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诊断高毒力肺炎克雷伯杆菌所致肝脓肿并发眼内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杆菌(hvKp)是肺炎克雷伯杆菌的一个变种,与传统的肺炎克雷伯杆菌相比,它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和毒性.hvKp能够导致多种严重的感染,如肝脓肿,并可能通过血流播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如眼内,导致眼内炎.hvKp在亚洲常见,尤其是与糖尿病患者的感染有关.hvKp毒性与其特定的基因型和毒力因子有关,这使得其感染难以治疗,需要及时的医疗干预.本文通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确诊hvKp所致肝脓病肿并发眼内炎 1 例,与传统病原学诊断相比,mNGS可有效降低治疗时间及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源性肺炎克雷伯杆菌性眼内炎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内源性肺炎克雷伯杆菌性眼内炎(EKPE)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3月EKPE 9例(10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并查找原发灶。入院后均急诊行玻璃体内抗生素注射术,8眼行玻璃体切除术。收集术眼的房水及玻璃体进行微生物培养。随访1个月~2年,进行效果观察。结果:末次随访时,5眼保留了视力,5眼行眼内容摘除术。首诊眼科的5例(5眼),4眼行眼内容摘除术。结论:首诊眼科的EKPE预后差,眼科应早诊断,早治疗,以保住眼球及残余视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25 G光纤内照明及角膜接触镜辅助下巩膜扣带术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2例(52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25 G光纤内照明及角膜接触镜辅助下行改良巩膜扣带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49例(94.23%);未复位的3例中,1例再次行巩膜扣带术;2例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术后6个月,视力优于术前( t=8.476, P=0.000)。术后平均眼压为(13.35±2.24) mmHg(1 mmHg=0.133 kPa),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62, P=0.084)。随访期间未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玻璃体嵌顿、眼内炎、白内障进展或角膜水肿等并发症。 结论:改良式巩膜扣带术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操作简便,优势明显,且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气污染物颗粒物黑碳对小鼠泪膜功能的损害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来源黑碳混悬溶液点眼对小鼠泪膜功能的损害作用。方法:选取28只6~8周龄SPF级雄性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平均分为0.5 mg/ml组、1 mg/ml组、5 mg/ml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分别采用0.5 mg/ml、1 mg/ml、5 mg/ml黑碳混悬液和磷酸盐缓冲溶液点右眼,每次4 μl,每天3次。于处理前及处理后4、7、10、14 d对小鼠行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TBUT)检测及角膜荧光染色(CFS)和结膜充血情况评估。结果:在处理后第14天,0.5 mg/ml组、1 mg/ml组、5 mg/ml组和对照组泪液分泌量分别为(2.74±0.74)、(2.73±0.76)、(2.31±0.67)和(5.31±0.36)mm,TBUT分别为(4.87±0.28)、(4.00±0.76)、(3.23±0.43)和(6.22±0.22)s,CFS分别为4(3,4)、5(5,6)、7(7,8)和0(0,1)分,结膜充血评级分别为2(2,3)、2(2,3)、3(2,3)和0(0,1)。0.5 mg/ml组、1 mg/ml组、5 mg/ml组和对照组不同时间点泪液分泌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组别=83.325, P<0.001; F时间=86.551, P<0.001; F交互作用=5.181, P<0.001),其中0.5 mg/ml组、1 mg/ml组、5 mg/ml组各时间点泪液分泌量均明显低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组内处理后4、7、10、14 d泪液分泌量均明显低于处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组不同时间点TBUT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组别=75.130, P<0.001; F时间=56.265, P<0.001; F交互作用=6.103, P<0.001),其中0.5 mg/ml组、1 mg/ml组和5 mg/ml组各时间点TBUT明显短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组内处理后4、7、10、14 d TBUT均较处理前明显缩短,1 mg/ml组和5 mg/ml组处理后14 d TBUT均较处理后4、7、10 d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组不同时间点CFS评分和结膜充血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别与测量时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FS: H组别=59.249, P<0.001; H时间=49.959, P<0.001; H交互作用=15.980, P=0.192.结膜充血分级: H组别=57.622, P<0.001; H时间=42.062, P<0.001; H交互作用=12.565, P=0.401),其中0.5 mg/ml组、1 mg/ml组和5 mg/ml组处理后各时间点CFS评分和结膜充血分级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组内处理后4、7、10、14 d CFS评分和结膜充血分级均明显高于处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来源黑碳眼表暴露可造成BALB/c小鼠泪膜功能的损伤和眼表炎症,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眼表的损伤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20日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感染性眼内炎46例(46只眼)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资料、致病原因、病原菌分布情况、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其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21~89(59.26±15.53)岁。其中外伤性及手术源性感染性眼内炎为主要病因,外伤性眼内炎以铁屑、铁片等铁器类外伤为主,手术源性感染性眼内炎以白内障手术为主,内源性眼内炎以不明原因为主,感染性角膜炎所致眼内炎以角膜溃疡为主。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中,入院前视力>0.02者占2.17%(1/46),出院时占23.91%(11/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65, P=0.005)。外伤性眼内炎患者治疗后视力>0.02占比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94, P=0.035)。46例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30.43%(14/46),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中20例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 结论: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原因以外伤性及手术源性为主,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脂联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引起的常见的典型微血管病变并发症之一,是严重且常见的致盲性眼部并发症。