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院区医院一体化医疗信息支撑体系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构建多院区医院一体化医疗信息支撑体系,以为推动一体化医疗服务开展提供信息支撑.方法:多院区医院一体化医疗信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一体化网络管理体系、一体化应用管理平台、一体化应用系统、一体化安全策略机制4个部分.其中,一体化网络管理体系主要是从架构、虚拟局域网、性能、拓扑、告警等方面对全院网络进行统一管理;一体化应用管理平台主要利用虚拟化平台、超融合平台等将各应用服务端进行集中管理,共享信息,提升资源管理效能;一体化应用系统主要是各院区和门诊部部署相同的医院信息系统、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及门诊和住院等应用系统,避免数据格式、标准不一致;一体化安全策略机制主要是按照三级等保2.0标准,从设施、策略、主机、数据等方面加强医院信息安全建设.结果:多院区医院一体化医疗信息支撑体系解决了多院区之间网络连不通、系统不统一、信息难共享、安全无保障等一系列难题,改善了医疗服务质量,增强了信息安全.结论:多院区医院一体化医疗信息支撑体系实现了医疗业务跨院区协同,为实施一体化医疗提供了信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参与共享门诊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挖掘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参与共享门诊的体验,为医护人员制订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选取2023年8月—10月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参与共享门诊的1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一对一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提炼主题.结果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参与共享门诊的体验归纳为3个主题、11个亚主题.①参与共享门诊的驱动因素:寻求释疑和解惑;寻求支撑和希望.②感知参与共享门诊的益处:感受高效和便捷;减轻孤立感,增加安全感;减少病耻感,提高自我效能;获得启示和经验,改变生活方式.③参与共享门诊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医学术语晦涩难懂;部分特殊群体不适用;分享的内容和形式单一;个人隐私泄露的担忧和顾虑;交通不便和时间冲突.结论 医护人员应重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参与共享门诊的体验,提高医护人员的培训技能,解决共享门诊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促进共享门诊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便携式脑电图仪在癫痫患者中的应用及医联体平台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本研究拟提供一套方便癫痫患者进行院外长期监测的便携式脑电图设备,从而建立一个用于癫痫数据监测与联合诊疗的医联体平台。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来源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级医院)和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下级医院)癫痫中心门诊的29例患者,其中确诊癫痫28例,痫样发作1例。使用便携式脑电图仪采集脑电图,每周采集一次,随访3个月。记录发作次数、发作形式、用药种类、脑电图导联数及阳性率。患者病历资料及脑电数据通过网络上传存储至云端数据库,构建医联体平台,不同级别医院的医生可基于该平台实现对癫痫患者数据的分级诊断和资源共享。结果:便携式脑电图仪采集的脑电数据伪迹较少,可以监测到完整的睡眠周期,且能记录到发作间期痫样放电。29例患者在3个月随访期间共进行148次脑电图监测,监测到发作间期痫样放电85例,脑电图阳性率为57.4%。全面性发作患者的脑电图阳性率(84.9%)较局灶性发作者更高(42.1%)( P<0.01);使用2~3种抗癫痫药物的患者,及3个月内发作次数频繁的患者,脑电图阳性率也更高( P<0.05)。医联体平台中的上级医院医生根据发作情况和脑电数据作出诊疗建议:11例无发作患者及4例发作与脑电图均改善的患者,分流至下级医院继续随访;14例发作控制不佳和(或)脑电图持续痫样放电的患者,转诊至上级医院调整用药。下级医院的医护人员通过医联体平台查看诊疗建议,加强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及随访。 结论:结合便携式脑电图仪,本研究建立了一个针对癫痫患者的医联体平台,从而达到长期监测和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医患共享决策沟通护理对门诊PICC患者护理依从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医患共享决策(SDM)沟通护理对门诊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丽水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PICC患者20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101)和对照组( n=100)。对照组常规由门诊护士给予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SDM沟通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两组均持续门诊护理8次。