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豹猫、亚洲狗獾和猪獾的活动节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活动节律是行为生态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了解动物的活动节律是分析物种之间生态位分化、认识种间共存机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借助红外相机技术,于2017年全年对分布于北京市密云区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和猪獾(Arctonyx collaris)的活动节律进行比较研究.在35个位点布设红外相机,累计有效工作8 400个相机日,获得豹猫独立有效照片393张、亚洲狗獾682张、猪獾797张.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3种动物的活动节律,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3种动物的月活动节律随季节变化,初夏和初秋存在活动高峰.3种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存在一定重叠,但具有各自不同的活动峰值:豹猫和猪獾在夜间活动强度较大,但猪獾的活动峰值较豹猫有所推迟,亚洲狗獾则在昼夜交替时期活动最频繁.3种动物通过活动节律峰值的差异产生了生态位分离,从而有利于同域分布下的共存.本研究从活动时间维度的峰值差异认识3种动物的活动节律生态位分化,有助于深入理解同域物种共存机制,为进一步开展3种动物行为生态适应研究、制定栖息地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卒中及共患疾病诊疗模式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卒中及共患疾病的关注逐步提高,但由于多病共存的特殊性和异质性,针对此类患者的诊治仍存在诸多不足和挑战.卒中及共患疾病的诊疗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医疗机构的神经系统专科技术水平和多学科协同救治能力.构建多学科协同诊疗模式是卒中救治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医疗机构应运用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优化要素配置和运行机制,建立高效的多学科协同诊疗模式,从而实现卒中及共患疾病整体诊治水平的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型炎症性疾病: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树突状细胞-2型辅助性T细胞的新模式及靶向药物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的发现拓展了人们对2型免疫的理解,推动了2型炎症概念的诞生。2型炎症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共同介导的炎症反应,主要由ILC2和2型辅助性T细胞参与,其特征为2型细胞因子的上调及IgE介导的炎症介质释放和屏障功能障碍。由于2型炎症这一共同内在机制,患者常出现2型炎症性疾病共存的情况,且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持续上升,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现总结近年来对2型免疫反应机制认知的拓展及对2型炎症性疾病病理生理机制的新认识,强调ILC2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部分用于治疗2型炎症的靶向生物制剂进行概括,从而对2型炎症有更系统、全面、深入的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房颤动与心力衰竭共存的病理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是两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房颤和心衰的危险因素变得更加普遍,以及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两者的发病率继续呈上升趋势,并常常共存和相互影响,加速疾病进展,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增加脑卒中风险、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本综述围绕房颤合并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讨论,为房颤合并心衰的相关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理论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调节性T细胞亚群的分化机制与功能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对于免疫反应非常重要。它们通过抑制过度的免疫应答来维持免疫稳态,其功能失调可影响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变应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既往认为Treg细胞属于稳定细胞,但近期多项研究表明,在某些疾病中,Treg细胞可重新分化为Treg细胞亚群,我们称之为辅助性T细胞(Th细胞)样Treg细胞。这些细胞与Th细胞共存,在表达叉头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并保有常规Treg细胞强大免疫抑制功能的同时,也表达CD4 +Th细胞的关键转录因子并分泌相应的炎性因子。各种Th样Treg细胞亚群的存在增加了病理条件下免疫环境的复杂性。本文对几种常见Treg细胞亚群的表型特征、分化机制和功能研究进行综述,同时对Treg细胞亚群与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头颈部肿瘤等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的发病关系进行总结,以期能够深入认识Treg细胞亚群的功能并为相关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皮样肉瘤10例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上皮样肉瘤(ES)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2006—2018年病理科共10例ES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利用二代测序检测其相关分子遗传学特征。结果:10例ES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26~64岁(平均年龄37.3岁)。组织学诊断包括经典型9例、近端型1例。在10例ES标本中,发生SWI/SNF复合物家族基因突变7例,其中SMARCB1拷贝数缺失4例,是最常见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其次,还包括ARID1A基因突变2例、ARID5B基因突变1例、ARID1B基因突变1例及SMARCA4基因突变1例;同时还检测到5例存在PI3K-Akt信号通路的突变。同一个病例亦可同时存在多种SWI/SNF复合物家族基因的异常:其中以SMARCB1和其他基因突变共存较为常见。结论:ES有多种形态学亚型,诊断上较为困难,SWI/SNF复合物家族基因突变在ES中频繁出现。其中SMARCB1的占比最高,其失活的分子机制通常为拷贝数缺失。二代测序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测序方法,可有效筛选相关基因突变,为临床医师提供潜在治疗靶点,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源性卒中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源性卒中(CES)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近30%。因其存在多种病因,且同一患者可能多病因共存,发病机制及临床情况十分复杂,国内外对CES诊断和治疗尚无统一标准。因此,了解CES诊疗的研究进展,加强对CES的认识,进一步探索不同病因CES最佳防治策略,将有助于提高CES的诊疗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多病共存老年患者病种构成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就诊的多病共存老年患者的病种构成及特点,为建立和优化基于社区的老年人多病共存慢性病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4月13日,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静安区北、中、南各选取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从其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导出2017年1月2日至2018年12月29日全部门诊诊疗数据,依据多病共存纳入排除标准,获取研究数据,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多病共存单病种疾病谱和组合疾病谱分析,通过χ 2检验描述组间差异。 结果:(1)就诊的68 147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患2种及以上慢性病者43 953例,多病共存占64.5%。(2)总患病人数前5位的慢性疾病是高血压、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脑血管病,也是多病共存核心构成病种。(3)男性与女性多病共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5.276, P<0.01),女性多病共存发生率更高( Ref=男性, OR=1.152, P<0.01)。(4)不同年龄组人群多病共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8.547, P=0.001),年龄越高具有2种及以上多病共存情形的发生率越高( Ref=60~69岁组,70~79岁组 OR=1.629, P<0.01;≥80岁组 OR=2.686, P<0.01)。(5)4种慢性病共存时,男性泌尿系统疾病和女性关节疾病进入前5序位,5种慢性病共存时,女性睡眠障碍进入前5序位。≥80岁患者5种慢性病共存时,前5序位组合病种中不再有糖尿病。 结论:上海市静安区老年患者中,女性和高龄患者多病共存情况显著,高血压仍是社区老年人慢性疾病管理的重点,不同特征人群具有差异性的多病共存特征;建议提高多病共存组合外的病种处置能力,建立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精准防控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阻运动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和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经常共存,导致中老年患者的病死率大幅度提升,两者严重的并发症为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T2DM患者中存在“糖尿病骨脆性悖论”,出现高骨密度高骨折风险的现象,加之有些降糖药物也能引起骨代谢异常,T2DM患者更易出现骨质疏松。但临床工作中往往忽视了对糖尿病患者骨质的保护,即使明确了OP的诊断,但因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副作用多、成本高、依从性差等原因,导致长期使用受限。抗阻运动有降糖护骨的作用,可作为一种有早期预防和治疗作用的非药物策略在T2DM患者合并OP患者中推广。我们从T2DM与骨代谢之间的关系及相关发病机制,抗阻运动对血糖、骨骼肌质量的影响,抗阻运动降糖、防治骨质疏松的机制以及抗阻运动方案制定四大方面进行阐述,对抗阻运动在T2DM合并骨质疏松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道菌群与老年人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人类肠道中复杂的微生物群落与宿主共存以维持体内平衡。通过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失衡,某些细菌的成分、代谢产物以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尤其是在多病共存的老年人群中,肠道微生物是影响衰老相关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老年人治疗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现从老年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常见老年人疾病菌群特征、致病机制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