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界膜翻转覆盖与内界膜多层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对比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观察内界膜(ILM)翻转覆盖与ILM多层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1月至2022年6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连续MHRD患者53例5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例21只眼,女性32例32只眼;年龄(55.28±11.40)岁。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ILM覆盖组(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ILM多层填塞组(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分别为11例11只眼、42例42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患眼均接受标准经睫状平坦部三通道23G玻璃体切割手术。ILM覆盖组联合行上方ILM翻转覆盖;ILM多层填塞组联合行保留黄斑区ILM的环形ILM剥离,并将裂孔周围的ILM翻转行多层ILM填塞。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时采用与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BCVA以及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黄斑区增生情况。结果:ILM覆盖组11只眼中,手术后1周时,裂孔闭合7只眼;1个月时,所有患眼裂孔均闭合;6个月时,裂孔闭合9只眼,裂孔再次开放2只眼。ILM多层填塞组42只眼中,手术后1周及1、6个月时,裂孔闭合41只眼;裂孔未闭合1只眼。手术后6个月时,ILM覆盖组、ILM多层填塞组患眼BCVA分别为0.91±0.29、1.05±0.39;两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40, P=0.260);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眼BCVA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490、13.840, P<0.000 1 )。手术后6个月时,ILM覆盖组11只眼中,视网膜复位10只眼;所有患眼均未见明显黄斑区增生。ILM多层填塞组42只眼视网膜均复位,其中明显黄斑区增生19只眼。 结论:ILM翻转覆盖或ILM多层填塞均有助于高度近视MHRD患眼裂孔闭合,改善视力。与ILM翻转覆盖比较,ILM多层填塞手术后裂孔闭合时间更早且闭合率更高,裂孔再次开放率更低;ILM多层填塞可能会导致较高比例的黄斑区增生形成,但对手术后6个月视力恢复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特发性黄斑孔不同术式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特发性黄斑孔(IMH)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2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IMH 59例(61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4组,A组,25例(25只眼)行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及C 3F 8填充;B组,12例(14只眼)PPV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C 3F 8填充及术中孔内滴入神经生长因子(NGF);C组,8例(8只眼)PPV联合内界膜剥除翻转填塞、无菌空气填充;D组,14例(14只眼)PPV联合内界膜翻转遮盖于黄斑孔表面、无菌空气填充。所有患者均行视力及OCT等检查。随访6个月,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各组的效果。 结果:术后6个月,A组黄斑孔愈合率为96.00%(24/25),B组、C组、D组愈合率均为100.00%,各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B组愈合形态、视力均优于A组( Z=-1.996, P=0.046; t=2.226, P=0.029);A组与C组之间愈合形态、视力及视力增加值均相近( Z=-1.003, P=0.316; t=1.507, P=0.142; t=1.028, P=0.312);C组与D组愈合率相同,愈合形态及视力相近( Z=-1.095, P=0.273; t=-0.693, P=0.500),C组视力增加值高于D组( t=-2.241, P=0.036)。 结论:IMH手术中辅助使用NGF有益于术后孔愈合及视力改善,术中玻璃体腔填充无菌空气与填充C 3F 8效果无明显差异,内界膜翻转填塞者术后视力恢复可能优于直接覆盖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或内界膜剥除术(ILMP)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信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高度近视MHRD 67例(67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36例,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B组31例,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ILMP。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黄斑孔闭合率、视力(logMAR,BCVA)、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及外界膜缺损直径。结果:A组黄斑孔闭合率75.00%(27/36)高于B组的48.39%(15/31)( χ2=5.04, P=0.025);术后两组BCVA均明显提高,且A组视力0.41±0.09优于B组0.56±0.11( t=6.14, P<0.001);术后,两组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外界膜层缺损直径均较术前[A组(851.29±75.36)μm、(1 158.65±355.14)μm,B组(849.37±73.94)μm、(1 163.14±349.28)μm]降低,且A组[(294.28±51.74)μm、(441.67±132.07)μm]低于B组[(511.07±61.35)μm、(559.64±135.58)μm]( t=15.69、3.60,均 P<0.001)。 结论:与玻璃体切除术联合ILMP治疗方案相比,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治疗高度近视MHRD安全有效,可显著提高黄斑孔闭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难治性黄斑裂孔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难治性黄斑裂孔是指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和术后俯卧位等方法难以使裂孔闭合且视力预后较差的黄斑裂孔,主要包括大直径、长病程、外伤性、继发性、高度近视性,初次手术后未闭合的黄斑裂孔。目前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扩大内界膜剥除术、黄斑裂孔充填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内界膜填塞术,晶状体前、后囊膜填塞术,自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移植术)、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外泌体移植术和玻璃体腔填充术。而干细胞或外泌体移植术、新型长效内填充物术的应用及其手术技巧的改进可促进黄斑裂孔的原位愈合,是未来较有前景的治疗手段。目前所有手术方式的目标均为促使黄斑裂孔内的胶质增生以最大程度地闭合裂孔。依照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是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就近年来难治性黄斑裂孔治疗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难治性黄斑裂孔的认知并为优化和规范其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填塞联合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膜填塞联合硅油填充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HMMH)伴视网膜脱离(RD)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21年9月至2023年4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HMMH伴RD患者52例52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个组,均行23G标准三通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其中内界膜(ILM)剥除组18例18眼,术中剥除ILM;ILM填塞组16例16眼,术中将翻转的ILM填塞裂孔;PRF填塞组18例18眼,使用PRF填塞裂孔。于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行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测量,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测量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SVD)和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DVD);以术后6个月为疗效判定点,对比3个组裂孔闭合率、视网膜复位率。