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极心理干预对斜视手术全身麻醉后苏醒期患儿躁动发生率、心理状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 研究旨在了解积极心理干预在全身麻醉后苏醒期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躁动发生率、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了 2021年1月~2023年12月之间接受斜视手术的学龄前儿童患儿,共计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80例.干预组接受围术期心理干预,使用儿童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PAED)量表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焦虑、抑郁状态分别参照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结果 术后PAED评分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干预组苏醒期躁动(EA)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监护室(PACU)滞留时间干预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AMA评分、HAMD评分较低(P<0.05).研究组发生苏醒躁动8例,对照组发生苏醒躁动24例,研究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P=0.019).结论 接受围术期积极心理干预的患儿在术后苏醒期躁动方面表现更为良好,心理状况更佳;且围术期积极心理干预可以缩短PACU滞留时间,提高麻醉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对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F)治疗后疼痛、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上海大学附属南通医院收治的行PPSF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PPSF,采取常规麻醉诱导、维持和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其中42例患者于手术结束前20 min静脉推注艾司氯胺酮10 mg(观察组),43例患者不作该处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应激反应[嗜酸性粒细胞(EOS)、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1(术毕)时观察组HR高,MAP低(P<0.05);术后2 h(T2)、术后6h(T3)时观察组VAS评分低,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少(P<0.05),两组各时间点SpO2、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观察组EOS水平高,PLT水平低(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vs4.65%,x2=0.206,P=0.433).结论 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有利于缓解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PPSF治疗术后近期疼痛,减轻应激反应和稳定血流动力学,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全麻腰椎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全麻腰椎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行全麻腰椎手术治疗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诱导方式分为常规组(常规静脉麻醉诱导,n=35)、艾司氯胺酮组(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常规静脉麻醉诱导,n=35),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0)、术前即刻(T1)、手术结束时(T2)、术后苏醒时(T3)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用量(阿托品、去氧肾上腺素)、不良反应(恶心呕吐、术后躁动、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发生情况.结果 常规组患者T1、T2点时HR水平低于T0时点,T3点时HR水平高于T1、T2时点,T2时点,艾司氯胺酮组患者HR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艾司氯胺酮组患者各时点H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氯胺酮组患者T1、T2、T3时点MAP水平低于T0时点,T1、T2时点,艾司氯胺酮组患者MAP水平高于常规组,常规组患者MAP水平随时间先下降后升高(P<0.05).两组患者NE水平各时点均呈下降趋势,其中T1、T2、T3时点,艾司氯胺酮组患者NE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艾司氯胺酮组患者阿托品、去氧肾上腺素补救药物用量低于常规组(P<0.05).艾司氯胺酮组患者心动过缓发生率低于常规组(5.71%vs22.86%,x2=4.200,P=0.040).结论 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可稳定全麻腰椎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效果好,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用量,降低心动过缓发生情况,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非囊肿型先天性梨状窝瘘的诊断及内镜微创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儿童非囊肿型先天性梨状窝瘘(CPSF)的诊断和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2年5月该院收治的76例非囊肿型CPSF患儿的临床资料,行喉镜、颈部彩超、食道钡餐、颈部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于全身麻醉支撑喉镜引导下,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结果 喉镜下可见梨状窝处内瘘口,影像学检查可见瘘管与咽部相通;术后发生暂时性声者嘶哑3例,乳牙脱落3例;术后随访12~40个月,46例初治患儿复发1例,30例非初治患儿复发1例,再次行内镜下低温等离子烧灼,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CPSF症状无特异性,内镜下发现内瘘口是诊断的金标准,超声可作为初筛手段,食道钡餐联合CT检查可提高诊断率,MRI可作为辅助诊断;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具有安全、微创、美观、便捷和可重复操作等优点,可作为儿童非囊肿型CPSF治疗的首选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106例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0例,女26例;年龄25~57岁[(48.6 ± 11.9)岁]。损伤节段:T 11 18例,T 12 26例,L 1 21例,L 2 25例,L 3 16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胸腰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51例患者接受常规体位护理(对照组);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55例患者在接受常规体位护理基础上,开展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核查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压力性损伤、臂丛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和患者眼部不适症状)、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8~12个月[(10.5 ± 0.9)个月]。核查组和对照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4%∶29%)、臂丛神经损伤发生率(4%∶16%)、眼部不适症状发生率包括流泪(2%∶12%)、异物感(0%∶4%)和干涩(4%∶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尺神经损伤及眼部不适症状中的视物模糊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核查组住院时间为(7.0 ± 1.3)d,较对照组的(9.9 ± 1.9)d显著缩短( P < 0.05)。核查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5%(47/55)和69%(35/51)( P < 0.05)。