比较两组患者健康宣教知识掌握程度评分、PICC维护依从性评分、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PICC基础知识评分、导管相关知识评分、换药相关知识评分、日常维护知识评分和导管异常处置知识评分分别为(4.13±0.15)分、(3.95±0.20)分、(4.13±0.15)分、(4.25±0.27)分和(4.45±0.2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4±0.21)分、(3.04±0.12)分、(3.24±0.21)分、(3.51±0.23)分和(3.09±0.41)分( t=34.60、39.06、34.60、20.90、29.34,均 P < 0.05);观察组自我观察能力评分、自我清洁维护评分、肢体功能锻炼评分、PICC维护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36.02、17.09、14.29、41.66,均 P < 0.05);观察组GSES评分、QLQ评分为(34.58±6.76)分、(68.97±7.1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7.45±5.11)分、(51.85±6.36)分( t=8.24、17.97,均 P < 0.05);观察组PICC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9%,低于对照组的23.0%(χ 2=5.24, P < 0.05)。 结论:SDM沟通护理模式在门诊PICC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有效改善患者导管护理依从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共享门诊管理模式对肝移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共享门诊管理模式对肝移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移植术后患者124例,采用抓阄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管理组(64例)和共享门诊管理组(60例),分别接受常规门诊干预和共享门诊管理模式进行干预。采用肝移植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pLTQ)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于干预前(出院当日)和干预后(最后一次共享门诊结束)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结果:干预后常规护理组和共享门诊管理组pLTQ的担忧、经济、身体功能、情感功能、健康服务、并发症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常规管理组:(41.90±7.61)、(18.13±4.22)、(22.22±5.10)、(14.92±3.28)、(20.39±4.87)、(14.63±3.99)和(132.19±37.09)比(32.25±5.55)、(12.77±3.47)、(17.58±4.72)、(9.23±1.38)、(15.17±4.81)、(10.89±1.51)和(98.00±29.03)分; t=8.20、7.85、3.58、12.79、6.10、7.01、5.81,均 P<0.001;共享门诊管理组:(46.12±7.92)、(24.16±5.34)、(25.55±5.42)、(17.90±3.60)、(24.81±5.12)、(17.93±3.60)和(155.47±41.00)比(32.57±5.69)、(12.81±3.82)、(17.00±4.70)、(9.60±1.39)、(15.39±4.84)、(11.00±3.52)和(98.37±28.96)分; t=10.76、13.39、9.23、16.66、10.36、10.66、8.81,均 P<0.001],且共享门诊管理组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 t=3.03、6.95、3.53、4.82、4.93、4.83、3.32,均 P<0.05)。干预后,常规护理组仅PSQI总分显著低于干预前[(10.48±2.14)比(11.89±2.45)分; t=3.47, P=0.001),而共享门诊管理组PSQI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催眠药物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1.41±0.32)、(0.54±0.13)、(1.17±0.26)、(1.11±0.35)、(1.21±0.27)、(1.30±0.33)、(1.08±0.21)和(8.05±1.75)比(1.88±0.53)、(0.86±0.37)、(1.84±0.41)、(2.05±0.56)、(1.39±0.33)、(1.47±0.43)、(1.22±0.32)和(11.71±2.43)分; t=-5.88、-6.32、-10.69、-11.03、-3.27、-2.43、-3.65、-9.47,均 P<0.05],且共享门诊管理组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 t=-6.68、-6.39、-10.43、-10.97、-2.62、-2.12、-3.54、-6.90,均 P<0.05)。 结论:共享门诊管理模式可以提高肝移植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提高门诊干预的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循证医学方法对眼底病专病生物样本库建设的分析与启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眼底病专病生物样本库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方案及实施办法。方法:循证医学研究。以"生物样本库"、"专病库"、"眼病"、"眼底病"、"Disease-specific biobank"、"Biobank"、"Eye disease"、"Construction"、"Fundus disease"为中英文检索词,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数据库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中国知网和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3年10月与专病生物样本库建设相关的文献,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进行分析。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23篇文献,其中中文、英文文献分别为11、12篇,涉及23个机构。