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混俗颐生录》饮食养生思想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宋代是中国养生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刘词所著《混俗颐生录》作为宋代养生的代表性著作,以“食为命之基”的思想为指导,记载有大量的饮食养生原则和方法,反映了饮食与五脏、饮食与治未病、饮食与因时制宜、饮食与因病制宜等方面的养生思想,对现代饮食养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论袁黄《摄生三要》养生思想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析明代养生家袁黄所著《摄生三要》的养生思想,以期为当代修龄摄生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文献学研究方法,分析《摄生三要》的养生内容,并联系中医经典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解读,采用"述而不作"的方式,对其蕴含的养生思想及方法技巧进行深入探讨,剖析著者对养生学的贡献及对现今社会人们养生的指导意义.[结果]《摄生三要》为明代浙江嘉善人袁黄所著,此书系后人从袁氏《祈嗣真诠》中摘录所得.在该书中袁黄阐述了精、气、神三大摄生纲宗,即聚精养生、养气护生、存神摄生.书中既有中医的养生理念,又道家、佛家的功法,其养生技巧亲切自然,据理阐发,尤为实用.[结论]袁黄所讲的养生方法简明实用,对心攀外缘、难得闲暇的现代人而言,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忙碌之余稍作习练,则可达到促进身心健康、助益美好生活的养生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中医心理学视角探讨《黄帝内经》中的"恬惔虚无"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在《黄帝内经》中,"恬惔虚无"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养生理念,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清净及对外在事物的坦然和从容应对,是与外界环境和谐相处的智慧.践行该理念,个体需遵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养生法则和"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的生活方式."恬惔虚无"之人具有内心安然、淡泊少欲和不惧于物的特质,能找到内在和谐的状态,超越物欲和执着,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从容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因此,"恬惔虚无"不仅是一种指导思想,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应对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站桩功的中医理论诠释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中医运动养生功法是我国伟大的文化瑰宝,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养生方法和手段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机体进行养护与保养.站桩功属中医运动养生功法之一,其运动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哲学思想与中医学理论.本文从中医整体观、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动静观以及脏腑理论等方面诠释站桩功蕴含的中医理论,以期为进一步推广与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养生三要》饮食养生观探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养生三要》由清末医家袁开昌所著,袁开昌倡饮食为养生之要务.尊重养生之道和保持饮食有节是《养生三要》的主要饮食养生要旨.其饮食养生之法在常人为提倡饮食轻简,重视摄入谷味,饮用适量酒茶等;在病家需注意服药饮食忌口、病中饮食宜忌和病后饮食调护;在医者主要强调食疗的重要性,主张以饮食偏性纠人体寒热阴阳.《养生三要》从常人饮食养生、病家饮食宜忌、医家食疗却疾三个层面,阐述了以"中和饮食之道"滋补保养、益寿延年的养生思想.本文通过挖掘《养生三要》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探究该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学术及实用价值,为中医养生学提供更丰富的实践思路与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从"药食互变"角度探究张锡纯食疗思想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张锡纯食疗思想丰富,从"药食互变"角度探究其食疗思想,发现可将张锡纯食疗思想总结为"变食为药,变药为食",前者重视变食为药,将食物与药物配伍治疗各类病症;后者讲究变药为食,将药物做成日常饮食,达到养生、保健等作用.探究张锡纯食疗思想,对中医药食配伍治疗疾病,以及运用药膳保健有一定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清代医家"扶正避邪"防疫思想和方法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清代医家刘奎、陈耕道、王士雄等深入探讨了"正气存内"与"避其毒气"对防疫的重要性,提出了扶正养生为本、避邪隔离为要的基本原则,强调三因制宜的防疫要旨,重视医者自身防护.认为可通过清洁空气、清洁水源、熏蒸衣物、消灭虫害等方式,改善卫生条件以防疫.在防疫方药使用方面,比前代医家更多采用了芳香类药物,如苍术、白芷、丁香、降香、菖蒲、冰片、麝香、没药等,及雄黄丸、不染瘟方、透顶清凉散、通气散等防疫复方,采用口服、塞鼻取嚏、点眼、洗浴、熨法.他们进一步推广和完善了接种预防,以保护易感人群.充分重视清代医家防疫思想和方法,以期为当今疫病的防治起到启示和参考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传统"和"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13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道德、政治、信仰等形成的法则,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各文化领域,同时也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思维方式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和"文化是中医学产生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反映"和"之平衡关系,五行学说反映"和"之和谐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理念.中医学从"和"文化出发,将"和"理念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特别是对中医养生学影响深远."和"思想既蕴含着深刻的生命认知观,同时指导中医养生实践,并在与中医学不断交融过程中逐渐丰富文化内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老老恒言》静养思想与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曹庭栋《老老恒言》在前人静养思想及其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构建了"养静为摄生首务"的主体论,通过对静养思想内涵与源流查证总结,并对曹氏《老老恒言》静养观念以及睡眠、起居、饮食、环境、消遣等养生实践活动进行梳理和总结,建构了该著作"养心为重—动中养静—适阴阳—致中和"的静养方法论体系.其中,养心是养静的核心,动静结合为其特征,调适阴阳乃其操作要领,中庸和合即其终极目标.《老老恒言》是对前世静养思想的深入阐发,对当今养生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考亭先生朱熹与闽北医籍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和体系的建立者,对后世医家影响甚大.其长期生活在闽北,对闽北医家的影响更是如此.朱子理学内涵和朱熹个人理念推动了闽北医家著书立说,具体表现为寻理洞原影响闽北医籍注重医理讨论,心性理欲论和孝仁观影响了闽北医家的节欲养生思想与著书原因.朱子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以及其原创的纲目体编写方法也塑造着闽北医家编撰医书的方式.理学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五运六气学说在中医学界的再次流行,朱熹关于普及教育的理念也深刻地影响着闽北医家的创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