DR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多种因素。脂联素(APN)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细胞因子,在视网膜全层均有表达,特别是在外层(视杆细胞及视锥细胞层)表达更加明显,其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参与调节脂肪酸氧化和糖代谢等过程。近年许多研究发现APN可以参与调节机体血糖、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减轻炎症反应、舒张血管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然而,有关APN在DR发生发展中的具体机制尚无定论,其在DR中的水平变化及具体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可能有助于识别DR的特征性代谢变化,从而为DR的诊断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同时有助于推进DR的治疗的革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衰竭并发内源性眼内炎3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分析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3例肝衰竭并发内源性眼内炎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肝衰竭并发内源性眼内炎患者多有乙型肝炎基础病,糖皮质激素应用史是最常见的易感因素。患眼视力预后不良,早期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和玻璃体切割术有助于挽救患眼视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GALC基因变异致早发婴儿型Krabbe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Krabbe病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型,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早发婴儿型Krabbe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Krabbe病”“GALC基因”“Krabbe disease”“infant”为关键词,分别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自建库以来至2023年8月31日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总结早发婴儿型Krabbe病的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结果:本例患儿为胎龄36周男婴,生后48 d出现异常哭闹,哭闹时身体强直、肌张力增高,入院日龄54 d,体重5 000 g(P 90),头围34 cm(
C、upstream-62(inter-genetic)_upstream-57(inter-genetic)delATCAGC,来源于父亲,c.1685(exon15)T>C来源于母亲。患儿入院后出现抽搐,予左乙拉西坦、托吡酯抗癫痫治疗,同时给予康复治疗,随访至7月龄,智力、运动发育明显落后,仍有间断癫痫发作,多次患吸入性肺炎。共检索到7篇文献,包括本例共60例患儿,均存在神经系统症状,肌张力增高或强直23例(38.3%),异常哭闹、易激惹13例(21.7%),神经系统发育倒退13例(21.7%),抽搐5例(8.3%),喂养困难、易呛咳4例(6.7%),小头畸形3例(5.0%),眼球震颤、无追视追听2例(3.3%),耳聋、视觉丧失1例(1.7%),高血压、多汗1例(1.7%)。提及预后的22例患儿中2岁前死亡19例,2岁后死亡2例,1例为本患儿。60例患儿共发现GALC基因变异位点64个,其中纯合变异位点4个,杂合变异位点60个,以c.1161+6532_polyA+9kbdel V杂合变异报道最多。 结论:早发婴儿型Krabbe病于生后6个月内起病,以肌张力增高、异常哭闹、易激惹、神经系统发育倒退、喂养困难等为主要表现,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总体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感染性眼内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诊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感染性眼内炎指病原微生物经过多种致病途径进入眼内引起的眼内炎症。感染性眼内炎从病因上分为两种类型:外源性及内源性。外源性眼内炎发生于眼外伤、内眼手术或角膜溃疡穿孔;内源性眼内炎通常是由于血行播散引起的,常伴有菌血症或者全身其他器官的感染。感染性眼内炎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丧失甚至永久性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压力。所以,了解不同类型感染性眼内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对此病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就此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脉络膜结核瘤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脉络膜结核瘤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1年至2022年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脉络膜结核瘤患者15例16只眼纳入研究。患眼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全身胸部CT检查以及实验室结核菌素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查。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记录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患者均给予抗结核治疗,持续时间12~15个月;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13例。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治疗前后logMAR BCVA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5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0例;双眼受累1例。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7例;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8例。伴肺结核6例;腹膜结核1例。16只眼中,病灶位于后极部12只眼,其中视盘结核瘤1只眼;病灶位于周边部4只眼。伴眼前节、玻璃体炎症各9只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7只眼。OCT检查,病灶处脉络膜基质层弱反射性增厚,对应处视网膜穹窿状抬高,多伴有视网膜下液;FFA检查,病灶晚期呈强荧光,伴视网膜下液者,晚期荧光素积存;ICGA检查,全程病灶呈弱荧光。治疗后,脉络膜病灶均消退,随访期间无复发。因并发性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4只眼;并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1只眼;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1只眼,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出现巩膜穿破1只眼,经治疗后病情稳定。治疗前、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1.02±0.57、0.31±0.35;治疗前、末次随访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脉络膜结核瘤诊断需结合病史、眼部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主要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下黄白色病灶;规范化抗结核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视力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