结果:术后6个月,ILM剥除组、ILM填塞组、PRF填塞组的裂孔闭合率分别为83.3%(15/18)、87.5%(14/16)和94.4%(17/18),各组间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拟合 χ2=1.180, P>0.05);各组视网膜全部复位。ILM剥除组、ILM填塞组、PRF填塞组术后BCVA均较术前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个月,PRF填塞组CMT较ILM剥除组和ILM填塞组厚,各组术后各时间点CMT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组术后6个月SVD和DVD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和随访期间各组均未见眼内炎、玻璃体积血等严重并发症。ILM填塞组观察到4眼Müller细胞过度增殖,ILM剥除组和ILM填塞组未见Müller细胞过度增殖。 结论:PRF填塞联合硅油填充可促进HMMH伴RD患者的裂孔愈合和视网膜复位,改善视力和血流密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关于黄斑裂孔手术中内界膜剥除及其衍生术式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内界膜剥除是黄斑裂孔手术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由此衍生改良的多种术式,如内界膜翻转覆盖、内界膜及其他组织填塞术、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等,均旨在提高黄斑裂孔的术后闭合率。黄斑裂孔手术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保持黄斑中心凹结构的完整性,以求在解剖恢复的基础上尽可能达到功能恢复。但临床上存在为了单纯追求裂孔闭合率而过度选择某些手术方式的情况,这对患者视功能恢复并无益处。如何正确选择黄斑裂孔手术中内界膜及其衍生术式这一问题值得深度探讨。本文从临床实践应用结合国内外研究文献,针对这一临床焦点问题进行阐述,以供同行进行黄斑裂孔手术时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先天性视盘小凹的诊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先天性视盘小凹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视盘发育异常。一般无明显症状,待并发黄斑病变而出现明显视力下降时才被发现。常规检查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逐渐兴起的频域深度增强相干光断层扫描OCT(EDI-SD OCT)及扫频源OCT(SSCOT),在扫描深度、广度及成像清晰度上均有显著改进,便于观察视盘小凹以及合并黄斑病变的细节,以及监测术后效果。先天性视盘小凹引起的黄斑病变,目前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激光光凝、气体填充、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除术、激光光凝,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自体内界膜剥离、以及翻转填塞等。本文就先天性视盘小凹及其并发症黄斑病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方法以及预后因素加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人羊膜填塞与内界膜翻转填塞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玻璃体切割(PPV)联合人羊膜填塞术或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7月至2021年8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15例16眼。所有患者均接受PPV,根据术中黄斑裂孔填塞材料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人羊膜填塞组7例7眼和内界膜填塞组8例9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测定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激光扫描检眼镜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眼底情况并判定黄斑裂孔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人羊膜填塞组6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即复位,内界膜填塞组所有术眼均实现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初次手术后,人羊膜填塞组5眼黄斑裂孔闭合,内界膜填塞组8眼黄斑裂孔闭合,2个组间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个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4.420, 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均优于术前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组别=0.183, P>0.05)。人羊膜填塞组和内界膜填塞组分别有2眼和4眼出现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给予降眼压治疗1周后均恢复正常。 结论:PPV联合人羊膜填塞术及内界膜填塞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均安全有效,且人羊膜填塞术在伴随复杂的眼底情况时也能保持良好的视网膜解剖学复位及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填塞联合空气填充治疗巨大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膜填塞联合空气填充治疗巨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2019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巨大黄斑裂孔患者56例5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例17只眼,女性39例39只眼;年龄(64.23±9.30)岁。患眼裂孔最小直径(827.36±83.16)μm。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采用中文版视功能问卷NEI VFQ-25进行视觉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PRF组和内界膜(ILM)组,各28例28只眼。两组患者年龄( t=-1.588)、性别构成比( χ2=0.760)、BCVA( Z=-0.400)、裂孔最小直径( t=-0.604)、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CBFA)( t=1.331)、NEI VFQ-25得分( t=0.92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眼均行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PRF组以PRF膜填塞裂孔,ILM组以ILM翻转填塞裂孔,充分气液交换后填充无菌空气。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采用与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眼BCVA变化、裂孔闭合形态、CBFA以及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手术后6个月,PRF组、ILM组患眼中,裂孔闭合分别为27(96.4%,27/28)、26(92.6%,26/28)只眼;BCVA中位数均为0.70;CBFA分别为(1.99±0.20)、(1.91±0.18)mm 2;NEI VFQ-25得分分别为(81.36±12.39)、(78.39±10.12)分。与手术前比较,PRF组、ILM组患眼手术后BCVA( Z=-4.636、-4.550)、CBFA( t=-27.115、-31.135)均显著提高,NEI VFQ-25得分( t=-15.557、-10.675)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眼间手术后BCVA( Z=-0.167)、CBFA( t=1.554)、NEI VFQ-25得分( t=0.98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726、0.126、0.331)。 结论:PRF膜填塞联合空气填充治疗巨大黄斑裂孔与ILM填塞疗效相当,均可提高患眼裂孔闭合率,改善视力和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提高脉络膜血流灌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内界膜遮盖与填塞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遮盖与联合内界膜填塞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安阳市眼科医院2017年5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62例(62眼)。其中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遮盖自体血覆盖33眼为遮盖组,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填塞自体血覆盖29眼为填塞组。术后3个月进行两组效果比较。结果: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改善。术前术后视力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242, P=0.219; t=-0.518, P=0.608)。术后两组黄斑孔均闭合且视网膜脱离复发。术后填塞组黄斑中心区厚度大于遮盖组( t=-2.485, P=0.019),椭圆体带缺失长度小于遮盖组( t=2.230, P=0.033)。 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其黄斑孔愈合厚度与椭圆体带缺失长度优于内界膜遮盖,但是两组闭孔率与术后视力提升效果无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