专病生物样本库:建设时间:国外较国内稍早。规模:国内外均存在<1、1~10、>10万份的专病库,其中眼病专病库存量<1万份;均以肿瘤类疾病居多;均由实体库和信息库组成;样本库建设均要求伦理委员会申报备案;均设有专职人员;均建立有信息管理系统;质控体系上均制定了样本采集至入库的标准操作流程;均能有效支撑科研项目。推进资源共享:国内较国外欠缺。结合实际经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样本库对眼底病专病生物样本库的建设进行了完善,分别制定了门诊和手术室样本采集流程,对于眼科特有的样本,包括玻璃体液、视网膜增生膜、房水、泪液等均制定了标准操作流程,以确保样本质量。结论:建立眼底病专病样本库可促进眼底病基础和临床研究,推进转化医学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科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智慧转诊在体检重大异常结果受检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智慧转诊在体检重大异常结果(即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异常检查结果)受检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属于横断面研究,选取2022年1—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健康医学中心体检检出重大异常结果者1 104例作为普通转诊组,2023年1—12月检出重大异常结果者1 120例作为智慧转诊组。普通转诊组采用以健康医学中心总检医师为主的常规健康宣教,嘱其门诊就诊的普通流程模式。智慧转诊组在普通转诊的基础上采用以由护理人员、专科医师组成的转诊团队基于互联网技术手段,将受检者的病历、检查结果、影像资料等医疗信息进行数字化整合和共享,提供快速就诊绿色通道,协助受检者立即就诊的智慧转诊模式。比较两组重大异常结果受检者在得到异常结果通知后的就诊率、住院率、平均就诊时间、总体满意度。根据阳性结果分为超声检查类、放射影像类、临床检验类、血压类4个亚组,进一步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人群得到通知后的就诊率(智慧转诊组84.8%,普通转诊组67.2%, χ 2=168.4)、住院率(智慧转诊组48.8%,普通转诊组36.5%, χ 2=17.80)、平均就诊时间(智慧转诊组116 min,普通流程组301 min, Z=-15.82)、总体满意度得分[智慧转诊组(9.70±0.62)分,普通转诊组(8.29±1.26)分, t=-33.47](均 P<0.05)。重大异常结果分类统计提示智慧转诊组超声检查类、放射影像类、临床检验类、血压类各类就诊率均高于普通转诊组(分别为87.9%比70.4%,89.9%比70.6%,80.6% 比60.2%,57.2% 比41.3%; χ 2=41.91、39.37、19.37、6.20,均 P<0.05);超声检查类、放射影像类、血压类住院率均高于普通转诊组(66.8%比64.0%,55.7%比42.2%,18.7%比11.2%, χ 2=16.86、11.91、8.68,均 P<0.05);超声检查类、放射影像类、临床检验类平均就诊时间均低于普通转诊组(96比308 min、110比300 min、122比286 min, Z=-11.38、-9.27、-7.63,均 P<0.01);超声检查类、放射影像类、临床检验类、血压类总体满意度均高于普通转诊组[(9.69±0.60)比(8.36±1.21)分,(9.09±0.62)比(8.26±1.27)分,(9.74±0.69)比(8.25±1.31)分,(9.68±0.59)比(8.34±1.35)分; t=-18.47、-18.52、-14.42、-11.77,均 P<0.01]。 结论:智慧转诊模式的应用可提高体检重大异常结果受检者就诊率和住院率,缩短其就诊时间,利于重大异常结果受检者得到及时的诊治,并且提高其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肝移植相关感染风险防控单中心经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使用新冠肺炎风险表对肝移植术前和手术相关风险的临床评估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3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6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例,女1例;中位年龄为53.0岁,年龄范围为42.0~62.0岁。6例供者中,男5例,女1例,中位年龄为41.5岁,年龄范围为24.0~60.0岁。供肝均通过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分配获得。肝移植在固定负压手术室进行,低风险供者采用二级防护措施。根据受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经典原位肝移植或背驼式肝移植。病区医护人员采取二级防护措施,对有发热或疑似感染的肝移植受者,医护人员采取三级防护措施。观察指标:(1)肝移植受者新冠肺炎风险评估情况。(2)肝移植医护人员新冠肺炎风险评估情况。(3)肝移植受者治疗情况。(4)肝移植受者术后情况。(5)肝移植受者随访情况。(6)肝移植医护人员感染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肝移植受者是否出现疑似或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的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3月。对参与器官获取、移植手术和病区管理的医护人员随访健康状态,观察14 d内是否出现疑似或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的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肝移植受者新冠肺炎风险评估情况:6例受者及其共同生活的家属,14 d内均无新冠肺炎疑似或可疑患者接触史及疫区旅居史。6例受者中,发热1例,体温为38.1 ℃,胸部CT检查结果及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均提示阴性;发热合并低氧血症1例,体温为38.5 ℃,胸部CT检查结果提示双肺大量胸腔积液,无浸润性肺炎表现,新冠肺炎核酸检测提示阴性;其余4例无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表现,院前常规胸部CT检查结果及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均提示阴性。