术后3个月,核查组VAS为(1.9 ± 0.8)分,较对照组的(3.5 ± 1.1)分显著下降( P < 0.05);两组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患者,开展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有助于减少全身麻醉手术俯卧位相关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快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孔胸腔镜全纤维板剥脱术治疗Ⅲ期结核性脓胸158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利用单孔胸腔镜技术对Ⅲ期结核性脓胸患者进行全纤维板剥脱术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7月158例在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接受单孔胸腔镜全纤维板剥脱治疗的Ⅲ期结核性脓胸患者的资料。男性127例,女性31例,年龄[ M(IQR)]为32(28)岁(范围:14~78岁)。所有患者于全身麻醉下节段切除特定5 cm长肋骨,借助切口保护套暴露切口,获得操作空间,进而借助特殊器械进行全纤维板剥脱术。在无漏气、引流液清亮<50 ml/d后复查CT,肺较前复张后拔除胸腔引流管,继续抗结核治疗,术后3~6个月进行最终手术效果评估,后续门诊及电话随访至患者停药。 结果:早期1例患者因纤维板过厚无法有效牵拉进而中转开胸,其他患者均按原计划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75(2.50)h(范围:1.5~7.0 h),术中出血量100(500)ml(范围:50~2 000 ml),术后住院时间5.00(2.25)d(范围:2~15 d),术后胸腔引流时间21.00(22.50)d(范围:3~77 d)。术后1例患者因胸腔引流量多进行开胸止血,1例发生切口感染,余无重大并发症。随访时间为20(14)个月(范围:12~44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149例达到Ⅰ级恢复,7例Ⅱ级恢复,1例Ⅲ级恢复。结论:借助特殊器械,单孔胸腔镜在Ⅲ期结核脓胸患者上进行全纤维板剥脱术是安全可行的,结合术后规范的抗结核治疗,远期恢复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扁桃体软斑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中年女性扁桃体的软斑病。患者女,43岁,因“右侧咽部异物感1个月余”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查体:右侧扁桃体Ⅱ度肿大,下极见一苍白乳头状肿物,表面凹凸不平,蒂部无法窥及。术前诊断扁桃体肿物,在全身麻醉下行低温等离子辅助下右侧扁桃体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右侧扁桃体乳头状新生物,大小3.5 cm×2.1 cm×0.9 cm,下至扁桃体下极,部分累及舌根。术后病理诊断为软斑病。术后予盐酸莫西沙星片治疗,好转出院。1个月后:患者右侧咽部见一苍白乳头状肿物、颈部levelⅡ区可触及一肿物,大小3.5 cm×3 cm×2 cm。颈部CT平扫+增强:右颈部多发囊实性占位,考虑炎性改变可能。临床诊断:右侧咽部软斑病,右颈部肿物软斑病可能性大。予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后,右颈部肿痛好转,办理出院。出院1个月后随访,患者诉颈部肿痛复发,就诊外院(具体不详),之后患者失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腰椎淋巴瘤误诊为结核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现报道1例青年男性,既往确诊艾滋病,未行抗病毒治疗,本次因腰痛就诊,初步诊断为腰椎结核,经抗结核治疗后效果不佳,其间脊髓压迫症状加重,存在臀部皮肤压疮,经计算机断层成像引导下腰椎穿刺活检病理及椎体组织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未见异常。进一步至外院在全身麻醉下行后路胸腰椎固定+椎管减压术,术后腰椎穿刺病理报告提示腰椎B细胞淋巴瘤,患者最终因呼吸衰竭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小剂量罗哌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小剂量罗哌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舒城县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择期行单侧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患者4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身麻醉(全麻)组(对照组)和全麻+锁骨上神经阻滞组(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常规全麻诱导、机械通气,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后进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注射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 15 mL。麻醉维持选择全凭静脉麻醉,术中调节全麻药用量,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在45~60。观察指标包括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记录患者术后1、4、8、12、24 h各时间点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术后镇痛药的用量,及神经阻滞有关不良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和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以及氟比洛芬酯的用量均明显减少( t=4.387、3.199、4.254、3.946,均 P<0.01),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45±1.64)min比(5.20±3.14)min]、苏醒时间[(2.95±3.32)min比(8.70±3.50)min]和拔管时间[(5.65±6.14)min比(13.85±5.22)min]明显缩短( t=4.737、5.337、4.548,均 P=0.000),但两组患者术后麻醉复苏室(PACU)驻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1 、4 、8、12 h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 t=3.282、5.471、2.796、3.767,均 P<0.05),术后24 h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无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围术期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率略有差距,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好,且具有术中用药量少,术后镇痛时间长,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在临床麻醉应用中有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身麻醉对小儿脑发育影响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全球经济及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疾病检出率增加,治疗手段革新,全身麻醉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全麻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可逆的意识消失,在依从性差的婴幼儿及儿童临床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生命最初的几年是大脑快速发育时期,2~3岁时大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结构似乎已经成型。出生2~3周后的新生儿脑容量约为成人的35%,1岁时脑容量翻倍,2岁时脑容量可达成人的80%。在此期间,神经元形成神经网络,伴随着突触修剪、髓鞘形成进行微调,这些精密的大脑结构塑造过程,可一直持续到成年 [1]。由此可见,在整个脑发育时期,尤其是快速发育的婴幼儿阶段,任何外界的干扰都可能造成神经发育不良。当前大量动物实验证明了麻醉药物对发育中脑组织的神经毒性,人们不由得担心人类尚未成熟的大脑接触全麻后是否也会出现类似动物的神经损伤,研究者们为此开展了诸多临床试验。有研究表明,暴露于全麻的幼儿发生神经发育缺陷的风险增加 [2,3,4];另有研究表明,幼儿全麻暴露与神经发育缺陷无关 [5,6,7]。不可否认各项试验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研究结果仍需引起重视。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总结当前学者们在该领域内的共识与分歧,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以及面临的困难,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供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