症状改善。结论:米氮平相关血小板减少多发生于用药后10 d内,停药多可好转。建议应用米氮平前后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常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