5例受者无新冠肺炎接触史,1例受者有1级风险医院治疗史。6例受者均为低风险等级。(2)肝移植医护人员新冠肺炎风险评估情况:6例受者中,5例等待医院风险为0级,1例为1级;移植医院风险等级为0级。(3)肝移植受者治疗情况:6例受者中,2例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4例采用背驼式肝移植。6例受者肝脏冷缺血时间为(5.9±2.4)h,无肝期为(49±14)min,术中出血量为1 500 mL(800~1 800 mL),手术时间为(8.9±2.1)h,重症监护室治疗时间为2 d(1~4 d)。6例受者中,2例需调整免疫抑制方案,4例免疫抑制方案无改变。(4)肝移植受者术后情况:6例受者中,5例无严重感染,1例术后严重感染。5例无严重感染受者术后最高体温范围为37.8~38.5 ℃,术后3 d内体温恢复正常,术后1周复查胸部CT无明显病毒性肺炎表现,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阴性,康复出院;1例严重感染受者,术后7 d出现消化道瘘及反复高热,体温最高达39.2 ℃,收入隔离病房,积极引流治疗,体温恢复正常,移植物功能良好,转回当地医院继续康复治疗。6例受者住院时间为30 d(15~74 d)。(5)肝移植受者随访情况:6例受者出院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5 d(12.0~64.0 d),受者体温正常,胸部CT检查无病毒性肺炎表现,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阴性。(6)肝移植医护人员感染情况:参加肝移植手术的外科医师、护士、麻醉医师,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肝移植中心的医护人员在肝移植术后14 d内身体状况良好,未发现疑似或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利用新冠肺炎风险评估表对肝移植受者进行风险评估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主张开展低风险受者器官移植,谨慎开展不确定风险受者器官移植,不主张对高风险受者进行器官移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海市黄渡社区全科教学门诊开设START培训法的探索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探讨能有效提高社区全科医生临床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黄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7年4月至2019年9月在社区全科教学门诊采用START(standardized reception:标准化接诊,teach:讲课练习,analysis:分析,research:科研项目,training:技能训练)培训法对50名全科医生进行培训,培训3个月后评价其临床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在培训前后的差异,并开展满意度调查。培训后全科医生的临床技能、医患交流技能均较前明显提高(均 P<0.01)。其中,采集病史、临床思维和健康教育3个方面评分均高于培训前(均 P<0.01);培训前后病史书写和控制接诊时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医患关系建立、采集病史和反馈、从患者角度理解问题、信息共享和知情同意4个方面评分均高于培训前(均 P<0.01);教案设计、教学方法等教学能力评分较培训前明显提高(均 P<0.01);学员对START培训法的满意度为96.0%(48/50)。提示START培训法能明显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的临床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共享门诊管理模式在糖尿病患者门诊随访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共享门诊管理模式对糖尿病患者健康饮食行为和血糖控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4月于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门诊进行随访的2型糖尿病患者98例,根据患者门诊病历号末尾数,单号者( n=44)纳入常规门诊管理组,双号者( n=54)纳入共享门诊管理组。常规门诊管理组给予常规门诊随访方案,共享门诊管理组在常规门诊管理的基础上,给予共享门诊的新型管理模式,即一次门诊活动同时配备糖尿病专科医师、糖尿病教育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及药师进行各方面的专业指导。干预6个月后采用健康饮食行为态度、社会影响量表评价患者健康饮食行为,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估患者血糖控制稳定性。 结果:干预6个月后,共享门诊管理组患者态度量表(24.57±4.64)分,社会影响量表(27.74±5.47)分,均高于常规门诊管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8.632、-16.192; P<0.01);共享门诊管理组患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为(2.23±0.46)mmol/L,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为(3.24±0.51)mmol/L,血糖变异系数(CV)(17.32±5.87),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9.81±4.17),均低于常规门诊管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6.344、15.056、3.292、2.834; P<0.01)。 结论:与常规门诊管理相比,共享门诊管理可以规范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饮食行为,提高血糖控制的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